二、最早村民为寺院佃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2886
颗粒名称: 二、最早村民为寺院佃农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6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祖先因管理耕作寺院田产而迁徙至金贝和云门村,寺院对佃农管理力不从心,故特招畲民为依附劳动力。畲族在迁徙中因生存土地空间狭小等原因,选择到寺院耕作或作为依附劳动力,得到寺院庇护。此迁徙模式是否普遍存在需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 畲族 寺院 佃农

内容

两村先祖是为寺院管理耕作山林田产而迁徙来的。我国古代寺院、道观多有常住田。据唐初均田令,“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⑤。唐宋是我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福建寺院、僧人之多,全国罕见,寺田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淳熙《三山志》载:“《旧记》谓:僧户与民参半。以今籍较之,直民田五之一。”⑥宁德县有“田,二千八百四十八顷九十一亩三步;民户,一千九百三十三顷九十二亩二角七步;寺观,九百一十五顷六十八亩一角五十六步;园地等,五千三百四十三顷七十六亩三角五十四步;民户,四千八百三十四顷四十五亩三角二十四步;寺观,四百八十九顷二十一亩三十步”①。寺田占总田数的32%,是民田的一半,可见宋时宁德佛教之鼎盛。“金鄁院……旧产钱二贯七百九十二文”,“云门院……旧产钱二百八十四文”②,看来两寺田产不少。寺院田产大多来自百姓和官僚贵族的捐献布施,“富民翁妪,倾施赀产以立院宇者无限”③;或是僧侣到远离城市的山区开荒而得,“异时截崖谷、挽藤萝,可望而不可到者,今奔蹄走毂,所至精舍”④。金鄁寺和云门寺,地处山林,可能就是聚僧开垦,自耕自食开发的。元朝统治者崇奉佛教,将大量田地赐予寺院,寺院的地产占有是空前的。明代寺院的土地虽不如元代的多,但各地大寺院也都有相当多的土地。到了景泰三年(1452年),令各处寺观田土,每所限置六十亩为业,其余都拨给农民佃种纳粮。⑤《宁德县志》载:“自唐迄元明,膏腴田尽为僧有。至嘉靖四十二年,兵食不足,取给于寺田。什六充饷四还僧。充饷者,亩征银二钱,以六分解司、四分办纳粮差。寺租之名自此始。”⑥明末“兵食不足,取给于寺田”,足见寺院地产占有规模之大。上金贝村民有一个传说,八都一个围塘就是金鄁寺建的,寺僧有到八都一带收田租;云门村民说,山上富濑村和山下下坂村的田地山林原多为寺有,“土改”后才分给附近各村。不要说远距离的,仅看今两寺之四周,其田地就极为广阔。
  唐五代福建寺院大多实行农禅并重的制度,将生活的本身看作禅悟之道,寺僧要亲自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悟得真谛。随着世俗封建租佃制的发展,寺院也在自己的田产上确立了自己的租佃制的生产关系,僧人在自耕有余的情况下将部分寺院地产出租给佃户,以收取地租,作为寺院收入,成为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宋代以来,寺院的上层僧人可以不劳而食,逐渐演化为寺院地主。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无地的劳动人口投靠寺院为佃户,靠耕种寺院的土地为生,成为寺院的依附人口。明代的佃户,与前代相比,法律地位有了明显上升。国家不再承认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在法律上都被当作平民看待。有了一些法律保障,佃农的生产独立性得到加强,也获得较多的人身自由。于是佃农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任地主随意摆布了。因而,在明代中后期,才会不断出现像邓茂七一样的佃户起义,佃户的斗争性增强了。正是如此,寺院对佃农的管理力不从心了。有些佃农一连几年甚至数十年不缴租,有些则始终未缴;有私自拿走赀财占为己有者,甚至有反占寺院田山者。寺院不愿和他们对簿公堂,即使对簿公堂,世俗地方官府未必会对佃农施加惩罚,判决寺院胜诉。在这种情况下,寺院能做的只能是赶走坏佃农,将土地租给好人。租佃耕作寺田大都是汉族佃农。我国民族学家王虞辅对畲民作了大量调查后也称赞道:“畲民秉性,诚实、憨厚,与汉人交易,分文必偿,与人约,必实践。”“商店以其不失约,不短欠,认为好主顾;地主以其不抗租,不欠粮,引为好佃农。”“畲民勤劳、诚实、勇敢诸美德都具备,实为一般汉人所难及。”①而且社会关系没有汉族复杂,既没有宗法也没有地域的纽带联系,便于加强人身依附。所以,特招畲民来管理耕种田地。
  明末清初,畲族大迁徙的原因认为有多种,但畲族的生存土地空间过于狭小应为重要原因。但此时,广大最适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地域全被汉人占据,形成人口众多的大聚居。故畲民或迁到深山野岭偏远处开荒,或租种汉族地主的田地。畲族与汉族地主有着长期的民族隔阂,多不愿耕种他们的田地,宁愿耕种寺院的田地,甚至作为依附寺院的劳动力进行劳作,取得生存发展。再说,寺院作为佛祖神灵所在,使人们在同等强度下劳作的同时,感受到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因此,两村畲族祖先应招前往两寺管理耕作广阔的田产山林,钟可成从罗源迁入上金贝,蓝元祥从七都来到云门村。
  畲族的迁徙应该是必然的,可到底迁往何处落脚呢?迁往寺院,成为寺院依附劳动力,得到寺院的庇护,也是不错的选择。畲族的迁徙是不是大部分存在这种模式,还要进一步证实。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新探

《畲族文化新探》

出版者:福建人民岀版社

本书技术了畲族文化新探的情况。其中畲族文化研究的新收获、闽浙赣交界地的地理禀赋和畲民迁徙行踪、试论明清粤、闽畲民文献源流、贵州畲族来源之历史人类学探析、上金贝和云门畲族村之比较、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学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