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41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畲族歌言,是畲族独特的族内称谓,是畲族独创的以歌代言的艺术表达方式。唱歌言是畲族最喜爱的,也是最普遍、最广泛群众参与的音乐活动。畲族歌言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民族文化宝库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畲族歌言文化,在畲族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基石和灵魂的作用。它不仅是现实文化生活的表露,也是社会历史和事件的特殊记载,更是本民族精神弘扬、情感沟通的重要工具,从古到今,歌是“山哈”(畲族)传家宝。
畲族歌言,是畲族采用本民族固有手法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民间音乐和歌谣的结合。其主要特点:一是歌言言礼,歌言是畲族始祖所造并代代相传的一种礼仪,如《高皇歌》、《盘王歌》等。二是歌言言史,畲族歌言唱本所流传的歌言,不仅以传唱形式记载本族历史事件,还可以成为辨认本族同胞的隐语,还将大量的中华民族历史传说、故事编成小说歌,在本族同胞中传唱。三是歌言言才,“盘唱歌言”在畲族歌手中又叫做“比肚才”,好歌手都是“有肚才”的人。四是歌言言情,畲族歌言中有相当部分是情歌。生活之情、自然之情、爱恋之情,无不能以歌言表达,最令人心动的男女青年彼此以歌传达的爱慕之情,也包含其中。五是歌言言俗,畲族有“歌不离俗”之说。在畲族居住的村落,不论是采茶耕作的劳动场景,男女偶遇相识,还是走亲访友落寮相聚的待客仪式,到处都可以听到婉转悠扬的畲族歌言,畲族的婚嫁、丧葬仪式中都离不开歌言。
畲族歌言,从内容上分,大体可分为四大类:一类是畲族神话传说歌言和畲族小说歌言,如《高皇歌》、《始祖歌》等;小说歌言,畲族人称为“长连”、“全连本”,是畲族歌手将历史人物故事编唱,并用汉字记录唱本进行传唱。以钟学吉为代表的畲歌改编者在霞浦山民会馆期间,是小说歌编写的兴盛时期。畲族题材小说歌,主要以歌颂本族民族英雄人物,以英雄的故事为内容编唱,有唐代乐官誉为“戏神”的雷海清,民间称“田公元帅”;有民族英雄雷万兴、蓝佃玉、钟景祺;有不畏民族歧视,反抗强暴,还有告倒赃官后考取功名的畲族秀才钟良弼等等。汉族题材小说歌,主要是以汉族的章回小说及评话歌本改编而成,数量多、内容广、版本不一。二类是杂类歌言。所指的大部分是畲族民歌部分,这部分的歌言内容更受民间歌手的喜爱,都是畲族历代优秀歌手在不同歌场对唱,并得以传唱的精华民歌,其中最为丰富的当数情歌。畲族人对唱歌言都是男女青年相互答对唱和,内容依当时的场景、气氛的需要即兴编唱来取悦、试探、讨好、赞美对方,或变相戏骂、挑衅、嘲笑、羞辱对方无歌言。也有在对歌场所“比肚才”时,对唱字歌、花鸟十二月节气、唱古人名、劝学,等等。根据演唱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歌俗歌、情歌、习俗歌、生产劳动歌、劝世家教歌等六部分。三类是解放后新民歌类。歌唱共产党领导好,民族政策好,畲族人民翻身得解放,新社会新人新事。四类是婚嫁丧葬仪式类。要将数千万条即兴编唱的歌言详细分类确实有难处,但在畲族对民歌的自我理解和民间约定俗成,以及对歌中的规矩与顺序,他们唱得都很自如。
在音乐调式、速度节奏、曲式结构和音程进行等方面,闽东畲族歌言有其独特规律,并表现自己民族的区域色彩而形成鲜明的畲族音乐风格。畲族的语言基本相通,因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又略有不同,使得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色,按畲族人自己族内人对歌言的音乐理解,“不同地方的调有不同”,“不能够相互对答,唱不来”,固然也就听不太懂,使原来都一样四句一条七字一句的固定歌词因为每个不同地方的节奏速度,内在结构和音程进行的不同而变化丰富。畲族按地方的区域名称来命名畲族歌言音乐民间乐调,一般认为有如下几种:
福宁调。这种调主要流行地区为霞浦县的部分地区、福安市、寿宁县、柘荣县、蕉城区的北部,以旧时福宁府的称谓来命名。五声部阶商调式。
罗连调。这种调主要流行于福州市罗源县、连江县及宁德市蕉城区飞鸾一带,畲族人以罗源、连江地名的简称来命名,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声音阶宫调式。
福鼎调。这种调主要流行于福鼎市、浙江省苍南县一带,以福鼎地域名称命名,五声音阶商调式,与福宁调相似,但旋律比较高亢,句末有拖长的尾音“乌喂”。
霞浦调。这种曲调主要流行于霞浦西部与南部,也称作“霞浦排歌调”、“阿噜调”,溪南白露坑一带最为出名,五声音阶商调式。
古田调。这种曲调主要流行于古田县一带畲族乡村,以“la、do、re”为核心,向高音区扩展二度音域,羽调式、切分节奏、变化的平行式双乐句一段体,或向低音区作四度移位,或分别向高、低音区各扩展二度音域,或为羽调式,或为微调式;还有哭嫁歌调、丧葬歌调和黄蜂头歌调等。
要想弄清楚畲族歌言的演唱方法,首先必须了解畲族人对演唱方法的民族自我理解,被畲族歌手普遍认为唱法舒服、音色甜美,好唱又有声的方法发出的声音,畲族称为“真声”或“有声”。具体的标准是:声音有穿透力,有持久性,高、细、尖、嫩。而那些长无声的歌手或年轻声差者,对歌时用本嗓真声演唱,以平常讲话的声音来演唱,往往被称为“假声”、“无声”、“平讲”,不被人们称道。那么,畲族人演唱歌言的唱法畲族人按民族自我审美标准来区别,有“小嗓真声”唱法和“本嗓真声”唱法,还有两种唱法交替运用的“混合唱法”等三种唱法。除“本嗓真声”唱法,被族人视为“老人没声”和“平讲没味”少运用外,其他两种唱法在畲族歌手对唱中常被运用,尤其是“小嗓真声”唱法最具民族特色,最受人喜爱,不论男女歌手在平常的对唱中,总会依据对手的嗓音色彩,尽量有意识高位置演唱以求与对方和谐配合。男女歌手对唱在一唱一合的对接中为使对方好接唱,音、调平稳,男女双方必须寻找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高音位置,常规女声部都比男声高一个八度,这样,男声就必须捏紧嗓门高位演唱,并模仿女声发音,保证男女对唱中的好接唱、协调音。
畲族歌言歌场对唱的俗规中不能对唱的有如下几种情形:(1)同一祠堂共祖宗的不对唱;(2)同村不同谱的不对唱;(3)有亲戚关系的不对唱;(4)不同辈分的不对唱;(5)年龄相差过大的不对唱。
不能乱唱的几种情形:(1)在同一对歌场所,不能重复演唱同一首歌言,俗称“不翻犁”;(2)有长辈在场,不能唱或少唱情歌,更不允许唱“交情”之类的歌言;(3)没有出嫁的姑娘一般也不能唱“交情”之歌。
“来客落寮对唱”歌俗的规定:(1)必须是主人方先起之歌“歌楼”,客人要唱问歌,得到主人的肯定回答后,才可对歌;(2)男女青年对歌必须按常规的对歌内容依次对唱,各地大同小异,基本是:主人起歌头(“黄蜂头”),客人唱问歌,主人回答,客人排路经,感谢歌,起书楼,唱字歌,中间休息吃点心,唱点心歌,唱十条起落,唱时节古人名,唱小说,天亮前,唱收妖送神歌,唱送客回转歌。唱小说歌时,主客方可以同唱一段小说,但要各唱一条;也可以各唱内容不同的小说,比如主人唱《奶娘传》,客就要唱《白蛇传》,也是各人演唱一条,轮番交替。“来客落寮对唱”一般都是唱一个通宵以上,不能唱到半夜就散场。
传统歌会歌节,均是在村旁的山头茶园或野外平地,或寺院边路亭中,男女青年择期相约自由对唱。但对唱中有严格要求:(1)一般一个歌手与另一歌手对唱时,其他人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穿插对唱;(2)当一方歌手输了时,方才由本方另一歌手出场对唱;(3)对唱场所不能出现歌本,歌本出现会被撕毁,被嘲笑,歌本主要是用来学唱歌用的;(4)不同地方的歌调不对唱,以双方歌手约定的调来对唱,比如:福宁调不能对罗连调。霞浦阿噜调因衬字多,拖音长,流行区域小,掌握技巧的人少,所以很少在对歌场中出现。
畲族人的对歌习俗有“拦路对歌习俗”、“来客落寮对歌习俗”、“盘山歌会对歌习俗”,还有在婚庆礼俗中的“做表姐对歌习俗”、“做亲家伯对歌习俗”等。
在《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中,我们从众多畲族歌言中,搜集整理这一卷将近80万字的篇幅,编入的3万余条畲族歌言,包括畲族远古神话传说歌、小说歌、歌俗歌、情歌、生产劳动歌、仪式歌、“解放新歌”等7个门类。闽东的畲族歌言,属于一个民族,也属于一个地域,是闽东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文化遗存。2006年国务院命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畲族民歌”和“畲族小说歌”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人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其源发端于畲族古老文明中,根植于畲族民间传统,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育畲族人民民族自豪感的宝贵资源,是凝聚畲族人民情感的生动载体。保护与传承畲族歌言,对于凝聚和弘扬畲族民族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编写组
2006年5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歌言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闽东畲族神话传说歌言和小说歌言、杂类歌言、解放前后新歌言、礼俗歌言等内容共4部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