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生态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民族服饰文化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29
颗粒名称: 6.3 生态后现代主义视阈下民族服饰文化传承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28-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服饰文化是具有生命力的生态存在,受到经济、政治、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维护着自身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核。生态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畲族服饰文化传承和发展,强调非二元论的有机整体观和内在和谐观,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文化,实现知识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态系统

内容

随着对畲族服饰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是探究其在不同时空的风貌及发展演变,就越会发现畲族服饰可以说就是一种具有自身生命力的生态存在。经济、政治、地理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畲族服饰,令它发生变化,而它随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同时又在维护着自身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核当以时冋为纵轴,关注不同时期历史背景下畲服及其文化变迁,以地点为横截面,研究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对畲服的影响,最终呈现岀来的是畲族服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在广阔的华夏大地的存在状态和历程若以生态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个纵横体系,即为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观察这个系统的生态变迁,可以看到畲服逾千年的变迁中闪现着闽越土著百越族群的衣饰身影,也能发现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族文化的渗透影响可以看到畲族制菁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其服饰色彩由“五彩”、“卉服”向“皆服青色”的转变,也能发现封建强化统治间接引起了畲服在逾千年的避难历程中将作为“妖氛之党”标志的“椎髻卉裳”向“推髻跣足”、“不巾不履”改易。这个系统的结构和内部运作机理正揭示了畲族服饰发展的规律和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互动关系,更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们观照世界万物的思维范式。
  可以说,正是这种思维范式引导着整个文化的前行,在畲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都面临解构嬗变的当下,或许从中能够发现其凤凰涅槃般的升华契机,因为,当我们以生态后现代的视角观照它时,就更加能够理解其与周边文化因素相互协调共存的关系,更加能够尊重畲族服饰中承载的自然观、民族观、消费观及其合理性、必然性而当我们以生态后现代的理念发展它的内在价值时,也就为畲服如何在现代文明侵袭下以“生命”的状态传承和发扬提供了伦理能量,也从而使民族传统服饰研究向具有现实意义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对现代性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生态后现代主义还积极寻找拯救对策,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直指当前民族服饰文化生态保护的哲学基石,对其可持续传承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6.3.1 以非二元论为内蕴的有机整体观、内住和谐观
  生态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危机时,主张彻底摒弃和批判机械主义自然观和二元论,倡导崭新的以非二元论为内蕴的有机整体观、内在和谐观它的基本内涵是:世间万事万物是联结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切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是基本的整体性质是首要的,部分性质是次要的。
  畲族服饰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正是如上所述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针对文化遗产物象本身的保存和技艺的承习,还涉及社会、经济、政治的结构性、系统性调整;其参与者不仅是畲族本体和政府,也包含民间广大支持文化多样性的有识之士,如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体等。
  6.3.2 尊重和关心生命共同体的文化
  正如美国学者杰伊·麦克丹尼尔所说,“各种经济体制和政策应该将其目的确定为在生态学的语境中促进人的福祉,而不是为了其自身的原因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意味着,人类共同体在与其他生命形式和自然系统之富有成效的合作时,以及当他们在某种范围内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为其他活的生息存在保留空间时,实现其繁荣”[75]。将共存于世的其他生命体看作与自身完全平等的存在,将多元共同繁荣视作发展的首首要前提,是扭转单面性的男性精神(强权意识)的支点。在此基础上,重视弱势群体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尊重其生存模式、增强其生命力,才能真正保证其繁荣和延续。
  畲服传承的动机首先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传承的对象首先是凝聚于畲服之上的美和生命力。在传承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唤起畲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归属感、激发其他人对畲服的喜爱,而不是用强制的手段维持畲服的“表面繁荣”目前,每年举行的畲服设计大赛在推动服装设计业界对畲服的关注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笔者建议还可以学习西方时尚界扶持传统手工技艺作坊的有益经验,为畲服爱好者创造可持续的传承环境,如畲族服饰等技艺的研习班、传习所,并为研习产品寻求市场对接。
  6.3.3 知识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阶段,“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兴起对生态后现代主义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会议提倡发展绿色经济以及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为畲族服饰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焕发生机提供了思路。科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相反,在生态现代主义的视角下,两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联系在一起,实现共赢,如对畲族传统服饰进行数字化保存、信息化传播、网络化供销等。
  “哪里没有生态意识,哪里的人民就将灭亡”[56]。生态主义直指当下世界一系列危机、问题,为人类开出一剂良方。“事实上,如果这种见识成了我们新文化范式的基础,后世公民将会成长为具有生态意识的人,在这种意识中,一切事物的相互关系都将受到重视我们必须轻轻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些意识将成为‘常识’,“具备这样态度的世界公民将会有更好的机会享受平静的生活并与他人和平共处”[51]。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