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经济主义思想——现代性的片面人生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28
颗粒名称: 6.2.3 经济主义思想——现代性的片面人生观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现代社会经济主义盛行,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经济主义对畲族服饰文化造成冲击,导致其生存环境、产业链等物质依托的消失,对其原有生命力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实利主义的旅游经济对畲服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态系统

内容

现代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经济主义或实利主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和不被质疑的存在价值论。
  在现代性的演进中尤其是工业文明以来,经济在世俗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强劲凸显,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现代文明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物质需要)是首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则是次要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将现代文明与所有其他文明形式区分开来,它也符合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关于经济至上的观点。’这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从属于经济,而不是经济从属于社会”[51]随之而来,从前传统社会的道德观被现代社会的经济观所代替,物质的繁荣和财富的聚积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和世俗社会观念的荣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的急剧成为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
  经济主义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或信条就是,人是经济的动物,以此来看待人类时,无限度地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就被看成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坚信无限丰富的物质商品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类问题。同时,这种价值取向已不仅内化为社会的信念,而且也内化于个人的心灵,不仅被推崇为社会的信仰,而且也成为个人的理想。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人们很容易将济利益作为选择的第一条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景宁东弄村畲民因为编织彩带太耗时又不经济,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再编织[31](参见前文2.4);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经理林贤学说,新生代的青年人也有着和祖辈们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少的畲族青年愿意选择制银这一耗时耗力的古老行当,从业人数不断减少。
  财富变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理念直接导致了民族艺人的流逝,缺少新生代传承人。同时有人认为,工业大生产大幅降低商品成本,对财富积累的热衷诱导人们选择便宜的成衣。福鼎市民宗局兰新福局就认为当代畲族传统服饰的没落主要是由于传统畲服跟市场上的时装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参见前文4.8)。
  在罗源市竹里村兰曲钗师傅处我们了解到,包括腰带在内的一整套罗源式畲服需要五天时间完成,总价在一千以上,但来订购的畲民仍络绎不绝(参见前文4.5)。究其原因,向阳里村为代表的飞鸾式畲服覆盖地区的畲民结婚还保留着穿传统民族盛装的习俗。故接近成年的未婚少女家中都会为她备一套畲服盛装即使一生只穿一次,一人只有一套,飞鸾式畲服也有了不少的生存空间。回溯畲服的传统生存状态,过去的畲民未必常年穿着民族盛装,平时多着与汉族服饰差异不大的常服。传统服装的传承很大程度依赖于婚礼等需要彰显民族身份的民俗活动。而在日常生活中,服饰并不需要突出其民族意义,而以实用性为主要功能。因此时值当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的商业运作使大量廉价的当代服饰涌入市场,迅速替代传统服饰成为了畲民以舒适、方便、价廉为首要要求的日常服。但是这并不表明经济的发展一定带;民族文化的退后何孝辉的调査也提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敕木山村出现妇女歌舞队,畲族中年妇女们主动学习和传承畲族传统文化,购买民族传统服饰穿着等,这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能为畲族传统文化变迁与传承发展等提供良好的社会物质保障”[31]。相比在没有选择时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畲民对民族服饰的主动青睐更能反映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
  应该说经济主义的初衷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有更多生存选择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2]。经济主义中生产方式对社会的绝对主导导致了市场经济大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倾覆了畲族服饰原有的消费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等物质依托,对其原有的生命力带来毁灭性打击。畲族服饰呈现出“境”(原生态自然社会环境)、“人”(热,畲服、对其传承有主观意愿的人)、“艺”(畲族服饰完整制作技艺及工具)、“材”(适应畲服制作工艺的原材料)等支撑其文化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的流逝消失(参见前文2.4、4.1、4.4、4.6、4.7、4.8)。
  现代性对实利主义的片面追求,还催生了对畲服文化影响至深的逐利性旅游经济畲服在当舞台是以推动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业民俗表演在这里,它被作为商业和娱乐产品而重新包装。文化资源被商品化了,它不再只是一种人文涵养,而成为一种需要迎合市场的消费品在民俗风情旅游的表演中,新娘不是穿传统青蓝盛装,而是穿红色缎面旗袍,非常类似汉族新娘的装扮(图2-16)。畲族服饰迎合着游客们心目中的“民族”服饰形象,变得鲜艳多彩,而这个形象并不是来自于畲族传统文化,却往往是大众媒体所塑造出的一种对“民族”形象的通感可以说,这种改变是一定意义上的“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服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空间。但笔者认为还意遵循畲族服饰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畲民的审美心理,避免损伤畲族服饰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内在价值。
  “经济主义顺从的是人们的贪欲,而不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可行性”[53]。在现代快节奏欲横流的文化生活环境里,普遍感觉到曾经畲服里那一份精致细腻被浮华所取代。似乎现代社会再容不下一针一线去体味情致,而在这曾经的一针一线中灌注的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心血,才本应是民族艺术所蕴涵的最强大生命力。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