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25
颗粒名称: 6.2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4
页码: 124-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机械主义自然观和单面性的男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源头,对畲族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逐渐从日常生活中退出,成为民族身份的象征。然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如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等。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和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尊重被施加权力的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和接受意愿。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态系统

内容

前文讲述,在特定时期的畲族服饰品曾经充当着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今畲族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在不断缩减,畲民穿着畲服的场合与传统民俗事项逐渐疏离。脱离了原文化生态土壤的畲族服饰已逐渐退出畲族人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从原来存在的生态体系中被剥离出来,单独作为民族身份标识应用于需要彰显民族性的特殊场合。其基于畲族传统民俗的传情达意等社会功能逐渐被抽离,工艺特色被逐渐淘尽,而其外观形象、审美情趣、装饰手法和民间传说等视觉图像和心理表征离析下来,演变成用来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在政府活动、旅游表演中结合当代丁艺技术、设计美学和商业需求迎来多元化发展,起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经济的作用。
  6.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现代性的源头
  机械主义自然观是近代哲学、科学及文化观念的核心思想.作为工业攵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曾长时期统摄世界和人们观照世界万物的基本思维范式。
  显然,机械主义自然观是与畲族传统“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相悖的思维范式,在现代思潮的侵染下,它悄然改变着畲族服饰赖以依托的生态文化环境。
  自1993年开始福建省出台了“造福工程”,很多原来居住在山里的畲民向山下迁移,通过政府买地建房,集合在汉族聚居的城镇边建成新村。田野调査显示,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飞銮镇向阳里村经迁后,平时几乎没有人再穿着畲服。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福建畲族总人口数为365514人,城市人人口为246449人,人口119065人,城乡人口比率为1:0.48;浙江省总人口166276人,城市人口107490人,乡村人口58786城乡人口比率为1:0.46。畲族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占据总数的一半以上,城镇化比例提高了31.25%。
  对民族文化产生更深广冲击的是城镇化之下畲族人自身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畲民在住行等方面的社会生活习俗都在发生变化,随着村里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村里交通条件改善和现媒信息传播等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在渐渐改变,年轻人不愿意学或是没有时间来学习传化,人们更愿意选择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31]。
  诚然,人与自然分化后出现的这种机械主义自然观,曾一度标志着“世界的祛魅”(马克斯·韦伯消除了长期笼罩于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迷雾,带来人类科学与认识的飞跃和发展,就像“造福工程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为其带来交通教育各方面的便利,其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并且前一些地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6.2.2 单面性的男性精神——现代性的强权意识
  机械自然论的后果,不仅导致人对自然的“掠夺性的伦理观”和人类中心主义观,而且还导致关系上男性精神的片面性膨胀,即将他者尤其是女性和“未开化者”当作客体,从而客体化、边缘“把世界的某些部分仅仅看作是全然缺乏内在价值和神圣性的客体”[50]。有学者还指出,欧洲的父由于要建立的是非自然和非女性文明,其世界观的核心“是一种文化恐惧,即害怕自然和女性的创生如果不受文化父亲们的管辖,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席卷一切的”[50]。在民国的民族同化政策里,我能嗅到一丝父权制的恐惧(参见前文2.2)。
  这种单面性的男性精神也以强权的姿态,表现在现代文化所张扬的重契约轻习俗、重理性轻感性事实轻价值等理念中。某些近代特殊时期下的极端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血脉的肆意割裂已经造成世所的严重后时(参见前文4.8),而在当代的文化生存空间中,这种强权还在起着作用,尽管很多时候作用是隐藏在“父权制”的“关爱”之下。
  如前文所示,目前畲服的重要需求之一来自于畲族公众人物出席外事活动着装(参见见前文4.6)使服装设计制作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传承传统畲服及其文化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但现现代畲服设计的真定权却往往并不在他们手中,而在于穿着畲服的公众人物本身这些公众人物与主流汉文化接触较多其影响较大,这促使汉族审美意识和标准较深地渗透到畲服当中,促进了畲服的汉化(参见前文4.1)
  客观地说,如果说拥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人群能够身体力行,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产生的作用是积极但在弘扬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被施加权力的弱势群体的心理感受和接受意愿。调研团队在2016年3月畲族民族中学畲族学生的服饰文化认知和现状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校(或政府)要求畲族和汉族师生在校或参与民族活动时要穿着畲服,但遗憾的是即使身在民族学校,畲汉在“畲族服饰”和“汉代服饰”的对比中,选择“畲族服饰”的比例很低(畲族学生为10.8%,汉族为7.9%)不仅教师及汉族学生均约半数倾向现代服饰,畲族学生选择现代服饰的比例(29.7%)约择畲族服饰(10.8%)的三倍,对现代服饰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有受访者表示:“(畲族服饰)不适畲族人”、“不应该单是为了上个节日什么的才穿”。可见强权所推动的服饰普及即使达到了表面上的却很难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接纳和喜爱。
  生态后现代主义正是要深刻地检省这种单面性现代精神维度的缺失,呼唤女性(自然)精神的回归,构建人类内在精神结构的合理框架,使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健康行走。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能感受到畲族服饰自身的生命力。例如前文所述福建罗源式畲族服饰,虽然大量利用工业批量生产的机织带,但并没有削弱民族风格,而是使之更加鲜明灿烂(参见前文4.5)。
  与此同时,如图6-9和图4-8所示,调查显示出另一种与南山村畲民的固守不同的畲服生命力旗服马褂式云和装①、搭配中东肚皮舞腰链的福安装,呈现出信息交换日益便捷的当下传统服饰所受影响来源的多元化诚然,正如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经理林贤学所说“纯粹的畲族银饰是不存在的”,畲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历程告诉我们它从来就是与周边民族相互交流的结果。但笔者认为应如兰曲钗师傅般注意遵循畲族服饰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畲民的审美心理,避免损伤畲族服
  饰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内在价值。
  对于畲族服饰文化的下一代传承,笔者在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向阳里村调查中的经历或可启发(参见前文4.4)。传承畲族服饰文化的关键不仅仅是保留服饰本身,而是珍视畲族人民倾注其上的热爱和智慧。要弘扬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不能靠政治上的强压,也不能单纯凭经济上的扶持,而往往是需要发门内心的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存有热爱尊重和进行平等的交流。
  6.2.3 经济主义思想——现代性的片面人生观
  现代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经济主义或实利主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和不被质疑的存在价值论。
  在现代性的演进中尤其是工业文明以来,经济在世俗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强劲凸显,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现代文明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物质需要)是首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则是次要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高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将现代文明与所有其他文明形式区分开来,它也符合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关于经济至上的观点。’这也就是说,社会应当从属于经济,而不是经济从属于社会”[51]随之而来,从前传统社会的道德观被现代社会的经济观所代替,物质的繁荣和财富的聚积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和世俗社会观念的荣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的急剧成为现代文明的显著标志。
  经济主义对于人的基本假设或信条就是,人是经济的动物,以此来看待人类时,无限度地改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就被看成是人的内在本质属性;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坚信无限丰富的物质商品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类问题。同时,这种价值取向已不仅内化为社会的信念,而且也内化于个人的心灵,不仅被推崇为社会的信仰,而且也成为个人的理想。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人们很容易将济利益作为选择的第一条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浙江景宁东弄村畲民因为编织彩带太耗时又不经济,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再编织[31](参见前文2.4);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经理林贤学说,新生代的青年人也有着和祖辈们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少的畲族青年愿意选择制银这一耗时耗力的古老行当,从业人数不断减少。
  财富变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理念直接导致了民族艺人的流逝,缺少新生代传承人。同时有人认为,工业大生产大幅降低商品成本,对财富积累的热衷诱导人们选择便宜的成衣。福鼎市民宗局兰新福局就认为当代畲族传统服饰的没落主要是由于传统畲服跟市场上的时装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参见前文4.8)。
  在罗源市竹里村兰曲钗师傅处我们了解到,包括腰带在内的一整套罗源式畲服需要五天时间完成,总价在一千以上,但来订购的畲民仍络绎不绝(参见前文4.5)。究其原因,向阳里村为代表的飞鸾式畲服覆盖地区的畲民结婚还保留着穿传统民族盛装的习俗。故接近成年的未婚少女家中都会为她备一套畲服盛装即使一生只穿一次,一人只有一套,飞鸾式畲服也有了不少的生存空间。回溯畲服的传统生存状态,过去的畲民未必常年穿着民族盛装,平时多着与汉族服饰差异不大的常服。传统服装的传承很大程度依赖于婚礼等需要彰显民族身份的民俗活动。而在日常生活中,服饰并不需要突出其民族意义,而以实用性为主要功能。因此时值当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全球化的商业运作使大量廉价的当代服饰涌入市场,迅速替代传统服饰成为了畲民以舒适、方便、价廉为首要要求的日常服。但是这并不表明经济的发展一定带;民族文化的退后何孝辉的调査也提及,“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敕木山村出现妇女歌舞队,畲族中年妇女们主动学习和传承畲族传统文化,购买民族传统服饰穿着等,这又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能为畲族传统文化变迁与传承发展等提供良好的社会物质保障”[31]。相比在没有选择时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畲民对民族服饰的主动青睐更能反映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信。
  应该说经济主义的初衷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有更多生存选择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自身的积极作用。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2]。经济主义中生产方式对社会的绝对主导导致了市场经济大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倾覆了畲族服饰原有的消费市场、产业链、供应链等物质依托,对其原有的生命力带来毁灭性打击。畲族服饰呈现出“境”(原生态自然社会环境)、“人”(热,畲服、对其传承有主观意愿的人)、“艺”(畲族服饰完整制作技艺及工具)、“材”(适应畲服制作工艺的原材料)等支撑其文化生态系统的各要素的流逝消失(参见前文2.4、4.1、4.4、4.6、4.7、4.8)。
  现代性对实利主义的片面追求,还催生了对畲服文化影响至深的逐利性旅游经济畲服在当舞台是以推动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业民俗表演在这里,它被作为商业和娱乐产品而重新包装。文化资源被商品化了,它不再只是一种人文涵养,而成为一种需要迎合市场的消费品在民俗风情旅游的表演中,新娘不是穿传统青蓝盛装,而是穿红色缎面旗袍,非常类似汉族新娘的装扮(图2-16)。畲族服饰迎合着游客们心目中的“民族”服饰形象,变得鲜艳多彩,而这个形象并不是来自于畲族传统文化,却往往是大众媒体所塑造出的一种对“民族”形象的通感可以说,这种改变是一定意义上的“与时俱进”,符合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服饰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空间。但笔者认为还意遵循畲族服饰原有的文化内涵以及畲民的审美心理,避免损伤畲族服饰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内在价值。
  “经济主义顺从的是人们的贪欲,而不是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可行性”[53]。在现代快节奏欲横流的文化生活环境里,普遍感觉到曾经畲服里那一份精致细腻被浮华所取代。似乎现代社会再容不下一针一线去体味情致,而在这曾经的一针一线中灌注的民间艺术工作者的心血,才本应是民族艺术所蕴涵的最强大生命力。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