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1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畲族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及其可持续传承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0
页码: 120-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所所处的地区山脉纵横,“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到”,使得早期畲族与世隔绝,界干扰少,独特的民族服饰特征得到了延续和保持然而随着时代演进,特别是随着交通和传媒技术新和推广,畲族与其他民族的双向、多向交流日趋频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多元,以往由地理环境自然形成的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屏障日渐消失,畲族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快速嬗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析,进而找出供给其生命文化内核和发展演变规律,是畲族服饰及其文化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传承下去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生态系统

内容

自古以来,畲族所所处的地区山脉纵横,“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到”,使得早期畲族与世隔绝,界干扰少,独特的民族服饰特征得到了延续和保持然而随着时代演进,特别是随着交通和传媒技术新和推广,畲族与其他民族的双向、多向交流日趋频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多元,以往由地理环境自然形成的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屏障日渐消失,畲族传统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在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快速嬗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析,进而找出供给其生命文化内核和发展演变规律,是畲族服饰及其文化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传承下去的首要任务。
  6.1 畲族服饰的原生态文化系统
  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表征,畲族服饰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等自然及技态,也折射出畲族人民内心的民族意识、宗教情结、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倾向等,体现着自然生态系统类文化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6.1.1 “物我为一”的自然观——观照此界的思维范式
  庄周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畲族对环境概念的认识,即为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和处,万物均可为我所用”的观念。畲族人从来没有把环境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想要去改造和征服它,多的是把它看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畲族人对大自然十分了解,也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畲族最为盛节日“三月三·乌饭节”所纪念的正是传说中的英雄食用山上神叶泡饭后获得力量的故事。直到如今,三月三,畲民还是会上山采乌柏树的枝叶来泡制乌饭,煮出的糯米饭乌黑油亮、香甜可口。
  据《后汉书·南蛮传》载,畲族先民武陵蛮“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在畲族传统服饰中,能看到畲自然界的了解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畲族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菁客”,以善制染料青靛闻名。目前畲
  族服饰色彩主调或青或蓝.连宗教服饰也是以青色为尊,这与畲民善制菁不无关系
  提取青靛的蓼蓝亦略称为蓝或靛青,是一种一年生的蓼科草本植物,如图6-1所示。蓼蓝虽然叫“蓝”,但他的花色却是紫红色的,而叶子为绿色,让人无法想象它与蓝有任何关系然而古代畲民却在与大自然不断接触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通过使用酒糟和石灰来发酵水解蓼蓝,制造蓝靛。包括蓝靛在内,畲族总结了一系列从植物中提取染料的经验,如前文所述“黄籽”(图3-20)染黄色;毛竹烧成灰后染黄色;枸杞染红色;皂栋染黑色等
  “畲”意为“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正如畲族人以一种随性的心坦然地接受和使用大自然的馈赠。他们量出为入,按需为取,成为其集体无意识,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山水秀美、生机勃勃,环境与他们不分你我、天人相合。
  6.1.2 “盘瓠信仰”的民族观——民族身份认知方式
  如第一章所述,畲族服饰的演进一直是与周边民族服饰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虽然其血缘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包括服饰在内的文化层面存在着跨族融合。唐朝的苗
  瑶同源、宋元之际的百越合盟、明朝的稳定相化、清初的半染华风,都证明了没有纯粹的畲族服饰但与此同时,盘瓠崇拜作为畲族人民内心的民族认知心理,跨越千年仍然深刻遗留于畲民族文化中各地畲族新娘沿袭盘瓠之妻三公主的装束着“凤凰装”,她们用红头绳扎的头髻,象征着凤髻;福建福安式女盛装最为突出的特色即为大襟腋下端(服斗)系带处绣花的角隅花纹(图6-2),据说是模仿当年高辛帝赐给盘瓠王封印的一半而制;江西樟坪的狗耳巾(图5-7)据说是模仿盘瓠犬首而来:畲族服饰始终贯穿着盘瓠情结,使得它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与其他服饰区分开来。
  而深究盘瓠情结,我们不难看到畲族人对民族自豪感的诉求正如前文所述,畲族是一个杂散居的少数民族,与作为中国主体民族文化的汉族传统文化相对而言,畲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而承载着盘瓠和三公主信息的畲族盛装因为起到了传播祖先英勇事迹、彰显民族精神、提升凝聚力的文化功能,因而受到畲族人民的普遍认可和喜爱。
  6.1.3 “物尽其用”的消费观——乡村小农经济形式
  如前文所述,虽然学界和坊间常以县城名称为各地畲服款式分类命名,如福鼎式、罗源式等。但服饰样式的划分往往并不以城镇区划为界,而往往以畲民活动的边界——城关(市区)为界,不同城间广大山野为其生息劳作之地,例如跨越省界的福建福鼎和浙江苍南畲服形制相同。盖因地缘上讲鼎北部紧挨苍南南部,畲民不分彼此,无论是语言还是服饰,都如出一辙而同属霞浦的畲族服饰却区划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式(霞浦式),流行于县西、南、中和东部一些畲族村庄;东路式(福鼎式流行于县东部水门、牙城、三沙等地大部分畲族村庄。显然,长久以来,畲族主要生态文化区域是城间的山村乡野,其文化形态是与城市文化迥然不同的乡村文化。
  基于中国乡村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传统,也基于对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认识,畲族人人民在设计制作服饰时始终贯彻着“物尽其用、精工细作”的原则。绝大部分畲族服饰品都明显地体现出作者在设计就考虑到了如何对资源进行更加充分地利用。如景宁式出嫁套裙(图6-3)、三角布绑腿(图6-4)地矩形围裙都是零损耗用料。
  相对于服装,包或袋的设计受人体约束较少,设计更加自由,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设计者的思畲族各地传统包袋造型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零损耗的用料方式,体现出“物尽其用”的设计理如图6-5所示,桐庐莪山畲族提袋结构十分巧妙,是用两块矩形的面料斜拼而成,留出的两个角打结为便于拎提的手柄。
  6.1.4 “适材适所”的适配性——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关系
  6.1.4.1 服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配性
  畲族从有文字记载起,就生活在山脉纵横、丘陵密布地带,气候温暖湿润迁徙到浙江南部后也多居于山区的山腰地带(图6-6),紧靠北回归线北面,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居住形式十分零散,与汉族交错杂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服饰的物质构成适宜于其生活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例如:畲族传统服装面料多采用高强度的韧皮纤维芒麻,结实耐穿,同时由于麻纤维吸湿、放湿、透气性很好,适应于浙江畲族地区生态环境中的潮湿气候以及夏季的炎热天气;畲族有谚语云:“吃咸腌,穿青蓝”[32],畲民长期居住在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区,审美情趣因而趋于清爽简洁,因此畲族服饰色彩常用黑色、蓝黑色等颜色;在织锦带纹样中,按当地畲民释义撷取出来的符号沿顺时针方向依次意为“怀孕/太阳”、“鱼”、“阳光/吉祥”、“蜘蛛”、“田”等(图6-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山间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以“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48]。畲族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为分布,自然环境各有不同在不同地域的畲民,由于当地生态情况迥异,往往在服饰特征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浙江丽水景宁的畲族因为主要生活在山区,当地盛产苎麻,加之气候温暖,温差较小,故“皆衣麻”;而福建古田的畲族,主要聚居在平坝,以种植棉花为主,故其制作服装选用的衣料以棉布为主,“妇以蓝布裹发……短衣布带”[49]。另外,不同的地缘文化也对畲族服饰的演变造成影响居住在海边的福建省闽东地区霞浦县、福鼎县畲民的服饰图案多采用鳌鱼拜塔、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刘海戏金蟾等具有明显海洋文化背景的题材;而内陆的福安式畲族服饰图案多采用折枝花草、凤穿牡丹、喜上眉梢等中原文化背景的题材(图6-8);浙江省温州凤阳县畲服图案则多用兔子、蜥蜴、老鼠、蝴蝶等山林农村文化背景纹样;又如浙江省温州地区的畲族服饰刺绣深受瓯绣的影响,而福建省闽东地区畲族服饰刺绣题材很多取自于福建木偶戏及闽剧。
  6.1.4.2 服饰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适配性
  人类依赖服装御寒、自卫,而服装的设计又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相配合。畲族散居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我国东南山区的山腰地带,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畲族在明清以前主要是“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则他徙”的游耕和狩猎并举的生产生活方式[18]。因生产活动场所主要是未开荒的深山密林,多荆棘枝挂。
  所以服饰品尽量简洁一可见当时畲族服饰“椎髻跣足”、“不巾不履”的特征是与畲民游耕和狩猎并举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而目前畲族仍普遍保留的绑腿.也是适应山林生活的典型服饰品。
  明清以后,畲民扩散到闽中、闽东、闽北、浙南、赣东等地,结束了辗转迁徙的生活,逐渐发展起以梯田耕作和定耕型旱地杂粮耕作为核心的生产模式[18]。由于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林区转移到田地,故具遮阳功能的“巾”、“冠”、“笠”等头饰和具釆集功能的“围裙”逐渐在畲族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畲族传统女子服饰花边衫虽然受到汉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结构基本没变,造型并不宽大,而是相对窄身,腰间再佩以织锦围腰等配饰,显然与田间劳作和生活密切相关;青、黑色之所以一直为畲民所接受也是与畲族人民的生产条件相适应的,青、黑色可以用天然染料青靛染成;同时青、黑色与周边环境相互适应,既耐脏又利于隐蔽,对于农耕狩猎并举的畲族人民来说是最实用的选择。
  6.2 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动因
  前文讲述,在特定时期的畲族服饰品曾经充当着畲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如今畲族传统文化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在不断缩减,畲民穿着畲服的场合与传统民俗事项逐渐疏离。脱离了原文化生态土壤的畲族服饰已逐渐退出畲族人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从原来存在的生态体系中被剥离出来,单独作为民族身份标识应用于需要彰显民族性的特殊场合。其基于畲族传统民俗的传情达意等社会功能逐渐被抽离,工艺特色被逐渐淘尽,而其外观形象、审美情趣、装饰手法和民间传说等视觉图像和心理表征离析下来,演变成用来彰显民族身份的文化符号,在政府活动、旅游表演中结合当代丁艺技术、设计美学和商业需求迎来多元化发展,起着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经济的作用。
  6.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现代性的源头
  机械主义自然观是近代哲学、科学及文化观念的核心思想.作为工业攵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曾长时期统摄世界和人们观照世界万物的基本思维范式。
  显然,机械主义自然观是与畲族传统“物我为一”的自然观相悖的思维范式,在现代思潮的侵染下,它悄然改变着畲族服饰赖以依托的生态文化环境。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