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其他地区畲族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81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其他地区畲族服饰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23
页码: 97-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由于人口分布、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等原因,畲族不同地方的染织服饰各有特色。本章选取了赣、徽、黔、粤地区主要服饰样式进行梳理,以其呈现出畲族服饰较为完整系统的全貌由于畲族常服与当地主流服饰区别不大,且多表现为盛装的简化形式,故研究主要针对各地畲族盛装服饰形制,偶尔论及常服。
关键词: 畲族服饰 地方文化

内容

由于人口分布、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等原因,畲族不同地方的染织服饰各有特色。本章选取了赣、徽、黔、粤地区主要服饰样式进行梳理,以其呈现出畲族服饰较为完整系统的全貌由于畲族常服与当地主流服饰区别不大,且多表现为盛装的简化形式,故研究主要针对各地畲族盛装服饰形制,偶尔论及常服。
  5.1 江西(贵溪市樟坪式)
  明代中期,聚居在福建汀州一带的畲民,不堪封建统治者压迫,先后向浙南、闽北和赣东北的铅山、贵溪等地迁徙,主要居住在樟坪、雷家山、太岩、老屋基等地。畲族人与汉人长期杂居,生活方式已趋于汉化,然而,他们仍保留着特有的民族素质,在风俗习惯上有本民族的特色。2000年时,江西省的畲族人口约76500余人,大都散居在鹰潭龙虎山、铅山、贵溪、吉安、永丰、全南、武宁、资溪、兴国等县,共有如下七个畲族乡:上饶市铅山县太源畲族乡、上饶市铅山县篁碧畲族乡、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南康市赤土畲族乡、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本节以江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贵溪市樟坪式畲族盛装服饰略为一记。
  5.1.1 江西畲族传统服饰文献综述
  据《贵溪樟坪畲族志》记载:明清以来,畲族男子穿无领青布短衫,无腰直筒裤。妇女以家织夏布为衣料,袖口和右襟镶黑色花边明末清初,发饰改梳高头,盘髻于顶,以尺许锈(编者按:疑为“绣”)边蓝色巾覆之。
  《贵溪县志》对清代贵溪畲族妇女头饰描绘的十分细致:“女子既嫁必冠笄,其笄以青色布为之,大如掌,用麦秆数十,茎著其中,而彩线绣花鸟于顶,又结蚌珠缀四檐,服之刁刁然,自以为异饰也。(图5-1)[36]。
  虽然畲族历史上的迁徙和居住地与闽、粤、赣交界地有很大的相关性,但现今畲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闽东及浙南一带,当地的畲族文化特征保留得较为完整,故大多数近现代畲族研究也集中在闽东及浙南,而对江西的畲族较少关注。其中最早进行江西畲族研究的应该是吴宗慈主编的《江西通志稿》中的《江西畲族考》,该文考证了明代之后江西的畲族主要来自广东,并认为畲族源于古代的山越[37]。之后为人注意的文章是周沐照发表于《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的《江西畲族略史》。以上对上对江西畲族研究的材料大多来自赣东北的贵溪、铅山两县。从周沐照先生的记述中,略可窥见近现代江西畲族服饰的风貌:
  少女发型为独辫,扎以红绒线劳动时,男女腰间都围独幅青蓝色腰裙(围裙),打赤脚或穿草鞋,草鞋为稻草和布条混织,结实耐穿,走路咯咯有声有的男人还戴独耳环,女人则(戴)双大耳环。
  畲民的节日服饰比较鲜艳因地区不同,式样有所差异男人穿大襟褂和直筒裤,襟边和袖口缀有花纹。妇女穿的衣服大都为绣花衫裙,图案为各种花鸟及万字纹或云头纹,富有民族风格,色彩非常鲜艳美丽。妇女喜插银质或白铜钗。
  结婚有礼服,新郎为红顶黑缎官帽,青色长衫,襟和胸前有一方绣花龙纹,黑色布靴;新娘着五色衣裙,绣花鞋,冠以头饰。有的地方畲族女子结婚还头戴“凤冠”,插有银簪。
  畲族服装和饰物是美丽的。但旧社会畲族人民终年辛劳却不得温饱,常年只能穿着“褊链衣衫”,“男女椎髻跣足”,这样的记载汉文献资料上是不少见的。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现在青年男女的装束与汉族基本殳有差异,衣料也很讲究,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大山区,年老畲民在装束上还保持一些本民族的特色。
  在鹰潭市政府组织编写的《贵溪樟坪畲族志》评审稿中、记述有贵溪畲族曾经的服饰风貌,与周沐照先生所述相仿。但书中提到两个服饰细节,一是“已婚妇女头发向后梳.在脑后盘成螺状髻,发际饰以二寸许的角状螺垂形(编者按:疑为锤形)竹筒,以示爱情忠贞不二。”二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坊、花桥等地有国民党驻军设卡,畲族妇女外岀倍受刁难,衣着不得不改为汉族妇女装束,盘髻于后,横插银钗,居村寨者,则多一镶边蓝头巾。”
  以上描述说明了江西畲族头饰的外观及象征意义,同时提供了江西畲族服饰变迁过程中的原因。
  图5-2的史料图片,真实地反映了近现代畲族服饰的情况。至迟到1990年,畲族妇女的头饰还是以花边花边巾覆头为主。而后开始向浙江丽水的额前纺锤形头饰转变。
  南民族大学为樟坪畲族设计的民族服饰里呈现出很多浙江丽水地区畲族服饰的元素,如女性头饰和围腰无制(图5-3)。
  畲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很突岀地表现在历届畲族领导的着装上,如图5-4、图5-5所示,无论是樟坪乡党委书记雷纪文,还是新任乡长蓝国平,都着“新畲服”示人。
  5.1.2 江西畲族服饰田野调査
  2012年夏天,调研团队有幸得到《中国民族报》蓝希峰编辑的帮助,引荐了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的蓝祥平处长,经蓝处长的推荐和安排,团队顺利来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贵溪市樟坪畲族乡。
  乡长蓝国平先生介绍了樟坪乡的情况,樟坪乡包括两个畲族村、两个汉族村,其中畲族主要来自三个地源:浙江、福建、江西铅山蓝乡长对畲族的评价是“勤劳”、“勇敢”,勤劳主要是因为畲民自古开山辟田、养成辛勤劳作的习惯;“勇敢”主要来自畲族外御强敌的历史和坚定的自身民族信念对畲族为什么被排外的原因,他有两个理解:一是源自畲族女性不裹足的习俗差异,导致畲族不被接纳;二是语言不同,虽然迁徙后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因为必须融入环境而学会了当地语言,但在畲民迁移来的最初,语言不通已经影响了接纳度。
  谈到目前畲族服饰的现状,蓝乡长多次用到“心疼”这个词由于根据当地风俗,老人临终前会指定少生前心爱之物随葬,所以现在很多文化遗产因随老人入葬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蓝乡长曾为抢救一顶畲族银头而赶至火化现场,却终因晚到一步亲眼看见精美的头冠随老人一起倏忽化为乌石而扼腕叹息。
  团队采访了部分当地畲民,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村里年纪最大的畲族老人蓝伙婶(女,1935年生),曾做过裁缝的畲族老人雷东贻(男,1942年生),当地称为“畲族歌王”的畲族老人雷良海男,1938年生)和中年畲民雷相金(男,1955年生)。
  蓝伙婶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常年穿传统服饰,新中国成立后就基本上不穿了。她说自己能准确判断岀福建各个地区的畲服,并描述了她印象中儿时畲服的外貌(图5-6)。
  如图5-7所示,老人亲自展示了传统“狗耳巾”的扎法。
  如图5-8所示,是蓝伙婶的儿媳蓝菊花(1966年生)新做的一件畲服,这是村里妇女参加畲族传统文艺活动“竹马舞”时的统一着装(图5-9)。
  老先生雷东贻(1942年生.老家是浙江兰溪)大约从1965年开始做了15年裁缝。他说当时畲汉服装并无区别,区别主要在于妇女头上包头巾或戴“gie”(畲语,即“髻”,指畲族传统头饰),花头巾扎伯脑后,类似电影《地道战》里的毛巾的扎法。他推测以前畲族妇女平时包头巾,访客时戴“头髻”。强调民族传统服装(畲服)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加强,通常是在平常衣服基础上加些彩带。雷老先生的母亲会织彩带,虽然手工织带是畲族的特色,但江西一带却没有这个习俗,比起浙江,江西的畲族特色退化的更多。以前畲族头巾是石灰防染形成图案,这是铅山地区的特色工艺,从50年代以后不再使用防染工艺。汉族也戴头巾,但方式略不同。头巾从新中国成立前流行至最晚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式微以前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缝纫机和烙铁。缲边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开始在乡镇县城里出现。1965年时,只有裁缝才有缝纫机,价格为一百多元,而当时普遍人均全年收入不到一百元。给人做一套衣服价格从几角到一元,最多每天一元八角一件棉衣需耗时一天。那时款式比较单调,最隆重也就是中山装,做裁缝的基本上是汉族人。
  他认为畲汉的最大区别是语言和年节的风俗。畲族比较有特色的风俗一是婚嫁时的“哭娘”,二是平
  时的对歌——歌词现场发挥,四句一段,曲调固定,有点类似于壮族刘三姐的对歌形式。
  雷老先生对“神犬(盘瓠)灭番”的传说很熟悉且认可,说畲民不能吃狗肉。他认为包头巾的习俗与盘瓠传说有关,是缘于狗王避丑。女子着围裙较多,他推测是由于劳动方便和遮羞的原因,不过主要还是
  围裙适用于畲族生产劳动的习惯,所以广泛流行于畲族地区。
  据村民所述,20世纪90年代,在贵溪
  曾经有一位制作畲族服饰的裁缝雷东贻。雷师傅的儿子当时年纪约50岁,任鹰潭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局长。雷师傅本来在乡镇企业办公室从事会计工作,20世纪90年代搬出贵溪后就再也不做畲服了。雷师傅以前做畲服,工价为一天一块钱,一件衣服一般需要两天完成,工价再加上衣料成本,一件衣服价格总共6元到8元。
  如图5-10和图5-11所示是贵溪市樟坪畲族乡当地居民的冬装和夏装。
  被称为“畲族歌王”的雷良海老先生算是当地最见多识广的畲族老人,对畲族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如数家珍。自述儿时家中欠债,“下无片土,上无片瓦”。1949年“朱毛”(朱德、毛泽东)来了,“平粮下寨”,自己才有机会念书,读到小学高年级。当时畲民着“便衣”(大襟衣)和头巾,畲汉服装并无大异,唯有头巾有区别,畲民的头巾用自织土布制作,约50厘米宽、170厘米长。1959年以前当地畲民过年做新衣,都是到黄思村请裁缝手工缝制。
  海老先生有两套2000年之后做的畲服(图5-12),100多元钱一套。乡里补贴三分之一,自己出三分之二。
  老先生说新中国成立前男性扎头巾,已婚妇女梳高头髻(图5-13),未婚女子梳辫子新中国成立
  后男女同扎狗耳巾(图5-14),头巾一角钉一个铜钱。最晚到20世纪50年代,老人去世的时候还以老式头饰入葬。这与清·傅恒《皇清职贡图》题记:“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状如狗头,短衣布带,裙不蔽膝。常荷锄跣足而行,以助力作。”相吻合。
  2004年7月10日,雷老先生曾到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教了15天民族语言发音,他说2008年三月三曾举办过一次浙、闽、赣、皖、粤五省活动,当时从安徽和广东来的畲民都不会畲语,穿的服装基本都是红蓝花色的花边衫。
  雷相金先生(1955年3月生)自述儿时见过传统畲服,20岁时下地干活,也是着长及小腿的围裙。如图5-15所示,这种围裙用料1米,完全没有边角料剩余,可达到100%利用。
  以上访谈勾勒岀了畲族服饰在樟坪乡随历史变迁的历史轮廓,呈现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不同风貌,也透露出畲服在樟坪畲民生活中所起的维系民族认同(体现盘瓠形象)、服务生产生活(适应农耕采集需要)等精神和实用功能,同时也暴露出其后续发展内蕴不足的隐忧。
  武装部长胡小平先生认为应该从政府层面推广畲服:干部穿畲服作为表率,所有乡民人手配发一套畲服,饭店等畲族旅游窗口的服务人员要穿着畲服作为工作服等。胡部长同时也表示,要求畲服真正适应当下的生活,同时代表畲族文化,真正让畲族服饰“活”起来,让大家自发自愿穿畲服。当地畲族村民说,如果“大家都穿(畲服),自己平时就会穿,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可见虽然受现代文化环境的制约,当地畲民内心对畲服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团队离开樟坪乡临行之际,胡部长更提出对新畲服设计的殷切愿望:一、一定要变;二、不能单纯在时装上放一个图案或“畲”字,即不能太直白;三、要适应于当下的生活,让老百姓乐意穿;四、凝练“大畲族”文化、特色。他特别强调第三条和第四条要“以畲族独特生产生活活动为基础”。
  5.2 安徽(宣城市宁国式)
  安徽畲族人口13953人,主要分布在宁国市,宁国市畲族约占全省畲族的80%以上,有畲族行政乡(云梯)一个,其余主要分布于各省辖市。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以后,从浙江桐庐、兰溪、淳安等县的部分畲族人迁徙落脚在安徽省宁国市云梯乡一带,成为安徽畲族的主要来源,另外还有来自福建省蒲城等地的畲族人,数量较少。散居在安徽其他地方的畲族人口,大多数是工作调动、学校分配或通婚联姻而来。
  宁国云梯乡,又称云梯畲族乡,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乡,下辖云梯、白鹿、千秋、毛坦四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总人口6131人.其中畲族人门约占30%该乡东南面和浙江安吉县、临安市交接、全乡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境内风景秀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黄浦江、钱塘江、水阳江的源头之一。
  2015年11月8日,笔者走访了该乡下辖千秋畲族文化园。
  千秋畲族村位于西天目山的脚下,东南面于浙江临安市横路乡接壤,全村面积9.7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1200人左右,其中畲族人口860人左右,占全村人口的71%,是安徽省唯一的畲族村2010年10月10日,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保护村寨”(图5-16)。
  进入村寨后,沿路前行,首先吸引我们的是道路左侧的畲族风情广场。如图5-17所示,广场正前方伫
  立着四根华表柱,上面雕刻着凤凰与麒麟的形象。柱子的顶端还有四个大字,分别是畲族的四大姓氏——盘、蓝、雷、钟。
  在村寨的装饰元素中,凤凰和麒麟的图案运用的非常普遍,在民居山墙屋檐下;千佛禅寺的大门两侧;文化礼堂的木门上……随处可见(图5-18、图5-19)。
  凤凰的形象图案出现得较为普遍,广场中央的凤凰雕塑(图5-20)、民宅正面墙壁上的凤凰装饰(图5-21)等都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凤凰造型呈现
  进入村寨,沿路可见建筑的外墙面上绘有反映畲族生活的壁画,越靠近村中心越密集(图5-22)。
  壁画中反映畲族服饰风貌内容的以福建罗源地区的服饰样式为主,也有掺杂了其他地区和新式改良畲服元素的服饰样式(图5-23~图5-26)。
  千秋村村委会的墙上挂着两幅畲族歌舞的照片,照片中的服饰采用福建罗源式、福建霞浦式和浙江丽水式的装饰元素(图5-27~图5-30)。
  照片上的内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为什么与浙江临安一衣带水的千秋村却会在服饰表象上与福建东部的罗源地区呈现出亲缘关系?在村委会畲族文化展览厅里,有关畲族迁徙情况提供了一种解释:宁国畲族人自认来源于福建和浙江两省,故服饰中兼具两地特色。
  展馆中特设服饰一栏,然语焉不详,配图无处可考,其中右下角图片所示服饰明显为福建罗源式头饰和服装(图5-31)。
  沿路出村乂见一些壁画,些许有异域风情,颇有几分藏传佛教的装饰意蕴(图5-32)。
  据云梯畲族乡党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弘扬畲族文化,该乡每年都举办“三月三”畲族歌会活动,通过畲族山歌、畲族婚嫁习俗、畲族舞蹈等节目,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展示畲乡新变化。
  譬如2015年云梯畲族乡“三月三”歌会暨安徽最美畲乡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便是于当年4月25日在云梯乡千秋畲族风情园举行的。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画学会的知名画家、宁国籍的省、市劳模代表以及来自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从当时的新闻图片上,可以看出活动中演员所着的服装均为现代改良设计的畲服,色彩鲜艳、富于装饰(图5-33)。
  在关于云梯乡千秋畲族村的另一篇报道中,提到了千秋村雷村长对现在畲民生活的看法:“变化很大,村里一年比一年富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以前只有番薯丝、粗菜,现在想吃鱼就吃鱼,想吃肉就吃肉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电视机、电话机,有些人家还有电脑可以上网,大部分人家造起了洋楼。光轿车就有几十辆,最好的是‘宝马’,普通的小货车几乎家家都有,是当作扁担来用的。以前穿的是破烂衣裳,现在哪还会有人穿补过的衣服啊?”可见畲民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方式状态也从乡村生态转化为城镇生态。可以想见,原来与采集、农耕相适应的畲族传统服饰失去其生态依存,而转化为仅仅作为畲族身份认知的符号,又因其使用场合主要与旅游活动有关,而染上了舞台服装的矫饰风格和旅游产品的商业气息。
  5.3 贵州(麻江县六堡式)
  贵州畲族在199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前,称为“东家”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用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东家”人自赣入黔落贵定平伐一带,后迁居川黔各州府,遂越益分散。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圧,部分“东家”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东家”人安居乐业,但长期的民族族称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有的地区的“东家”人申报为其他民族。1995年召开了有黔南州、黔东南州、都匀市、凯里市、福泉市、麻江县等县市领导、专家学者及“东家”人代表参加的“东家人民族认定座谈会”,听取了考察团赴广东、福建、贵州考察情况汇报,经过分析比较和论证,认为“东家”人与瑶族的族源、习俗等相差较大,不属同一民族,而和畲族族源相同,都是百越的后代,都同在尊、闽、赣交界山区开发和繁衍生息,虽然历史变迁、“东家”人和畲族生活地域相隔甚远,但语言文化、习俗、服饰、婚丧嫁娶等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属于同一民族群体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6月13日以黔府函(1996)144号文件作了批复,同意认定“东家”人为畲族[38]。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统计,贵州畲族有3.6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39]。贵州畲族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以占贵州畲族人口绝大多数的麻江县六堡式畲族盛装服饰最具代表性。
  贵州省畲族服饰,民国以前保存完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妇女的衣服多是自己纺纱织布自己用,据清康熙年间《贵州通志》载:“东苗……男髻,着短衣,色尚且兰(蓝),首以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裳,无袖,惟遮复前后”。民国《贵州通志》记载:“男子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土棉。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棉,无襟,当幅中孔,以首纳而服之……”。到了近代《都匀县志稿》云:“东苗……服饰类汉族,惟女皆青色带,着青色裤,项戴银环,不着裙”显然,虽然畲族人服饰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但至今仍保留色尚蓝”、“形贯头”等古代服装特征的痕迹。据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畲族几十年前服饰与当代迥然不同,那时穿着自制的青、蓝土布,男子长衫长袖并腰扎青布腰带,或着短汗衫,布纽扣,下穿大裆便裤,从裤带由内往外吊一个用来装烟或打猎时装铁沙盒子的“蜡盒”。女子着装是自绣无领花排肩长袖“父母装”,袖口绣有一圈15~20厘米宽的花边,衣长过臀部,腰系一条绣花围腰,用银链制作腰带,下穿粗料青布裤子。平时男女赤脚或穿草编的草鞋,逢年过节或走亲串寨,穿上自做绣花船形、鞋尖猫鼻的布鞋,妇女佩戴银饰手镯、项链、耳环。中年妇女和姑娘的发式各有不同,已婚妇女把头发梳向后侧挽成髻团,并用马尾等做成网子如拳头大小,梳成发团插上发簪,包上藏青色长2米(6尺)、宽33厘米(1尺)白底蜡染兰花头帕。头帕两端各镶以红、绿两道饰边,下垂红色缨须,长约33厘米(1尺)有的已婚妇女挽髻、将头帕(包头)正中的碗底团花盖于头顶,由左右两边分别缠绕,缨须朝后张开,俨然如凤展翅。姑娘部用一根有色头绳扎实梳在后侧,并梳成独辫。中老年妇女、姑娘小腿包蜡花白绑腿。小孩身着小青长衫或短汗衫,头戴狗耳状并佩有银饰于前檐的布帽[40]。
  贵州畲族原为“东家”人,“凤凰衣”原来称为“东家”衣。“东家”人认同为畲族后,有文人从“东家衣”上众多的鸟纹图案以及“东家衣”的来历传说联想到闽浙地区畲族人的“凤凰装”,傍着“凤凰装”给其冠以“凤凰衣”之名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大发展,“凤凰衣”之名被广传,也逐渐被当地的畲族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凤凰衣”之称呼便代替了“东家”衣。贵州畲族凤凰装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六堡村现在还有人会制作[41]。
  如图5-34所示,麻江畲族女盛装分为大襟右衽式(如图蓝色衣)和交领式(如图黑色衣)两种。大襟右衽式盛装,上装是右衽大弯襟青蓝土布硬边花衣,在背、肩、胸、右弯襟和袖口处多镶花边,配缠青蓝布腰带或系花围腰,下装为旧式普通长裤,仅在裤脚口镶有花边装饰[42]。
  男装主要是以藏青色和蓝色长衫为盛装,在长衫腰部系腰带穿盛装时,男子头部用长4米(1丈2尺)、宽40厘米(1尺2寸)的藏青色或蓝色的家织布缠绕男盛装多在重要活动和喜庆节日里穿着(图5-35)。便装主要是对襟短衫,无腰筒裤,无装饰,便于平时的劳作新中国成立后畲族服饰逐渐改变,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穿现代装。
  如图5-36所示,麻江交领式畲族盛装,无领,据记载原为左衽,现在多为右衽,袖由两部分构成,衣袖长过臂与衣身连裁,接袖袖长约26厘米(8寸),接袖由蜡染和刺绣两段组成,蜡染段为白底蓝花,刺绣花纹段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下两边多为“寿”字纹、梅花纹,呈对称分布,有花边装饰作用,中部为花纹图案,多以牡丹、月季为主。麻江畲族盛装上衣相比其他畲族服式最有特色之处在于叠穿的着装方式,一般为三件、四件或六件,一次裁剪,面料为藏青色家织布每件衣服的下摆和衣角均有红、白两条刺绣花边装饰,内长外短,外面衣服总要比里面衣服短约7厘米(2寸),以露岀里面衣服衣摆上的花边为宜,目的是向人们展示其绣品的技艺。盛装外系一条丝织的靛蓝色的腰带,腰带长4米(1丈2尺),两端留有16.5厘米(5寸)长的流苏。下装着大裤脚的大裆裤,藏青色、裤长及脚踝,裤口宽46厘米(1尺2寸),并镶有一道宽约7厘米(2寸)彩色桃花纹样的花边。小腿裹白底蜡染绑腿,脚穿绣花船形翘鼻鞋。
  麻蒋交领式畲族盛装配有银饰品,主要有银簪、大银花、小银花、银耳坠、银项链、银手镯、银戒指等麻江发式类似于江西畲族发式,麻江畲族已婚妇女梳髻,未婚女子梳独辫盘于头顶,均盖白底蓝花的蜡染头帕,头帕长2米(6尺),宽33厘米(1尺),两端镶红、绿两道花边,垂红缨须,头帕正中贯以绿色珠子,以头帕正中位置盖于头顶,头帕两端分别从左右缠绕,缨须系于脑后。
  童装如图5-37所示,无论男女童皆为无领大襟布纽扣衣,青色或蓝色,衣长过臀部女童戴“箍箍帽”,帽无顶,帽沿内塞棉花,宽5厘米(1.5寸),两耳处稍宽,除脑后外其余均有刺绣装饰[43]。
  虽然贵州畲族的服饰特征保留较为完整,但其演变仍值得关注,曾祥慧先生曾在文中提到:“全国第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贵州畲族的‘阿扎猛’表演项目的服装就是完全用了闽浙地区畲族的凤凰头饰,没有一点贵州畲族的服饰文化影子”[41]。如图5-38至图5-40所示,人民网贵州频道新闻图片所示,浙江畲族服饰的色彩、面料、款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5.4 广东
  畲族是广东早期的居民之一,隋、唐时期就已定居在粤、赣、闽三省交界地闽、浙地区的畲族一直流传自己的祖居地在广东潮州的凤凰山。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畲族28000余人口,主要分布在东省的14个市、县内。具体分布在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河源市的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河源市郊区东源县的漳溪畲族乡;汕尾市的海丰县;梅州市的丰顺县;惠州市的惠东县、博罗县;广州市的增城城市;韶关市的南雄县、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等地。
  新中国成立以前,广东畲族人口一直不断地流动迁徙,只留下罗浮山的增城、博罗;莲花山的惠东、海丰;九连山的河源、连平、和平、龙川;凤凰山的潮州等目前被视为较大的畲族聚居区。其他人口则分别散落在各市、县、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1999年7月7日,成立了河源市东
  源县漳溪畲族乡,是广东唯一的畲族乡。
  1955年,统计当时全省畲族人口为1321人。从1955~1982年的27年间,畲族人口净增长人数为1844人,1988年以来,韶关市的南雄、始兴、乳源等地以及河源市郊区及东源县、和平县、连平县、龙川县等地部分蓝姓群众经民族工作部门调査识别,并报经上级政府批准,先后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分因此20世纪90年代畲族人口大增,到2000年,广东畲族人口共28000余人[44]。
  广东省畲族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但其自身特征深度淡化,如图5-41所示[45],广东畲族的着装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已完全汉化。据文献记载,畲族过去是“男女椎
  髻箕踞,跣足而行”[46]。至近现代,广东畲族男女服饰与汉族无异:据六七十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前几十年穿的服装与现在大不一样,汉族也是这样他们年轻时穿着服装以青、蓝土布为面料,男子上身着对襟,布扣或铜纽的传统中式服装,下穿宽大高腰的便裤;妇女则穿着大襟右衽、布扣或铜纽,衣长过膝盖的上衣,下穿便裤,在衣的襟边和袖口、裤口镶以数条不同颜色的花边,作为装饰妇女常赤足,过年过节或回娘家才穿绣花船形鞋。姑娘头发梳成辫,系红头绳,额前留逗郎毛(刘海儿)已婚妇女把辫盘成髻,盘于后脑,插以银簪,盖上各式头帕妇女多配戴银质耳环、手镯。目前,龙川和潮州的少数畲族老年妇女还保存有这类服饰。现在,各地畲族男女服饰都被现代的时装所取代。[62]
  据老人回忆,过去是男耕女织,种芝麻纺纱织布,蓝靛染色,手工缝制。清代,着长袍马褂,留长辫,有官职者按官阶佩戴帽缨,着马蹄袖长袍妇女,衫长过膝,大襟无领,以不同颜色的布条镶边为装饰;裤宽阔,鞋绣花呈船形,耳戴银坠,手戴银镯,头盖绣花帕巾至民国以后,衣着全部汉装,尚青、蓝、黑三色的粗布衣,无装饰[47]。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