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盛装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98
颗粒名称: 3.2 盛装工艺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7
页码: 40-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畲族服饰的染织技艺和服饰特点,包括凤冠、花边衫等。凤冠是畲族服饰的标志之一,其形制严格保持传统手工技艺,由竹制或银制支架、瓷珠、银制品等组成,穿戴过程复杂。花边衫是畲族妇女的盛装之一,通常与凤冠配套穿戴,材质多为自种芝麻,衣襟处有装饰。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现代 盛装工艺

内容

从当地畲民的介绍和对畲族传统服饰及文献的整理中,可以推断畲族纯手工制衣的历史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
  60年代,此后缝纫机才慢慢普及。而且手缝所用缝衣线一般也为自制,由于纤维本身强度的原因,麻缝纫线通常用单纱,棉缝纫线通常用股线。多数畲族人家请缝衣匠制衣。缝衣匠常备的工具为一把剪刀、一把尺、一块用作熨斗的三角烫铁及几枚针。制衣时一般在中堂边摆上一张铺有草席的桌子,旁边备置一个加热烫铁用的炭火钵即可。这说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是景宁畲族地区的主要经济形式。
  畲族自明清在浙江南部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畲族既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特色的染织服饰由于人口分布、生产方式、居住环境等原因,浙江畲族不同地方的染织服饰又有异同。浙江畲族近代不同地区的染织服饰皆以女子盛装为特色,凤冠、花边衫、织锦拦腰是女子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22)。
  3.2.1 凤冠
  凤冠为畲族服饰以及民族认同的主要标志之一,畲语称其为“gie”(髻),一般在畲族妇女结婚、节日、做客时穿戴,相传为高辛帝送给三公主作为永远吉祥的护身物,是具有纪念始祖意义的原始装饰。
  浙江畲族近代女子头饰仍保留了其先民的“椎髻”、“戴竹冠”、“垂璎”等特色,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如其主体皆为竹制筒状,并裹以红布,两侧挂有链珠,但由于地区的不同,其构造和复杂程度也有差异,图3-23、图3-24分别为浙江景宁和云和两地的凤冠,其中以景宁凤冠的构造最为精致和复杂,本小节以景宁凤冠为例进行研究。
  3.2.1.1 凤冠形制
  景宁凤冠形制严格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如《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査记》一书载银匠说:“头饰一定要按照自古流传下来的方式制作,畲民不能容忍丝毫改变。”通过笔者田野调査也证实,从景宁不同乡镇所调查、考证到的六个凤冠形制大致相同气与《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査记》一书中关于形制的记载相同。
  景宁凤冠构成如图3-25所示。其中,1为凤冠主体,由两块长约9厘米的菱形竹片架成的棱柱体支架,横放,高约为5厘米,支架再罩以黑色棉布,其前面(2)和两侧靠前(l-a)镶有薄银片,银片上有简单几何形的浮雕图案,再在支架顶部覆上红色棉布,两侧红棉布上也分别镶有长10.5厘米、宽2.1厘米的薄银片(1-b),银片上均雕有一对拱手小人,造型简洁、质朴四根长约12厘米的银制棍状并排,末端与马蹄形银金(3)相连,以向上往后趋方向安在主体支架末端,靠一根竹制或银制棒连接马蹄形银金顶部
  与主体支架加以固定,用红布条拴住马蹄形银金顶部与棒并连接到支架前顶端。主体支架前面挂有8串长约20厘米,末端皆连有小银片的白色瓷珠(4),似帘状,两侧分别有三串长约1米的瓷珠,用于箍紧凤冠,其中一串瓷珠为红、黑色相间(5),连接后面的银制马蹄形银金和前侧主体支架,呈圆弧形悬于两侧,其中右侧那串红、黑色相间的瓷珠末端还连有头抓(6)、方牌(7)、奇喜载(8)、牙签与耳抓(9)等银制品,方牌上雕有图案一只鸟状,与凤冠配搭还有一对耳银(10)。①
  3.2.1.2 凤冠穿戴
  凤冠的穿戴过程见如图3-26所示,可分为八个步骤,(1)先将头发盘于脑后,打成发髻,用长条黑色绉纱裹在发脚四周,用以固定凤冠;(2)凤冠支架置于头额靠上处;(3)将悬于两侧的瓷珠申扭绞;(4)扭绞的瓷珠串顺着绉纱绕到脑后交会,再将交会的瓷珠串扭绞;(5)将瓷珠串整理成圈状,套过发髻;(6)把瓷珠串固定在支架前端钉钉处;(7)再将前端垂面的8股珠串等分,分别穿过两侧绉纱悬垂于耳旁;(8)最后把头抓插于发髻,与头抓相连的方牌、奇喜载、牙签与耳抓等银制品从脑后放于前胸处。凤冠穿戴过程完成(图3-27)②。
  3.2.2 花边衫
  浙江畲族近代女子花边衫同凤冠一样,一般在畲族妇女结婚、节日、做客时与凤冠、拦腰(围裙)配套穿戴,保留了畲族先民的“好五色”、“卉服”、“尚青”等特色。其基本款式皆为大襟右衽窄身,颜色多为黑色,也有蓝黑色,材料以自种芝麻为多,在衣襟处皆有装饰,以上特征依地区不同而又略有差异,图3-28为浙江景宁郑坑花边衫,图3-29为丽水老竹花边衫,图3-30为平阳双溪畲族女子花边衫。
  3.2.2.1 花边衫形制
  浙江畲族近代女子花边衫使用的面料多为自种苎麻纺纱织成,通常由畲民手工将麻条(图3-31)剖成麻丝后加捻成麻纱(图3-32),一般为中捻,纤度不匀,线密度较大,为100~67tex(10~15公支),然后将麻纱在自家织机上织成布匹(图3-33),面料门幅为55厘米左右,平纹组织,经纬密度较为和疏(经线密度般为14根/厘米、纬线密度一般为10~12根/厘米),菁靛染色,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黑色,材质风格粗犷、硬实,色彩暗淡,稍透(图3-34)①。
  花边衫采用平面结构,款式皆为立领大襟右衽窄身,整件衣服由5片衣片拼缝构成,依地区不同其造型有差异。图3-35为丽水老竹花边衫的裁制样板图,与景宁和平阳的花边衫相比较,丽水花边衫为低领,
  领高约1.6厘米,景宁和平阳花边衫的领高比丽水花边衫要高,为4~5厘米;景宁花边衫的前裾比后裾短约10厘米,和平阳花边衫一样,两侧腰线较垂直,不如丽水的花边衫腰线上翘另外平阳花边衫比景宁和丽水的花边衫要长,且其衣襟造型也有差别,襟角略靠下,形状较尖锐。
  在装饰上,三款花边衫皆在衣襟处有花边景宁的花边衫为贴彩色棉布条(图3-36),云和的花边衫为贴丝质提花花边(图3-37),平阳的花边衫襟边则为刺绣,且在领口处缀有两朵红色绒球(图3-38)可以看出,景宁与丽水的花边衫的花边装饰及其工艺较简单,而平阳的花边衫刺绣花边装饰则较丰富,纹样形式有单独纹样、角隅纹样、连续纹样和适合纹样等,题材包括几何纹(犬牙纹、雷纹、回纹、波形纹、钞链纹、菱形纹等)、植物纹(卷草纹、花卉纹、树纹等)、动物纹(凤凰纹、鹿纹、狮子纹、麒麟纹等)、器物纹(八吉纹、八宝纹等)、人物纹等,用色多为原色类,色彩绚丽夺目,图案造型拙朴、率真(图3-38)①。
  3.2.2.2 花边衫缝制工艺
  浙江畲族近代花边衫皆为手工制作,将两股麻纱捻成中捻麻线作缝纫线,在领口和袖口里侧用棉布作
  贴边制衣缝制工艺主要为:滚边、嵌条、镶边、荡条、刺绣和盘扣①。
  滚边:是指用一条斜裁布料将衣片毛边包光(图3-39),主要用于衣襟边和领口处,防止毛边漏纱,采用与衣身面料不同的布料滚边具有装饰作用。
  嵌条:是指在部件的边缘或拼接缝处嵌上一条带状的斜裁嵌条布如图3-40(1)所示,主要用于领座;还可与滚边相结合,将一条或多条斜裁嵌条夹在滚边布条和衣片之间,形成层叠状,如图3-40(2)所示,具有立体感,是景宁和丽水花边衫衣襟边的主要装饰手法。
  镶边:是指用颜色或质地不同的斜裁面料.镶缝在衣片的边缘(图3-41),主要用于景宁和丽水花边衫的衣襟边,起主要装饰作用(参见图3-36、图3-37)。
  荡条:是指用一种与衣片颜色不同的面料,缝贴在距衣片边缘不远处,不紧靠衣片止口(图
  3-42)。主要用于景宁花边衫和云和花边衫,其中景宁花边衫的荡条用料为斜裁,云和花边衫则为提花花边。
  刺绣:是指在服装表面以线迹展示各种花纹图案,既有艺术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浙江畲族近现代花边衫刺绣工艺主要在平阳花边衫上得以体现,其刺绣图案在上一节中已有介绍,其图案靠刺绣针法和运针构成,运用的刺绣针法主要有:行针、斜行针、犬牙针、十字针、平针、锁链针、钉金绣、锁边绣等,如图3-43所示。
  盘扣:也称布盘扣,由纽头、纽祥、扣花组成。盘扣可分为直扣和花扣两种。浙江畲族近代花边衫采用的为直扣,造型简洁平直,采用斜裁布料制成,其纽头既可用纽条盘制而成,也可选择金属扣(参见图3-36、图3-37)。
  。
  3.2.3 织锦拦腰(围裙)
  畲族织锦拦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遂昌县志》就有“腰着独幅裙”的记载,其用途广泛,畲民妇女不仅在盛装中和平时待客、做客时搭配穿着,即使在一般劳作中,男女也都腰系织锦拦腰。其系法为:拦腰于前腰下,两耳织锦带在后腰交叉后再绕到前面打结固定。织锦拦腰由布身和织锦带组成。布身多以麻布、棉布为面料,织锦带又称彩带、花带、字带,是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少女时代随母学织,青年女子常以自织花带作为情物送情人。图3-44为浙江景宁拦腰,图3-45为云和拦腰,图3-46为平阳织锦拦腰①。拦腰的工艺和畲族服饰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织锦带上,所以本节着重对织锦带的形制与织制工艺进行讲述。
  3.2.3.1 织锦带形制
  浙江畲族织锦拦腰中,织锦带蕴涵着丰富的工艺和文化信息,其纤维用料有棉、麻和丝一条完整的织锦带长度大多为1~1.5米,两端呈须状(图3-47),制成拦腰时,一般会分为两截固定在拦腰两侧上端。织锦带宽窄不一,在笔者考证和收集到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中,其宽度大约为2~7厘米。
  织锦带基本结构包括带边、带眼、带芯和带须(苏),如图3-48所示带边一般由红、黄、蓝、绿、白等色纱线一色或多色按比例相间牵经,也有单独白色纱线作边经的,组织为平纹;织锦带两边各有一条带眼,是由黑色、白色、黑色的经线按2∶1∶2或1∶1∶1的排列扦经,以平纹组织和经密纬疏的结构形式,以配色模纹的原理,交织成“眼”状纹样;织锦带中间有花纹部分为经二重组织,以白色纱线作地经、较粗的黑色纱线作纹经,纹、地经排列比为1∶2,也有少数为1∶1,再以白色纱线作纬线,平纹地组织,黑色经线浮长起花,正反互为效应,实物及组织图如图3-49所示。畲民根据黑色纹经的根数,把彩带分为“三双”、“五双”、“九根”、“十三根”、“十九根”、“三十三根”、“五十五根”等。其中最常见的为“五双”和“十三根”(图3-50、图3-51)
  织锦带中间的提花纹样,其形式主要为单独纹样,在云和织锦带中也有部分为二方连续纹样、题材以几何纹、字纹为多,也有少数动物纹、花卉纹、器物纹等(图3-52)在深入田野作业中,考证到有些织锦带纹样为自古相传,记载着丰富的远古信息.很多纹样的意义已模糊或不可考证∶有些纹样直接取自畲民的生活,具有深厚的农耕、山居的生活气息;另一些呈汉字织纹的纹样,则表现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取其吉祥意义或单纯借鉴汉字的纹样美。但可看出,不管为何种纹样,皆以经浮长结构形成斜向条纹(图3-52)因为织带工艺在纹样效果上的表现以45度角为佳。
  3.2.3.2 织锦带织制
  浙江畲族织带织造工艺主要为整经、提综、织带三个过程。所需工具极其简单,由可伸缩的长方形木架、3根小竹竿(畲语称“耕带竹”,分别长约10-15厘米、20厘米、10-15厘米)和尖刀形的光滑竹片(畲语称“耕带摆”,长约25厘米,宽约3厘米)以及纱线构成,如图3-53所示。
  (1)整经,先将耕带摆与较长那根耕带竹相隔一定距离置于木架上,用砖头或其他较重物品压其上以固定(图3-54)。然后将所用经线的线头固定在木架可拉伸手柄底部(图3-55)。接着开始根据不同经线的排列牵经,牵经方法如图3-56所示,先将固定在手柄底部的纱线从耕带摆的上部绕过,拉至耕带竹时,从其下面沿着耕带竹绕一圈后,拉到木架右侧,从其背面绕回手柄处,如图3-56(2)所示。接着与上次相反(以便提综),纱线这次从耕带摆的下部绕过,拉至耕带竹时,同样与上次相反(形成固定开口).从其上面沿着耕带竹绕一圈后,拉到.木架右侧,从其背面再次绕回手柄处,如图3-56(3)所示依次循环,完成牵经步骤。
  (2)提综,由于经线从耕带摆上、下方依次循环经过,已为提综做好初步准备先用一根线将耕带摆形成的上层经线套住(图3-57),然后取一根线将其一端系在一长木棍上(或找一个固定的支点),另一端穿过耕带竹上层第1根经线,向上绕过小木棍,依次再穿过第2根、第3根经线间(图3-58),如此循环反复,穿完所有耕带摆上层经线。再用一根线穿过绕于小木棍上所有的线,然后打结,便可将耕带竹抽出,由于经线缠绕耕带竹的形式,自然形成开口,将耕带摆上层经线提起形成又一次开口(图3-59)。
  (3)织带,提综完成后,将牵好经的经线圈从木架上取下,将另外两根较短的耕带竹分别在经线圈的首尾两端固定,上端系于木柱等较高处,下端用绳捆在臀部(图3-60)。在织带时,依靠提综制织平纹,在起花部,则先用耕带摆挑花(图3-61),后引纬,再用耕带摆打纬。
  当彩带织到一定的长度时,把一部分下层经线转到上面,然后将起固定开口那根耕带竹向上滑,就可继续织带。最后,留一段不织的经线作带须,从带须中间剪开(有时便于保存可以不剪),至此完成了织带过程①。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