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 染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97
颗粒名称: 3.1.3 染整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38-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传统纺织工艺历史悠久,以麻、棉、丝为原料,经过收割、浸泡、破纤、加捻等流程加工成线。青、黑色是畲族服饰的主要颜色,由青靛染成,耐脏且隐蔽性好。现代畲民已少用植物染料,织布多送染坊染色。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染织工艺

内容

目前景宁地区的畲族服饰色彩或青或蓝,宗教服饰也是以青色为尊。畲族有谚语云:“吃咸腌,穿青蓝”[32]。青、黑色之所以一直为畲民所接受,首先是由畲族人民的生产条件决定的。青、黑色可以用天然染料青靛染成。青靛也名蓝靛,古称“菁”。畲民自明代开始在山上搭棚种青靛,崇祯年间闽西南“汀之菁民,刀耕火耨,艺兰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闽中莆仙畲民“彼汀漳流徙,插菁为活”[33]。一直到后来迁徙至浙南时还有畲民种植青靛,故历史亦有称畲族为“菁客”。其次,畲民长期居住在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区,审美情趣因而趋于清爽简洁。此外,黑色既耐脏又利于隐蔽,对于农耕狩猎并举的畲族人民来说是最实用的选择。
  如今畲民自己染色的情况已十分罕见。据调查①,包括蓝靛在内,以前畲族使用的传统染料一般为植物染料,食用染料有时也用于衣服染色,如图3-20所示的“黄籽”,现在畲民还用它来染“黄果”(当地一种表皮染黄的年糕)据当地畲民介绍,黄籽以前也用于染衣裤或染织带线;景宁随处可见的毛竹,烧成灰后也可用来染黄色;枸杞可用来染红色;皂栋可用来染黑色。
  据当地村民及文管会同志介绍,近代畲民自纺自织的布匹通常在织好之后整匹送染坊染色。我们经常可在衣服缝头布边处看到如图3-21所示扎染的痕迹,这正是布匹送染坊时需扎上写有姓名的小布条而留下的。
  近代,织彩带所需的各种染料都为“担俏客”(挑货郎)供应,串家入户的流动商贩常备各种染料由妇女挑选。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