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准备及织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96
颗粒名称: 3.1.2 准备及织造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3
页码: 35-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纺织工艺历史悠久,主要使用麻、棉、丝作为原料。经过收割、浸泡、破纤、加捻等工艺流程,将麻、棉、丝加工成线。经线和纬线通过牵经和投纬步骤织成布。现因工业大生产的影响,畲族传统纺织工艺逐渐消失。
关键词: 畲族服饰 染织工艺

内容

用作纬线的纱线需在络机(图3-11)上络成纺锤状纬梭,再放入梭船中后即可用于投纬,纬梭及梭船如图3-12所示。
  若作经线使用,则绕至牵经用竹篓(图3-13)上。畲民在房屋中堂牵经,一般一次需用六个以上竹篓的经线同时牵经,且所用竹篓总数必须为偶数。
  牵经前先将绕好经线的竹篓一字排开,竹篓上方挂一根穿有八至十个孔的蔑条,每一竹篓对应个孔,畲族称这根蔑条为穿眼,如图3-14所示。牵经时将竹篓上的经线分别穿过蔑条上的孔洞,再以“8”字形绕法盘绕在立于中堂两边的两根竹竿上。牵经步骤完成后需用米汤刷一遍经线,使之光滑不起毛。晒干后再将两竿之间的经线以竹竿为轴卷绕起来作为经轴,如图3-15所示。
  畲民家用织机如图3—16所示,一般仅用于织平纹织物,筘穿入为2,机上布幅约为60厘米,成品布幅在55厘米左右,一般整匹布长逾20米。织布一般在八九月间进行,因为若再推迟,天冷麻线发硬不利于织造;若要提前,用于织布的麻线还未纺成。织造方法和布面效果如图3-17和图3-18所示。最开始的两梭通常以麦秆作为纬线插入,用以增大摩擦使布头紧密。
  不织布时,将筘板提起,挂于提综杆上(图3-19),以免把经线刮花。
  据当地村民介绍①,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最宁地区的乡村各村都备有几部织布机,几家合用一部织布机,轮流各自织,或请能手代织。人们所穿衣服的用布基本上都是自己织造的。在工业大生产的冲击下,现很难再在畲乡发现穿着畲族传统自制麻料衣服的妇女,据称在十年以前就很少有畲民纺纱织布了。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