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染织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794
颗粒名称: 3.1 染织工艺
分类号: TS941.742.883
页数: 10
页码: 3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传统纤维种植及纱线加工、准备及织造和染整过程。畲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纺织工艺和设备,包括麻、棉、丝等纤维的种植和加工,以及织布机的使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畲族传统纺织逐渐消失。
关键词: 畲族服饰 现代 染织工艺

内容

3.1.1 纤维种植及纱线加工
  3.1.1.1 麻
  据史料记载.浙江畲族“无寒暑,皆衣麻”畲民在新中国成立前一般都穿用自制平纹麻布衣裤,在染织制衣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并流传下来一整套成熟的纺织工艺和设备。作者在景宁乡间走访了解到的情况证实了这一点。
  麻作物生命力极其顽强,一年可收割三季,以后每年只要施一次肥就可继续生长,毋需再种。
  畲民于正月将麻根压入土中,撒上一层厩肥,在二月间麻苗即开始发芽(图3-1),在五月间、七月间及十月间可分别收割一次。
  麻收割后需先将麻秆表面的外皮剥下,再于水中浸泡半天。麻泡好以后捞出,用半圆型刮刀和一小竹管握于右手,麻束夹壬其间,左手拉动刮去胶质表皮,如图3-2所示。剩下的麻纤维束晒干备用。此时分离出来的麻呈长条皮状,还需用如图3-3所示方法手工劈麻,将麻破为细长的纤维束以便纺织。由于麻纤
  维较为硬挺,在纺纱时需要一边蘸水使其软化一边接纱头,接麻的方法如图3-4所示。接麻工作一般都由畲族妇女在晚间完成。畲家女子出嫁时都有一只精编的线篓作为嫁妆。接好的麻纱按顺序放于线篓中备用。
  此时得到的麻纱还只是初步成型,需再经过加捻机(图3-5)加捻,使之紧实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保持麻纱的湿润。加捻机上共有五个转轴,可同时加捻和络制五个筒装纱球。一般来说,从这个步骤开始,纺织操作都是以五个线圈为单位来进行的。
  纱线经加捻使之紧实后,还需晒干防霉由于线球不易晒透,这时就需要用十字形木架轮(图3-6)将麻纱络成周长约为80~90厘米的线圈,于大晴天置于院落中曝晒。完全晒干后,若要储存待用,一般再将线圈络成筒装纱球。若麻线已经收集到3~4斤,便可以开始织布,此时可直接使用晒好的绞纱。制好的麻纱可以直接作为缝纫线使用。
  3.1.1.2 棉
  棉(图3-7)在景宁畲民纺纱织布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其纺织的程序与纺麻略有不同。棉花经摘取、去籽以后,须经过以一枚铜线和一根带钩的竹筷制成的小纺锤捻成棉纱,纺线方法如图3-8所示。
  由于棉纤维较短,单纱不够牢固,若要用于缝纫,一般还需要将两股棉纱并为棉线;若供织布用,则需将棉纱用米汤上浆,用以增加它的牢度、紧度以及光滑度棉纱上浆后,与麻一样在十字形木架轮上络成大卷置于院中晒干。接下来或储藏或织造皆与麻同。
  3.1.1.3 丝
  在乡间访谈中,有些老人(蓝陈契,女,67岁)还提到蚕丝的缫制:将蚕茧置于一直径为30~40厘米的小锅内煮沸,用卷轴(图3-9)均匀将蚕丝拉出,卷在中间滚轴上。滚轴可装卸。待蚕丝全部抽尽,再络至前述十字形木架轮机上成绞、晾干。其他纺织操作与麻、棉相同。
  若要用丝线作织花腰带的经线,需将两根单纱丝并作一根股线使用。
  纺好的麻、棉、丝线如图3-10所示。
  3.1.2 准备及织造
  用作纬线的纱线需在络机(图3-11)上络成纺锤状纬梭,再放入梭船中后即可用于投纬,纬梭及梭船如图3-12所示。
  若作经线使用,则绕至牵经用竹篓(图3-13)上。畲民在房屋中堂牵经,一般一次需用六个以上竹篓的经线同时牵经,且所用竹篓总数必须为偶数。
  牵经前先将绕好经线的竹篓一字排开,竹篓上方挂一根穿有八至十个孔的蔑条,每一竹篓对应个孔,畲族称这根蔑条为穿眼,如图3-14所示。牵经时将竹篓上的经线分别穿过蔑条上的孔洞,再以“8”字形绕法盘绕在立于中堂两边的两根竹竿上。牵经步骤完成后需用米汤刷一遍经线,使之光滑不起毛。晒干后再将两竿之间的经线以竹竿为轴卷绕起来作为经轴,如图3-15所示。
  畲民家用织机如图3—16所示,一般仅用于织平纹织物,筘穿入为2,机上布幅约为60厘米,成品布幅在55厘米左右,一般整匹布长逾20米。织布一般在八九月间进行,因为若再推迟,天冷麻线发硬不利于织造;若要提前,用于织布的麻线还未纺成。织造方法和布面效果如图3-17和图3-18所示。最开始的两梭通常以麦秆作为纬线插入,用以增大摩擦使布头紧密。
  不织布时,将筘板提起,挂于提综杆上(图3-19),以免把经线刮花。
  据当地村民介绍①,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最宁地区的乡村各村都备有几部织布机,几家合用一部织布机,轮流各自织,或请能手代织。人们所穿衣服的用布基本上都是自己织造的。在工业大生产的冲击下,现很难再在畲乡发现穿着畲族传统自制麻料衣服的妇女,据称在十年以前就很少有畲民纺纱织布了。
  3.1.3 染整
  目前景宁地区的畲族服饰色彩或青或蓝,宗教服饰也是以青色为尊。畲族有谚语云:“吃咸腌,穿青蓝”[32]。青、黑色之所以一直为畲民所接受,首先是由畲族人民的生产条件决定的。青、黑色可以用天然染料青靛染成。青靛也名蓝靛,古称“菁”。畲民自明代开始在山上搭棚种青靛,崇祯年间闽西南“汀之菁民,刀耕火耨,艺兰为生,编至各邑结寮而居”;闽中莆仙畲民“彼汀漳流徙,插菁为活”[33]。一直到后来迁徙至浙南时还有畲民种植青靛,故历史亦有称畲族为“菁客”。其次,畲民长期居住在山清水秀的丘陵地区,审美情趣因而趋于清爽简洁。此外,黑色既耐脏又利于隐蔽,对于农耕狩猎并举的畲族人民来说是最实用的选择。
  如今畲民自己染色的情况已十分罕见。据调查①,包括蓝靛在内,以前畲族使用的传统染料一般为植物染料,食用染料有时也用于衣服染色,如图3-20所示的“黄籽”,现在畲民还用它来染“黄果”(当地一种表皮染黄的年糕)据当地畲民介绍,黄籽以前也用于染衣裤或染织带线;景宁随处可见的毛竹,烧成灰后也可用来染黄色;枸杞可用来染红色;皂栋可用来染黑色。
  据当地村民及文管会同志介绍,近代畲民自纺自织的布匹通常在织好之后整匹送染坊染色。我们经常可在衣服缝头布边处看到如图3-21所示扎染的痕迹,这正是布匹送染坊时需扎上写有姓名的小布条而留下的。
  近代,织彩带所需的各种染料都为“担俏客”(挑货郎)供应,串家入户的流动商贩常备各种染料由妇女挑选。

知识出处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畲族服饰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为经、不同时期畲族的生活文化背景为纬,梳理了从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直至20世纪的畲族服饰文化变迁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畲族服饰在色彩、款式、装饰等方面所体现出的不同特色以及畲族文化生活背景对服饰发展变化的影响;本书第二部分从空间的维度对浙江、福建等地区的畲族服饰现状进行田野调査并做梳理.釆取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相结合以及个别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对近现代畲族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背景有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