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畲医常用药物的品种特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畲医常用药物的品种特点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0
页码: 284-2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科属种类分布和畲药取名的原则和规律。畲族民间用药以植物药为主,其中科属种类分布广泛,而动物药和矿物药使用较少。畲药取名通常根据药材形态、功效、生态特征、生长环境、气味、药用部位、动物用药、颜色、音译等方式进行命名,同时也有一些特定含义的命名。这些命名方式反映了畲族医药的多样性和特点,也体现了畲族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 畲族医药 种类分布 宁德市

内容

一、科属种类分布
  畲族民间常用药是以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植物药占90%以上,仅少量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几乎不用。从调研所得的畲族民间用药2952种中筛选出1430种,又进一步精选出517种畲族民间常用的药。它们分属于144科、312属、494种、2亚种、17变种、3变型、1栽培变种。
  二、畲药取名特点
  我们通过调研、查对和整理,以列表的形式表述出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四种名称,这在全国也属首次,即反映了畲药名,又查对到原植物基源,同时对畲族药名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总结,分析畲药取名原则和规律,认为大致有以下13类方式。
  1.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名称取名 该类畲药名称最多,使用最通俗,占药名的绝大多数。如:乌脚鸡(凤尾蕨)、白脚鸡(剑叶凤尾蕨)、老鼠尾巴(圆盖阴石蕨)、仙女散花(满江红)、水铜钱(蘋)、山海草(江南星蕨)、攀蓬(薜荔)、土人参(商陆)、五色草(马齿苋)、山蟹(硬皮地星)、铜丝藤(海金沙)、喇叭竹或山火筒(博落回)、鸡卵花(锦鸡儿)、鸡爪梨(枳椇子)、九重楼(地耳草)、梨头尖(紫花地丁)、铁交杯(杏香兔耳风)、山番薯(牛皮消)、铁凉伞(朱砂根)、耳念鼓(草石蚕)、米珠(菩提子)、一包针(鬼针草)、新米花(木槿)。
  2.按功效取名 与中药一样,许多畲药根据功能主治或疗效来取名。如:吓草(铁角蕨)、伤皮树(榔榆)、补田白(三白草)、乌发药(何首乌)、痧药(马兜铃)、食凉茶(柳叶蜡梅、浙江蜡梅)、活血丹(南丹参)、七厘丹(天目藜芦)、泻肚药(萹蓄)、母菜根(白英)等。
  3.借用汉族语音或中药名取名 有半数以上畲药用中药名或借用汉语命名。如:还魂草(卷柏)、九节茶(草珊瑚)、鸡公花(鸡冠花)、水辣蓼(水蓼)、土人参(商陆)、八角金盘(六角莲)、月月红(月季花)、藤梨(中华猕猴桃)、水菖蒲(石菖蒲)、铁马鞭(马鞭草)、金线吊葫芦(三叶青)、穿山龙(爬山虎)、包罗须(玉蜀黍)等等。因为畲族无文字,与汉族人杂居后借用汉语表达或与汉民交流信息较多,这可能是导致借用语较多的原因。
  4.按生态特征取名 如动动烟(脱皮马勃)表示动一动就有孢子飞扬似烟雾;爬墙老虎(扶芳藤)显示该藤攀缘之势猛如虎;两头吊(腹水草)是指两端着地生长;还有鸟不踏树(云实)、矮茶(紫金牛)、铁凉伞(朱砂根)、兰花白根草(兰花参)、满田星(谷精草)、千年霜(绵毛鹿茸草)、隔夜树(合欢)、轮叶脚底叶(景天)、岩皮脚底叶(紫花景天)和硬杆天竹(徐长卿)等等。
  5.按生长环境取名 如山麻(华中艾麻)、水桑或水松(华桑)、红水杨梅(水团花)、田岸青(马兰)、八月黄花(一枝黄花)、石藏蒲(石菖蒲)等等。
  6.按气味取名 如臭节(鱼腥草)、臭桐柴(臭牡丹)、粪缸柴(野鸦椿)、苦丁菜(大叶冬青)、苦野叶(败酱草)、苦草(伏地筋骨草)、甜缸(金樱子)、酸草(马齿苋)等等。
  7.按药用部位取名 如山陀花(红花油茶之花)、山麻皮(山棉皮)、络石藤(络石之藤)、毛筋草根(白茅)、瓜子草(瓜子金)等。
  8.按动物用药取名 如猢狲姜或猴姜(檞蕨)、猪娘菜(猪殃殃)、蛇不见(天葵)、猫艾(牛至)、狗食麻(回回苏)等。
  9.按颜色取名 如常青柏(侧柏)、青皮柴(青皮木)、黄根草(百蕊草)、白头姑(白栎树上长的果子)、黄山果(栀子)、绿花白根草(兰花草)、青绳(防己)、黄瓜碎(垂盆草)、双色花或变色花(金银花)等等。
  10.音译名 将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如孬巨(芒萁)、不梨(山楂)、麦粒骑(野百合)、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根)、狗屎黏(小槐花)、介狗黏(豨莶草)、红扎标花(映山红)等。
  11.音译加意取名 也是将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只不过是加上点用意。如乌饭奴(乌饭柴),做乌饭用的柴物,“奴”为音译。黄行花(闹阳花),黄色花中毒使人昏晕,音“行”为“晕”。石壁果果(千层塔),为生长在石壁上的多层塔,“果果”为音译。还有野落谷生(假地兰)、狗屎满堂(胡颓子)、介狗珠(米仁)、嘎狗噜、牛屎板(地菍)和介狗尾巴(狗尾草)等。
  12.按其他日常用途取名 洗桌草(节节草)、鹭鸶竹(苦竹)、金钥匙(瓜子金)、锄头草(鸡眼草)等。
  13.特定含义命名 老虎脚迹(毛茛),即形象化,又有药效强烈似老虎之意;九里火(威灵仙),形象化地反映出该药热性似可散发到九里之外的火;锄头草(鸡眼草),很讨厌该草,看到就想用锄头锄去。还有仙人草或甜仙草(凉粉草)、张老花(天名精)等等。许多畲药取名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三、部分畲药药性
  兹以景宁雷陈亮的畲医药为例,分析与中医药融贯一起的性味、归结、功能、主治及方剂。我们将其常用的114种畲药输入到数据库,从中分析出性平的畲药58种,占半数以上,其次凉性药38种,约占1/3,温性药19种,约占1/5,热性药最少。这反映出畲药以温、凉、平性药居多,对畲医药的理论基础窥见一斑。从归经统计看,入心、肺经者最多,其次为入阴、入心、入心胃、入肝肺、入筋骨、入脾经者。
  畲医认为,体质冷者要配用热性食物,体质热者要用冷性食物,如胃脘冷(寒)痛要用羊肉炖药,热痛要用猪肚或猪五花肉炖药(畲医认为羊肉性热,猪肚、五花肉性平);白糖、冰糖性冷,红糖性热;白酒性冷,红酒(米黄酒、土黄酒)性热;绿豆、萝卜性冷,葱、姜、蒜性热等。
  畲医认为药性冷热掌握不好,有害无益,重者会招来祸端。因此强调选用药物要注意冷热属性。用药除注意药性,还要注意季节性,夏天多用冷性药,冬天常用热性药,这可能与畲民大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有一定关系。
  畲族判定药物性能很简单,仅分阳药、阴药与和药三种。把热性、温性的药物统称为阳药;把寒性和凉性的药物统称为阴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药物称为和药。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所在。气血失平必然得病,畲医所谓阳药,能治气血凝寒衰降、湿困之证;阴药能治亢盛、炎症;和药则具平衡和滋补功能,使气血维持在正常的健康水准。
  畲医药掌握一套阴阳自然关系。懂得阳药一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阴药一般生长在阴山沟壑,和药一般生长在低谷的自然生长规律,所以采药时一般不太会错位。畲医用药也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按病情酌加配料,如寒证加生姜、红糖,热证加白糖、冰糖。
  四、畲民常用的主要品种
  根据出现在处方中的次数多少来分析畲民用药的主流品种,现将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畲族民间用药列表如下(表1),同时统计出其适应证。从表1可见,其适应证多与中药近似(即似中药大路品种),但也有部分较独特(可作为重点品种)。表2所列的这些品种及其适用证,可作为畲医药重点品种或大路品种进行系统研发,它既代表畲族用药的主流,又反映出畲族医药的独特性。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