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畲族民间用药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2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畲族民间用药概述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5
页码: 283-2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独特性和特点,包括其使用的药物品种、取名原则和用药途径等。畲族民间用药以植物药为主,其中科属种类分布广泛,且多数药物名称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命名原则。畲医用药的品种特点和用药途径也有其独特之处,如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名称取名、按功效取名、借用汉族语音或中药名取名等。此外,畲医还注重药物的产地和采集时间,认为不同产地的药物疗效可能不同。本文还列举了一些畲族民间常用的药物名称和其对应的通用名、土名和植物拉丁学名,以便更好地了解畲族医药的多样性和特点。
关键词: 畲族医药 药物品种 宁德市

内容

畲族民间用药既有与中药类似的普遍性,又有其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将收集到的处方及其他材料,输入电脑,建立畲医药研究开发数据库,从整理出的千余个有效处方中分辨出约1200种畲族民间所用的天然药物,然后对这些药物进一步分析整理,从中得出一些畲族民间所用药物(天然药物)的一般规律和特性。
  因畲民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也有汉族与畲族共居一村的,因而形成散居与杂居特点,这种社会特点使得畲民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有被汉族同化现象。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调研、归纳整理,现在畲族医药中大部分与汉族医药(中医药)相同或类似,但有部分保留畲族民族医药的特点,可称为畲族医药。现在畲民除大量用西药外,也较多使用天然药物。我们的调查主要是畲族民间使用天然药物的概况,他们所用的天然药物多为汉族医药大环境下的产物,因此不能把畲民使用的所有药物都称为畲医药。只能将畲民因传统习惯和自身环境条件等不同所保留着的自身独特的医药定义为畲医药。所以,建议将畲民使用的天然药物分成三类:一为畲民独特使用的药物,如食凉茶、地菍、山里黄根等在中药书籍(包括中药标准等)中未收集或无记载的品种;二为畲民与汉民共同使用者,这占畲民用药的大半,如白毛藤、当归、黄芪、鱼腥草等;三为非畲族流传的药物,在本书中不作研讨。本章主要就畲医常用药的品种特点、畲医用药的特殊性、畲医用药途径、给药形式等简述如下。
  第一节 畲医常用药物的品种特点
  一、科属种类分布
  畲族民间常用药是以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植物药占90%以上,仅少量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几乎不用。从调研所得的畲族民间用药2952种中筛选出1430种,又进一步精选出517种畲族民间常用的药。它们分属于144科、312属、494种、2亚种、17变种、3变型、1栽培变种。
  二、畲药取名特点
  我们通过调研、查对和整理,以列表的形式表述出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四种名称,这在全国也属首次,即反映了畲药名,又查对到原植物基源,同时对畲族药名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总结,分析畲药取名原则和规律,认为大致有以下13类方式。
  1.按药材形态或其类似物名称取名 该类畲药名称最多,使用最通俗,占药名的绝大多数。如:乌脚鸡(凤尾蕨)、白脚鸡(剑叶凤尾蕨)、老鼠尾巴(圆盖阴石蕨)、仙女散花(满江红)、水铜钱(蘋)、山海草(江南星蕨)、攀蓬(薜荔)、土人参(商陆)、五色草(马齿苋)、山蟹(硬皮地星)、铜丝藤(海金沙)、喇叭竹或山火筒(博落回)、鸡卵花(锦鸡儿)、鸡爪梨(枳椇子)、九重楼(地耳草)、梨头尖(紫花地丁)、铁交杯(杏香兔耳风)、山番薯(牛皮消)、铁凉伞(朱砂根)、耳念鼓(草石蚕)、米珠(菩提子)、一包针(鬼针草)、新米花(木槿)。
  2.按功效取名 与中药一样,许多畲药根据功能主治或疗效来取名。如:吓草(铁角蕨)、伤皮树(榔榆)、补田白(三白草)、乌发药(何首乌)、痧药(马兜铃)、食凉茶(柳叶蜡梅、浙江蜡梅)、活血丹(南丹参)、七厘丹(天目藜芦)、泻肚药(萹蓄)、母菜根(白英)等。
  3.借用汉族语音或中药名取名 有半数以上畲药用中药名或借用汉语命名。如:还魂草(卷柏)、九节茶(草珊瑚)、鸡公花(鸡冠花)、水辣蓼(水蓼)、土人参(商陆)、八角金盘(六角莲)、月月红(月季花)、藤梨(中华猕猴桃)、水菖蒲(石菖蒲)、铁马鞭(马鞭草)、金线吊葫芦(三叶青)、穿山龙(爬山虎)、包罗须(玉蜀黍)等等。因为畲族无文字,与汉族人杂居后借用汉语表达或与汉民交流信息较多,这可能是导致借用语较多的原因。
  4.按生态特征取名 如动动烟(脱皮马勃)表示动一动就有孢子飞扬似烟雾;爬墙老虎(扶芳藤)显示该藤攀缘之势猛如虎;两头吊(腹水草)是指两端着地生长;还有鸟不踏树(云实)、矮茶(紫金牛)、铁凉伞(朱砂根)、兰花白根草(兰花参)、满田星(谷精草)、千年霜(绵毛鹿茸草)、隔夜树(合欢)、轮叶脚底叶(景天)、岩皮脚底叶(紫花景天)和硬杆天竹(徐长卿)等等。
  5.按生长环境取名 如山麻(华中艾麻)、水桑或水松(华桑)、红水杨梅(水团花)、田岸青(马兰)、八月黄花(一枝黄花)、石藏蒲(石菖蒲)等等。
  6.按气味取名 如臭节(鱼腥草)、臭桐柴(臭牡丹)、粪缸柴(野鸦椿)、苦丁菜(大叶冬青)、苦野叶(败酱草)、苦草(伏地筋骨草)、甜缸(金樱子)、酸草(马齿苋)等等。
  7.按药用部位取名 如山陀花(红花油茶之花)、山麻皮(山棉皮)、络石藤(络石之藤)、毛筋草根(白茅)、瓜子草(瓜子金)等。
  8.按动物用药取名 如猢狲姜或猴姜(檞蕨)、猪娘菜(猪殃殃)、蛇不见(天葵)、猫艾(牛至)、狗食麻(回回苏)等。
  9.按颜色取名 如常青柏(侧柏)、青皮柴(青皮木)、黄根草(百蕊草)、白头姑(白栎树上长的果子)、黄山果(栀子)、绿花白根草(兰花草)、青绳(防己)、黄瓜碎(垂盆草)、双色花或变色花(金银花)等等。
  10.音译名 将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如孬巨(芒萁)、不梨(山楂)、麦粒骑(野百合)、搁公扭根(掌叶覆盆子根)、狗屎黏(小槐花)、介狗黏(豨莶草)、红扎标花(映山红)等。
  11.音译加意取名 也是将畲民口语谐音用汉语表达,只不过是加上点用意。如乌饭奴(乌饭柴),做乌饭用的柴物,“奴”为音译。黄行花(闹阳花),黄色花中毒使人昏晕,音“行”为“晕”。石壁果果(千层塔),为生长在石壁上的多层塔,“果果”为音译。还有野落谷生(假地兰)、狗屎满堂(胡颓子)、介狗珠(米仁)、嘎狗噜、牛屎板(地菍)和介狗尾巴(狗尾草)等。
  12.按其他日常用途取名 洗桌草(节节草)、鹭鸶竹(苦竹)、金钥匙(瓜子金)、锄头草(鸡眼草)等。
  13.特定含义命名 老虎脚迹(毛茛),即形象化,又有药效强烈似老虎之意;九里火(威灵仙),形象化地反映出该药热性似可散发到九里之外的火;锄头草(鸡眼草),很讨厌该草,看到就想用锄头锄去。还有仙人草或甜仙草(凉粉草)、张老花(天名精)等等。许多畲药取名都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三、部分畲药药性
  兹以景宁雷陈亮的畲医药为例,分析与中医药融贯一起的性味、归结、功能、主治及方剂。我们将其常用的114种畲药输入到数据库,从中分析出性平的畲药58种,占半数以上,其次凉性药38种,约占1/3,温性药19种,约占1/5,热性药最少。这反映出畲药以温、凉、平性药居多,对畲医药的理论基础窥见一斑。从归经统计看,入心、肺经者最多,其次为入阴、入心、入心胃、入肝肺、入筋骨、入脾经者。
  畲医认为,体质冷者要配用热性食物,体质热者要用冷性食物,如胃脘冷(寒)痛要用羊肉炖药,热痛要用猪肚或猪五花肉炖药(畲医认为羊肉性热,猪肚、五花肉性平);白糖、冰糖性冷,红糖性热;白酒性冷,红酒(米黄酒、土黄酒)性热;绿豆、萝卜性冷,葱、姜、蒜性热等。
  畲医认为药性冷热掌握不好,有害无益,重者会招来祸端。因此强调选用药物要注意冷热属性。用药除注意药性,还要注意季节性,夏天多用冷性药,冬天常用热性药,这可能与畲民大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有一定关系。
  畲族判定药物性能很简单,仅分阳药、阴药与和药三种。把热性、温性的药物统称为阳药;把寒性和凉性的药物统称为阴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药物称为和药。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所在。气血失平必然得病,畲医所谓阳药,能治气血凝寒衰降、湿困之证;阴药能治亢盛、炎症;和药则具平衡和滋补功能,使气血维持在正常的健康水准。
  畲医药掌握一套阴阳自然关系。懂得阳药一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阴药一般生长在阴山沟壑,和药一般生长在低谷的自然生长规律,所以采药时一般不太会错位。畲医用药也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按病情酌加配料,如寒证加生姜、红糖,热证加白糖、冰糖。
  四、畲民常用的主要品种
  根据出现在处方中的次数多少来分析畲民用药的主流品种,现将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畲族民间用药列表如下(表1),同时统计出其适应证。从表1可见,其适应证多与中药近似(即似中药大路品种),但也有部分较独特(可作为重点品种)。表2所列的这些品种及其适用证,可作为畲医药重点品种或大路品种进行系统研发,它既代表畲族用药的主流,又反映出畲族医药的独特性。
  第二节 畲医用药的特性
  1.以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90%以上的畲药为植物药,仅少量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几乎不用。使用频率较多的植物药有:伏地筋骨草、连钱草、千斤拔、乌饭树、蜘蛛抱蛋、美丽胡枝子、五加皮、黄连、玉竹、阴地蕨、箭叶淫羊藿、鹿蹄草、南丹参、仙茅、草乌、杜衡、龙胆草、蛇足石松、掌叶覆盆子根、毛花猕猴桃根、异叶茴芹、金线莲、银线草、莲独活、七叶一枝花、雪里开、天南星、石菖蒲、狗脊、山银花、钩藤、败酱草、乌梅、黄精、骨碎补、滴水珠、常山、土茯苓、大血藤、贯众、鱼腥草、银杏、三尖杉、厚朴、阔叶十大功劳、太子参、茯苓、海金沙根、粉防己、香附、肉桂、山药、仙鹤草、淡竹叶、山姜子、山里黄根、半夏、天冬、青蒿、艾叶、百合、青葙子、车前草、萹蓄等。动物有蕲蛇、穿山甲、乌梢蛇、刺猬皮、鳖、龟等,也用兽类骨、肉治病,如野猪肚、野猪牙、山羊血等都是常用药。多用全草(但较独特、区别于中药的是用根较多),也有只用叶、茎、花、果、皮或某一部分的。常用草本植物,也用木本、藤本、蕨类、菌类等,少用海产品入药。动物类器官多作为药引,注重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猪七寸),治头风痛配用猪(羊)脑炖药食用,治疗胃脘痛则加猪肚等。
  2.习惯使用鲜品 畲民治病一般喜欢用鲜草药。“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畲民常用的医病方法。用药讲求新鲜,跨年药一般不用或很少使用。常用的鲜品有鲜白脚鸡(剑叶凤尾草)、鲜臭盏(鱼腥草)、鲜盐酸草(酢浆草)、鲜大葱、鲜番薯嫩叶、鲜葛根、鲜荷叶、鲜火烧菜(牡蒿)、鲜山薄荷(藿香)、鲜鸡骨柴(土牛膝)、鲜破铜钱(积雪草)、鲜苦参根、鲜马兰头根、鲜大叶洋近皮(马蹄金)、鲜白头翁(佩兰)、鲜仙人掌、鲜水苦益(马兰)、鲜梧桐树叶、鲜五月艾(艾叶)、鲜香菜(荠菜)、鲜野芥菜(蔊菜)、鲜八月黄(一枝黄花)和鲜珍珠莲(华紫珠)根等。
  3.采收加工炮制 畲医应用草药多数随用随采(少数畲医利用园边屋角种植一些常用或难以采到的草药),也有按季节采集,经粗加工后备用,少数还将草药烧灰存放或蜜炙备用。掌握单、秘、验方的畲医所用中草药皆自采自用,加工后交给病者,以防技术外传。常用的加工炮制方法有炒、烤、炖、蒸、煮、煎、泡、烧炭、切、去皮、捣、研、调、洗、浸、搅、嚼等方法。较多见的炮制辅料:煎煮辅料有水、米泔水、黄酒、水和酒混合液等。蒸法辅料有水、酒、水酒各半等。
  4.常用单味 约三分之一处方为单味,即使是复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这对研发新药很有利,因为现代新药需成分分析、药理毒理试验及严格的质量控制,多药的复方制剂很难做到,单味制剂研发简便快速可靠。
  5.常用的药引和敷料 畲族医药注重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用动物类器官为佐料、辅料,增强药效及疗效;注重药引,将药引到靶位、矫味或使之更宜服用等。常用的药引或辅料一般有:酒类如白酒或称烧酒、黄酒或称红酒、酒糟及酒酿等;糖类如红糖、白糖、冰糖、砂糖及蜂蜜等;动物类可分为猪脚、猪骨、猪腰、猪爪(尖)、猪肺、猪夹心肉、猪瘦肉、猪肝、猪心、猪大肠、猪脚筋和猪骨髓等猪类,老母鸡、嫩鸡、黄毛鸡、乌骨鸡、鸡蛋、鸡蛋清及鸡内脏等鸡类;还有人乳、羊肚、牛心、狗骨及兔肉等其他动物类;油类如猪油、茶油、麻油、乌桕油、棉花油及清油等;还有米泔水、米糊、米饭、食醋、食盐、盐卤、姜、灯心、桂圆、荔枝、红枣、蜜枣等。
  6.部分使用较独特的畲药及其适应证 绝大多数畲药的使用理论、方式、药用部位、用途等均与中药雷同,但也有少部分有其独特的地方,如药用部位、采收要求、临方加工炮制及新药源等等,体现畲药的特色。
  7.使用剂量较大 因为畲药多为鲜药和单味药等,故用量多较大。据初步统计,用量小于5g(含5g)的药物431种,用量为5~10g(含)的药物776种,用量为10~20g(含)的药物640种,用量在20g以上的药物629种。
  (李水福)
  第三节 畲医给药形式
  1.内服法 水煎服最为常用,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服用方法,如:研粉吞服,水或酒等冲服,加米泔水或蜂蜜磨服,加到动物脏器内(如鸡、猪肚、羊肚等)煮或加动物脏器(多为猪类、鸡类)或夹心肉炖服、煮汤同服。
  内服约四分之三,其中水煎服法约占60%,炖服约10%,其他类约5%。外用类约四分之一。
  (1)水煎服类:这是应用最广的服药方法,占半数多,在所有处方中单纯水煎服者约65%,其他应用较多的是用药引及内外合用等。据初步统计,以酒类(米酒、黄酒、白酒、高粱酒等)、糖(红糖、白糖、冰糖等)和动物类(猪脚、猪骨、猪腰、猪爪、猪肺等猪类,老母鸡、嫩鸡、黄毛鸡、乌骨鸡及鸡内脏等)作药引较多,三者均近5%,其中较多是糖酒合用或酒与动物类合用。内外合用者大约有5%(以内服为主者),另外还有用米泔水、米糊、人乳、蜜、姜、鸡蛋等药引,但占的比例不大。
  (2)炖服:占总处方不足1/10,其中用酒类(米酒、黄酒、白酒、高粱酒等)炖服最多,约占炖服的1/3,其次是一般的水炖。另外还有与猪脚、猪肉、猪肝、鸡肝、猪大肠和鸽子等动物共炖煮者,也有装入鸡腹、猪肚和羊肚炖服者,少数与鸡蛋、醋等炖服。
  其他还有泡茶服、浸酒服和酿酒服等。
  2.外用类 约占1/4。在260余个外用方中,纯捣烂外敷者有40余个,研成细粉敷、搽、吹、涂、抹、塞患处等方式也近40个方,综合类(难以归类者,如口含、压汁涂患处、烧灰点眼、嚼烂外敷等)约有30来个方,内外合用者20余个(以外用为主者),外洗方12个。畲民用药常加各种敷料调糊外敷,约占外用半数,常用的敷料有动植物油类(猪油、茶油、麻油、乌桕油、棉花油及清油等)、米糊米汤类、酒类(白酒、黄酒及酒糟等)、食盐(包括盐卤)、米醋、糖类(红糖、白糖、冰糖和蜜类)、人乳、鸡蛋清、冰片等。用得较多的有制膏法、酒浸泡法、鲜汁法和嚼烂直敷等方法。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