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五官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1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五官科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3
页码: 193-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学对五官疾病的发生原因、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畲族医学认为,五官疾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有外感邪毒、天行疠气、外伤等,内因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情志所伤和饮食劳倦所伤等。五官疾病的分类包括耳聋、脓耳和鼻渊等,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在诊断方面,畲族医学主要通过望、按、闻、问和切诊等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辨证归纳,结合全身情况作出诊断。在治疗方面,畲族医学以畲药内治法为主,结合常用的外治法如吹药、涂敷、针刺、按摩、熏洗、熨烙等进行治疗。本文为读者提供了畲族医学对五官疾病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的概述。
关键词: 畲族医药 五官疾病 宁德市

内容

一、概述
  五官疾病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外邪侵袭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六神失司,阴阳失衡,导致脏腑病变,十二血脉和二十四经脉功能失常而引起。由于病邪性质不同,受邪轻重不同,脏腑功能和六神表现、气血津液强弱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病变和复杂的病情。因五官位于头面部,通过血脉经络内连脏腑,外连体表,故来之于内外的功能失调和病邪等诸多因素均可致病。
  (一)五官疾病的病因病机
  五官疾病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有外感邪毒、天行疠气、外伤;内因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失调,情志所伤和饮食劳倦所伤。
  1.外因 最常见的是外感之邪,风、寒、湿、火、痧气、毒是五官疾病的主要病邪。天行时邪主要侵害眼和喉,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重,有较强的毒性,易传播。如红眼病、白喉、疫喉痧等。
  2.内因 主要是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情志内伤,忧、思、悲、惊等刺激,使脏腑气机不畅;饮食劳伤,使脾神受损,耗伤气血津液,极易引起五官疾病;此外官窍之间病变也会互相传变。耳、鼻、咽、喉、眼、口之间互相关联,也有经络血脉联系,一窍有病,可传致他窍。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官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人体功能失调,正气亏虚时,致病因素就可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经络血脉就发生紊乱,从而导致五官疾病的发生。而五官疾病发展和变化,又可影响六神的功能。其病因病机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五官疾病的诊治概要
  五官疾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按、闻、问和切诊等收集的临床资料作为诊断的依据,在六神理论、阴阳哲理等理论指导下,将五诊收集到的客观病情进行辨证归纳,结合全身情况,作出诊断。因五官疾病局部症状比较突出,故不难诊断。
  治疗上,以畲药内治法为主,结合常用的外治法如吹药、涂敷、针刺、按摩、熏洗、熨烙等进行治疗。
  二、病证论治
  (一)耳聋
  耳聋又称风聋、火聋、劳聋和虚聋。可分为暴聋和久聋。突然发生明显的听力减退称为“暴聋”;缓慢出现,逐渐加重,历时较长的听力下降称为“久聋”。
  暴聋以实证为主,病因病机为风邪袭肺,循经上扰耳窍,耳窍为邪所蒙,肺神司理听觉的功能失职。风邪还常与寒邪、热邪兼夹侵犯人体。肝胆火盛,上逆于头,循经耳窍,耳窍受蒙而暴聋失聪;痰浊阻滞,浊阴上蒙耳窍,清阳不升,或痰湿久蕴,化热生火,痰火互结,壅结耳窍;气滞血瘀,阻结耳窍脉络,清窍闭塞,听宫失养,不能纳音,而致耳聋。久聋以虚证为主,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阴精不能上奉于耳,以致耳闻不聪;肾阳亏虚,耳窍失于温煦,听力渐降;肺脾气虚,经脉空虚,耳失煦养而致久聋;心脾血虚,不能上养于耳,使耳失聪明。
  治疗耳聋的常用畲药有田鲤鱼、山药、毛竹节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田鲤鱼一条(约500g,去鳞及内脏),加食盐适量,酒水各半蒸服。主治非外伤所致的耳聋。
  2.山药、何首乌、黑豆同猪耳朵共煎服。(雷宗明方)
  3.毛竹节适量,加冰糖,水煎服。主治暴发性耳聋。
  (二)脓耳
  脓耳又名耳疳、耳痈、耳湿等,是以耳内流脓为特点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起病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者为急性。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上焦风热壅盛,与气血搏结于耳窍,蒸灼鼓膜,血肉腐败成脓外溢;或风热表邪失治,内结肝胆,致肝胆火盛,循经上蒸,搏结于耳窍,蚀腐鼓膜,化生脓液。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者为慢性。多因素体虚弱,久病伤正,或过用寒凉药物、食物,损伤脾胃,或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伤及脾胃,使脾神失荣,以致水湿之气停留困结耳窍;或先天不足,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肾神失司,耳窍失养,使急性耳脓转变成慢性脓耳。
  畲医对脓耳的治疗都采用外治吹耳法,配合畲药清热解毒治疗。常用验方如下。
  1.枫树寄生适量,冰片少许,黄鱼首石2枚。用法:枫树寄生焙干研末,黄鱼首石煅成粉后加冰片,吹入耳中。
  2.五倍子适量,磨粉,取少许吹入耳内,通常使用5~6次可愈。
  (三)鼻渊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症状的鼻病。“渊”有渊深之意,形容鼻流涕量多,流涕时间久。古代畲医有“脑渗为涕”的说法,故鼻渊又有脑渗、脑漏、控脑痧等病名。鼻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以鼻塞、流涕、头痛、不闻香臭等为主要症状;慢性以鼻流浊涕不止、鼻塞、嗅觉不灵、头胀头重等为主要症状。
  畲医认为,急性鼻渊主要由于体质虚弱,寒暖不调,受冻受湿,或劳伤之后,外邪侵袭而成。病机为肺经风热,肺失清肃,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窍;或胆腑郁热,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成;脾神失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津汁流溢而下。慢性鼻渊多因急性治疗不彻底,迁延失治,邪气久羁而成。病机为脾虚肺弱,运化失健,清肃不力,脾肺之神失司,余邪留滞不清,凝聚于鼻而成。
  畲医常用于鼻渊的验方如下:
  1.白花地丁(白毛堇菜)叶适量,加冰糖捣烂,敷鼻外。再用根30个,瘦猪肉125g,炖熟后加冰糖少许内服。
  2.玉米须15g,鱼腥草15g,仙鹤草15g,水煎服。
  (四)鼻息肉
  鼻息肉是指鼻腔内长赘生物,光滑柔软,带蒂,可活动,又称鼻痔。
  鼻息肉的病因病理为肺气素亏,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外邪侵袭,致鼻窍不利;或鼻渊日久,肺经蕴热,气不得宣,邪浊壅结,积聚于鼻窍,久成息肉。
  鼻息肉治疗以外用药物点敷为主,如硇砂散、明矾散点于息肉根部或表面,使息肉组织消散或根部腐蚀,随之脱落而愈。常用畲药验方:山楂仁50g,土牛膝50g,龙胆草25g,海金沙25g,水煎服。(蓝正玉方)
  (五)喉蛾
  喉哦是指因风热邪毒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喉核,临床以咽喉部疼痛,喉核红肿,或表面有黄白点状、片状腐物为主要症状的喉核病变。又称乳蛾、蚕蛾、喉痧。根据发病急缓,又可分为急喉蛾和慢喉蛾。
  急喉蛾的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经口鼻入侵肺脉,邪毒搏结于喉核,脉络受阻,黏膜受灼;或外邪壅盛传里,肺胃经脉热盛,火热上蒸,搏结喉核,灼腐黏膜,喉核肿大而成喉蛾。慢喉蛾病因病机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虚火上炎,津液不足,虚火灼伤喉核;或急喉蛾反复发作,风热喉痹治而未愈,邪毒滞留不去,气血不和,痰瘀内生,邪毒痰瘀结聚于喉核而成。
  治疗喉蛾的常用畲药有铁交杯、马兰草根、美人蕉、苦嘴草、鸭跖草、白枯居草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铁交杯(杏香兔耳风)适量,水煎服。主治急性咽喉水肿、扁桃腺炎、咽炎。
  2.苦爹菜(百路通)适量,水煎服。
  3.飞来鹤适量,水煎服。
  4.白头翁(三叶萎陵菜)、马兰草根、雪里开(单叶铁线莲)根各适量,用米汤代水磨汁口服。主治急性扁桃腺炎,白喉初起。
  5.哈卢弟(东风菜)1g,研粉,开水泡服。(雷德水方)
  6.介狗铃(野百合)、白牛膝、野鸦春各适量,米汤泡,炖肉服,每天2~3次。(蓝佰根方)
  7.鸭跖草(鲜)适量,捣汁服,每天2~3次。(钟岩翠方)
  8.九层壳(牛皮消)适量,切片,开水泡服,每天2~3次。(钟岩翠方)
  9.何首乌根适量,切片,塞牙关内,令吐口涎,半小时换一次,2~3次即愈。主治喉闭(气闭不能出声,或咽喉发肿,生有白膜)。
  10.鲜苦参根30g,鲜马蹄金30g,水煎服(雷后兴、卢俊明方)
  11.野荞麦根20g,白枯居草(土牛膝)15g,浙贝10g,桔梗10g,蝉衣6g,丹皮10g,麦冬10g,甘草6g,薄荷(后下)3g,水煎服。(叶一萍、雷后兴方)
  12.正头梅10g,生石膏20g,青黛10g,西豆根15g,川连15g,交儿茶15g,龙胆草5g,水煎服。(蓝陈发方)
  13.白地蜂(筋骨草)30g,白牛藤(土牛藤)20g,老鸦草(鸭跖草)50g,种田白根20g,三白草30g,水煎服。严重者加小青草;气闭加笔管草;腹胀呕吐加山木通根。主治扁桃腺炎。(雷树成方)
  14.大叶地汤莆(筋骨草)5~10g,水煎服。(蓝文春方)
  15.僵蚕、月石、皂角、白矾各等分,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喉,使痰出。(蓝观芝方)
  16.一点红20g,一枝黄花15g,一支香(杏香兔耳风)10g,柳叶白前30g,水煎服。(朱陈光方)
  17.鲜马兰头根50g,水煎服。(蓝土凤方)
  18.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19.金针根30g,棕根30g,腌猪肉60g,煎汤含咽。
  20.夏枯草20g,金银花20g,苦嘴草(土牛膝)20g,白菊花20g,水煎服。发热者加三叶青(金丝吊葫芦)10g。(蓝祝飚方)
  (六)喉痹
  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咽干灼热,痛痒不适,干咳,或有黏痰,或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喉关及喉底红肿为主要表现,喉痹又分为风热喉痹和虚火喉痹。
  风热喉痹因风热邪毒侵袭,肺胃壅热而致。虚火喉痹因脏腑功能失调,咽喉失养,虚火上炎,熏灼咽喉所致。风热喉痹的病机为风热外邪侵袭,邪毒循肺脉上犯,肺经蕴热,咽喉为邪热所灼而致;或平素过食辛热,湿热内蕴脾胃,或肺卫邪热壅盛传里,内外热毒交结,火毒湿热蒸腾,上灼咽喉而成。虚火喉痹的病机为素体肺肾阴虚,或风热喉痹反复发作,或久咳劳嗽,肺阴受伤,咽喉失养;或喉痹反复发作,邪毒滞留不去,气血不和,痰瘀内生,邪毒结聚于咽部而成痹。
  治疗喉痹的常用畲药有夏枯草、美人蕉、一枝黄花、木防己、细叶冬青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一点红、山油麻(阴行草)、薄荷、夏枯草、木防己、细叶冬青(笔冬青)、白头翁花、忍冬藤各适量,水煎服。(雷宗明方)
  2.大号青绳(石蟾蜍)适量,开水泡服。
  3.油茶果适量,用蜂蜜磨服。
  4.美人蕉适量,水煎服。(蓝春花方)
  5.射干15g,山豆根15g,共研细末,吹至咽部。(蓝观芝方)
  6.甘草5g,桔梗10g,荆芥10g,牛蒡子12g,贝母6g,薄荷6g,水煎服。加减:内热加黄连5g;口唇焦、舌燥、便秘闭、尿赤加黄柏、黄芩、山里黄根各6g;红肿加银花15g。(蓝观芝方)
  7.夏枯草、一枝黄花根、地胆草、马鞭草、桑皮、野菊花各适量,水煎服。大便失调加木通(木防己)。(朱根凤方)
  (七)喉喑
  咽喉部疾病而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者称喉喑。喉喑又称声喑。可分为急喉喑和慢喉喑。急喉喑以突然嘶哑,甚至失音,声带充血水肿为特征;慢喉喑以声音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声音不清,甚则声嘶失音,日久不愈为特征。
  急喉喑的病因病机为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伤于肺,肺气不宣,邪热上蒸,结于喉咙,气血壅滞,脉络痹阻,声门闭合不利而成;或风寒外袭,肺气壅遏,气机不利,肺神不营,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以致声门开合不利而为病。慢喉喑的病因病机为素体亏虚,燥热伤阴,或久咳耗伤肺阴,病久及肾,肺肾阴虚,喉失濡润,或脾肺之神失司,喉窍失养,或痰凝邪毒反复侵袭,或体虚不能祛邪外出,邪毒留滞于喉,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津运化失司,水湿停聚,凝结成痰,气血痰瘀凝聚于喉窍,以致音户不开而成喉喑。
  治疗喉喑的常用验方如下。
  1.万年青(雀舌黄杨)全草适量,水煎服。
  2.茭笋花(茭白花)根适量,水煎服,冰糖为引。
  (八)白喉
  白喉是以喉间起白腐为特征的时行疫病,具有地域性和流行性。也称白缠喉。
  白喉的病因病机为秋冬季节久晴不雨,时疫之气随风传播,从口鼻而入,兼感风热之邪,邪毒蕴结肺胃,搏结咽喉,腐溃肌肤;或素体阴虚,肺肾不足,遇疫疠之气流行,邪客于肺,伏而化火,熏蒸咽喉;或素体强盛,胃腑蕴热,感受疫疠之气,火热上蒸咽喉;或热毒深重,内陷心包,上冲凌心;或热毒燔灼,腐蚀喉间黏膜,闭阻喉间而成。
  白喉的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白喉草适量,水煎服。
  2.玄参9g,连翘9g,水粉6g,煎汤漱喉。
  3.川贝10g,冰片6g,麝香0.6g,玄明粉6g,共研细末,用铜管吹入喉部。
  4.金蝉衣7只,银花9g,煎汤漱喉。
  (九)红眼病
  红眼病是突然感受风热外邪,白睛出现明显红肿热痛的眼病。如白睛暴发红赤,眵多黏结,累及双眼,并迅速传染引起流行,则称天行赤眼。
  红眼病的病因病机为内热阳盛之体,感受风热之邪,内外合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故猝然发病。若外感疫疠之气,兼有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上攻于目,则发天行赤眼。
  治疗红眼病的常用畲药有叶下红、地菍根、山里黄根、一见喜、野菊花、龙胆草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三叶冬青、马头翁(佩兰)、五加(细柱五加)根、地菍(地茄)各适量,捣烂外敷。疼痛加薄荷叶。
  2.白日(日本鼠曲草)适量,水煎服。
  3.叶下红(一点红)、粪桶板根(地菍根)(去外皮)各适量,捣烂调人乳外敷。
  4.铁雨伞(朱砂)叶适量,捣汁,开水泡后洗眼,每天数次。(钟岩翠方)
  5.金银花心、田螺、桑寄生、过路筋、夏枯草、龙衣心(龙牡心)各适量,鲜药捣烂,与蛋清调匀外敷眼睛,每次贴敷24小时。(雷盛凌方)
  6.一见喜(穿心莲)18g,地丁15g,菊花18g,山里黄根20g,虎杖18g,白毛藤18g,龙葵15g,水煎服。配合三棱针、耳背穴放血效果更好。(林明方)
  7.龙胆草、野菊花、黄柏各适量,水煎服。大便不通加金沙根、木通、茵陈。(朱根凤方)
  8.白桑仔、芒萁嫩芽叶适量,加少许人乳同捣烂敷患处。
  (十)视物昏渺
  外眼并无异常,而视力减退,以至视物模糊不清,称为视物昏渺。
  视物昏渺主要病因病机为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或情志不舒,气滞血瘀,玄府不利,气血不能上供目睛;或肝神、肾神失运,精血亏耗,或心脾两亏,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所致。
  畲医治疗视物昏渺的单方验方如下。
  1.熟地10g,淮山药10g,山萸肉10g,白菊花10g,苁蓉10g,菟丝子10g,泽泻6g,党参10g,当归10g,龟板胶5g,水煎服。(蓝国福方)
  2.鲜稻栅(谷精草)50g,猪肝适量,煮服,一天2次。主治夜盲。(蓝土凤方)
  3.猪肝60g,菊花6g,水煎服。
  (十一)口疮
  口疮是指口腔黏膜上发生的表浅、如豆大、黄白色或灰白色的小溃疡点,表面凹陷,有明显的灼痛感,又称口疳。
  本病的病因病机因心火上炎,熏灼于口,或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胃腑邪热,邪热循经上攻于口;或素体阴虚,久病伤阴,致虚火上炎,灼伤口腔而成;或因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口腔;或禀赋不足,肾神不营,虚阳上浮而致。
  口疮的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阔苔藓草15g,银花8g,连翘6g,夏枯草8g,山里黄根10g,甘草5g,茯苓10g,水煎服。小儿有发热、口角流涎等加玄参、三叶青、白花蒿。(蓝水新方)
  2.桑树汁适量,涂牙龈。(蓝松林方)
  3.马蹄香(宜昌细辛)全草适量,水煎服。(蓝文春方)
  4.黄连30g,干姜(炒黑)9g,共为细末,掺口疮上,出涎即愈。(蓝观芝方)
  5.黄连1.6g,黄柏1.6g,冰片0.33g,青黛3g,共焙干为末,吹舌上。(蓝观芝方)
  6.生地20g,木通10g,生草7g,淡竹叶20g,蔷薇根(七姐妹)50g,水煎服。(朱陈光方)
  7.五味子2g,山里黄根6g,丝瓜花1g,铺地锦1g,独瓜头(天花粉)1g,土甘草3片,水煎服。主治小儿鹅口疮。
  8.土木香、乌药儿、千年健根、苦参各适量,水煎服。主治口中生毒起粒。(蓝龙信方)
  9.正头梅10g,生石膏20g,青黛10g,西豆根15g,川连15g,多花勾儿茶15g,龙胆草5g,水煎服。主治口内生疮。(蓝陈发方)
  (十二)口臭
  口臭以口腔内有特殊之味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口腔黏膜糜烂或如糜粥样。本症可出现于口糜、口疮、食积、疳积等病证中。
  口臭的病因病机多因饮食失节,嗜食辛辣厚味膏粱,使脾胃受损,脾神失司,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或寒湿内阻,或膀胱湿热,泛及脾胃,以致湿浊不化,久则湿热积聚,上蒸于口;或因心脾之火上蒸于口而成。
  治疗口臭的单方验方如下。
  升麻15g,青皮15g,甘草3g,黄连3g,黄芩3g,生姜3g,檀香3g。用法:以上共研细末,汤泡蒸饼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不拘时间,细嚼,白汤下。(蓝观芝方)
  (十三)牙痛
  无论是牙齿或牙周疾病,都可发生牙痛。
  牙痛的病因病机多由外感风寒,束于卫表,寒气凝滞牙体,不通则痛;或感受风热,客于牙体,滞而不散;或肾元虚衰,肾神失司,齿牙失养而致牙痛。
  治疗牙痛的单方验方如下。
  1.满山香(兰香草)20g,菊花20g,白花蒿70g,仙鹤草20g,水煎服。
  2.满山香、棉花根、麦冬各适量,水煎服。
  3.耳朵草(虎耳草)适量,煮鸡蛋吃。
  4.桂花根适量,煎汁口含,反复多次。
  5.温州青(马兰)全草50g,水煎服。治牙痛兼治烂口角,退实火。(雷根翠方)
  6.白地茄、细叶金银花(金银花)各适量,水煎服,冰糖为引。(钟金海方)
  7.青盐3g,火硝3g,硼砂3g,蝉衣3g,研末,搽于患处。(蓝观芝方)
  8.山里黄根50g,路路通50g,煮鸭蛋服。(林明方)
  9.蛇莓20g,韩信草18g,路路通10g,龙葵18g,白毛藤20g,山里黄根15g,水煎服。(林明方)
  10.金瓜根(南瓜根)10g,泡服或煎服。(雷宗明方)
  11.辣蓼、四角苎各适量,加盐卤捣,敷患牙外之颊部。
  12.七层塔根茎(蚤休)适量,磨醋抹患处。
  13.石吊兰30g,鸡蛋1只(刺孔),水煎服。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