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外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外科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7
页码:
153-1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学在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特殊辨证方法以及治疗法则等。畲医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气血、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阴阳是分析外科疾病属阴证、阳证,为阴虚、阳虚的基本纲领。本文总结了畲医在外科疾病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畲族医药
辨证方法
宁德市
内容
畲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治疗经验丰富,治疗方法较有特色,病种广泛,包括疮疡病、皮肤病、乳房病、肛肠病及毒蛇咬伤、烧伤、肠痈、附骨疽等病证。
畲医对外科疾病的分类,以病变发生在皮、肉、脉、筋、骨等不同部位来区分,再分别表里、寒热、阴阳、脏腑进行辨治。
一、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大多生于体表,易于诊断,但每一种病证的致病因素不同,因而发病机理和症状表现也不相同。主要病因有外感邪毒,侵害人体;或受到特殊之毒如虫毒、蛇毒、漆毒、食物毒和疫疠之毒伤害;或外来伤害如沸水、火焰、损伤、寒冻等;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房室劳伤等损伤脏腑。以上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几种因素同时致病,且内伤和外感常常相合致病。畲医认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与其发病部位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凡发于人体上部的,多因风温、风热而引起;凡发于人体中部的,多因气郁、火郁而引起;凡发于人体下部的,多因寒湿、热湿而引起。
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与气血、脏腑、经络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脏腑功能失和。但气血、经脉、脏腑又寓于阴阳之中,尽管临床表现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的失调和偏胜,所以阴阳是分析外科疾病属阴证、阳证,为阴虚、阳虚的基本纲领。
二、特殊辨证方法
外科疾病的辨证,主要是通过四诊的观察,将人体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结合外科特殊的辨证方法如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辨溃疡形色、辨善恶顺逆等综合分析,最终作出诊断。
(一)辨阴证阳证
阴阳辨证是畲医药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外科疾病首先要辨清阴阳,才能指导治疗用药。如急性发作属阳,慢性发作属阴;发病部位在皮肉之间的属阳,在筋骨的属阴;皮肤颜色红活焮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皮肤温暖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表皮肿胀势高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胀肿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的属阴。疼痛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或抽痛的属阴;溃后脓液稠厚的属阳,稀薄或纯血水的属阴;病程较短的属阳,病程较长的属阴。阳证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阴证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辨别阴证阳证只不过是一个归类,在辨证中又绝不能拘泥这一点,由于病情复杂变化,不会很单纯地出现阴证或阳证,还可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阴阳变化,所以要全面掌握辨证方法,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辨肿痛脓痒
外科疾病中的疮疡或皮肤病,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辨别这些症状的不同,便于诊断和治疗。如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属火;肿而木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者属寒;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者属风;肿而皮肉重垂,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者属湿;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而消长者属气;肿势或软如绵,或硬如核,不红不热属痰;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者属瘀血。又如疼痛,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属热;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暖则痛缓者属寒;痛无定处,忽彼忽此,游走甚速者属风;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者属气;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属瘀血。痒是由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而引起气血不和而成。如走窜无定,遍体作痒,为风;浸淫四窜,黄水淋漓,越腐越痒,多为湿;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多为热。脓是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是由气血所化生。疮疡病的出脓是正气载毒外出的现象,所以辨脓的有无至关重要。如按之灼热痛甚,肿块已软,脉来数者,为脓已成;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三)辨善恶顺逆
外科疾病的善恶顺逆,是指预后好坏。在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即称为顺证;反之,凡不以顺序出现不良的症状者即为逆证。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良好,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畲医药在长期的外科疾病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判断预后好坏的“六善六恶”理论。
1.六善
心善:精神清快,语言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躁,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肺善: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胆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不惊不慌,身如体爽。
2.六恶
心恶: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口糜满布,纳药呕吐。
肺恶: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促,鼻翼扇动。
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胆恶:身体浮肿,呕逆肠鸣,不思饮食,嗜卧语低。
三、治疗法则
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法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的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确立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原则,再结合整体情况分别采用如解毒、清热、和营等治法。外治法主要是用畲药外敷,施用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而产生作用。
四、病证论治
(一)疔疮
疔疮是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发于颜面的疔疮,很容易走黄,如处理不当,会导致生命危险。
畲医按疔疮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分为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治疗时按局部和整体辨治。
疔疮的病因主要为火热之毒。其毒或因恣食膏粱厚味、甘肥醇酒、辛辣炙煿,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或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皮肤,又复感毒邪,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在疔疮发病过程中,有初期、中期和后期之分。初期只是在皮肤局部出现一粟米样脓头,或痒或麻,继而刺痛,焮热肿胀,红色不明显,随后肿势渐扩大。中期肿势更为扩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常伴有发热、口渴、头痛、便干溲赤、苔薄黄或腻、脉弦滑数。此时脏腑蕴热,火毒炽盛。后期肿势局限,溃脓黄稠,逐渐肿退痛止,趋向痊愈。
畲医治疗疔疮以内服清热解毒药及外治为主。常用畲药有二花针、七姐妹、番薯种叶、白百鸟不宿、五叶草、鸡儿肠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洗米草(接骨草)叶适量,水煎服。
2.金银花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3.白菊花12g,甘草12g,水煎服。
4.疔药(农吉利)12g,甘草12g,捣烂外敷。
5.苗丰与白酒调外敷。也可用于乳腺炎。
6.泡桐叶、白毛桃根皮(毛冬瓜)各适量,研细,与酒糟混合调匀,用菜叶包好,放入火中烤热外敷。
7.二花针(巴东过路黄)根茎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
8.二花针(巴东过路黄)、五叶草(蛇含)各适量,捣烂外敷。
9.番薯种叶、梨叶、七姐妹叶、马任菜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宗明方)
10.番薯种叶、鸡荒草各适量,加红糖捣烂外敷。
11.黄连3g,黄芩6g,黄柏9g,山栀9g,连翘12g,牛蒡子9g,甘草3g,水煎服。
12.浪荡花(芙蓉)适量,水煎服。
13.白百鸟不宿(楤木)根皮适量,捣烂外敷。
14.白地蜂蓬(紫背金盘)5~10g,水煎服。(蓝文春方)
15.鸡儿肠250g,食盐25g,捣烂外敷。
16.川柏10g,奇良10g,大力子10g,黑丑(研细)10g,炒栀子10g,川黄连15g,金银花10g,石决明10g,天花粉15g,甘草10g,红花1g,黑元参15g,水煎服,每天2次。大便不通加大黄15g,厚朴10g。(钟秉吴方)
17.七姐妹、细叶冬青(毛冬青)、牛目引叶(醉鱼草)、半边莲各适量,捣碎外敷。(钟金海方)
18.鲜野芥菜(蔊菜)全草适量,捣烂外敷。(雷根翠方)
19.梨头草全草、鲜番薯嫩叶各适量,捣烂外敷。(雷根翠方)
(二)疖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发生在暑天者又称“暑疖”。疖分有头和无头两种,有头者称“石疖”,无头者称“软疖”。
疖一般症状较轻而易治。起初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限局,出脓即愈,故畲医有“疖无大小,出脓就好”的说法。
疖的病因病机多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强烈的日光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遂使热不能外泄,暑湿热邪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感毒而生暑疖。风火湿邪相搏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此外素体衰弱,肺神失司,皮毛不固,致外邪侵袭易发本病。
常用治疖畲药有吉花、山里黄根、鸡儿肠、水苦意、芙蓉叶等。主要单方验方有:
1.吉花(野菊花)、犁头草各适量,加白糖捣烂外敷。
2.山里黄(山栀)根一小把,枯文(腐婢)根一小把,淡竹叶全草一把,水煎服。
3.卷丹(百合)适量,碾粉调敷。(蓝伯根方)
4.水苦意(鸡儿肠)250g,盐25g,捣烂外敷。(蓝正玉方)
5.蟾酥饼适量,磨水调敷患处。(钟秉吴方)
6.芦竹笋适量,捣烂加烧酒少许外敷。本方用于七圹疔,本圹疔生于百会穴,大小不一,全头肿大疼痛,疔头上必有2根红发,先拨去红发,再外敷。
7.蒲公英、紫花地丁、千里光、芙蓉叶各适量,鲜草洗净晾干,加蜜捣烂外敷。如脓肿另加墙草(白猪仔菜)。1~2天换药1次。(林明方)
8.猫须适量,烧灰,调麻油,外涂患处。
9.茅莓叶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10.活蟾蜍1个,百草霜1g,共捣烂敷患处。
11.铺地锦一把,红线青蛙一只,将青蛙去内脏,加冰糖适量,与上药同捣烂敷患处。
12.蛎壳灰适量,捣为末,调米醋外涂患处。
(三)外痈
痈是一种发生于皮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畲医认为“痈”是气血被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和外痈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发在体表,但治疗上有所不同,本节只论述外痈。
外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但也有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外痈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外痈的病因病机多为感受外邪,或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受外来伤害,感受毒气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知,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畲医认为,人体血脉流动,有赖心的推动,靠心神所司,若上述病因所致,或使心神失司,气机运行失常,影响血行通畅,从而邪热阻于皮肉之间,聚结成形,发为痈肿。
畲医治疗痈肿以祛除毒邪,流通气血为主。初起若尚未化脓,应促其消散,在化脓阶段,应促其成脓。溃脓后应治以补益之品。常用畲药有野菊花、鸡屎柴、山刚子、山黄花、仙人掌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四叶金鲜叶适量,银针密刺小孔后,浸醋外敷。
2.百合花头(百合鳞茎)50g,食盐10g,共捣烂外敷。
3.鲜八角金盘根茎适量,磨成糊状抹患处。
4.大黄切片适量,用热水浸泡待软,敷于患处。
5.石菖蒲、葱头、生姜各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
6.白蚯蚓去内脏,晒干研末,醋调外涂患处。另加内服:流痰柴(常山)、凤胎草(铺地黍)、鸡屎柴(鸡矢柴)各适量,水煎服,日服1剂。
7.水香花叶、腌肉各适量,捣烂外敷。(雷宗明方)
8.仙人掌、蒲公英、野菊花、红糖各适量,捣烂外敷。
9.鲜马齿苋30g,捣烂外敷。
10.黄犄牛花(闹羊花)适量,根劈成碎片,放一锅水,与用箬包好的糯米一起放入锅内,等锅内水干掉后,用糯米捣敷。
11.白玉簪根适量,捣烂外敷。
12.野黄柏(枸橘)、豆腐各适量,捣烂外敷。
13.木灵光(千里光)30g,山野猪(土茯苓)30g,白蛇草(白花蛇舌草)30g,佛指甲(垂盆草)15g,之二(了哥王)15g,山黄花(一枝黄花)15g,金银花30g,山步仁(醉鱼草)根15g,地螺蛳(地菍)30g,山刚子(崖花海桐)根(去外皮)15g,水煎服。此外用金烛台(七叶一枝花)、石膏、蒙古绳、青绳、木防己各适量,用米泔水淘洗捣烂,取其汁洗伤口。主治深部痈肿经久不愈。
14.鲜瓜子草(瓜子金)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
(四)乳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哺乳期妇女,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
乳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乳汁淤积,乳头破碎,或感染小儿口中热毒之气,或因毒邪外袭,均可使乳汁淤滞,乳络不畅,乳管阻塞,化热而成乳痈。其次是肝郁胃热,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产后饮食不节,胃中炽热。畲医认为,循行乳头的经脉属厥阴肝经,肝主流泄,有调节乳汁分泌的作用,而循行乳房的经脉属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化,源出于胃,为水谷化生。如肝气不舒,厥阴之气不行而肝失疏泄,胃热壅滞,与阳明之热蕴结,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成乳痈。
治疗乳痈初起宜疏肝清热,通乳消肿;成脓期宜清热解毒,溃后托毒排脓。常用畲药有金钗花、白老鸦碗、鲜仙人掌、蒲公英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金钗花适量,鲜根捣烂外敷。
2.垂盆草适量,加红糖捣烂外敷。
3.白老鸦碗(堇花)适量,加盐捣敷脚心(涌泉穴),另取菜油煮沸,凉后用生姜蘸之搽患处。
4.庙风(长圆叶艾纳香)叶适量,捣烂调白酒外敷。
5.鲜仙人掌适量,去刺,加鸭蛋清少量,共捣烂外敷。(雷后兴方)
6.生香附、酢浆草、积雪草各适量,加入红糖少许同捣烂外敷。
7.蒲公英30g,金银花15g,当归尾15g,路路通15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3日为一疗程。
8.鲜火烧菜(牡蒿)适量,加食盐捣烂外敷于红肿处。(雷树成方)
9.石豆(广东石豆兰)全草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五)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痔疮多见于成年人,因痔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畲医认为,痔疮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或久坐、负重、远行,或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以致血行不畅,气血瘀积,热与血相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或因热迫血不行,瘀结不散而成。
畲医治疗痔疮以清热凉血、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通腑为主,结合外用敷药和熏洗等方法。常用验方如下。
1.前胡根适量,与烧酒捣烂外敷。
2.猪大肠250g,山豆根30g,加水炖半小时,喝汤吃猪肠。(雷小玲方)
3.田螺头烧灰,涂患处。本方治外痔。(钟金海方)
4.〓木嫩叶适量,晒干捣碎,外敷。本方治内痔。(钟金海方)
5.五倍子适量,碾粉,加乌桕油调敷患处2~3天。(雷友更方)
6.山田螺5个,竹炭、冰片各适量,外敷2天。(雷祖利方)
7.防风30g,川芎30g,当归30g,山楂根60g,硼砂30g,五味子30g,外用。(钟义春方)
8.山楂根60g,五味子30g,硼砂30g,外用。(钟义春方)
(六)肠痈
发生于肠道的痈肿称为肠痈,是畲医外科痈肿病的内痈之一。
有些畲医又根据肠痈症状的不同分为缩脚肠痈和盘肠痈。
肠痈的病因病机主要有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恣食生冷,使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调,糟粕积滞,生湿生热,败血留瘀;或寒温不适,外邪侵入,邪气化热,郁热成痈;或情志所伤,气机不畅,气血不和,日久化热成痈;或急奔跌仆,气滞血瘀,肠道传化不利,浊气败血壅阻而成肠痈。
畲医对肠痈的治疗分内治和外治。内治以行气祛瘀,泄热通腑,解毒透脓为主,外治用畲药灌肠或针刺等。常用畲药有红藤根、败酱草、金丝猫、鬼针草、山红枣、银花、薏仁等。常用单方验方如下。
1.红藤根(大血藤)适量,水煎服。
2.地榆40g,金银花30g,薏仁30g,甘草15g,水煎服。(蓝水云方)
3.金丝猫碾粉,每次1~3g,开水冲服。或切片水煎服。(蓝松林方)
4.败酱草30g,鬼针草60g,田基黄30g,苦职30g,开水炖服。(蓝际股方)
5.黄省藤(红藤)、败酱草(苦益菜)各适量,水煎服。(蓝龙信方)
6.黄省藤(红藤)30g,山红枣(地榆)30g,砂糖杆(金樱子根)60g,牛须刺(大蓟)30g,银花90g,当归60g,麦冬6g,玄参30g,黄芩10g,薏仁25g,甘草9g,水煎服。3剂可愈,不宜剧烈运动。(雷炳生方)
7.鬼针草、败酱草各适量,水煎服。(钟奶康方)
8.二头生(腹水草)10g,土桃仁5粒,冬瓜仁15g,蒲公英10g,红藤10g,水煎服。(蓝陈发方)
(七)烧伤
因热(火焰、热气、热水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损伤,称为烧伤。又称烫伤。
烧伤由于热力的作用侵害人体,以致皮肉腐烂而成,轻者皮肉损伤,不影响脏腑,严重者则不仅皮肉损伤,而且火毒炽盛,热毒内攻脏腑,灼伤阴液,以致体内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或产生变证。
畲医治疗烧伤,轻症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主;重症则宜固护阴液,或清营凉血解毒。体虚者宜调补气血。一般以外治为主,可配合内服药。常用畲药有虎杖根、大黄、地菍、陈茶、大黄等。单方验方如下。
1.酸杆(虎杖)根适量,用米泔水磨汁外搽。
2.岩油(钟乳石)适量,猪胆1只,牛胆1只,捣烂外敷。
3.生大黄30g,地骨皮15g,冰片1.5g,共研粉,清油调敷,每日1~2次。(蓝国福方)
4.乌桐灌(赤楠)叶适量,碾细末,清油调敷,每日1~2次。(蓝国福方)
5.龙须骨、爬山龙、冰片各适量,共研末加麻油调敷。(朱根凤方)
6.虎杖300g,七姐妹叶30g,山枣皮50g,儿茶30g,白梨头尖(匍伏堇)100g,野地茄叶(地菍)100g。用法:上药晒干,磨成极细末,入瓷瓶贮存,用时加麻油调之外敷。适用于水火烫伤,中小面积烫伤5日内用药不留疤痕。年龄小、病情轻可酌情减量。(雷国胜方)
7.虎杖根25g,陈茶叶25g。用法:陈茶叶放入茶杯,冲入开水150~200ml,置锅内炖20分钟。取瓷钵倒置,洗净钵底,倒上茶叶水,用虎杖根在钵底磨成糊状,取鸭羽蘸虎杖浆涂抹伤口。
8.大叶山介菜(东风菜)根、大蓟根各适量,用米汤或人乳磨出浆,外敷。(蓝官奶方)
9.山枣仁(地榆)根适量,磨汁外搽。
(八)瘾疹
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也称风疹块或游风。瘾疹的特征是瘙痒性风团块,突然发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畲医认为,瘾疹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外袭,蕴积肌肤,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而引起营卫失调;或肠胃湿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或因食鱼虾发物以致湿热内生,逗留肌肤而发;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血虚生风,或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或情志内伤,肝神、肾神失司,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阻于肌肤而成。
治疗瘾疹以内治为主,结合外治。常用畲药有白花蒿、一枝黄花、肤盐桃、桑叶树根皮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芥穗9g,生白芍9g,当归5g,桔梗6g,川芎6g,薄荷3g,生白术9g,生地9g,黄芪9g,水煎服。(蓝国福方)
2.白花蒿(四季菜)适量,水煎外洗。
3.白花蒿(四季菜)30g,蒲公英10g,银花10g,黄柏10g,鱼腥草10g,大力子10g,水煎服。
4.千里光、古丁绳、金银花、乌柳绳(藤胡颓子)各适量,水煎服。
5.杨梅树皮、板栗树皮各适量,水煎外洗。主治漆树过敏。
6.枫树球(路路通)30g,枣树皮60g,红糖30g,水煎服。
急性者3天可愈,慢性者5~15天可愈。(雷炳生方)
7.鲜一枝黄花适量,洗净捣烂绞汁,炖热擦身。
8.桑叶树根皮(桑白皮)、肤盐桃(盐肤木)全草、火凤柴(荭草)各适量,水煎服。
(九)湿疮
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局部有瘙痒、糜烂或有结痂的皮肤疾患。
湿疮根据发病形态和部位的不同,分别又称为“浸淫疮”、“栗疮”、“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等。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湿疮的发病特点为多形性损害,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畲医认为,湿疮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肝神、脾神失司,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如湿邪留恋,脾虚不运,久则生风生燥及伤血,肌肤失养而成慢性。治疗湿疮急性应清热利湿为主,慢性宜配合养血祛风。常用验方如下。
1.牛尾菜10g,樟树上的尖叶墙络10g,黄叶老10g,山茵陈10g,山韭菜全草10g,水煎服。
2.牛尾菜10g,络石藤10g,黄叶志(赤枫)10g,土茵陈(阴行草)10g,山韭菜(麦冬)全草10g,水煎服。(雷德水方)
3.石吊兰30g,瘦猪肉12g,水煎服。可另加白英适量水煎外洗。可治外阴瘙痒。
4.金银花、黄泥闸(千里光)全草各适量,水煎服加外洗。可治疗小儿湿疮,也可治带状疮疹。(雷根翠方)
(十)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种初起无头、病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附骨疽的发病特征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伤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
畲医认为,附骨疽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壅滞。或因患疔、疮、疖、痈等失治,致毒气走散,深入营血;或因感受暑湿,客于营卫,流注全身各处,邪毒结滞不散,使经脉阻隔,气血凝滞,导致流注,发为骨疽。
治疗附骨疽初起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外用结合内服。溃后宜扶正补益治疗。常用畲药有红头绳、鸭绿紫、山桑、山之二、山刚子、水杨梅、天光子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红头绳(星宿菜)20g,鸭绿紫(冻绿)10g,铁交杯(杏香兔儿风)5g,细叶覆盆子根(山莓)3g,大料谷皮根(藤葡蟠)10g,山桑(鸡桑)根皮15g,炖黄酒内服,药渣外敷。
2.红头绳(星宿菜)20g,鸭绿紫(长叶冻绿)10g,细叶覆盆子根(山莓)3g,七厘丹(藜芦)根3条,山刚子(崖花海桐)根3g,山桑(鸡桑)根皮15g,炖黄酒内服,药渣外敷。
3.山之二(了哥王)30g,山刚子(崖花海桐)30g,水杨梅(水团花)15g,鸡骨柴(矩圆形鼠刺)根15g,用黄酒浸一天后炖服。此外,用山步仁(醉鱼草)根适量浸酒外洗,用山之二(了哥王)叶磨粉外敷。
4.天光子(崖花海桐)15g,山之二(了哥王)30g,上药磨汁滴入瘘管。另用云实15g(鲜药)浸黄酒750ml,3天后饮酒,早晚各一杯。
5.山刚子根30g,了哥王根30g,水杨梅15g,鸭绿紫(长叶冻绿)8g,岩衣山葡萄根30g,黄酒浸服。另用八月札、鸭绿紫根醋磨外敷。适用于骨髓炎骨坏死者。
6.紫叶、米丝花、白花柴针、踏草、鱼骨、山刚子各适量,水煎服。(蓝进成方)
7.天光子(崖花海桐)25g,了哥王30g,白百鸟不宿(楤木)根15g,鸡骨柴(鼠刺)10g,水杨梅15g。上药共浸黄酒750ml,一周后早晚各服一次(适量)。如出现瘘管,将此药滴入,另用天光子叶与了哥王共碾细末,加冰片外敷。(雷三妹方)
8.千里光鲜药适量,捣烂外敷。主治股骨头坏死。(蓝金翠方)
(十一)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该病多缠腰而发,故畲医又称缠腰丹、缠身龙、火带疮或蛇丹。
蛇串疮的发病特点为突然发病,集簇性水疱排成带状,沿一侧经脉分布出现,伴有刺痛。春秋季节,成年人为多。多数患病后不再复发。
蛇串疮的病因病机多为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或脾经湿热内蕴,外发皮肤,常因复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成。老年体弱者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疼痛特别严重剧烈,往往日久难消。
治疗蛇串疮内服宜清肝泻火,解毒利湿,可配合外治法。常用畲药有穿山龙、南蛇藤根、香茶菜、算盘子根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算盘子根、伸筋草各适量,共磨粉,用两年陈油调敷。
2.穿山龙根适量,研粉调酒外敷。当天可止痛,3天左右能结痂。(雷元凤方)
3.将穿山龙根研粉,用陈醋调成糊状,频涂患处至愈。
4.穿山龙、蒲公英各等量,煎汤外洗,每日2次。
5.香茶菜(铁棱角)根适量,去须根,磨泔水频频外涂。
6.南蛇藤根适量,磨粉调白酒外敷。
7.王不留行、雄黄各等量,冰片少许,醋适量。用法:王不留行、雄黄、冰片研成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加醋调成糊状,敷患处,每日2~3次,3天疱疹即消。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