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正骨疗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0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正骨疗法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5
页码: 90-1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学中的正骨技术和十二时辰辨证治疗方法。畲医正骨技术源远流长,采用多种手法复位固定,强调早期一次性整复,并使用小竹片或杉树皮固定,配合外敷药和内服药治疗。畲医还根据时辰和季节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采用十二时辰通用方和辨证方剂进行治疗。这些方法展示了畲族医药学的独特特色和治疗效果。
关键词: 畲族医药 正骨疗法 宁德市

内容

一、畲医的正骨技术
  畲医的正骨技术源远流长,起源无法考证,据传说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畲族祖先从事狩猎和刀耕火种,因野兽伤害与劳作不慎而致跌打骨折,得到“高人”传授正骨技术,世代袭传。二是畲族祖先在山上种植农作物屡遭猴子糟蹋,忍无可忍之下打断猴子的腿,过些时日这群猴子又活蹦乱跳地再来糟蹋农作物,结果再次把猴子的腿打断,尾随其后观察,认识了猴子所采用的草药,以后把草药用到骨折的人体上,收到了满意的疗效,于是代代相传。三是清雍正年间,火烧泉州少林寺,寺僧铁珠逃难到畲村,传授拳术与接骨治伤技术而流传至今。因此畲族的正骨技术久负盛名。
  畲医药对人体筋骨命名颇形象。如脊柱称梁骨(脊梁骨),锁骨称花眉垅骨,肋骨称六条骨,肩胛骨称饭匙骨,尺桡骨称手担骨,胫腓骨称脚担骨,内外踝骨称脚目骨,斜方肌称大板肌,腓肠肌称后担筋,骶脊肌称腰板筋等。
  畲医在施行正骨时有时采用针刺镇痛,而多数仅在局部喷洒清水或酸醋,继之拔伸牵引,捏搓推拿,提按端挤,旋转屈伸,因势利导,以资整复。强调早期一次性整复,认为早期局部肿胀疼痛较轻,容易整复,时间延误而肿胀,疼痛加剧,增加操作困难,患者也备受痛苦。畲医手法复位后,外用小竹片或杉树皮固定。竹片自行加工,削去竹子白皮后做成厚薄、宽窄、长短各异的小竹片,烘干备用。畲医认为,竹片不易吸水和变形,有一定的弹性和较强的韧性,易于操作。所用竹片数量多寡视病情而定,如前臂骨折用竹片6~8片,大腿骨折则用8~10片。根据病情酌用加压片。使用竹片夹板须固定牢靠,绑缚的松紧度因病情而定,适中为宜,过紧会造成血脉不通,过松容易脱落,扎带以能上下略为移动为度。固定后一般经3~7天解开,调整夹板一次。绑好夹板后在夹板间上药,然后用宽7~10cm的青布包扎。
  外敷药采用新鲜畲药,有的用单方,有的用复方。如用鲜杉木二重皮捣烂,或九节茶(肿节风)捣烂外敷等。有的配用鸡蛋清或茶油、酒调敷;有的用干蒸糯米饭,或用去核黑枣或鸡汁甚至用活小鸡捣烂外敷;也有的选用土木香(南五味子)、毛花杨桃(毛冬瓜)等黏性大的草药捣烂外敷。有的配合内服药,如水蛭、蜈蚣、山羊血、狗骨、蟑螂、乳香、没药、红花等。
  畲医认为,治疗骨折开始不能用酒调药敷,要经过4~6周后才能用酒调药。刚接骨时强调要“静”,使局部固定,骨折断端不能移位,3~5天后出现皮肤痒,表示气血已运行,可适当做周围关节轻微活动,以不影响伤处为准;14~20天后可以做小幅度活动。这就是动静结合的特点。与单纯用石膏固定强调的“静”是不同的。
  畲医正骨特别注重肢体功能恢复,因而在整复固定时主要从功能恢复的角度考虑,维持一定的体位。如锁骨骨折在复位固定时要求外观平整,使用竹片时要斜放加压,腋下置半球垫,挺胸,肩外后展,屈肘悬吊固定;又如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时,复位时要注意功能特点,采用屈肘位固定,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
  畲医主张在关节部位骨折复位后应早期活动,但股骨、胫骨的骨折复位后不能过早活动。这说明畲医对练功活动也是辩证对待的。强调动静结合,静对近期疗效有保证,过于静对舒筋活络、气血流动、经络疏通等均无好处,适当活动可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一张一弛,筋骨兼顾,比石膏固定优越,所以尽管有些骨折病例经畲医治疗后复位不甚理想,有些关节还出现明显的畸形,但其功能恢复却比较好,甚至接近正常,这些也反映了畲医正骨技术的特色。
  畲医正骨还根据病情不同采用内服药配合治疗,多用畲药,以煎剂主为,也有用草药根块磨水后配酒服用者。使用畲药多为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类,剂量相对较大。季节不同,选药服用也有所不同。
  二、畲医十二时辰辨证治疗
  畲医正骨治伤疗法具有自身的特色,除了强调要判断新伤和旧伤外,还按时辰、季节的不同进行辨证治疗。
  (一)十二时辰通治法
  对于确诊有伤但难以确定是哪个时辰受伤者,可用十二时辰通用方治疗,现选择常用方四首。
  1.大黄6g,川朴3g,三七3g,荆芥9g,牛膝3g,木通3g,地黄5g,淡竹叶6g。将上药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加冰糖或白糖30g,黄酒适量,睡前服用。
  2.归尾3g,红花3g,赤芍3g,生地6g,川芎3g,泽兰2g,青皮2g。将上药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加冰糖或白糖30g,黄酒适量,睡前服用。
  3.苏木3g,杜仲9g,牛膝6g,槟榔3g,木瓜5g,延胡索6g,红花3g,麦冬9g,泽兰3g,冰糖或白糖120g,米酒适量,煎服。
  4.青蛙碗头(车前草头)30g,七层塔(七叶一枝花)20g,地胡椒(石胡荽)30g,杜三娘(星宿草)20g,小号雷米草(黄疸草)30g,半边莲30g,酸丝草(酢浆草)30g,叶下白(青天地白)20g,乌脚鸡(凤尾草)20g,瓜子金(阿利藤)30g,冰糖120g,黄酒100g。上药均要求为鲜品,以酒当水煎服,不会饮酒者可用水酒各半煎服。
  对于确诊有伤但难确诊为新伤或旧伤,或是穴伤、气伤、血伤时,可采用下列两个通用方。
  1.白瑞香(鲜根)15g,白山(鲜根)15g,千里橘(鲜根)15g,铁假杯(鲜根)15g,雷柏柴(鲜根)15g,赤柴(鲜根)15g,白酸丝草(连叶带根)20g,卷柏15g,老松节30g,猫竹节(毛竹根部节,劈成碎片,用黄酒炒3次)50g,黄酒500ml。煎服。
  2.当归3g,续断3g,五加皮3g,三七3g,乳香3g,没药3g,栀子2.5g,红花1.5g,黄酒一杯,煎服。
  (二)十二时辰分治法
  因受伤时辰的不同、受伤的程度和种类不同而分别采取十二时辰不同的方药治疗。
  1.子时 内伤处方:泽兰3g,五加皮3g,地鳖虫2.5g,苏木2.5g,斑节相思2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虹雄1g,骨碎补6g,灯心草7条。水煎,冲黄酒服。
  穴伤处方:防风15g,荆芥6g,川牛膝6g,蝉蜕15g,红花6g,杜仲12g。水一碗,煎成半碗,加黄酒少许服。
  2.丑时 内伤处方:香附子2.5g,砂仁3g,枳壳3g,柴胡3g,地鳖虫3g,桃仁(去皮)3g,花粉3g,威灵仙3g,红花3g,生地15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乌豆30g,桃仁2g,牛膝3g,当归12g。水煎服,黄酒为引。
  穴伤处方:防风15g,花粉15g,红花15g,枳壳3g,桔梗6g,半夏3g。水煎服,黄酒为引。
  3.寅时 内伤处方:款冬15g,黄芩3g,紫菀3g,枳壳3g,陈皮3g,玄胡3g,桔梗2g,花粉12.5g,五加皮2.5g,知母2.5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一支香1.5g,穿山甲3g,铺地锦9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g,当归身5g,川芎5g,川断5g,苏木3g,乳香5g,没药5g,陈皮2.5g。水煎服,黄酒为引。
  4.卯时 内伤处方:牛膝3g,大黄3g,玄胡3g,木通3g,黑丑2.5g,续断2.5g,木香2g,泽兰2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苏木3g,红花3g,胡椒7粒,甘草1g。水煎,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枳壳15g,生地3g,花粉3g,川牛膝3g,蝉蜕3g,五加皮3g。水煎,加黄酒服。
  5.辰时 内伤处方:苏木7.5g,神曲6g,木通1.5g,青盐1.5g,红花1g,冰糖125g。陈大米合制成丸,茯苓汤送服至愈。
  血伤处方:三胶丸7.5g,马蹄香3g,红花3g,生地3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花粉15g,川牛膝15g,薄荷3g,连翘3g。水煎,加黄酒少许服。
  6.巳时 内伤处方:藿香12g,乌药3g,白芥子3g,乳香3g,没药3g,红花1.5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红花3g,积雪草3g,甘草3g,苏木1.5g,白匏草1.5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川膝3g,独活3g,羌活3g,当归3g,红花3g,生地3g,橘红3g。水煎服,黄酒少许为引。
  7.午时 内伤处方:茵陈9g,夜明砂6g,黄芩3g,郁金3g,川连3g,枣酸仁3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空腹服。
  血伤处方:金橘根15g,穿山龙9g,苏木9g,猴柿根9g,梅臭根3g,枳实3g,灯心草20条。水三碗,煎至两碗,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菊花15g,牛膝3g,生地3g,细辛3g,荆芥3g,枳实3g。水煎服。
  8.未时 内伤处方:苏木10g,生地3g,木通3g,车前子3g,归尾3g,川连2.5g,红花2.5g,枳壳2.5g,木瓜1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白匏根15g,穿山龙15g,柚树根15g,白蛇豹15g,红花15g,苏木9g。水煎,加黄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3g,柴胡3g,蝉蜕3g,牛膝3g,细辛3g,川芎3g,地丁3g,甘草3g。水煎,加黄酒服。
  9.申时 内伤处方:茯苓9g,归尾5g,牛膝5g,山里黄(炒)5g,白芷3g,车前子3g,茵陈3g,桑寄生3g,木香2g,黑丑2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渣再煎服。
  血伤处方:蛇胆9g,人参9g,山附子9g,归尾9g,穿山藤9g,甘草9g,加黄酒浸泡1小时后,加木香15g,半夏15g,肉桂9g,红花9g。水煎服。
  穴伤处方:木香15g,独活6g,羌活6g,半夏3g,桔梗3g,沉香3g,葛根3g,枳壳3g。水煎,加黄酒服。
  10.酉时 内伤处方:麦冬6g,木瓜6g,归尾6g,甘草6g,槟榔3g,杜仲3g,牛膝3g,苏木3g,红花2g,冰糖30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红花15g,桃花3g,牛膝3g,木通3g,羌活3g,枳壳3g。水煎,加黄酒少许服。
  11.戌时 内伤处方:槟榔6g,斑节相思6g,生地5g,木香3g,川芎3g,红花2g,枳壳2g,砂仁2.5g,山里黄2.5g,川连1.5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盖露草9g,粽干(五月初五留下的粽干)6g,花生衣6g,苏木6g,红苏3g,麦冬20g,灯心草10条。米烧酒盖过药面炖服。
  穴伤处方:沉香3g,藿香3g,砂仁3g,木通3g,陈皮3g,茯苓3g,半夏3g,甘草3g。水煎服,黄酒少许为引。
  12.亥时 内伤处方:苏木3g,干葛3g,生地3g,知母3g,桔梗3g,山里黄3g,黄柏2.5g,大黄1.5g,甘草1g。水一碗,煎至大半碗,口服。
  血伤处方:当归30g,猴柿根15g,红柚树根15g,盖露草9g,苏木9g,花生衣9g,乌药9g,麦冬9g,粽干6g,大乌豆6g,荞麦6g,乌枣250g,陈年黄酒1500ml。炖两炷香取起,再浸2小时,空腹服用。
  穴伤处方:红花3g,桃仁3g,牛膝3g,归尾3g,川芎3g,木通3g,枳实3g。水煎服,黄酒少许为引。
  畲医十二时辰辨证治伤,原先都用鲜草药,后因鲜草药有季节性,采集困难,有些药源紧缺,给治疗带来不便,因此逐渐由中草药代替,保留下来的青草药都用畲语传授,很少用文字记录下来,故现在保留目前治伤的原方。
  (三)草药接骨
  畲医用草药接骨较有特色,草药接骨是在手法复位,已经固定的基础上,配合鲜草药外敷,可促进骨折愈合。一般取鲜草药,用糯米饭、茶油或蛋清调匀后敷伤处,再用小夹板固定,不亚于现代石膏绷带固定,初时强调静,后期则动静结合。
  (四)畲医的其他治伤方法
  1.畲医在治疗伤患疾病时,常结合外治法,一般用鲜药贴敷。常用处方:青蛙碗头(车前草头)、地胡椒(石胡荽)、七层塔(七叶一枝花)、酸丝草(酢浆草)、乌脚鸡(凤尾草),将上药捣烂如泥,加适量桐油或米饭,调成药膏,敷贴在伤处,每日一剂,至愈。
  2.有些畲医在治伤时还配合针刺、拔火罐或针后拔火罐。针刺用银针(三棱针),而有些畲医不主张用针加拔火罐“吊伤”,主张用药物“吊伤”,即外贴敷法,将“伤”吊出体外。吊伤药除上述处方外,还用其他处方,如桂枝5g,公丁香2.5g,羌活5g,独活2g,白芷3g,白芥子12g,山里黄12g。将上药捣烂成末,加面粉30g制成饼,贴敷伤处。
  3.有少数畲医另备有药酒配合治伤,据称疗效更佳。人参3g,川芎6g,虎骨6g,鹿茸5g,牛膝3g,大黄1.5g,红花3g,泽兰3g,苏子3g,川七2.5g,山里黄3g,金樱子3g,桔梗6g,甘草1g,乌梅3枚,黄酒2000ml。将上药浸泡在黄酒中,隔一夜后文火炖1小时,停放五昼夜,取出药液,渣再加黄酒1500ml,如上法炮制。把两次药液合在一起,加蜂蜜100ml,搅匀,临睡前服50~100ml。药酒只用于重伤者,轻伤者不必服用。
  二、病证论治
  (一)骨折
  由于外力的作用,使骨的连续性或完整性受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骨折的病因大多由外伤所致,外力作用的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①直接暴力:由撞击、压砸等外力直接作用人体部位而发生骨折。②间接暴力:多由外力的传导而发生骨折,这种骨折常发生在远离力所作用的部位,如跌倒时手掌着地,但骨折并不发生在手掌部,而发生在上肢腕关节以上的某个部位。③肌肉的强烈收缩:由于肌肉的急骤而不协调的收缩、牵拉而发生骨折。如屈膝跌倒时,因股四头肌的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④持续性劳损:骨骼长期反复受到外力作用逐渐发生骨折,也称为慢性损伤性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以第二、三跖骨部位为多见。
  畲医认为,外力作用是造成骨折的主要原因,但与患者年龄、体质、骨骼是否有病变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年老体弱者、骨质疏松者、原有骨髓炎、骨结核等病变者等就可以在较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
  畲医对骨折的治疗,多以整体兼顾、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为原则,采用整复固定、草药外敷、功能锻炼、畲药内治为法则。常用畲药外敷和内治的单方验方如下。
  1.山天罗根(蛇葡萄)、白百鸟不宿(楤木)根、白毛桃根(水冬瓜)、细叶毛桐根、脱皮黄各适量。上药共捣烂外敷。痛极加桃根(开白花者)、冰片、青黛、麝香;肿胀加金针根(萱草根);发热加水桑根(鸡桑)。
  2.鲜陈梨根(猕猴桃)三分之二,鲜大香头(紫花前胡)根三分之一。捣烂,加麝香、冰片各适量,外敷48小时。患处发热严重加上等冰片,如疼痛不止加大黄。
  3.山木蟹(红茴香)根(去外皮,用木质部分)5g,浸酒250~500ml,炖服。如舌苔白可多用,舌苔黄可少用。
  4.六角盘树根(庐山野桐)(去苦皮)、糯米饭,捣烂外敷。
  5.大叶牛奶绳(天仙果)根皮、山油麻根、白枫树儿根(枫树)、黄藤花(紫藤)根、松树儿根、毛桐根、苦参各适量,加白酒捣烂外敷。
  6.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根皮五分之四,苦骨(苦参)根五分之一。骨折整复后固定,将药捣烂外敷患部,每天或隔天换药一次。如患部皮肤发热,加适量薄荷全草。另加内服药:白桑(华山矾)根20g,桑白皮(鲜)30g,浸黄酒500ml,服一小杯后,余下涂擦患处。
  7.马蹄莲(白水草)30g,枫树姜(骨碎补)30g,红山天罗(蛇葡萄)根15g,白山天罗(蛇葡萄)根45g,白苍头刺(白楤木)15g,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根15g,铁雨伞(朱砂根)15g,将药捣碎调入糯米饭外敷。
  8.山天罗(蛇葡萄)根、白苍头(白楤木)根、山螃蟹(动物,锯齿石蟹),水煎服,同时可外敷。
  9.山毛高(黑心猕猴桃)根、牛奶蒲根(南五味子)、凤凰尾(凤凰草)、乌梢根(美丽胡枝子)、苎麻根各适量,捣烂外敷,同时可水煎服。
  10.燥棒(陆英)30g,之一(了哥王)根15g,大叶山葡萄根60g,鸡血绳(香花崖豆藤)根15g,捣烂外敷。另加内服药:山刚子(尖叶海桐)根15g,山木蟹(红茴香)根15g,浸黄酒750ml,分服。若急用可用黄酒蒸热服。本方为复位后用药。
  11.山葡萄根、床头刺各适量,捣烂外敷。(蓝正玉方)
  12.草乌、川乌、防己、当归、川芎、红花、桂枝、反必各适量,用棉花油泡后外用。(雷建光方)
  13.乳香、没药、红花、莪术、当归、桃仁、泽兰、姜衣、地鳖虫、生地、桂枝、黄柏各适量,水煎服。用于骨折早期。(雷建光方)
  14.当归、生地、熟地、川断、铜丝草、千年健、苏木、鸡血藤、地鳖虫、甘草、羌活、防风、茯苓各适量,水煎服。用于骨折中期。(雷建光方)
  15.白苍头刺(白楤木)20g,米路嗖(蛇葡萄属的一种)12g,兰花根9g,五加皮(五加科)15g,马蹄金(土细辛)6g,白糖10g,盐3g,糯米饭15g,上药共捣烂外敷。外加水杨柳(钱氏柳),春天用,冬天不用。另加内服药:之一(了哥王)6g,草乌0.5g,红马里水绳(香花崖豆藤)15g,白马里水绳15g,一支香(毛大丁草)1株,山木蟹(红茴香)根(去皮)9g,以黄酒蒸服。注:无严重内伤者不需内服此方。
  16.豆腐柴根、山田螺(野葡萄)、野桃树根,上药捣烂外敷。(雷延元方)
  17.猢狲姜(骨碎补)50g,酒糟适量,密封坛内一天后捣烂外敷。(蓝土风方)
  18.山母蟹(披针叶茴香)、爬山虎(扶芳藤)、马蹄香(宜昌细辛)、大血藤、大活血(红木香)根皮、南婆根、山天罗根(王瓜根)各适量,捣烂外敷。(钟金海方)
  19.骨折手法复位后,用熟糯米饭拌生半夏捣烂外敷,敷前用茶油涂局部。
  20.白针刺、山油麻、血绳根、红头绳(全草)、山棕根、兰花根各适量,捣碎外敷。用于手法复位后。(雷延花方)
  (二)伤筋
  凡人体各部的筋肉受外力撞击、扭转、牵拉、压迫或因跌扑闪挫等原因引起的损伤称为伤筋。在伤筋的同时出可伴有骨折、脱位或内脏损伤。
  畲医认为,伤筋分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急性损伤主要因突然暴力而引起,其病机是局部为外力所伤,使瘀血停滞,血瘀气滞,气血运行受阻而引导起肿胀。瘀血停着,不通则痛。慢性损伤则因急性损伤迁延或慢性劳损引起,病机为慢性损伤所致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久则伤气,气虚则血运无力,血虚则血少不行,气虚血瘀,而致局部胀痛或酸痛。
  伤筋的治疗,急性损伤宜活血化瘀,消痛止痛。慢性损伤宜温经通络,益气补血,兼有风寒湿邪者,宜祛风除湿。常用畲药如山天罗根、猢狲球、乌梢根、红茉莉水绳子、红鸡骨草、白苍头刺等。主要单方验方如下:
  1.枫树姜(骨碎补)、山天罗根(蛇葡萄)、假人参根(野蚊子草)各适量,上药捣烂外敷,不出血者加酒外敷。
  2.山刚子(崖花海桐)根30g,天山之二(了哥王)(去外皮)30g,金腰带(山蚂蝗)45g,铁雨伞(朱砂根)15g,猢狲球(长梗南五味子)根15g,川七(滇三七)15g,三七(菊花三七)7.5g,浸黄酒1000ml,一天后隔水炖酒。陈伤者加红花15g。若腰不伤者,去金腰带。
  3.天光子(光叶海桐)根皮500g,断山花250g,猫儿树(花榈木)根皮250g,藜芦根250g,共研粉末,糯米饭或白蝴蝶根皮(圆锥绣球)捣敷。另加内服方:志一5g,地鳖5g,红茴香皮1g,三角枫15g,水煎服。
  4.珍珠皮(崖花海桐)适量,研磨调敷,有灼热感后20分钟去药。
  5.乌梢根(美丽胡枝子)根去皮,水煎,冲高粱酒、白糖服。
  6.更子树(乌柳)根适量,捣烂外敷。
  7.红茉莉水绳(香花崖豆藤)适量,水煎服。
  8.兰花根(春兰)适量,捣烂外敷。
  9.山木蟹(红茴香)根10g,石膏适量,共捣烂外敷。
  10.积雪草、水苋果根(丁香蓼)各适量,捣烂,用鸡蛋清调均外敷。
  11.八角莲(八角枫)须根适量,放猪油、黄酒炖服。
  12.落得打(积雪草),鲜根适量,捣烂外敷,或用根切碎水煎服。
  13.福参(土当归)、树参、蒲公英各适量,加黑枣和冰糖少许捣烂外敷。要用鲜药,干品无效。
  14.红鸡骨草(红柳叶牛膝)根20~30g,水煎服,或加白酒同服。(蓝文春方)
  15.陌生草(紫花前胡)全草30~50g,水煎服。(蓝文春方)
  16.制乳香10g,红花5g,当归10g,地鳖虫10g,川芎10g,桃仁10g,泽兰10g,黄芪20g,牛膝10g,山里黄10g。水煎服。(雷建光方)
  17.赤芍6g,红花1.5g,归尾6g,泽兰9g,三七9g,桃仁9g,牛膝9g,丹皮6g。水煎服。(钟义春方)
  18.乌桕根30g,米酒炖服。
  19.红介狗(香豆花)、红茉莉水绳(香花崖豆藤)各适量,以上药汁调南瓜叶粉外敷。
  20.山天罗根(蛇葡萄)、白苍头刺(白楤木)根、白毛桃根(毛冬瓜)、松树根皮、脱皮黄各适量,捣烂外敷。
  (三)腰肌劳损
  人体腰部支持着上半部,是负重的部位,而且劳动活动时脊柱运动量大,容易引起腰肌劳损。畲医对腰部伤筋早有认识,认为腰痛的病因是外伤劳损,而外感风寒湿热和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腰痛则在内科中阐述。腰肌劳损一般表现为损伤性腰痛,有明显的外伤史或腰部受外力撞击、扭转、过度牵拉、闪挫等原因。
  腰肌劳损也称“闪腰岔气”或腰部急性扭挫伤。多为突然遭受间接外力所致。突然旋转,搬运重物时用力过度或姿势不正等也可引起。
  腰肌劳损的病机为腰部筋肉损伤,导致气血凝滞,血脉不通。
  治疗腰肌劳损的单方验方如下:
  1.山猫绳(伸筋草)50g,鸡方尾(江南卷柏)15g,黄芪6g,升麻2g,浸酒服。
  2.金腰带(山蚂蝗)根、牛奶绳(千斤拔)各适量,加猪爪煎煮,吃肉服汤。
  3.狗骨草(红柳叶牛膝)根适量,与鸡蛋炒食,不加水。
  4.飞天擒(龙骨刺)根15g,锦鸡儿(金鸟仔)根15g,南蛇藤(穿山龙)根12g,与猪脚或猪骨髓同炖,食汤及肉。孕妇忌服。
  5.苍术120g,艾叶300g,当归100g,水煎10~20分钟,取汤洗烫患处20~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
  6.赤地利根30g,米酒炖服。
  7.当归3g,红花3g,牛膝3g,威灵仙2g,桃仁7粒,加水600ml煎至100ml,再加白酒半杯,口服。
  8.倒挂金钟(凌霄)根、山木蟹(红茴香)根各少量,水煎,加黄酒服。
  (四)脱位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又称脱臼。脱位多发生在人体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
  脱位的病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因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如跌扑、扭转等损伤,外力达到一定程度使构成关节的骨端越出正常范围,引起脱位。内因多为先天发育不良、体质虚弱或关节囊及其周围的韧带松弛,引起脱位。
  畲医对脱位的治疗主要是手法复位,时间越早复位越易。如能伤后复位最好,不必用麻醉。复位后应将伤肢固定于功能位或关节稳定的位置,以减少出血,有利于修复。畲医认为,脱位复位后,初期宜配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药外敷,内服舒筋活络、强筋壮骨、补肾养血的畲药。验方:制乳香、红花、川乌、草乌、桂枝、川芎、细辛各适量,上药捣成膏外敷,每天1次,共贴1周。(雷建光方)
  (五)内伤
  凡因暴力引起的损伤,并导致气血、经络或脏腑功能紊乱者,统称为内伤。畲医认为,骨伤科所指的内伤与内科七情劳倦、饮食内伤有所不同。内伤受伤时体表皮肉并无明显损害,但气滞血凝,血脉不畅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因此不和。
  畲医认为,内伤首先伤及气血,如因用力过度或骤然扭闪,导致气机不利,即是伤气的表现,多发生在胸胁、腰腹等部位。气伤则痛,局部肿胀,疼痛多走窜不定。如外来暴力伤及肢体,跌扑堕坠,多以伤血为主,血脉伤损,血离经脉,瘀滞体内,或流失体外。血伤则肿,瘀滞则皮下青紫,疼痛部位较固定。
  畲医治疗内伤,伤气则依据“结者散之”、“滞者导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采用调气、破气、降气、补气的畲药治疗;伤血则以“瘀者行之”、“虚者补摄”的原则,用攻逐瘀血、和营止痛、补气摄血等治法。常用治疗内伤的单方验方如下:
  1.了哥王、枫树姜(骨碎补)、山天罗(蛇葡萄)、假人参(野蚊子草)各适量,水煎服。
  2.细叶椒刺(崖椒)15g,玄参30g,塔塔腔(酸果藤)15g,水煎服。
  3.冷水打(鸢尾一神)根适量,嚼细,冷开水冲服。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