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痧症疗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5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痧症疗法
分类号: R298.3
页数: 19
页码: 71-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医药学中的痧症疗法,包括刮痧、撮痧、搓痧、抓筋、焠痧和针灸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无需药物、见效快等优点,在畲族民间广泛应用。刮痧是畲族人民最传统的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部位刮痧可以治疗痧症;撮痧和搓痧则是通过刺激皮肤产生痧痕来治疗痧症;抓筋则注重部位,轻重有别,效果迅速显著;焠痧适用于体质较弱者或孕妇、婴幼儿、年迈者,通过快速准确地点灼皮肤出现细红点状如蚊叮的痧点;针灸则是畲族医药学的另一种疗法,注重部位而不讲究穴位,多采用较短的三棱银针进行挑针或针灸。这些方法对于治疗痧症和其他疾病都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畲族医药 痧症疗法 宁德市

内容

痧症疗法是畲族医药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许多畲医和畲民掌握多种发痧技术,常起到立竿见影、手到病除的效果。痧症的治疗大法就是发痧疗法,病情较轻者采用刮痧、撮痧、焠痧和搓痧等,病情急重者采用针刺、放血、挑痧或配合畲药治疗。
  一、痧症的发痧疗法
  (一)刮痧
  刮痧是畲族人民数千年留传下来的最传统的发痧疗法之一。刮痧部位多选在上肢内侧肘弯处、颈部大椎两侧至肩峰或脊柱等处。刮痧方法首先选准欲刮部位,抹上清水、茶水、米醋、黄酒或油作为润滑剂。一般热痧选用清水、茶水、米醋;寒痧选用黄酒或油。然后用四个手指在欲刮部位皮肤轻拍至微红,再用铜钱、瓷汤匙、小酒杯、小瓷碗等边缘光滑之物,放在患者欲刮的部位匀力从上往下刮,用力要适当,直刮至皮下呈现紫红色痧痕为止。过轻达不到疗效,过重易使皮肤刮伤破损。最常用的是刮脊方法。患者俯卧或反坐靠背椅上,手抱椅背,施术者用铜钱或瓷汤匙自大椎穴顺着脊柱往下刮,直至骶骨处,刮的次数要多,不少于100次,至脊柱显出痧痕。对于年青体壮者,则可选择刮背方法。先令患者双手抱胸坐,用牛的肋骨磨滑边缘,或用竹条以火烤成特殊的刮背竹刀,在患者背上抹上香油(有小数地方用煤油),用牛肋骨或竹刀从患者肩部轻轻下刮至髋关节处,只能从上往下刮,用力均匀适度,时间要持久,以背部出现紫红色痧痕为度。
  (二)撮痧
  撮痧又称抓痧、捏痧、夹痧、拧痧,是畲族最常用的发痧疗法。方法为:先准备润滑剂(同上),不同的痧症选择不同的润滑剂,有不同的治疗效果,然后手握紧拳头,五指屈曲,食指、中指的第二节张开呈60~90度角,沾上准备好的润滑剂,对准要撮的部位,把皮肤用力撮起,然后突然松开,皮肤还原,这时会发出“啪”的一声,连撮5~8次,多则十余次,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无痧者一撮会感到疼痛,而患痧症者一撮会感到舒适。撮痧部位一般选颈部、胸部、背部、眉间或太阳穴、大椎、肩井、印堂穴等处,但多根据畲医的经验和病情而定,可选择一处或多处。有的在颈部撮一圈;有的在胸前撮一圈;有的以乳中线为中心,上下左右各撮十几处,俗称后八卦;有的只撮印堂穴。绝大多数撮痧一次即可显效。若不效,可反复多次撮痧治疗,直至痊愈。
  (三)搓痧
  取鲜紫苏叶50~100g,橘叶7~14片,葱2株,生姜3片,乱头发一撮,放在小钵内,滴上槽油(陈年油更佳),加盖后置锅内蒸15分钟。令患者赤上身俯卧床上,取出钵内温热药物,在患者背腰部自上而下搓揉,搓揉数次后再沾小钵内药液继续搓揉,直至背腰部呈现痧斑。
  (四)抓筋
  抓筋可单独治疗痧症,也可配合刮痧或撮痧治疗痧症。方法:用拇指与食指用力抓腋窝胸侧(胸大肌、胸小肌的肌腱),使患者上肢有发麻感,连续抓3~7次,再用大拇指贴锁骨上窝,四指贴背侧,抓肩井部位,用力抓3~7次,再抓肩胛骨内侧3~7次。每次都要有“叭嗒”的响声,直至局部充血为止。抓的部位与次数根据病情而定。抓筋治疗脘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痧症效果特别显著。
  畲医的刮痧、撮痧、搓痧、抓筋注重部位,但不讲究穴位,讲究手法,轻重有别,一般都请畲医或有经验的畲民施行,效果迅速显著,方法简便易行。
  (五)焠痧
  焠痧适用于体质较弱者或孕妇、婴幼儿、年迈者。先把植物油倒在小酒杯内,用灯心草或粗纸做成灯心,然后对准患者的额前、耳后、胸前、腹部两侧、背腰部、上臂和大腿内侧与弯曲处等皮肤出现细红点状如蚊叮、粒似㾦麸的痧点,快速准确地点灼,焠到痧点时会发出“啪”的响声,一个痧点只要焠一次即可,所有痧点都焠了,人即刻会感到舒适而痧症痊愈。
  (六)针灸
  畲族医药学的针灸疗法包括针刺法和灸法,与中医的针灸疗法不同。畲医针刺注重部位而不讲究穴位,多采用较短的三棱银针。方法为右手斜执银针,中指贴着针尖,露出米粒长,在选定的部位上挑针。挑针分轻挑和重挑两种,轻挑只是在表皮上,以不出血为度;重挑要挑出血丝,有的挑后还要挤血,从针孔中挤出血珠。针刺部位视病情和医者的经验而定,但用得最多的是前后心的“八卦针”。此外还有另一种针刺疗法类似于中医针灸。在刺入穴位后一般不留针,因刺激较强,大多不超过十至(呼吸10次),得“气”后即出针,针刺3~5穴。对少数病情较重,需要紧急施救的痧症也有采用留针,在银针刺入人中、十宣穴得“气”后,留针约半小时左右。
  灸法多采用隔姜、隔盐灸。自制艾绒,一次一个部位只灸一壮,点绒要求用香。痧斑面积较大者用自制艾条熏烘,至局部红热为度。
  (七)挑痧与挑病珠
  挑痧是较常用的发痧疗法之一,对年老体弱者和孕妇、儿童尤为适合。在患者感到全身不适,似被绳索捆绑时,通过挑痧治疗后全身感到轻松、舒适。方法为右手斜执银针,针尖露出米粒大,对需挑痧的部位多次轻挑,直到挑出血丝来。挑痧部位除脸部、臀部外,各处均可挑,但多数选在前额、耳前后、颈侧、前胸、腹侧部、肘窝及腘窝等处。病情轻者用轻挑,病情重者用重挑。有些畲医重挑后还用盐搓。
  挑病珠也叫挑斑珠,是重挑的一种,不仅要挑痧斑痧珠,更要挑断斑和珠间的连线,且要一次挑完,挑后患者顿感舒适。据称这种疗法会“成瘾”,下次患类似病证患者还想使用此法。
  (八)放血与拔火罐
  放血疗法又称刺终、刺痧筋,即用针刺破皮肤浅表静脉后放出少许血液,将痧毒、瘀血放出。放血的部位及数量根据痧症而定。放血有泄火解毒、散瘀消肿、退热止痛、醒脑开窍、祛邪利湿等功效,起到疏通经络、贯通气血的作用。拔火罐在治疗中仅用于寒痧,热痧禁用。
  二、痧症的药物治疗
  畲医学认为,痧症是由于感受外邪或内邪丛生而引起,因此痧症是有实无虚之证。治疗应以清痧解毒祛邪为主,不能用补药。畲医用药物治痧,各地的用药习惯、经验和师承多不同,多采用当地的畲药(中草药)治疗。单独用畲药治疗较少,多数是配合其他方法。药物治疗以单味、验方或辨证组方为主,最常用的有山苍子、破铜钱、塌地蜈蚣、黏花草、叶下白、黄花仔、田鲜臭菜、千年勿大树、鼠曲、金钱吊葫芦、蛇舌草、六角仙、茺蔚、铁马鞭、黄荆条、豆爿草、四对金、铜丝藤根等。
  (一)急救祖传散剂
  1.雷击散 据称来自于畲族上祖所得为雷火击出的神书,能治各种痧症。配方为:牙皂9g,北细辛9g,土朱砂7.5g,明雄黄7.5g,薄荷9g,藿香9g,白芷3g,枯矾3g,桔梗6g,防风6g,木香6g,贯众6g,法夏曲6g,甘草6g。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存入瓷瓶用蜡封口,随身携带备用。每次0.6~0.9g,草管吹鼻;也可每次3~6g,姜汤送服,服用后用被盖好,令患者出汗。每次用毕都要用蜡封口,以免走气。
  2.雷公救疫丹 据称雷公击开石室,内现神方,被畲族祖先得之,能治各种痧症。配方为:牙皂7.5g,土朱砂7.5g,明雄黄7.5g,细辛10.5g,广木香6g,陈皮6g,藿香6g,桔梗6g,薄荷6g,贯众6g,防风6g,半夏6g,枯矾4.5g,白芷3g,甘草6g。将上药研成细末,存瓷瓶备用,每次0.9g,草管吹鼻;或每次3g,以姜汤送服。
  以上两种散药组成一样,仅剂量有所不同,畲医认为是两种不同功效的丹与散,各自称优。
  3.卧龙丹 据传卧龙先生在畲族地区行军,发生痧症,所率兵卒有不少人因此而亡,后请畲医治疗而无恙,为称颂此丹,因而得名。此丹可治诸痧,尤其对昏痧有特效。配方为:西黄3g,冰片3g,藿香3g,细辛3g,猪牙皂角9g,闹羊花9g,蟾蜍6g,灯草灰3g,金箔50张。将上药研成细末,存瓷瓶备用,用时以少许吹鼻。也有个别畲医用卧龙丹3g调姜汤灌服,据称可得奇效。
  (二)按三焦辨治
  畲医用畲药治疗痧症除了急救散、丹剂和单方、验方外,多数按三焦辨证用药,这与中医学温病的三焦辨证概念不同。痧阻上焦常表现为头昏,胸闷,气短,甚者眩晕欲仆,气绝身亡。治以辛散发痧,开窍醒神。常选用山苍子、六角仙、铺香柴、金钩、黄花仔、塌地蜈蚣、藿香、奇蒿、田鲜臭菜、破铜钱、山桃旦根、斑竹根、一包针、坭底蛇、活血丹。痧阻中焦表现为脘痞腹胀,纳呆,体乏,甚者脘腹绞痛,恶心呕吐,晕厥。治以芳香行气,化浊祛痧。常选用藿香、蕺草、佩兰、葛根藤、食凉茶、鲜荷叶、坭底蛇、紫荆藤、铁兰、半边莲、鼠曲、绿花白根草、山金柑。痧阻下焦表现为尿黄,尿痛,脊酸,腰痛,乏力,甚者脊痛腹胀,尿血,尿闭,昏厥。治以顺气行湿,苦寒通利。常选用铜钱草、银线草、铜丝藤、凤尾草、蛤蟆衣、斑竹根、龙须草、茺蔚。
  总之,在按三焦辨治的同时,还要按痧症的寒热属性来选
  药。一般以寒体用温药、热体用凉药为原则。此外,有的畲医还会依据痧气阻气、阻血、阻经、阻络而分别选药,达到药到痧除的疗效。
  (三)常用单方验方
  1.山苍子 在畲族广为应用,许多畲族家庭都有备用,用法多为煎汤服用。有的畲民将山苍子晒干备用,有的用盐腌制存瓷瓮备用。总之,无论是晒干或盐腌,都应用瓷瓮密封保存,不能走气,若走气就会降低治疗的功效。畲医认为,山苍子性温味辛,有益脾开胃,祛风发痧,破滞消食之功。畲族地区除了治疗各种痧症外,还用于治疗过度疲劳,心腹冷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疾病。
  2.体困纳呆方 山金橘10g,山胡椒10g,坭底蛇10g,紫荆藤20g,金钩6g,水煎服。
  3.腹痛泻痢方 水辣蓼、蛤蟆衣、鲜荷叶各30g,水煎服。
  三、常见痧症论治
  畲医学对痧症的认识比较直观、形象,富有哲理,治疗极具特色。痧症的种数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有的认为痧症有36种,但多数认为有72种,据调查还有多达108种之说。这是由于畲族长期沿用古代的十月太阳历的计时法来记述疾病种类之故。用36作为基数,倍之则为72,加之则为108。其实这是形容病证“很多”的意思。目前还没有真正总结出三十六痧症或七十二痧症。对痧症的描述,有的有详细的症状、治疗方法,有的只有病名和主要症状,没有治法,有的只说出病名。现根据畲族对痧症的命名特点,归类分述。
  (一)根据病证特征而命名的痧症
  1.偏枯痧 患者自头至身半边不舒,举动不利,痛痒不敏感,口中流涎。此因瘀痧所致。应验痧筋,并放血,重刺病侧穴
  位6~8穴,每天轮换。配合服用通筋活络畲药。如误治反成不治之痧。
  2.反弓痧 发热,角弓反张,痰涎昏瞀,或口禁,牙关不利,类似破伤风或高热惊厥。治宜先拍臂弯、腿弯,刮背脊,针刺十宣、印堂等穴。
  3.缩脚痧 或吐或泻,或吐泻并发,浑身筋络收缩,手足拘挛,或左或右,或一手一足,或两足吊挺,或手足抽搐。治以急拍臂弯,至紫黑后挑破放血,刮两肩与小腿,轻针刺十宣,挤出血丝,重针刺肩井、曲池、手足三里、涌泉、阳交等穴,用辣蓼煎汤熨手足。
  4.栀黄痧 全身上下、头面、眼睛尽如姜黄,四肢僵直,大小便不利,甚至便闭,奄奄欲死。治宜十宣、曲池、肩井、阳交、委中等穴放血,以青木香末用明矾汤送服,山扁柏代茶。
  5.羊舌痧 先有胸膈闪痛,继则舌与眼同侧左斜或右斜,舌似羊舌。治宜重刺牵正、下关、颊车、地仓等穴,至眼舌俱正为止。
  6.蛇舌痧 患者不停吐出酸水与顽痰,舌似蛇舌,伸缩不停。治用香油刮两肩、缺盆骨至出现红紫斑,舌尖、中冲放血,重针中脘、气海。
  7.白眼痧 全身不适,常翻白眼,继则眼珠白膜遮睛,如日久不治,再逢肝火扇动,身体发热可致失明。宜针刺睛明、内眦、四白、关冲、少泽、公孙、至阴等穴,用豨莶草、皮硝加阴阳水煎汤洗目。
  8.黑眼痧 眼白变黑,双目昏暗,迎风流泪,怕光羞明。治法同白眼痧。
  9.珍珠痧 身上长水疱,状似珍珠。用针刺破水疱至出血,用盐点之。
  10.乌痧 面目漆黑,牙齿亦黑,身有黑斑,全身胀痛,四肢俱胀。畲医认为痧毒攻入内脏,气血不通,以致胀痛,若气滞血凝则不治。治先拍肘弯、腿弯至现红紫斑块,放血,刮颈部、脊背、两胸肋。用丝瓜子49粒煎汤服。如不及时治疗,一周必死。
  11.青筋痧 满身青筋胀起,面色如靛,从小腹疼痛至胸肋,困倦不堪。宜速针刺曲池、委中,挤出黑血。服紫金锭,白酒送服。
  12.肿身痧 遍身肿胀,神昏痰鸣,甚至昏迷不醒。畲医认为是因暑热、时疫之气内攻脏腑。治应刮臂弯、腿弯、胸前、背脊等处,见痧筋则放血。浅针合谷、曲池、手足三里、阴交、解溪等穴。用明前茶炖郁金服。忌食热酒。
  13.夹惊痧 眼睛上翻,手足抽搐,痰涎壅盛,肚腹胀满。先验有否痧筋,如见痧筋,再有额现痧粒,可断为夹惊痧。宜先治痧,痧退后再治惊。先用焠法,见痧粒即焠,再行挑痧,宜轻挑,不宜重挑。
  14.痨痧 先有痨症而又患痧症。出现痧筋、痧粒后,可用针刺和刮痧,但宜轻不宜重,痧除后再治痨症。
  15.疟痧 寒热往来如疟,但服用发表截疟之剂得汗不减,暑热凉风臭气夹痰冲两胁,可现痧筋。宜针间使、大陵、曲池、中冲、少冲、少商、合谷、商阳等穴,再刮背脊,撮大椎至出现痧斑。
  16.风痧 眉发落脱,面目颓败,手足蜷挛。畲医认为难以治愈,治宜刺痧放血,将毒排出。
  17.霍乱痧 畲医认为霍乱也是痧症,分为两种。①干霍乱:腹痛而无吐泻,如新食者要催吐,久食要消积,食积下结者要冲之,把胃肠之毒排出体外。治宜刮臂弯、腿弯,现痧筋后放血。②真霍乱:先吐后泻,或吐泻兼有,继则腹痛。治疗采用针、刺、放并举。畲医治霍乱都用藿香正气散、明矾(如绿豆大十余粒),也采用山苍子、凤尾草等药治疗,但遗尿不知(小便失禁)、四肢不收、气少不语、膏汗如珠或躁烦入水者多半不治。畲医把一切吐泻、腹痛病证都可按霍乱辨治(出现划痕阳性者),并非单指现代医学因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
  18.缠丝痧 患者头痛心烦,肚腹胀,甚者感到遍体难过,如被绳索捆绑,在前后心有紫黑黄点(丘疹),点子之间有丝相连,连成网状。治疗用针刺破血疹,用醋擦抹之,再用针挑断相连的丝。若患者自觉遍体麻木,查无紫黑黄点子,应诊为心痧,畲医也按缠丝痧诊治。治宜在臂弯、腿弯挑青筋,放出紫血。
  19.闷痧 疲倦不堪,闷闷不乐,四肢乏力,饥饿不知,不思饮食,喜欢睡觉。如逐渐发展到眼睛昏黑,人事不知,就难以救治。治宜早用针刺、刮痧、放血,并用西牛黄、冰片、麝香各五分研末吹鼻,促其清醒。
  20.漏底痧 泄泻无度,或夹里急后重,症如赤白痢,重者寒热往来,顷间神形消减,皮肤皱缩,多因病前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治宜重针中脘、大肠俞、小肠俞、肾俞、天枢、手足三里等穴。用盐填脐艾灸之,用豆爿草、凤尾草、车前草等煎汤服。
  21.血痧 痧毒冲心、冲肺、冲肝而发生胸中胀闷,饮食俱废,两胁疼痛,气喘或痰喘。如属痧毒起血痧,痧除血止。若属膈、痨则难治。畲医将血痧分为五种:①涌血:患者口涌西瓜瓤样淡红鲜血,宜急针肺俞、肝俞、脾俞、间使、手足三里等穴。②吐血:口吐血块,宜急针肺俞、列缺、大椎等穴。③衄血:衄血不止,宜针风门、前谷、手足三里等穴。④便血:应与痔疮等区别,属痧而便血者,宜针承山、间使、神门、鱼际等穴。⑤迸血:痧邪侵经,血逆上行,胸中如伤痛且热,口迸紫血。宜重针肝俞、肺俞、中冲等穴,大陵穴放血。
  畲医治疗血痧都配服止血的畲药,如仙鹤草、紫珠草、大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一般常用单味,少用复方。
  22.膨胀痧 畲医认为,如患痨、蛊、膈,神仙医不得。但对因痧毒侵害而引起的膨胀,则可医治,但医不得法也易致死。畲医认为,痧毒引起的膨胀发病急,病程短,其症腹胀如鼓,脐突筋显。根据膨胀痧的表现又分为三种:①血臌:腹胀作痛,肚脐突出,青筋隆起,指头黑色。治宜轻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重针手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隐白、太溪、内庭及大肠俞等穴。漆紫鲜根30g炖夹心肉服。②水臌:初起腹胀作痛,渐发热不退,腹部膨胀如鼓,四肢头面皆肿,畲医认为难治。宜轻针委中及下3寸、承山等穴。用陈葫芦从蒂处开口,剜出籽,装入童便过夜,放置瓮中用文火烤黄,研末,童便送服。③气臌:初起发热,饮食俱减,腹渐大如鼓,手足发麻而无力,指甲口唇渐黯,此乃痧毒所致。治宜针手十指尖、曲池等穴,刮脊柱及旁开1.5同身寸两条,由上至下,刮胸前、臂弯处,拍腿弯至现紫块。用红赤七鲜根30g,活青蛙1只,炖服。
  23.子午痧 患者突然腹痛,上吐下泻,畏寒烦闷,四肢厥冷,重则发麻,汗出如珠,烦渴,直至色滞唇白气绝而亡。畲医认为此痧为六时痧,险恶难治。急针手足指趾尖、委中、曲池、间使、涌泉、中脘、关元、气海、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命门等穴。宜舌尖放血,拍臂弯、腿弯现出紫斑,全身各处痧筋刺破放血。用生艾、苏叶加陈酒、清水煎汤,趁热揩洗手足及全身,直至手足转温,吐泻停止。
  上述23种痧症在不同地方畲医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如偏枯痧,有些畲医认为就是中风,而有些畲医认为不是中风。又如子午痧,有些畲医认为是午时痧,是六辰(时)受伤夹痧而发,认为要先治六辰(时)病而痧即退,然都认为是痧症,故列入。
  24.夹梅痧 患者全身筋脉疼痛,甚至不知痛痒,气促如喘,经常叹息,喜欢号叫,多有过度刺激之因。治疗刮胸前、背脊及其旁、缺盆骨上,针少商、合谷、中脘、大陵、肺俞、灵台等穴,加服疏肝理气之剂。
  25.穿骨痧 患者自述开始腰脊间作痛,痛时侧身难动,渐至全身筋骨胀痛,连关节疼痛。治宜针刮结合,在痛处先刮现紫斑,后针刺放血。
  26.穿膈痧 患者脘部、胁肋间疼痛,单侧或双侧作痛,或冲上攻下作痛,痛时难忍,如箭穿膈。治宜重针建里、内关、合谷、中脘、气海等穴,刮胸前、背脊及旁开1.5寸、琵琶骨,用橘叶7片煎汤服。
  27.穿胸痧 鼻流清涕,胸腹钻痛。畲医认为是痧邪侵胸肺。宜刮琵琶骨,再刮胸前,从胸骨上端直刮至胸骨柄,重针合谷、中脘、气海。
  28.钻心痧 患者心前区疼痛如钻,自上钻下痛者为顺而轻,忌食热的食物;自下钻上痛者为逆而重。如果痛得连声音都喊不出来者则死。急刮胸前、背脊及脊柱两旁。
  29.头风痧 头痛腮酸,痛苦难忍,多为一侧。治宜撮太阳、印堂两穴至现紫斑,刮颈后两侧,针双侧合谷、列缺穴。
  30.额风痧 前额疼痛,头抬不起,望上则昏痛,俯视可稍减。亦称额头风。宜针挑额头,印堂放血,针双侧合谷、列缺。
  31.血腥痧 患者自述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会闻到血腥味,无法进食,食后即吐。查患者舌下有紫疱,有些患者口腔也有紫泡。用针刺破紫疱,雄黄点之。再用黄豆7粒嚼之,嚼烂口中无觉生豆味者再嚼,直至嚼到有生豆味后再休息一个时辰方能进食。
  32.流风痧 患者朝感足肿痛,夕感手肿痛,或左肩痛,或右肩痛,各关节、肌肉都会发生,乍来乍出,时隐时现。先查痧筋,见痧筋即放血,刮痛处。
  33.红珠痧 全身毛孔透出红点,状若红珠,渐绽凸起,全身疼痛,眼睛直视,牙关咬紧,痛苦不堪。治宜急用灯心草蘸香油焠之,用针挑断珠间的红线。
  34.黑珠痧 头面及全身长出黑痣样丘疹,状若黑珠,全身胀痛,如发展到舌变黑,珠绽凸则为险症。针刺十宣、间使、曲池、阳交、委中等穴放血,刮臂弯、腿弯、背部及前胸,用针挑断珠间暗红线。
  35.红斑痧 全身布满如云样红色斑点,或大或小或连片,如豆如叶,全身疼痛,心烦胸闷。治宜刮背脊及其两旁、臂弯、腿弯。针挑断斑点(块)间红线。委中、阳交放血。
  36.黑斑痧 身上皮肤发大小不等的斑块,心烦心闷,全身疼痛,如一周不治而口吐暗黑色血而亡。针刺十宣出血,曲池、间使、委中、阳交放血,刮肩井、肩髃、背脊及其两旁,针挑断黑斑之间的线。
  37.紫斑痧 患者胸、背、臂、腿等处有紫色斑块,浑身胀痛,心烦闷,治法同黑斑痧。
  38.黑线痧 寒战身热,全身难受,重则手足抽搐。查臂弯、腿弯处皮中隐隐黑线。如黑线上肩则症重,黑线扩散到胸前甚至全身,患者感到全身被绳索紧紧捆绑,则不治。宜先在臂弯、腿弯轻拍,至现紫块后针刺放血,针刺十宣、曲池、间使、大陵、委中等穴,并挤出黑血,用针挑断黑线至出血。
  39.白线痧 患者自觉身上如绳索捆绑,心胸烦闷,痛苦难过。治宜在臂弯处上下轻推,可见皮内有隐隐白色如线,刮臂弯,针刺曲池、少商穴,挑断白线出血。
  40.羊毛痧 全身皮肤刺痛,腹胀连背,心烦心满,此因天热而露身睡卧在当风处,游丝飘来沾着人体,钻入皮内而发。治用封酒坛之泥捣碎加酒,拌和成泥团,在痛处皮肤上滚动,滚一遍换一团,直至游丝沾在泥团内,邪气滚出而愈。
  41.暗痧 心闷难过,不思饮食,日渐憔悴,症变多端,有头痛发热,心中胀满,症似伤寒,也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也有咳喘不停,自感烦闷,症如伤风,有面目如火,头面肿胀,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甚至昏迷不醒,误治可致死,应慎辨之。急验痧痕,确定属痧后可对症治疗。痧在表者刮之,痧在里者撮之,撮颈前与颈后,前胸及八卦,刮脊柱、肩部、臂弯、腿弯,痧筋放血,并随证下药调理。
  (二)根据发病部位而命名的痧症
  1.喉痧 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发烧,严重者呼吸困难,口唇发黑,窒息而亡。治疗时先要细看头顶有小红毛发,急拔除,脑后、虎口有红紫筋、青筋,宜针刺放恶血,取旧旱烟袋中烟油涂之。用铜钱顺刮后头窝,再用巴豆捣碎,用粗纸卷成香烟样烧烟熏鼻,喉痧可消。若有咳吐白膜状痰块者难治。畲医认为喉病不少是喉痧,但不一定都是痧症,应查验是否有痧。喉痈夹痧应先治痧,痧清病除。
  2.哑巴痧 患者发病时突然不能言语,眼睛变直。宜用本人穿的鞋或亲人的鞋轻击患者头顶即可,也有用手蘸凉水轻拍额上。
  3.盘肠痧 脐周有蛇样盘旋感,隐隐作痛,不发热,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发生阵发性剧痛,甚至死亡。宜刮胸前、中脘、气海、脐周、腰部。
  4.绞肠痧 脐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似如绳绞,足厥冷,面色骤变。针刺十指尖出血,重刺中脘、气海、天枢、涌泉、委中、大肠俞、小肠俞。
  5.烂肠痧 胁肋疼痛,直至脐周小腹,腰背等处隐隐作痛,小便赤,大便热,右足不能伸,重则便血,腹胀,烦躁而死。宜针刺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压痛点加拔火罐,用活水芦根煎汤服。福安市坂中畲医还用鲜鬼针草120g煎汤代茶治烂肠痧,有特效。
  6.坠肠痧 下腹及阴部胀肿,触之有物,行走不便。让患者平卧,针中极、归来穴,并用手轻托肿物缓缓送还。
  7.小肠痧 小腹胀满而不痛,阴囊肿胀,平卧胀满减轻,用手按摩将肿物托回阴部,肿胀即可消除,阴囊缩小。俗称小肠气。
  8.大肠痧 小腹作痛,腹胀,重则阵痛,大小便中有一闭,多为大便闭。治宜拍臂弯、腿弯,出现痧筋后刺出血,针曲池、尺泽、中脘、天枢、气海、大肠俞、小肠俞。再用葱一把加盐捣成泥敷脐。
  9.肚翻痧 不思饮食,下腹胀痛,或肚腹阵痛,不能进食,如饮食则肚内如翻开之状。宜刮胸前、中脘,针建里、气海、手足三里。口嚼盐腌山苍子,至胀消痛止即可饮食。
  10.蛔结痧 胃脘胀热,腹部阵发性疼痛,大便不通,进食即吐,或口吐蛔虫。宜刮背部、胸前、臂弯、腿弯、肩井,针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中脘隔姜灸一壮。
  11.斜腰痧 腰部闪痛,忽左忽右,身倾腰斜。宜刮痛处,针委中、足三里。
  上述11种有9种病在腰腹部,多数畲医都能医治这些痧症,是最常见的痧症。
  (三)根据动物形态特征而命名的痧症
  1.蛇痧 患者肚子疼痛难忍,反复翻滚,其形如蛇滚,类似现代医学的胆道蛔虫症。治宜在头顶、脚掌心针后涂上烟油,肚脐挑三针可愈。但也有的畲医认为针后抹烟油只能缓解疼痛,不能根治,要配合草药治疗。
  2.鱼痧 恶心,多饮水,腹部胀痛。用鱼骨烧灰调黄酒口服,出汗即愈。
  3.蛤蟆痧 肚胀如蛤蟆。在肚脐周围挑七针,关元挑三针,气通痧除。
  4.凤凰痧 患者股肱摇摆,像凤凰走动。口服雄黄水,用鞋底敲打患者的脚和腰部,直到摇摆停止。
  5.鸦痧 头痛,头麻,眼黑,恶心,抽搐,指甲变青,继则身发青,上吐下泻,小腹疼痛,牙关紧闭,不急治则死。据介绍宜急撬开牙关,拉出舌头,舌根下有红黄黑紫色小疱,用针刺破出血,用雄黄点之,然后以山苍子熬汤服之。
  6.鹿痧 口吐鲜血,浑身发紫,斑似梅花鹿。宜先用针刺破紫斑块出血,再用鹿角炖黄酒饮服。
  7.象痧 发病时鼻流长涕,心痛,甚至昏迷。急用银针挑双侧肩峰,肩峰放血,再用雄黄点上,刮前胸。
  8.狮子痧 头痛心慌,全身起大疱如狮子状。用针刺破水疱,雄黄点之。口服盐醋水一碗,并加以调理。
  9.猪痧 患者心热心痛,四肢厥冷,浑身打战。急验患者舌下,若无紫疔则非痧症。若有紫疔,则针破出血,用盐点之。
  10.母猪痧 患者形似猪拱地,神志恍惚。宜先针舌根,再针两手十指甲边(女内侧,男外侧)至出血,灌服米泔水一碗可清醒。
  11.奔牛痧 心痛,胁肋肚腹胀满,自感心跳如牛奔。掀开患者嘴唇,针刺唇上、牙床及唇面若干点出血,用盐点之。轻刮胸前、背部,显现痧痕后刺出血。
  12.夯牛痧 患者心烦不宁,自感如牛抵人。针天突、膻中穴,撮大椎穴,让患者口嚼麦秆或谷秆,如口中感受麦谷秆味,说明病根已除。
  13.羚羊痧 患者眼睛闭合,似困似睡,状如羚羊,然转身即感身体疼痛。宜急用针挑尾骨出血,让患者清醒即愈。
  14.猿猴痧 发病都为男性,心腹胀,小腹痛,唇、舌、指甲发青,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宜针挑阴囊中线及两侧表皮至舒适即可。
  15.狐狸痧 头痛头仰,干呕,浑身出汗,不思饮食,胡言乱语。用针挑喉结上下处,重挑前后心窝,挤出浓血即愈。
  16.猫痧 患者鼻、舌及两手扣地拥心,形似猫状。宜针挑两鬓角出血,口服雄黄酒。
  17.老鼠痧 患者唇黑紫肿痛,咽喉痛,胸膈胀满。宜针眉心挤出浓血,撮前胸,刮后颈部。
  18.兔子痧 患者脚走不停,如兔子走荒野。治时勿让患者坐卧,先用针挑骶尾出血,手蘸凉水拍额头,再用牛骨梳刮脊。
  19.鳝鱼痧 头与腮肿胀,似鳝鱼状。用纱织的旧渔网烧灰,黄酒调服,汗出渐愈。
  20.蝎子痧 患者趴地拥心,挺腿,如蝎子撅尾。治将蝎子爪焙黄为末,黄酒送服。
  21.壁虎痧 患者摇头摆手,口角强硬。治时用针刺破舌下紫疱,烟油涂之即愈。
  22.蜈蚣痧 头出冷汗,双手拥心,口吐黄水,脊柱两旁有紫筋,似蜈蚣,用针刺之后点上雄黄。有些畲医认为宜先刮紫筋之后再拔火罐。
  23.蜻蜓痧 患者浑身打战,两手张开如翼,状似蜻蜓。宜用竹扫帚在患者头顶一拍。
  24.老鹳痧 患者恶心、呕吐不止,舌根强硬。用针刺破舌下紫疔出血,用雄黄点之,再针间使,刮胸前。
  25.黄鹰痧 患者撅嘴,心痛,下腹部绞痛,严重者昏迷。宜用手蘸凉水拍臂弯,现痧痕后针刺出血,雄黄点之。
  26.螳螂痧 患者头斜,形如螳螂,吐痰不断,重则昏迷。急刮臂弯、腿弯,宜针刺痧筋,挑臂弯三行。
  27.鹊子痧 患者胸背肿痛,小腹饱胀,口渴心热,见食即吐,心中跳动。治宜挑两大腿腋褶,见血即愈。
  28.蚯蚓痧 上吐下泻,摇头摆首。用蚯蚓粪土和黄酒饮下,出汗即愈。
  29.蜻蜓痧 患者心痛,趴地拥心,两手捧腮,两脚屈不能伸。用青稞或大麦煅黄为末,黄酒送服。
  30.蚂蚁痧 自觉手足麻木,似蚂蚁在皮肤上爬,心里难受,搔又搔不得。治用盐水炒麦麸布包之趁热在麻感处擦抹,凉后再炒再用,但应防止烫伤,不能过热。
  (四)根据六气而命名的痧症
  1.寒痧 身发潮热,手尖微冷,恶寒喜温,因感寒邪而发。治宜刮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针曲池、少商等穴。再加服祛寒之剂。
  2.热痧 眼红面赤,发热狂躁,大渴狂饮。畲医认为是痧邪侵入内脏,一周内不治则死。宜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刮胸前、背脊,撮太阳、颈部、肩井、大椎等穴。并服清热解毒之剂。
  3.风痧 身热自汗,头痛腿酸,咳嗽咳痰,腹痛腹胀,继则呕吐不止,泻如赤白痢,最后心痛面黑而亡。治宜刮不宜针,
  刮背脊及两旁、胸前、两肩及颈后,服祛风解毒之剂。
  4.暑痧 头昏目眩,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治疗宜刮不宜针,先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刮背脊、胸前、肩井。但有些地方畲医治疗暑痧强调用撮痧,认为对暑痧是首选方法。
  5.瘟痧 患者恶寒发热,似疟非疟,腹痛腹胀,或下痢脓血,胸膈饱满,气急发喘,头面肿胀。畲医将瘟痧按发病季节的不同又分为春瘟和秋瘟两种。①春瘟:因寒气凝于肌肤之间,至春而发,人会传染,较为少见。②秋瘟:仍因暑热郁伏肌肤血肉之间,至秋而发,发病者多,老幼相传,成一方一域之瘟病。治以放血、消食积为主,随后应用和解清火之药。预防可用五月桃加黑枣、木屑燃烧,可辟瘟痧毒。
  四、痧症的预防
  畲医学有较完整的预防思想和方法。畲医认为人体只有气血旺盛,筋脉顺畅,才能抵抗外邪的入侵。当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复加邪气外袭,经脉阻滞,才会发生百病。对痧症的预防,主要有以下三点:①畲医认为,动者不衰,乐则长寿。坚持适度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可预防痧症的发生。②强调以防为主,未病先防。在春天挖积雪草炖猪肚食用,可预防痧症的发生。立夏前后常食苦野菜如败酱草、马齿苋、苋菜等可以有效地预防痧症;食凉茶嫩头阴干后常年泡茶饮,可预防痧症和外感;毒碧凑50g煎汤,取滚药汁泡鸡蛋服用;荷叶、青蒿、滑石、甘草煎服,或荷叶、楂肉、茯苓、野葛藤、甘草煎服,或花斑竹、甘草煎服等,均可预防痧症的发生。③适时刮痧,顺畅经脉,促进气血流通,增加体质等,都可起到预防痧症的目的。

知识出处

中国畲族医药学

《中国畲族医药学》

出版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本书以课题为主线,以课题研究结果为主要资料,介绍了畲族概况、畲族医药的历史与现状、畲医药理论基础、畲医常用病名、畲医的特色疗法、畲医病症论治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宋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