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纺织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10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纺织工艺
分类号: TS941.742.8
页数: 38
页码: 109-1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瑶族纺织工艺的历史背景、种类和重要性,特别是白裤瑶的纺纱工艺,包括轧棉、弹棉、搓棉和捻线等步骤。
关键词: 瑶族 传统技艺 纺织工艺

内容

瑶族纺织工艺历史悠久,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记载了在秦汉时期居住于长江中下游的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裳,制裁皆有尾形……衣裳斑斓,语言侏离。”由此得知,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知道利用木皮来纺织布匹。明代史料中也有相关瑶人织造的记录,如“瑶人不用高机,无箸无梭,以布刀兼之”,《君子堂日询手镜》中的“瑶人以耕织为生”,讲述了纺织在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清代李文琰《庆远府志》曾载,南丹“瑶人居于瑶山,男女皆蓄发。男青短衣,白裤草履;女花衣花裙,短齐膝”。可见,早在清代白裤瑶的民族服饰已然形成。
  在边远的瑶族聚居区,直到现在,衡量一个姑娘聪明能干的重要标准,仍旧是服饰手工艺的精巧与否,心灵手巧、技术高超的姑娘不仅是全家,甚至是全村、全寨的光荣,而且还是小伙子们追求的对象,上门求亲者络绎不绝。因此,这些古老的纺织工艺至今还有部分保存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成为其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瑶族的纺织工艺主要包括纺纱、织布、织锦、织花带等。
  第一节 纺纱工艺
  瑶族支系众多,每个支系的纺纱工艺,原理相同,但从纺纱原料、纺纱工具到纺纱手法都会有些许不同,因此,本节以白裤瑶的纺纱工艺为例,进行阐述。
  白裤瑶的纺纱工序主要分为:轧棉、弹棉、搓棉、捻线。
  一、轧棉
  轧棉工序主要是把棉籽与棉花剥离,获得棉纤维。轧棉工序一般在农历十月至十一月进行,主要原因在于白裤瑶地区棉花一般在农历九月至十月收获。
  轧棉工序使用的工具是轧棉机,一般是由白裤瑶当地产的沙木或樟木制成,轧棉机主要是由压辊和木架组成。木架为方形结构,一侧放有供轧棉者坐的木板,另一侧上安装有辊轴和分别放置棉籽与棉纤维的竹篓。压辊有2个,上压辊为铁质圆形实心辊轴,下压辊为木质圆形实心辊轴,上压辊与下压辊速度不一,方向相反,右手转动下压辊,左手加棉,脚踏铁质上压轴的竹竿,促使棉纤维在两种不同材质压辊的摩擦力作用下,棉籽与棉花自动分离,棉籽掉落于轧棉者身前放的竹篓中,棉纤维掉落于另一侧的竹篓中。
  二、弹棉
  弹棉的主要目的是将棉絮松开,使棉絮更加松软。以前,都是匠人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用木棒反复敲打,使棉花变得蓬松。后来随着技术逐步改良,就采用木制弹弓敲打棉花,其在敲击时弹力较大,每人每天可弹3~4kg的棉花,而且弹出的棉花不仅蓬松还很干净。白裤瑶的弹棉枪是用竹子、木头与牛筋制作而成的。打棉弓是拿牛筋来做绳子,左边背枪,右边拿酒瓶大的木槌敲打牛筋绳,使木板上的棉花变得更加松软。根据木头、竹子的形状和大小,每家制作的打棉弓的形状和大小都会有些差异,但作用都是相同的。
  三、搓棉
  白裤瑶的很多生活、纺织工具都是十分简洁方便,日常身边的很多生活器具都可以用作生产的一部分。将弹松的棉花用手在板凳上搓成直径3~4cm、长约40cm的圆柱体,或者用约40cm长的木棍裹上棉花搓成棉条,再将木棍抽出,搓出的棉条方便捻线者在捻线的过程中使用,棉条过长,一来不好放置,二来有可能导致捻线过程中出现重叠并条现象。
  四、捻线
  捻线工序就是将棉花加捻变成线的过程,捻出线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布的质量。白裤瑶所用的纺车为卧式手摇式纺车,主要分为转轮和圆锭两部分,转轮比圆锭大数十倍,两者靠绳子连接。右手摇动转轮上的手柄转动转轮,由于转轮与圆锭的倍数相差较大,转轮转动1圈,圆锭已转动数10圈了。在圆锭的一端插上小竹子制成的纱锭,先把棉条放在膝盖上,用手搓出一小段棉线,将其缠在手摇纺车左手边的纱锭上,然后右手匀速摇动纺车,左手握住棉条并用拇指与食指捏住出线口,随着纺车的摇动,纱锭开始旋转,左手里的棉花纤维随之加捻变成了棉线。
  手摇纺车的作用,实际上只有卷绕和加捻的功能,而决定纱线质量的关键——棉线粗细均匀,在于纺车速度的控制和人与纺车的配合。通过拇指与食指控制棉纤维的出量,并匀速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来回拉线,促使棉线粗细均匀。在捻线过程中会经常断线,但不需要打结连接,只需将线头放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间,拉动棉纤维,通过加捻,就可以很好的连接在一起。一般而言,0.5kg棉花能纺出0.45kg纱线。
  第二节 织造工艺
  现在,在一些比较偏远的瑶族地区,女孩长到十二三岁时,开始学习纺纱,十四五岁便学习织布、织花带。多数人一般都会织平纹、瑶王印纹、卍字纹、水波纹等(这些布都因其呈现的纹样特征而得名)。在此,仅以广西南丹白裤瑶织造的平纹布为例,阐述瑶布的织造工艺。
  一、织布工艺
  织布工艺是指将纱线转变成布的过程,白裤瑶妇女借助煮纱、绞纱增强了纱线的韧性,又利用跑纱、卷纱等工序,为织布打下基础。这一系列工序除织布外,一般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一来是因为秋收以后天气晴朗,空气干燥,特别适合进行跑纱、煮纱、晒纱等工艺;二来是因为冬季为当地农闲时节,白裤瑶妇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一)煮纱工艺
  煮纱不仅可以使纱线白净而且更加光滑有韧性。白裤瑶一年煮两次纱线,第一次在农历的二月至三月,第二次在农历的十月至十一月。每一次煮纱线的方法都相同,都是用稻草灰水煮纱,用山芍浆纱。
  1过滤稻草灰水
  把两根木棍架放在大锅上,再把垫有纱布的背篓,装入稻草灰,放在木棍上,将沸水倒入稻草灰背篓,通过篓中纱布的作用,过滤稻草灰水进入大锅中,直到过滤出满锅水为止。由于稻草灰水呈碱性,类似于洗衣粉,可使煮出来的纱线洁净、光滑。
  2煮纱
  将捻好的纱线装入盛稻草灰水的大锅中,开始熬煮,用锅盖(如果没有锅盖可以用塑料薄膜代替)盖住棉线,水沸腾后,在锅中放入一根玉米棒来计时,待玉米煮熟裂开后,表示纱线已经煮好。最后,把煮好的纱线用清水漂洗后,进行晾晒。
  3浆纱
  最后一道工序是用山芍浆来浸泡纱线。通常农历二月和农历七月才有山芍,山芍一般生长在布满荆棘的山坡上,山芍上长着蔓藤状的小叶片,比较好辨识,煮纱需要的山芍是它的地下果实。将山芍去皮捣烂,放入大锅中,加一大锅水熬煮。将切片后的蜂糖与牛油放在小锅里煮,煮溶后,将其加入煮开的山芍液中。当水变得很滑很浓的时候,将滚烫的山芍浓浆舀出,倒入装有纱线的大盆中,搅拌纱线使其完全浸湿。放置5~6分钟,即可捞出晾晒了,晾晒时要把棉线抖散,抖掉上面附着的山芍渣。一般5kg纱线需要使用4kg山芍、2桶水、一碗蜂糖和牛油的混合物(蜂糖与牛油的质量比为2∶1)。这样晒干的纱线,不仅白净、光滑,而且韧性强,避免织布时经常发生断线情况。
  (二)绕纱工艺
  绕纱的作用是把匝线绕在纱锭上,方便将纱锭装在跑纱机上,便于下一道工序的跑纱。
  绕纱机结构十分简单,由两部分组合而成,分为绕纱架和绕纱机。
  绕纱架是由一根竖直竹竿支架和一个圆柱形的石墩组成。将竹竿中部截面方向凿穿,形成两个呈十字形的孔洞,并插入两根竹片。竹竿上端竖直插入四根竹片,竹片的另一端,用尼龙绳与下面的十字形竹片对应的端头,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立体柱面,并将棉线圈撑放于其上。石墩中心有圆孔,在圆孔里插了一根10cm左右的细竹竿,将绕纱架竹竿插入石墩上的细竹竿里,既可以固定住绕纱架竹竿的位置,也可以使绕纱架在石墩上自由转动。
  绕纱机则是由方形木架、长锭杆、转轮、摇杆组成。其中方形木架上的横梁工艺较为讲究,在横梁上挖槽,凿孔处安放一根长约40cm的细木棍,在木棍上穿入辊轮和纱锭,辊轮和转轮之间用线绳连接,通过摇动转轮促使辊轮和纱锭转动,同时也带动了放置一旁的绕纱架转动,绕纱架上的纱线就绕到纱锭上了。
  (三)跑纱工艺
  跑纱一般也是集中在农闲的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是将纱锭上的线卷放在织布架上,再放到织机上的一个过程。
  在跑纱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禁忌。首先,跑纱要选择农历单日中吉利的天气好的日子;其次,在跑纱期间尽量不要和其他人说话,旁人也不能询问“完了没”之类的话,更不能随意走进跑纱阵中;最后,必须一次性跑完,不能中断,也不许吃饭,或者做其他与跑纱无关的事情。整个过程要一鼓作气,不可分心,禁忌人或动物打扰,一般有专人负责看守。他们认为这样可使所跑的纱线整齐不乱,在织造时结实不易绷断。
  1制作跑纱阵
  跑纱阵一般为矩形,小型跑纱阵为单层矩形,大型跑纱阵为回旋的多层矩形。因此,跑纱需要一个较大的、空旷平坦的场地,一般为村寨的广场。小型跑纱阵一般需要5根木桩,2人即可完成,首先需要在起点处打两根木桩,如点A、B,沿起点形成一个矩形,在矩形的每个角分别打上木桩,跑纱阵即可形成。大型跑纱阵,需要4~5人协助完成。
  5个人跑纱AC边用5根竹竿长度,4个人跑纱AC边用4根竹竿长度。以5个人跑10kg纱线为例:(1)首先用一根长2.5~3m的竹竿开始测量长度;(2)从外围开始沿横向或竖向直线量出竹竿的5倍长AC边,在C点处用木槌将木桩(直径约4cm,长约130cm)扎入土里固定,其中在距A点0.5m的B点处再打入一木桩;(3)再直转约90°量出4倍竹竿长CD边,在D点处扎入木桩;(4)向内直转约90°量出5倍竹竿长DE边,在E点处扎入木桩;(5)再向内直转约90°量出3.5倍竹竿长EF边,在F点处扎入木桩;(6)再向内直转90°量出3.5倍竹竿长FG边,在G点处扎入木桩;(7)再向内直转90°量出3倍竹竿长GH边,在H点处扎入木桩;(8)再向内直转90°量出3倍竹竿长HI边,在I点处扎入木桩;(9)再向内直转90°量出2.5倍竹竿长IJ边,在J点处扎入木桩;(10)再向内直转90°量出2倍竹竿长JK边,在K点处扎入木桩。在这样一个回旋的大型跑纱阵中,回旋的内围长要确保短于外围长,以便给跑纱腾出合理的走动空间。
  2跑纱
  跑纱前需要整理跑纱架,检查跑纱架是否完好。跑纱一般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跑纱架,跑纱架的具体数量取决于跑纱的人数。跑纱有着实际的分工,比如3个人跑纱,其中2个人拿跑纱架绕线,1个人负责将线勾在铁筘上。把事先纺好的纱锭放在跑纱架上,一次能放10个纱锭。从这10个纱锭里抽出线头分别穿过后排相对应的圆孔,一起向外拉。一是为了检验纱锭能否在跑纱架上转动。二是将拉出来的线平均分成两组并打结,最后开始跑纱。
  首先,将打结后的纱线套在起始点K点,然后跑纱人拿着跑纱架沿着跑纱阵由K点快速走到A点,当到达A点后,再分别单独把十股线在手上挽一圈,并将挽好的线圈套挂在A点木桩上,方便后面穿铁筘的工序,使A点与B点之间的纱线成交叉状,将纱线分为两层。接着按原路返回,将纱线绕过K点木桩即可,纱线在木桩上的排列顺序是由下及上放置。
  跑纱一般是先从最里面开始,也可以从外面向里面跑,可多人一起跑纱,不断地来回交错绕线。同时必须要把棉线松紧适度地放在木桩上,棉线太松,会使棉线掉下来,太紧不利于后续的整理。在跑纱的过程中如果有断线的地方,直接找到断线头接起来即可,另外还需要有一个人不断地用细木棍拍打纱线,不能让跑纱阵上的棉线打结在一起。
  一般5kg的棉线需要2~3个人跑纱,10kg的棉线需要3~4个人,15kg的棉线需要5~6个人,也可以视情况而定,适当增减人数和纱线重量。跑纱所需时间比较长,比如3个人跑5kg线,一般需要从早上9点开始持续到13点结束;5个人跑15kg线从早上9点开始持续到15点才能结束,平均每个人要跑2~3公里。
  3穿筘
  穿筘指的是将排列好的经线穿入竹筘的过程。竹筘是织机上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有很多,一是为了在织造时能把纬线推到织口,作梳经打纬之用;二是在织造时控制底经面经的开口;三是控制织物经纱密度和幅宽。
  跑纱数圈后,会有1个人负责将A点木棍上的纱线,用线钩按顺序固定在筘上。一只手将筘紧贴木桩,一只手用底部穿有麻绳的线钩穿过筘内小木片的间隙,把A点的每一根棉线依次拉到筘的另一边,直到完成。麻绳主要起到将纱线固定在筘上的作用。
  4卷纱
  将所有的纱线穿入筘后,撤掉A、B点木桩,用短木棍代替A点木桩,抬起纱线,横放在卷纱架上(妇女在后腰上绑着一根扁担,将卷纱架固定在胸前,目的在于卷纱时拉动卷纱架)。然后将筘慢慢梳过交叉处,到达B点,再在A点与B点的两排线交叉处的两边各插入一根分层竹筒,竹筒两头用绳索拴住定好,这是跑纱中最关键的部分。接着,就可以卷纱了。
  在卷纱架的方形轴四边上,卡上竹片,然后将梳好的纱线卷在卷纱架上,就这样一边梳理一边把铁筘、竹筒往前移并且加竹片卷线,直到把所有的纱线全部卷在卷纱架上。卷纱过程中加入竹片的作用是给卷纱架上的纱线分层,防止多层纱线合并。卷纱的过程中要不停的用梳子梳理纱线,木棍拍打纱线。梳纱、拍打纱线的目的是便于棉线均匀有序的排列,方便铁筘和竹筒缓慢前移,为卷纱做准备。同时也可以发现断开的棉线,及时接好,以防止出现断线情况。
  (四)织布工艺
  该步骤需要两人,一人理纱线,一人穿综和筘。
  综,提经的工具。综绳一般以粗棉线(现也有采用尼龙线)制成,制作前,线需浆煮,晾干后搓至光滑,使制出的综既结实又顺滑,综框则多为竹或木质。
  筘,也叫纱梳,是打纬和定幅的工具。瑶族的筘一般为竹质,原料以中间无节的老竹子最佳,根据筘号的需要制成细竹齿。竹筘的外框上常常刻有短横的痕迹,用来标明筘可容纳的纱线股数,以确定幅宽。
  在织布之前,需要把跑纱时的纱尾(打结绑在树桩上的部分)剪开,将纱线按照单、双的顺序分成上下两层,单数纱线放入一个综中,双数纱线放入另一个综中。综的作用是在织布时能更好的区分上下两排的纱线,按照综的尼龙线排列顺序依次将线穿过上下交叉点的圆圈,一共有两组线综。穿过综后,就要穿筘了,由于筘有细密的齿,必须用线钩勾取纱线穿过筘,直到穿完为止。最后,再上下分层,期间可以抬高筘,看清楚纱线的位置,使上下能正确分开。将纱线尾部打活结,便于将纱线固定在卷布轴上。
  综、筘都穿好后,将卷经轴安设在织机上,综、筘分别固定。综框上端与提综杆系紧,下与脚踏板相连。装在织布机上的纱线是经纱,将穿好的经纱分成若干缕系结在卷布轴上,同时调整经纱的张紧度。织造时依次踏动两块踏脚板带动综线,使得两组综线呈现上下交替状态,并在分离处形成开口。织造者将梭子从开口处穿过,就织入了一根纬纱,纱线上下交替,形成新的开口,又织入一根纬纱,就形成了最简单的平纹织物。当整个经纱组成的经面被纬纱交织以后,筘像一把大梳用力打入,使得经纱与纬纱更加紧密,依次循环往复。织造者在织布机前可以清晰的看到织出的布是否紧实平整,是否有断线,织造时,为了有效控制布幅的宽度,还要在布上加一根撑幅器,俗称边撑,边撑的长度为布面幅宽的1.5倍,两头尖利,可以将两头插入布边中,以起到控制幅宽的作用。
  二、织花带工艺
  瑶族花带分为两类:一类平纹花带,利用不同颜色的经线,织造出彩色条纹花带;另一类是经起花花带,最大的特点就是纹饰精美而丰富。
  两种花带基本都采用原始的腰织机(也称踞织机)织造。腰织机没有机架,只有绑带、分绞棒、提综绳、布刀、卷经轴等简单工具。实际上,没有机架的腰织机虽简单,却能完成基本的纺织步骤如送经、开口、引纬、打纬等,织花时仅通过小型的竹布刀挑经。可以说,它是所有织机类型之母。因此,瑶族花带的织造是“以腰代机”:瑶女只要将卷布轴用腰带绑在腰部,再将经头绑在任意处(比如门栓、柱子、树干等位置)即可开始织造,花带织造方式简单、工具轻巧,可随时随地进行,因而织花带在各个瑶族支系中都还存在。
  (一)平纹花带的织造工艺
  平纹花带在瑶族中比较常见,如红瑶、茶山瑶、山子瑶和蓝靛瑶等瑶族支系普遍使用平纹花带,虽然各支系工艺细节稍有差异,但原理基本相同。本部分以红瑶的织花带工艺为例进行讲解。
  1牵线
  从牵线上可以看出,红瑶就地取材,在房子的木围栏上直接绑两根木棍就开始牵线,一般要牵243根左右的纱线,根据织花带者的喜好,可以采用红、绿、白、黑、蓝等多色相间排经线,也可选其中一、两种或多种排列,才能织出红瑶宽约6.6cm(2寸),长2.5m(7.5尺)的彩色条状美丽花带。
  2插入固幅杆
  将牵好的经纱,一头用小木棍穿套,并用布条或绳子系扎,以便织造时,将其固定在树干、栏杆等地方。另一头用卷布轴将经纱卷入其中,并用缚腰带绑在织花带人的腰上。这时需要在经纱中插入固幅杆,固幅杆一般为筷子粗细的光滑竹棍,每根经纱按照相同的方向在固幅杆上卷一圈,就可固定花带的幅宽,还可根据织造需要,前、后滑动。
  3做综线
  红瑶花带的综线与盘瑶有所不同,盘瑶只做上层经纱的综线,而红瑶所有经纱都有综线相连。红瑶按单数纱为一组做一列综线,按双数纱为一组做一列综线,并将两列综线在中间连接,形成拉手。
  4织花带
  当提拉单数纱的综线时,单数纱在上,双数纱在下,形成开口,并将打纬刀竖起,辅助形成“开口”,用最简易的筷子状梭子穿过开口,形成纬纱,并用打纬刀打紧纬纱。这时再提拉双数纱的综线,双数纱在上,单数纱在下,形成反向开口,继续穿纬纱,这样循环就形成了红瑶漂亮的花带主体部分。
  5编花头
  花带的主体部分织完后,在接近两端的位置用手针穿入七彩丝线,编织图案。一端用布条固定在编织者本人的腿上,需要编织的另一端,每次取三根,中间一根固定在编织者本人的上衣纽扣上,其他两根围绕中间的那根打花结。经过最短10天时间耐心细致的编织,一条美丽的花带才能最终编成。
  (二)经起花花带的织造工艺
  1盘瑶织花带工艺
  (1)牵线:花带牵线的目的同织布时的跑纱相同,也是将经线按一定规律排列整齐、卷在卷经轴上的过程。
  打固线桩:首先,准备好2根直径约3.3cm(1寸),长约66.7cm(2尺)的圆木棍,1根分经筒和1根夹棍(木棍竖直从中间劈开,可以将线夹在中间)。其次,根据所牵线的长度[一般为约2m(6尺)],将夹棍、木棍和分经筒垂直插入地上,夹棍与第2根木棍的间距为约2m(6尺),分经筒一般位于夹棍和第2根木棍的中间位置。
  牵线:牵线前需先准备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纱锭(如红、绿、黄、黑、橘色等),将纱线留出0.5m,夹入夹棍中,从第1根棍后方,向左牵线,在分经筒前方绕一圈,继续向前,绕过第2根木棍后,向右牵线,从分经筒后方绕一圈,继续向右牵线,在第1根木棍前方通过,夹入夹棍中。上下2根线在分经筒上互为反方向缠绕,其目的是将线按照需要直接分层,一些线在分经筒的上方,一些线在分经筒的下方。
  盘瑶的花带,根据个人喜好,宽窄略有不同,一般而言需牵455根经线。牵红、绿、橘、黄经时,红色4根上、4根下,其他3种颜色2根上、2根下。牵黑经时,黑色8根经线都在上方,下方牵一根黄经。按照这种牵线方式,将所有线牵好后,线的排列如下:
  上层336根线,从左至右的分别为4红、2绿、2红、2橘、2红、2黄、2红、2橘、4红、8黑、8黑、8黑、8黑、4红、2橘、2红、2黄、2红、2橘、2红、2绿、4红、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8黑、4红、2橘、2红、2黄、2红、2绿、2红、2黄、4红、8黑、8黑、8黑、8黑、4红、2黄、2红、2黄、2红、2黄、2红、2绿、4红。
  下层119根线,从左至右的分别为4红、2绿、2红、2橘、2红、2黄、2红、2橘、4红、1黄、1黄、1黄、1黄、4红、2橘、2红、2黄、2红、2橘、2红、2绿、4红、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1黄、4红、2橘、2红、2黄、2红、2绿、2红、2黄、4红、1黄、1黄、1黄、1黄、4红、2黄、2红、2黄、2红、2黄、2红、2绿、4红。
  (2)做综线:在牵绕完所有的纱线后,将纱线从夹棍上取下,并用一根20cm长的短夹棍,夹住经纱,在避免经纱错乱的同时,也作为卷经轴使用。将缠绕在第2根木棍上的经纱用粗线捆绑后,取下绑在门栓上,有卷经轴的一头绑在织花带人的腰间。织造前,需在纱线中装入综线以便织造时提经穿纬。综丝一般选用坚韧的尼龙线或多股涤纶线。由于盘瑶的花带在牵线时,已经将经线分为了上、下两层,所以,穿综者只需把综线从右至左穿入经面开口,再从最左边的红色经线开始,一根一根地挑起开口中的综线,这样每根经线都有综线提起。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盘瑶的综线仅仅只穿了上层经纱,下层没有穿综线。最后,将一根涤纶线穿进综环并打结,用于提起综线。
  (3)打花:在还未穿纬的情况下,织花带者会反复提综变换底经和面经,梳理经纱的开口,并用宝剑形布刀穿打,并加入矩形竹条,一般会插入10多根竹条,以控制花带的幅宽。
  织花带时,先织入7根红色纬纱(约2cm)的平纹,这时将长约66.6cm(约2尺)的红色纱线4根为一束对折后,经纱4根为一组,穿套编入一束一束红色的纱线,作为盘瑶花带的流苏。瑶族花带的织造是以布刀挑起“双经”起花,其步骤是:右手用布刀根据花型需要挑出经线立起,再用分经棍(形似筷子)插入分经,同时左手提起综线,用布刀轻轻敲打经线,使其很好的分层,出现开口后,将纬纱穿过,并迅速用布刀打纬。织出的花型完全取决于织者用布刀的挑线起花。其中,提综的动作较为讲究,需要提着综线前后移动,布刀也要立着前后按压、梳理经线,才能让开口尽量清晰。同时,瑶族花带打花时,需要左右手配合熟练,清楚地进行提综、布刀穿口、打纬等步骤。
  2平地瑶织花带工艺
  平地瑶花带也与盘瑶相同,属于“双经”起花织物,其经线为彩色,通常是3~7种颜色,每种颜色2双、3双、4双纱皆可。平地瑶织花带工艺流程与盘瑶相同:牵线—做综—打花。
  (1)牵线:牵线与盘瑶、红瑶的相同点:将经线按一定规律排列整齐,卷在卷经轴上。不同点在于使用牵线工具的不同:平地瑶花带的牵线主要是依靠板凳的凳沿来排绕纱线,按照颜色的排列顺序以及花带的幅宽,依次将平纹带、显花纹饰带的纱线排好。
  以“21双纱”的“八宝带”为例,其牵线流程如下:
  首先应准备工具:1张长板凳、几支不同颜色的纱锭(如红、白、蓝、紫等)、竹制布刀、分绞棒、卷经轴(花带中所用的卷经轴和分绞棒皆为细竹棒),再将分绞棒、布刀平放在板凳上。
  扯出1种颜色纱锭的1根纱线头绑在长板凳的左凳脚,作为扎经头(图5-72),花带经线上所有颜色的纱线都从这里起始。再手拿纱锭从板凳左沿开始绕线:绕第1圈时,纱线须向上对分绞棒绕圈、再向下绕过布刀,最后绕回板凳左沿;绕第2圈时,纱线向下对分绞棒绕圈、向上绕过布刀。如此循环,连续牵绕几圈后,纱线在分绞棒和布刀上形成了1上1下交织的“开口”。在这个过程中,牵的平纹彩经,每种颜色必须牵双纱,按照1根上1根下的方式牵绕;而显花纹饰带的牵法则稍有变化:向上牵绕1根白经后,再向下牵绕2根色经,即前1根白经的围绕方向与后1双的色经相反。直到牵满“21双色纱”(或其他预设的起花双数)即将显花纹饰带的经线牵完,并且异色的底经、面经也已泾渭分明。平地瑶花带这种起花方式是典型的“双经”起花。
  (2)做综:在牵绕完所有的纱线后,须将纱线穿入综线,以便织造时提经穿纬。综丝也选用坚韧的尼龙线,在穿综前,应将布刀立起,形成白经在上的开口,方便操作者穿入综线。穿综的具体做法是:操作者半蹲在板凳旁,先把综线从右至左穿入经面开口,再从最左边的白经开始,一根一根地挑起开口中的综线,这样每根经线都有综线提起直到所有经线都已穿完综线,将一根彩色麻线穿进综环并打结,用于提起综线。再将一根细绳穿入分绞棒内,在经面上打结,这是为了稳定在织造时晃动的分绞棒。
  综线全部穿完后,再取一截较长的竹棍,插入两层经面之间作为卷经轴。至此,便可以将套在板凳上的经线取下了。取下时,应拿稳插入其中的布刀和经轴以及分绞棒,以防掉落。
  (3)打花:取下经线后,选一处便于捆绑的位置,将一头绑住,作为经尾;另一头插有竹棍经轴,则用一根绳子将经轴和织造者腰部绑在一起,作为经头。在还未穿纬的情况下,织者要反复提综变换底经和面经,并用布刀穿打,梳理经纱的开口是否顺畅。上好纬线后,先织造2cm左右的平纹,再在带头横向插入一束一束的各色纱线(或者毛线)。这种方式与盘瑶相同也是传统瑶族花带的特有做法,而在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其他民族的花带上这种装饰则并不常见。
  平地瑶花带的织造是以布刀挑起“双经”起花,但具体步骤与盘瑶略有不同:当彩经在上时,右手用布刀一双一双地挑出经线立起,再用左手拇指勾住,同时左手提起综线使白经上浮,使白经与显花彩经处于同一平面,开口出现;此时再迅速将布刀插入开口,向下移动至织口,左手将纬线套在布刀上,右手用布刀带出纬线,是为穿纬,再用布刀打纬;左手再次提综使彩经浮上,开口插入布刀上下滑动并向下打纬,此时纬线被彩经紧紧包住,不露于表面。这是一个打花步骤,其中,提综的动作较为讲究,得提着综线前后移动,布刀也要立着前后按压、梳理经线,才能让开口尽量清晰。同时,瑶族花带打花时,需要左右手配合熟练,清楚地进行提综、布刀穿口、打纬等步骤。
  瑶族织花带技艺,有简单的平纹织物,也有较复杂的“双经”起花织物。“双经”起花织物是挑双经起花的异色底经与面经的交换过程,这与瑶锦的起花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三、织瑶锦工艺
  织锦指用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色彩斑斓图案的织物。瑶锦色彩斑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瑶锦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叫经锦和纬锦。经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同一组纬线交织,依靠异色的底经、面经交织的原理显花,因此牵经线时,需要特别注意每种颜色需要的经线数量,以免织出的花形不符合特定的需要,平地瑶织锦属于经锦。纬锦就是用纬纱在布面上显现花纹的织物,红瑶的织锦属于纬锦。
  (一)纬锦的织造工艺
  纬锦的织造工艺以红瑶的织锦最有代表性,由于是纬纱在布面上显花的织物,因此,其牵经、穿筘及穿综线工艺与织布机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1红瑶的织锦工艺
  红瑶的织锦机与织布机最大的不同在于:(1)经线的层数;(2)是否有挑花杆。织布机的经线一般分为两层,而织锦机的经线至少分为三层:首先由粗的分经棍1分成两层,再用细的分经棍2、3将分好的第一层再分成两层。通过提综杆的提拉开口,使3层经纱往返出现在最上层,并在最上层用挑花杆(挑花杆一头为圆的,一头为扁的,扁的那头用来挑花)挑出需要的花型,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让各色的纬线穿过,得到计划好的花纹。
  织造时,根据纬纱颜色的不同,有多个纬纱棒。第一纬织平纹地,利用分经棍形成的自然开口,引纬打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纬起花。织完第一纬后,依次踩动踏杆,花综受力牵动,将面经拉下来变成底经,从而形成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开口,引花纬后进行打纬。第六纬与第一纬一样织平纹地,其余类推。这样五纬一组,不断往复循环。卷布和送经是人工调节的,织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动齿状卷经轴,放出一段经纱,同时亦卷取一段织锦。其他的编织方法同织布机,都是提综,形成梭口,穿梭子,用打纬刀打纬。
  2红瑶织锦的图案纹样
  红瑶织锦上的各种纹样是其织锦技艺的外在表现形式,心灵手巧的红瑶女子把各式繁杂的纹样融汇到织锦中。红瑶织锦一般采用方形、菱形、三角形等几何构图形式,将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转化为纹样织入其中,形成二方、四方连续图案,不仅具有象征意味,而且极富韵律。
  (1)植物纹样:红瑶以农耕稻作为生,其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红瑶人把水稻抽象成稻穗纹样,并借此表达他们期待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稻穗纹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瑶农耕经济的意识形态。其次是花的纹样,以桂花和八角花使用最为广泛,象征花香人美,生活幸福美满。
  (2)动物纹样:动物纹样出现最多的是关于鸟的纹样,如凤凰、勾头鸟、雄鸡纹样,这些纹样寓有吉祥如意、大吉大利之意。其次是蜘蛛纹样,蜘蛛因为擅长吐丝结网,被勤劳的瑶家人认作外婆,在服装上织入蜘蛛纹表现了瑶家女对纺织能手的钦佩和重视。此外,羊的纹样也在织锦中常见,羊是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羊给人们带来富足,有羊,就是丰衣足食的象征,羊还是“美”与“善”的象征,体现的就是善良、美好与品性高洁。还有人形纹,可以帮主人挡灾除祸。
  (3)几何纹样:最常见的有“卍”字纹。“卍”是佛教的吉祥纹样,昭示着“永生”“轮回”“吉祥如意”的象征寓意。红瑶妇女把这一纹样引入到红瑶织锦中,可以在驱鬼求福保佑平安的同时,表达他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在红瑶织锦工艺品中的“卍”字纹样会单个出现的,用以点缀或衔接其他动植物纹样;也有连续成排重复出现,这样的排列组合多出现在织品的边角,起到构型的作用。
  菱形纹在红瑶织锦中也出现较多,且大小不一,功能各异。大的菱形纹一般是用白线钩织,形成框架,在此菱形框架中再织入单独一个或一组动植物纹样,形成精美的纹样单元,这样的纹样群也一般是左右对称的。小的菱形纹经过组合(一般是重复排列的形式),出现在织品的不同位置,作用也不相同。在边角出现的菱形纹一般是有收边的作用,会搭配各色彩线织出一长条的菱形纹,装饰织品。菱形纹搭配别的动植物纹案,一般是为了区分一个个富有寓意的纹样单元,使其一目了然。菱形纹在织品中主要有区分图群的作用。
  梯田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红瑶的生产生活环境,龙胜红瑶主要从事农耕稻作,勤劳的红瑶人民在一座座山腰上开垦出一亩亩的梯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梯田稻作文明。而梯田纹的出现无疑是这一梯田稻作文明的缩影,充分表达了红瑶人对龙胜梯田的喜爱与感恩之情。梯田纹通常不会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织品上,大多数时候是重复连续出现。
  桥形纹一般出现在织品的边角位置。红瑶人生活在大山里,山间的小溪小河间隔了各个寨子,人们在这些小溪小河上筑起了一座座简便的小木桥,方便红瑶人的生产劳动和出行,也促进了红瑶各个寨子间的交流,因此,桥对于红瑶人民便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桥形纹便应运而生。
  八角纹是织锦红瑶几何纹样中最富表现力的一种纹样之一,表达了红瑶人民希望避免灾害的愿望,祈求风调雨顺。具体红瑶织锦细节。
  (二)经锦的织造工艺
  平地瑶织锦是典型的经锦织物。经锦是经起花织物,因此牵经线时,需要特别注意每种颜色需要的经线数量,以免织出的花形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以湖南江华平地瑶彩色织锦“八宝被”为例。
  1牵经
  作为经线起花的平地瑶织锦而言,牵经尤为关键,并且相对复杂。因为,牵经时彩色经线的排列顺序,就决定了织锦的颜色顺序,在上机织造时无法更改;平地瑶织锦的图案形式为彩条并列,织造时依靠异色的底经、面经交织的原理显花,所以在牵经之前,织造者就应计算好每种颜色需要的经线数目。牵引时若稍有失误,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以说,牵经,尤其是经锦的牵经工序不仅规定着织锦的幅宽与长短,从某种程度上看,也决定着后期织造部分的成败与否。
  (1)装配经具:导线架:平地瑶所用的导线架与白裤瑶的跑纱架相同,是竖立型的长方形木架,高约150cm,宽约50cm。其后部的三根木柱间插有数十排等距离的、可拆卸的铁丝或细木棍.用来分装不同颜色的、已经纺好的纱锭;与之相对应的,经架前面的两根木柱上,则有数十个等距离小孔,用来导出不同颜色的纱线。
  导线架上彩色纱锭数目与瑶族织锦彩经数目息息相关。传统的一匹八宝被锦,图案组织一般为四条显花彩经,在每条显花彩经的左右各夹织5条不显花的经向彩条。而在瑶乡,单幅八宝被锦规格通常有“21双纱”“25双纱”“29双纱”等,指的是一条显花彩经的经线数目,不显花彩条的数目则没有具体规定。以“21双纱”的八宝被为例:四条显花彩经,每条色经为“21双纱”,白经也为“21双纱”;显花彩经中间夹织5条不显花经向彩条,一般每条为“2双纱”。牵经时,为了方便手数取整,每种颜色需在导线架上安插7个色纱锭,同时配以7个白纱锭(所以只需牵3手即可牵满21双),如此计算下来,单幅的四种颜色的八宝被面,至少需要35个以上的纱锭。
  值得提及的是,八宝被的花纹呈对称性,因此显花彩经的数目一般为奇数,在瑶乡,几乎没出现过如“22双纱”“24双纱”等偶数幅宽的八宝被锦。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相较于七八十年代流行的“21双纱”,近十年来,民间对于八宝被的幅宽以及颜色的革新大有进步,逐渐出现了如“61双纱”“81双纱”等较大幅宽的八宝被,单幅的八宝被也不再限于四条显花彩经了;甚至在织花颜色上,底经、面经也打破了单一的“面色底白”的法则,能做到底经、面经皆为不同的彩色,如面经红色,底经蓝色等搭配,因此纹样颜色也丰富起来了。然而这些复杂的变化相应地影响着牵经的变化,对工具和牵经人的技术颇有要求。
  地桩:将导线架安置好后,在地面还需放置数支“地桩”用以缠绕和排列从导线架中牵出的经线。瑶族织锦的“地桩”可以是木桩也可是板凳脚甚至是木片。瑶族民间织锦牵经时往往就地取材,凡是能将经线缠绕的器物皆可用,因此,他们牵经地点一般选在室内,因为需要依靠门槛和墙壁作为地桩的支撑。
  (2)牵经绕桩:传统的单幅八宝被,色彩排列为四条显花彩经,在每条显花彩经之间夹织五条不显花的经向彩条。因此,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须先牵不显花的平纹经向彩条,再牵显花彩经的部分(如黑、绿、红、蓝)。在牵显花彩经的部分时,需一同牵出同样数量的白色经线,即彩色经线与白色经线的数量对半。以“21双纱”的八宝被为例,牵第一手经线时,先将线头绑在第一个地桩上,俗称“扎经头”。牵经时将两色经线同时牵出,一次性从经架中抽出的14根纱线(7根色纱,7根白纱)就称之为“一手”。一条显花彩经需牵3手,每手“7双纱”,即“21双纱”。加上同等数量的白纱,计算出四种颜色的显花彩经共牵出336根经线,再加上数十条不显花的彩条,牵出单幅(即“一桶”)的八宝被面至少需要656根经线。
  牵经绕桩的过程是,将经线头拉出扎在G桩上,将经线绕过F、E、D三桩后,从C桩后方绕到B桩前方,再绕至A桩后方,经过A桩前方,绕过B桩后方,及C桩前方,并绕过D、E、F、G四桩后完成一个回合的牵经。
  (3)接经套经:由于八宝被是显花彩经,因此牵经时,必须将显花部分的色经与白经分开,在显花部位还需将色经与白经互换,即将色经与白经剪断,将色经结于白经,白经结于色经,重新打结相接、套桩,之后反复此过程。但牵不显花的平纹彩经则无需剪断,按正常步骤牵经即可。
  接经套经的具体做法是:挽经后,先将经线套进A桩中,再将这一手14根经线即7根彩经与7根白经在经线交叉口前剪断,然后按照顺序逐根互换对接,即色经结于白经,白经结于色经。其间,需两人合作,一人在一端打结经线,一人扯住另一端并交替递上经线。直到所有的经线都已交结完毕后,适当地前后移动经线,把打结的部分移出挽经时形成的交叉口,此为“接经”;然后,将这一手经线翻转,将其套入倒数三个地桩中,此为“套经”。之后随着所牵经线的增加,在地桩上逐渐能看到八宝被锦的彩经排列顺序(如黑、绿、红、蓝)几种颜色间隔清楚,彩经和白经一目了然。瑶锦的颜色与排列顺序,在牵经时就已经固定,上织机织造时是无法改变的。
  接经套经的步骤,是瑶族织锦牵经流程中的核心,也是八宝被是否能成功起色、织花的关键。在此步骤中需要牵经人时刻分清剪经和不剪经部位,以及接经的经线色彩。
  (4)拆卷经线:所有经线牵引完毕后,需把经线从地桩上拆解,并慢慢地卷成一个巨大的线球。拆解之前,在经头处,应将两根较粗的白线穿入彩经与白经的开口,以保持牵经时分好的交叉口,也便于经线上机时从开口处套入经轴和分经棒等部件。然后牵经人从经头处抓住经线进行折叠,再按照卷线球的方式,将经线卷成一个大线团。
  2穿筘
  平地瑶八宝被织锦的穿筘与白裤瑶的不同,白裤瑶是在牵经时就将经线穿入竹筘,而平地瑶的穿筘工作是在牵经之后进行,并且是在织机的机架上完成的。
  穿筘的具体做法为:先将经线摊在织机机架上,再将竹筘横放在卷经轴上,此时一人站在竹筘的一面,用铁钩针穿入筘眼;另一人则从对面将经线一根一根地挂在铁钩针上;对面的人再抽出钩针。如此一挂一钩直到将每一个筘眼都穿入一根经线为止。穿筘是较为精细的步骤,马虎不得。将经线穿入竹筘之后,底经与面经的自然开口就完全成形,此时将卷经板插入经头中并套卡在卷经轴上,经线也就由此套在织机上并进行卷经了。
  3卷经
  平地瑶卷经方式与白裤瑶卷纱较为相似。共需要两个人,一人在一头梳经,一人在另一头经轴上卷经。梳经人一边要使用竹筘和木质经梳认真梳理经线,一边拉着分经棒和提综杆推动经线开口不断移动,将彩色的面经梳理出来;站在机头的卷经人则要匀速匀力地卷动经轴,每卷到一段长度时便将长竹片插进其中,目的是绷紧和固定经线之用,同时分散了每层经面之间的压力,让经线不至于混乱缠绕。
  4结经
  经线完全卷在织机上后,则要对经线装入“综丝”,目的是为了织造时用综丝提起经线,将经线分层形成开口,以便穿梭入纬。综线一般选用坚韧的尼龙线。挑结综线几乎与穿筘同样复杂,也是将经线按数目穿入综丝,需要一定的耐心。挑结综线这个步骤主要分为三步:(1)挑综:需使用到特制的Y形竹综杆。综线通过开口,将综丝一根根挑入白色经线,而彩色经线则无须挑穿,因此综线的数量是经丝总量的一半。(2)结综:综丝挑至一定数量,须从挑成的综环中穿入一条结实的粗绳,将这部分综丝打结,这是为了避免综环在织造过程中的错位。然后再挑一定数量的综丝,进行打结,如此反复直到挑完所有综线。(3)装入提综杆:在挑完综丝之后,将竹综杆的Y形开口合拢。再将提综杆套入综环中。提综杆在综环上方作提综之用,竹综杆在综环下作压经之用。
  挑结综线结束后,则要将提综的摇臂、压经棒、挂筘的摇臂、布刀、卷布轴等一些剩余的织机部件逐一安装。
  5织造
  作为经花织物的八宝被,在织造中主要依靠经线来起色,经纬交织形成花纹,同时经线则完全包裹住纬线。因此经线显现的花纹如颗粒般凸起,是八宝被织锦的显著特征。
  (1)色经分层:在织花之前,先织一段2~3cm的平纹。此时还不能直接用竹扦挑花,需将起花部分的彩经分成两层,为的是挑花时方便织女数经,即用竹扦两根一挑地间隔开彩经,分成奇数、偶数两层,从中放入一块薄竹板移动至压经棒之后,织花时将薄竹板从压经棒下滑过,使其置于综框之前。将竹板竖立起来则能清晰地分开奇数层与偶数层,十分便于制造者看清彩色经线。
  (2)竹扦挑花:在织机的初始状态下,以一道织花为例,说明织花步骤。第一步:彩色经线在上,织造者将根据纹样,用竹扦一双一双地挑出需要显花的经线。第二步:推动竹筘打紧竹扦,梳至综线处,同时脚踩踏板,与踏板相连的压经棒把上层彩色经线往下压,与压经棒相连的综丝提起下层的白色经线使其上升。在这一压一提中,使得经线的开口比较清晰。第三步:推动竹扦挑出显花经线推至竹筘前,使得显花经线与白色经线处于同一经面。第四步:此时经线已形成开口,插入布刀打紧并立在开口内,使开口扩大,再穿梭打入底纬线。第五步:抽出布刀,推动竹筘梳经并将竹扦退回原位,同时放松踏板使彩色经线上浮,织机恢复到初始状态。此时,才算完成一道织花的步骤。
  在织花步骤的第三步中,由于将竹扦所挑的显花经线推在了上层经面,保留了纹样信息如同“挑花”一般,因而在第五步的上下经面交换时,显花经线包住纬线并浮于竹扦之上。随着织造的推进,竹扦会留在织物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织物的紧致程度,若一边织造一边抽出竹扦则会使织物松散无形。将织锦织到约五六十厘米时,可以将竹扦抽出而纹样不变,还原织锦的本貌。或者将竹扦一直留在织品中,直到需要将其制成被面时才抽掉。另外,有的织女会制作一包装有茶籽的棉布袋子,织造时偶尔用其擦拭竹筘,让茶油作润滑剂使竹筘在滑动时更顺畅。
  平地瑶织锦为典型的经锦,在织花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清楚地看见异色的底经和面经上下交换的过程,也能看见竹扦挑出一双双经线,形成的一个个凸出的色点,纹样清晰可辨,非常有特色。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