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瑶族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106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瑶族服饰
分类号: TS941.742.8
页数: 54
页码: 027-0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瑶族服饰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盘瑶服饰、布努瑶服饰、茶山瑶服饰、平地瑶服饰。
关键词: 瑶族 服饰文化 瑶族服饰

内容

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中也记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的文字。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瑶族人十分爱美。这种美,来自他们的劳动与生活,瑶族人具有朴实、丰富而又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多数瑶族服饰中有披肩,它不仅起保护肌肤的作用,还是一种精巧的装饰,其色彩的丰富和制作的精细,并不亚于其头饰。瑶族头部装饰的种类繁多,大都长条彩带包头,层层叠叠地扎住头部,或扁或圆,或高或低,各自配上多色花巾、彩带或丝穗,风度翩翩。这些可以从各地瑶族的不同称呼上看出,如“花头瑶”“大板瑶”“尖头瑶”等。大体而言,瑶族男子服饰上衣有右衽大襟和对襟衣两种,上衣一般束腰带,裤子各地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却短至膝盖,大都以蓝黑色为主;头巾、腰带等处用花锦装饰。各地瑶族女子服饰的差异性很大,有的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一的裙子;有的上着长可及膝的对襟衣,腰束长带,下穿长裤或短裤;衣领、衣袖、裤脚上绣有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瑶族喜爱的色彩为红、黄、绿、白、蓝等。有些地区的瑶女喜戴精美的银饰。目前的瑶族服饰仍然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保留着六七十种传统服饰。
  第一节 盘瑶服饰
  盘瑶居住地区广阔,分布在6省区107个县、市内,各地服饰不尽相同,但服饰色彩较一致,都是蓝靛染成的青黑色,上面饰以红色织锦或绒球,所包头巾,不管是圆盘状还是尖头状,多为红、黄等暖色调的织锦。其主要原因为传说该支系瑶族始祖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因此,该支系瑶族自称盘王的子孙,盘瑶因而得名。该支系瑶族男女着五彩纹服装,以示不忘祖先。
  盘瑶支系共分为5个分支21个小支(其中5个小支与分支同属),其分支和小支如下。
  第1分支:盘瑶(尤绵土语集团)——盘瑶、过山瑶、盘古瑶、红头瑶、顶板瑶、大板瑶、土瑶、本地瑶、坳瑶、小板瑶。
  第2分支:蓝靛瑶(荆门土语集团)——蓝靛瑶、山子瑶、花头瑶、平头瑶、沙瑶、坝子瑶、贺瑶、民瑶。
  第3分支:排瑶(藻敏方言集团)。
  第4分支:东山瑶(标敏土语集团)。
  第5分支:交公瑶(交公绵土语集团)。
  一、盘瑶各支系服饰
  (一)男子服饰
  1盘瑶
  盘瑶的男子服饰形制为黑布对襟或交领上衣,黑色长裤。广西来宾市金秀盘瑶男子外穿黑色对襟上衣,领口处镶8cm宽的彩色瑶锦;下穿黑色长裤;包瑶锦头巾,头巾末端用流苏装饰;腰系彩带,盛装时带围裙,披披肩。广西桂平盘瑶的男子服饰与金秀盘瑶的男子服饰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广西桂平地区男子在外衣外加一件瑶锦披肩,披肩前后镶有流苏;系绣花围裙;头部多用长条织绣花纹彩带包为圆盘状,在右侧耳后上方的圆盘上伸出一节彩带垂于肩部并在末端缀有丝穗;下穿黑色长裤,腿上扎有百花纹的绑腿,用红丝带固定。广西百色田林盘瑶男子上穿褐色立领对襟短衣,下穿黑色长裤,立领、门襟、口袋、袖口、裤脚口有瑶锦装饰,包瑶锦头巾。广西贺州市贺县盘瑶男子服饰与桂平服饰较为接近,用织花瑶锦缠圆盘状头饰;披花披肩;上衣右衽交襟,织绣彩边;袖口饰红、黄、白、蓝、黑等色布条;系绣花围裙,腰扎数条锦带;下穿黑色长裤。广西桂林临桂县十二盘瑶男子一般穿蓝、黑色交领右衽或对襟长衫,衣外披精心绣制的约8cm宽的彩带,腰系白布,彩布吊于腰带左右,下穿长裤,头包蓝、黑色头巾。
  2土瑶
  广西贺州土瑶男子便装时包素花头巾,一般以白色为主。上衣一般穿两件,内穿白色对襟布扣衣,外穿蓝色对襟布扣衣,两件服装衣长约40cm,胸前各缝有一个贴袋。平时穿着时不系扣,将白色内衣露出来;盛装时在胸前挂数十串串珠、彩穗,下穿大裆、宽裤口蓝长裤。
  3过山瑶
  过山瑶因其祖先以耕山为主,“食尽一山过一山”,迁徙无常而得名。
  广西崇左宁明地区的过山瑶男子,头包层层黑色头帕,并在黑色头帕外加瑶锦花带;上身内穿白色立领对襟衣,外面穿蓝、黑色立领对襟衣,外衣长约50cm,内衣衣长约54cm,可将内衣露出来,与外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外衣门襟内侧、口袋、袖子靠上四分之一处镶嵌五色丝绒线制成的装饰纹样;下穿大裆、宽裤口的蓝、黑色长裤,裤外侧缝镶嵌五色丝绒线制成的装饰纹样。
  4坳瑶
  坳瑶名称的由来与他们的装束有关。“坳”字是瑶语的译音,是指头髻高高耸起的样子。过去,坳瑶男女都将长发盘于头顶正中,因此而得名。坳瑶人自称“坳标”,居住在金秀瑶族自治县。
  坳瑶男子头戴黑色绣花头巾,身穿对襟立领上衣和黑色长裤,在领面、门襟两边、口袋边缘、袖口边缘及裤脚口处有刺绣纹样。坳瑶的刺绣纹样多以龙、凤、花、鸟等为元素,多采用锁绣手法进行刺绣。
  5顶板瑶
  顶板瑶男子头缠包头,包头两端有精美的刺绣。上身外穿圆领对襟坎肩,坎肩的领子、袖窿边沿、衣角边沿均用彩线锁绣。经济宽裕的人,在两边衣襟上各用红毛线绣出宽约5cm的花边,再用上百颗小银毫排列成扣子花,穿时敞开,十分富丽。
  (二)女子服饰
  1盘瑶
  (1)广西百色田林盘瑶:广西百色田林地区的女子用六七米长的黑地绣有通天大树纹的头巾包头,层层缠绕,在额前交叉为人字形;穿青黑色长过膝盖的右衽交领衣,胸前刺绣瑶锦,并镶嵌方形银牌,袖口有刺绣装饰,下摆从腰部开始左右两边开衩,开衩处镶蓝边;外披瑶锦披肩,披肩四周镶有红绒球,披肩后背处挂几十根饰黑白珠串的粉红色丝穗的“金棒”装饰,挑花和红色绒球披肩传说代表龙犬死时吐的鲜血;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围黑色镶宽蓝边的长围裙,系六七米长的腰带,腰带外再系上有绣花、珠串与丝穗装饰的围腰。
  (2)云南麻粟坡盘瑶:云南麻粟坡盘瑶服饰与广西百色田林盘瑶服饰极其相似,仅有头饰和胸饰略有不同。云南麻粟坡盘瑶头部用黑色头帕缠头,不似广西百色田林盘瑶的交叉缠绕,并在黑色头帕外包一层瑶锦帕起到固定黑色头帕的作用,同时又美观大方。这个地区的胸饰(红绒球)比广西百色田林盘瑶的略小。
  (3)广西桂平盘瑶:广西桂平地区的女子包头样式繁复,大都以长条彩带层层缠绕,先用红色织花带缠头,再用黑、白或红、黄的织花带缠成盘状,再在头上盖一块织绣十分精美的边缘均缀有红色丝穗的瑶锦。上衣是青黑色右衽交领上衣,交领有刺绣花边,前短至腹,后长至小腿,瑶族上衣多为前襟短而后襟长,称为“狗尾衫”。上衣外披两层披肩,里面一层披肩的前胸为对襟,后背长至腰间;最外面的披肩的前胸上部缀4个横向排列的银牌,下部为3排纵向排列的几十根串着黑白串珠和红丝穗的“金棒”,后背装饰与前胸部位基本相同,吊着几十根“金棒”。“金棒”是盘瑶服饰的特色装饰之一。腰束7条锦带,系蓝边黑色绣花小围裙,腰后系一条红线连成的腰裙。下着裤脚有宽花边的织锦裤。全身形成黑色与红、黄相配的对比强烈的色调,非常艳丽。
  (4)广西来宾金秀盘瑶:广西来宾金秀盘瑶女子用白土布缠头,形成上大下小的圆台形,再用瑶锦带缠在白土布之外,锦带上饰有珠串,左右两耳上方的锦带上分别垂下9束彩穗,头顶覆盖瑶锦。上穿长60cm左右的右衽交领衣,无领无扣,左右襟镶有瑶锦窄花边,袖口用红色布镶边。腰系一块黑地绣花小围腰,镶蓝色宽边。下穿深色长裤,用白色腰带缠腰,再用由一条彩线绣成的花腰带缠紧,腰带两端有三十余厘米的彩穗垂于腰的两侧。右衽交领衣外有两层披肩,里面一层披肩的前胸为对襟,后背长至腰间;最外面披肩的前胸上部缀4个横向排列的银牌,下部为3排纵向排列着的几十根串着黑白串珠和红丝穗的“金棒”,后背装饰与前胸基本相同,吊着几十根“金棒”。
  (5)广西小尖头盘瑶:广西来宾金秀、桂林荔浦一带的部分盘瑶称为“尖头瑶”,头戴圆锥形的竹笋壳,形成尖顶状,再用红、黄等色的锦带层层扎紧并将带端的丝穗留在头的两端。因头饰比贺州的“尖头瑶”小,故而称为“小尖头”。其服饰与金秀盘瑶基本相同。
  (6)广西贺州大尖头盘瑶:广西贺州贺县的女子头戴十余层彩布和瑶锦组成的尖塔状帽子,瑶锦末端吊有黑白珠串及红线穗,盛装时其帽檐厚20cm左右,高50cm左右,重20kg左右,由于帽顶为尖头状,造型又比较巨大,因此又称为“尖头瑶”或“大尖头”。据说戴上这种尖头帽进密林、入草丛,均可“打草惊蛇”,免受其害。其服饰与其他盘瑶服饰基本一致,上衣为右衽交领长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交领部位镶花边,袖口用彩布条和花边装饰;披绣花、镶边、缀流苏的披肩;下穿黑色长裤;系镶有多层花边的黑色围裙,用花腰带将围裙系紧;随身挎彩布条镶饰的挎包。常装的装饰较少,不佩戴银饰、披肩和围裙。
  (7)广西桂林龙胜盘瑶: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盘瑶女子盛装为对襟黑色或蓝色长衫,衣长及大腿中部,门襟处刺绣花纹,常见花纹有水波纹、卍字纹、牛牙纹,上衣门襟内装饰有围兜;腰部用宽20cm两端吊挂红色丝穗的腰带系扎镶蓝色宽边的围裙;肩部披黑色肩搭,其两端及中间各绣有一个太阳花,并在太阳花处装饰五彩丝线;包黑色头帕;下穿长裤,裤脚采用横针法,绣有三层图案,每层有8个方格,每层方格的图案基本相同,但色彩不同,最下层为卍字纹,中间层为四季花,寓意四季平安,最上层为山峦图,代表着盘瑶居住地方的秀美。少女盛装时,服装款式相同,不同处在于头饰“羚羊角”。相传盘瑶始祖瑶王被一只羚羊撞下山崖身亡,悲痛的瑶民将那只羚羊杀死后,用它的角制成了帽子,以此,世世代代纪念瑶王。“羚羊角”用竹子做帽子,用木头和铁丝搭成羚羊角的形状,用黑布缠裹,并在外面用瑶帕覆盖,瑶帕正中间绣有瑶王印,四周绣有卍字纹、八角花、桐树花等图案,并在瑶帕四周装饰串珠和流苏等。
  (8)广西桂林临桂县盘瑶:广西临桂县的盘瑶服装与桂林龙胜地区的盘瑶服装款式基本相同:上衣下裤,上衣为蓝、黑色对襟长衫,衫外绕过颈部另加一条宽8cm左右的瑶锦彩带,女子的头饰外形独特,被称为“凰冠”。
  (9)广西桂林阳朔盘瑶:广西桂林阳朔的盘瑶服装款式为上衣下裤,上衣一般为黑色或深蓝色,交领右衽,腰间系扎白色腰带,领口有花锦装饰,袖子从上臂中部开始以花锦装饰,分4层,依次为花锦、白底印花布、黑底印花布、红地印花布;下着7分宽腿裤,裤子从大腿中部开始有花锦装饰,与袖子相同,也分4层;头部大都以长条彩带层层缠绕成盘状。
  2坳瑶
  广西来宾金秀坳瑶女子长发盘于头顶,将用竹笋壳制成的梯形竹帽戴在头上,盛装时在竹笋壳帽四周插上五枚银簪,两侧缠绕银链,并将铲形的银板插入额前发中;上身穿交领对襟的中长黑布衣,衣襟饰有红边并绣有卷草图案;下穿黑色短裤,小腿套绑腿,并用红色丝穗带系扎;系腰的白布带上用瑶锦带扎紧,戴多个项圈和项链。
  关于坳瑶女子的头饰有一个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时被羚羊撞下山而身亡,其妻悲伤痛苦,将竹笋壳折成帽子戴在头上以缅怀亡夫。此后坳瑶妇女盛装时必戴竹笋壳帽跳黄泥鼓舞,唱盘王歌,以示缅怀始祖。
  坳瑶女子不带头帕,而是头戴用竹笋壳制作的小帽子。帽子制作非常简单,将竹笋壳的三边分别向中心折叠,便成为一个帽子的形状,用针线固定住,再在上面装饰花边即可。
  3土瑶
  广西贺州土瑶女帽很有特色,主要用油桐树的皮壳制作,根据各人头颅大小圈箍固定成型,垂直地涂上黄、绿相间的颜色,再涂以桐油,色泽油亮鲜艳。帽顶盖数条毛巾,用彩线将毛巾、帽子紧系于头上。毛巾上撒披串珠,串珠越多,说明人越勤劳、富裕,也显得越美。女子的衣服类似旗袍,开衩较高,下摆及踝。平时劳作时将前襟撩起掖在腰间,用织花带束腰;长袍外套短衣,短衣款式与男装外套相同;内穿长裤,长裤后腰处饰一瑶锦,边缘缀有红色丝穗,将腰以下的长袍遮住。土瑶服饰全身上下色彩庄重而艳丽。
  4大板瑶
  (1)广西防城港大板瑶:大板瑶服饰以威仪、色彩斑斓为美,主要用黑色或蓝黑色棉布制作,再配以色彩斑斓的花边图案,其中“板八”是大板瑶服饰的主要标识。
  大板瑶认为自己是麒麟和狮子的后代,因此,他们的传统服饰上保留了夸张的头饰造型:布板由80层布料黏制而成,顶板高33cm(1尺)左右,用红布折叠成宽6.7cm(2寸),长13.3cm(4寸)大小的矩形,然后重叠装订,这种独具特色的头饰被当地壮族人称为“板八”,一直沿用至今,其居住地也因此被命名为“板八瑶族乡”。壮语中的“板八”是大板瑶头饰布板的层数,即80层布板的简缩语。帽子的高度越高,布板层数越多越好。再用红花布、白花布做盖固定在头上,非常壮观亮丽。
  广西防城港大板瑶服装为上衣下裤式样。上衣为黑色交襟,前衣摆、后衣摆和袖口处都有红布、白布镶边,并在镶边处均匀地缝上4条或5条白线;领口和胸前两边各镶一块红布,在红布上镶上白边,红布中间绣上线条和花卉图案等;再配上项圈、项链、彩色花线、花坠。裤子为黑色长裤,从裤脚口开始往上绣各种线条和花卉图案等,少则十几圈,多者达40多圈,直到膝盖。
  (2)广西百色那坡大板瑶:广西百色那坡地区的大板瑶因女子头上层层缠绕的形如一块圆板的头饰而得名。头饰用黑色长布条层层缠绕,最外层用瑶锦花带扎紧,有些花带下垂吊粉红或红色流苏。上衣为立领对襟长衫,衣长及踝,领口、袖子装饰花边;胸前佩戴六块方形银牌,披由红绒线制成的披领,长至腰;腰部前面束黑地、四周镶花边的围裙,后面束瑶锦流苏围腰,长至膝。
  (3)板瑶:板瑶分布在广西柳州融水同练乡、贵州从江县、西江县、榕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剑河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罗甸县的板瑶,少女盛装很有特色,长发盘于头顶后用黑布包缠,再戴上人字塔形木架,冠上披瑶锦,挂串珠、银链、五彩丝穗,插银牌、纸花,彩线交织,色珠串串,极为富丽,称为“狗头冠”;上身穿“亮布”右衽交领衣,内穿圆领“亮布”背心,背心胸前从领口到腹部缀有数十粒圆形银牌和一枚长方形大银牌;下穿长至膝盖的百褶裙,裙内穿黑布长裤,裙外扎七彩条纹百褶围裙。常装与盛装的区别在于头巾,常装无需佩戴“狗头冠”。
  5过山瑶
  (1)广西崇左宁明过山瑶:广西崇左宁明过山瑶女子服饰中,引人注目的是她们的头饰,共分3层,最内层是40层红布黏制而成的布板,第二层将瑶锦铺在红布板上,并用七彩珠串系扎,外层用瑶锦覆盖。上衣为交领长衫,两侧开衩,衣长至膝,领口、袖口、开衩及底摆处镶嵌瑶锦花边。
  (2)广东连南过山瑶:广东连南过山瑶在清朝时期分别从湖南和广西迁徙到连南,其服装式样与广西金秀小尖头盘瑶比较接近。广东连南过山瑶上身穿交领对襟的黑布衣,衣襟边缘绣有几何纹样;下穿黑色长裤,裤脚口刺绣几何图案,小腿套绑腿,并用红色丝穗带系扎;腰部系扎刺绣精美的围腰。服装整体与广西金秀小尖头盘瑶相比仅头饰略有不同,广西金秀小尖头盘瑶头饰由竹笋壳衬底,外包黑色蓝靛布,外加瑶锦带装饰而成,广东连南过山瑶头帕外部用一整块花布分4~5层包覆,并在头帕中部外系扎一块红色流苏,美观大方。
  6红头瑶
  相传远古瑶家迁徙时,瑶族妇女们走在最前面,她们头顶红色的芭蕉花,给后面的人指路。由此演化为今天的“红头瑶”中独特的头饰。
  云南金平“红头瑶”分支较多,但女子服装式样基本相同,都穿长衫,花裤。
  云南金平县金河镇白马河村已婚妇女戴大红色包头,包头时大部分头发剃光,一般只留头顶和前额的头发塑成圆锥形,用红头帕包裹,饰以银链等,称为“红布尖头瑶”。上衣为交领长衫,领门襟处绣花并镶嵌彩色绒球装饰,长衫两侧开衩,衣长至脚踝,并用布带将长长的左右前襟底摆掖在腰间系牢,并在前襟系扎处加盖一条短围腰,因内部有折叠后的衣襟衬托,故围腰造型丰满粗实;下穿全绣花长裤。未婚少女按当地风俗,一般不戴尖头帽,女孩七八岁时包青黑色头帕(有些地方为婚前),十五六岁时改包红头帕(有些地方为婚后)。
  红布尖头瑶选择戴这种头饰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瑶山有一个美丽聪敏的瑶族姑娘,她被国王选做妃子,入宫前,姑娘思前索后,不入宫,会连累自己所有的亲人,入宫则会背叛自己的民族与青梅竹马的恋人。为了家人平安与自己深爱的恋人,勇敢美丽的瑶族姑娘想出一个办法,在选妃队伍尚未来到时,她忍痛拔下自己的头发和眉毛,使自己的容颜改色;她又强忍伤痛,用白布把头包扎起来,可是头皮渗出的鲜血顿时染红了包扎的白色头布。
  迎亲队伍来了,当国王看到姑娘被头皮鲜血染红的头布时,他大惊失色。幸好国王开明睿智,他在得知姑娘的顾虑后,并没有为难她,而是放弃了选姑娘做妃子的打算。瑶族姑娘的勇敢与智慧,不仅挽救了族人的性命,还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瑶族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姑娘,将自己的民族命为“红头瑶”。并继承这位瑶族姑娘的做法,每位女子在结婚的头天晚上,都会由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将其头发、眉毛全部刮掉,并带上红头瑶特有的红尖帽,以示她已为人妇。这种习俗保留到今天。
  云南金平县勐桥乡的红头瑶已婚妇女与未婚少女相同,都戴大红色包头。成人服装上衣为交领左衽长衫,领门襟处绣花,左门襟沿花边覆盖一层银板,长衫两侧开衩,衩口用红线装饰缘边,前衣长至膝盖,后衣长至小腿中部,并用花腰带在腰间系扎黑色红边短围腰;下穿半绣花长裤。未婚少女门襟没有银片装饰,不用带围腰,长衫前衣襟掀起用黑布腰带系扎在腰间。
  7顶板瑶
  云南顶板瑶分布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景东彝族自治县、勐腊县等地,女子服饰瑰艳华美。头缠黑色绣花包头,包头上用长银链缠饰并固定。上着对襟长衫,两边开衩、银纽、领和襟用由玫瑰色毛线做成的长条镶饰,就像围着一条毛绒绒的围巾,十分漂亮。据说做一条这样的饰条一般要用1.5kg左右的毛线。腰缠黑色腰带,并将前片衣角向上提起别在腰带上,让美丽的花裤充分展示出来。腰的右前和左后部各坠一大束玫瑰红缨穗。下穿绣满五彩花纹的长裤。绣花裤是瑶族妇女智慧、勤劳和独特审美观及高超挑绣技艺的结晶,常被视为她们能干与否的标尺。裤子上绣纹的内容和造型形式多数以客观原型为依据,常见纹型有虎爪花、猫爪花、牛角弯纹、手指弯钩花、弯弯花、棉桃花等。色彩的运用与搭配也独具匠心,丰富多彩。据说一条结婚时穿的新娘裤要绣一年。现在中老年人用碎花布做裤子的也较普遍。顶板瑶妇女戴银圈耳环、手镯、戒指等首饰。
  (三)盘瑶婚礼盛装
  1小尖头盘瑶
  瑶族的婚礼服最为漂亮、豪华,是极为夸张的服饰。新娘礼服,也叫“合衣”,合衣由四块头巾、两件上衣、一条腰带、两条裤子组成。四块一式的头巾,用长约73.4cm(2尺2寸)、宽约66.7cm(2尺)的布制作,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丝线,绣满鸡冠花、重幼花、万寿花和大木花,周围用红、蓝、青三色花边,紧靠花边的是180朵鸡冠花,呈花环状,花环两边绣着16朵重幼花,两边各挑上5组红、白相间的万寿花。头巾的中心图案是40朵山茶花。合衣的裤子为直筒宽脚黑布裤,膝盖以下全挑花,花的图案成横向排列,共分8线,分别是金花、银花、针叶花等。新娘的合衣必须自己缝制,不能让人代做,制作时专心致志,倾注感情,因为这是标志自己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新郎婚服由母亲制作。各支系的婚服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选用红色。瑶族不仅有崇尚黑色的习俗,同时也崇尚红色,他们认为红色象征吉祥如意,可以辟邪除疫。婚礼时男女皆全身披红。
  2大尖头盘瑶
  广西贺州盘瑶的新娘除全身盛装外,头上佩戴二三十层瑶锦的“大尖头”帽,并在帽子外戴上绣有瑶王印的红地花边的盖头和红色的斗篷;新郎也要穿红色的斗篷。
  3土瑶
  广西贺州地区的土瑶男子在婚礼时用10余条毛巾包头,毛巾外用丝绒和珠串包缠。女子着盛装或婚礼服,在树皮帽上搭盖20多条毛巾,毛巾上有土瑶人用彩色颜料书写的情歌及表达爱情的词句,同时要佩戴数十条串珠与彩线,婚礼时长袍前襟放下。
  二、蓝靛瑶各支系服饰
  蓝靛瑶是瑶族中分布最广泛的一支,各地服饰大体相似,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上,而且主要表现在成年妇女的服饰上。大多数地区的蓝靛瑶男子传统服饰都是黑色,对襟立领短衣,长裤,地区不同,服装上的刺绣及装饰不同。蓝靛瑶男子“度戒”(度戒是指男子的成年礼)后多数改戴马尾编制的圆帽或缠成圆盘形状的黑布包头,只有云南勐腊、江城的男子仍戴花帽。
  (一)男子服饰
  1蓝靛瑶
  (1)广西田林蓝靛瑶:蓝靛瑶多穿对襟翻领黑布衣,领口、袖口有刺绣花纹,胸前戴长20cm左右的流苏带,黑长裤,包黑色流苏头巾。
  (2)云南河口蓝靛瑶:云南河口蓝靛瑶男子内衣是称为“召襟衣裳”的无领、长袖、长及腰部的右衽单数布扣衣,外衣是称为“开门衣裳”的无领、对襟、坎肩状衣,内外衣都无装饰图案。裤子长及脚面,在裤管内或外打绑腿。
  2广西金秀山子瑶
  广西来宾金秀山子瑶男子服饰为上衣下裤式样。上衣为立领琵琶襟式样,立领、襟口、下摆、袖口等处都有花纹装饰;裤子的脚口处也有花纹装饰;头缠黑色镶花布边的头帕;肩上搭两端有几何纹样和流苏的白色围巾。
  (二)女子服饰
  1蓝靛瑶
  (1)广西百色蓝靛瑶:广西百色田林一带的瑶族女子服装款式基本相同,但头饰样式较多。上衣为翻领黑色对襟上衣,衣后摆长及膝关节,平时常将前片下摆提起扎于腰间,有些将前后片下摆都提起扎在腰间;衣领、衣襟、袖口绣小花边,胸前饰四束长近20cm的红色丝穗并用银花固定在领前;外披长约100cm、宽约60cm的黑色镶瑶锦边的披肩,用红色织带系于胸前,带上饰有红穗、珠串和银牌。下装是宽裤筒、青黑色长裤。百色田林八渡、凌云一带的部分瑶族喜用白色棉线扎头。百色田林八渡一带的瑶族常将长发卷于头顶并用一大束白色棉线扎住头发,用形如圆盘状的银头盖将头顶盖住,银头盖的四周有3排银币式的饰物;在额前包上多层蓝白花头巾,再将白棉线从两侧绕至前额,遮住前半部银头盖,用多串银珠捆扎固定,形成别具一格的头饰。劳动时瑶族女子在头饰上加一条较长的黑头巾,以保护银头盖和白棉线不受污染。百色凌云地区的瑶族女子盛装时在白色棉线外再加粉红色流苏带扎头;常装头饰用绲白边的黑布包头,并用白布系扎在头上。河池地区蓝靛瑶服装与百色凌云地区完全一样,女子头饰与百色凌云地区蓝靛瑶女子常装头饰几乎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河池地区在系扎的白布上扎一条粉红色流苏带。百色田林八渡另外一部分的瑶族女子头饰,用红布帕包头,帕外戴银架步摇冠,并在两鬓处垂吊串珠、红丝穗和圆形银牌。百色田林八渡、利周一带的部分瑶族女子头饰,用五色瑶锦的长方形头巾搭在头顶,并用五彩串珠固定头帕。百色那坡地区的女子服装款式与田林地区基本相同,只是上衣不是翻领对襟而是右衽交领,头饰分两层,里层用白纱线似长发般覆盖在头上,外层用瑶锦流苏头巾固定在头上。
  (2)云南蓝靛瑶:云南金平县蓝靛瑶女子服饰与广西百色蓝靛瑶女子服装款式基本相同,但头饰差异较大。上衣为翻领黑色对襟,衣后摆长及膝关节,平时常将前片下摆提起扎于腰间,有些将前后片下摆都提起扎在腰间;衣领、衣襟、袖口绣小花边,胸前饰四束长近60cm的红色丝穗并用银花固定在领前。云南金平县勐桥乡两个支系蓝靛瑶的头饰都很特别,头饰原来都是用自己的头发编成,但现在人们都不留那样的长头发了,所以就用尼龙绳编成,云南金平县勐桥乡新寨村的蓝靛瑶女子将尼龙假发盘于头顶,呈圆锥状,为了增加其高度,还在上面额外加了一块倒置的四棱台,再在外面加上折叠成梯形的黑色头帕。云南勐桥乡红土坡的蓝靛瑶女子服饰与新寨村的不同在于,肩部加了一个绣花云肩,头发盘于头顶但不盘成圆锥形,而成扁平形,并在顶部加一块白色布板,外罩一块蓝色头帕。
  2山子瑶
  广西来宾金秀一带瑶族女子上身穿立领右衽大襟长衫,长至大腿中部,襟口处镶有红色花边和流苏;衣外披瑶锦流苏披肩,长至后背中部;腰间系瑶锦流苏彩带;下穿短裤,腿扎五彩瑶锦绑腿。头饰由两层瑶帕组成,里层的瑶帕在正中对叠后,形成倒“山”形状,佩戴在头上,外层用黑地、中间有圆形太阳纹的头帕包裹,并用红绒线扎紧。
  3花头瑶
  花头瑶居住在广西防城港上思、桂林龙胜一带。由于女子头上均罩一块彩色挑花绣帕,被称为“花头瑶”。
  (1)广西防城港花头瑶:广西防城港上思一带的瑶族女子穿前襟短至膝、后襟长及踝的上衣。衣领镶有花纹,花纹的外边镶白布。胸前两边多吊穗,穗的上端用彩珠串起来,下端为红、绿、黄丝线,垂至腹部。袖子靠袖口的一半,各用13cm红、蓝花布相接镶在黑布上,显得美观大方。衣服的前襟用2块红布镶边,后襟开衩,内边镶红边,开衩处用红、黄色丝线各绣有2朵如玉米粒大小的花。女衣无扣,穿时腰部系上一条宽约8cm的腰带,把衣服扎紧。腰带用红、黄、黑、白等几种颜色的绒线织成,中间是黑色的长方形图案,两端各有5个黑白的平行四边形图案。腰带两端有红绒线彩穗,穗长约33cm。因后衣长,走路不便,穿着时往往把后襟撩起来,扎在腰带上。花头瑶女子胸前有一块胸围,胸围是用一块三角形的白布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再缝到一块约33cm(1尺)左右的正方形大花布上制成。胸围有两层,中间是一个袋子,女子的钱包就放在这个袋中。它和衣服相配,既实用又别致。根据史料记载,花头瑶原本穿长裙,后改穿长裤;由于受到周围其他瑶族的影响又改穿短裤,短裤长50cm,裤脚口用丝线镶边,下扎绑腿,上面绣有花纹。花头瑶女子的发型很特别,头发由前往后梳至脖子处即向头顶收起,绕在头顶。然后用银冠罩住,在银冠的周围插上32块形如汤匙的银片,顶上用一个镶嵌有十角星银片的黑色圆布片盖住,用红绒线绕头部7~8圈,使银冠紧套在头上;最后用一块长宽各约17cm的正方形头巾盖住头的顶部,头巾上绣有各种美丽图案,头巾对角用彩珠和红绒线连接成穗,既美观又便于绑扎。
  花带是花头瑶青年定亲的信物。花带长约166cm,宽约13cm,多用红、绿、黄、白色丝线织成,鲜艳夺目。花带边沿一般饰以福、寿、卍字等图案,中间绣上各种山水风景、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的还绣上《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优美的神话故事。瑶家认为,花带的图案越复杂、美观,越能显示出姑娘的聪慧与灵巧,越能表达她们纯真的爱情。
  花鞋分两种。一种叫作“镶边鞋”,除鞋面绣有花纹外,还镶有不同颜色的边,姑娘多于节日喜庆时穿;另一种叫作“乘海鞋”,前端上翘2~3cm,形如龙头彩船,专供姑娘出嫁时穿。“乘海鞋”做法独特,一般先用白色丝绸面作底,然后将各色布料剪成云彩或波浪形图案,用彩色丝线绣上花边,再拼镶在鞋面上。看上去,鞋面图案如波涛汹涌,似彩云翻滚。穿着它走山路,有如腾云驾雾,因而又称为“登云绣鞋”。
  花头瑶小孩戴西瓜帽,帽顶有穗,四周有许多彩穗及小铜铃。男帽、女帽的图案有一定差别,不得随便换戴。女帽绣有葵花式图案;男帽不绣花朵,一般绣几何纹样。
  (2)广西桂林龙胜花头瑶:广西桂林龙胜的花头瑶服饰为上衣下裙式样。上衣为蓝色对襟短衣,衣外披圆形黑色披领;下穿百褶裙,裙外围花布围裙;下打蓝色绑腿;头戴彩色瑶锦流苏头帕。
  三、排瑶各支系服饰
  排瑶是因为瑶民习惯聚族居住,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为“排瑶”。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排瑶主要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
  广东连南是全国唯一的八排瑶族聚居地,分属金坑、大坪、盘石、香坪、涡水、三排、南岗、九寨、白芒九个区,古称八排二十四冲。由于排瑶居住地较为分散,加上山重水复,过去交通也不方便,他们的服饰在一些共性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差异,览其全貌,各排各地都有特点,刺绣纹样也略有不同,可谓一排一俗,多姿多彩。
  排瑶成年人的一套服饰中有包头巾、帕、衣、裤、腰带、绑腿、挂袋等。就服装而言,排瑶不论男女,上衣皆穿无领无扣开胸的对襟衣,用白色腰带系扎,下穿短至膝盖的宽腿裤,采用当地自纺自织的土布制成,一般为蓝靛色、黑色等。
  排瑶男女无论老少一般蓄长发,多梳髻盘结于头顶,外加头巾缠绕,喜欢用白鸡毛、野雉鸡羽插在头上做饰物。耳吊大耳环,脖子上套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打扮。
  其中,女子裹的是绣花头帕,头帕上还缠有玉镯形的“白木通”(一种海绵状的树蕊),或野薏米串珠,插的雉鸡尾是白色柔软羽毛,并插有银簪或银钗、山花等装饰品,显得十分秀丽端庄。要注意的是,区别女子婚否,主要看她的头饰,未婚姑娘不戴冠,凡盖上帕巾的,便是订婚和已婚的标志。且只有未婚女子(“莎腰妹”)头上才会插有白色柔软羽毛,象征纯洁。
  与女子的头饰不同,男子裹的是红头巾,一丈多长,把头顶缠成大磨盘状,插宝剑似的鸡尾,显得非常威武。鸡尾以野山鸡的鸡毛为主,白色、灰色、褐色居多。
  排瑶引人注意的莫过于男子发髻上插着的鸡毛雉羽,它不仅被视为增添秀美的饰物,还是不畏强暴的象征。瑶山有个《豆腐八王》的传说,内容大意是歌颂瑶族英雄豆腐八王敢于率众起义,反抗官军压迫的事迹。瑶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发髻间插上鸡毛雉羽,观之威风凛凛,就像英雄那把锋利的宝剑。
  排瑶的服饰有十几种之多,以涡水河为界分为东三排型和西五排型。其中,古东三排指的是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现指三排、南岗、横坑、大麦山等地。古西五排指的是军寮排、里八峒排、马箭排、大掌排、火烧排,现指军寮、香坪、金坑、盘石、涡水等地。其中以油岭、三排的服装最有代表性。
  (一)男子服饰
  男子脑后扎髻,包红头巾,插鸡毛翎羽;上穿无领、无扣青黑色长袖齐腰短上衣,袖口镶蓝色边饰,肩部缝半圆形的白布“垫肩”(俗称云肩);下穿过膝黑色长裤,系红色腰带;外出时常挎瑶锦花包。节日盛装时男子穿绣花镶红边的黑裙,背披红披肩,披肩上饰小银鼓和银铃,戴大银圈耳环和银项圈,喜跳长鼓舞,起舞时裙带飞舞,银铃叮当,颇为潇洒。
  (二)女子服饰
  排瑶女子梳朝天髻,少女的髻上缠红绒线,用白木通、野草珠作饰。已婚妇女髻上套一个用桐油树皮做的髻壳,直径约5cm,上盖用白色织带固定的蜡染头帕。再包红色瑶锦帕,帕上插白色羽毛、珠串、小银鼓、银铃。她们还戴大银圈耳环和十余个银项圈,穿无领无扣斜襟右衽长至膝的上衣,襟边与袖口均镶有蓝边,肩部也缝有白色云肩;下穿黑地红色宽边织花裙;系白色腰带,打黑色红边裹腿。
  四、东山瑶各支系服饰
  (一)男子服饰
  广西桂林全州县东山瑶男子服饰非常简单,上穿黑色无领对襟马甲,在领、襟、底摆、袖窿处镶花布边;下穿长裤。
  (二)女子服饰
  广西桂林全州县东山瑶女子服饰为上衣下裤式样。上衣为右衽大襟衣,长至臀部,襟口镶红色花边,前胸悬挂绣花手帕;配绣花长围裙,扎织锦腰带。女子多用白色或蓝色棉纱布作头巾,风姿朴实,甚为大方。
  第二节 布努瑶服饰
  一、布努瑶各支系服饰
  布努瑶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都安、大化和巴马瑶族自治县;河池、宜州、东兰、凤山、天峨、忻城、上林、马山、宾阳、百色、平果和德保以及云南省富宁等县。
  布努瑶支系包括6个分支14个小支(其中6个小支与分支同属),其具体分支和小支如下。
  第1分支:布努瑶(布瑙方言集团)——布努瑶、背篓瑶、山瑶、背陇瑶、白裤瑶、青瑶、黑裤瑶、长衫瑶、番瑶。
  第2分支:八姓瑶(巴哼方言集团)。
  第3分支:花衣瑶(唔奈方言集团)。
  第4分支:花篮瑶(炯奈方言集团)。
  第5分支:花瑶(尤诺方言集团)。
  第6分支:本柄瑶(诺莫方言集团)。
  (一)男子服饰
  1布努瑶
  广西河池地区的布努瑶男子头上包有挑绣花的黑头巾,头巾两端的彩穗垂于脑后,整件服装外形酷似雄鸡,在表现美的同时,也体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上穿无领或短立领对襟蓝布短衣,下穿黑长裤,腰挂银烟盒、烟斗等物。
  2背篓瑶
  广西百色凌云地区的背篓瑶男子包黑色头帕;上身内穿白色立领对襟衣,外穿蓝、黑色立领对襟衣,外衣长约40cm,内衣长约44cm,可将内衣露出来,与外衣形成鲜明的对比;胸前各缝有一个贴袋;下穿大裆宽裤口的蓝、黑色长裤。
  3番瑶
  番瑶男子服装为上衣下裤式样,造型简单。他们的服装用蓝靛布料制成;头上包黑色的头帕,头帕两端垂有红、黄、蓝丝绒线;胸前佩戴“辟邪银佩”。银佩由银链、日佩、月佩及小刀具和银叉等组成,作为辟邪之用,佩戴在身上图个吉利。
  4白裤瑶
  居住在广西河池南丹县的八圩乡、里湖乡和贵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捞村巴平乡的瑶族,其服饰简洁而质朴,因男子皆穿白裤,故得名“白裤瑶”。
  白裤瑶服装用料都是自织自染的土布,以青色和白色为基本色调。男子服装以五大件为主:白布或蓝布包头巾;对襟无扣短上衣;青色布腰带;白色紧腿大裆裤和刺绣精美的绑腿。黑色短上衣,领襟和袖口镶蓝边,背部和两侧开衩,衣摆镶饰蓝地“蜘蛛纹”(外形像“米”字)花边。盛装时穿多件上衣,从里到外,一件比一件短,每件都露出衣摆的十字花边。白裤瑶男服的特点就在于这白裤上,其裤裆宽大,便于行动,紧瘦的裤腿又便于狩猎,白裤上的五条红色线条有其寓意,据说象征的是他们的祖先为本民族尊严,带伤奋战的十指血痕,是缅怀祖先及其功绩的图案。男子扎绑腿时,先要用白布或黑布做衬底,将绑腿线呈交叉状从上至下系扎,平时可不扎绑腿,节庆活动扎多条绑腿。
  5青瑶
  居住于贵州荔波县瑶麓瑶族乡的青瑶,男子蓄发绾髻于头顶,用刺绣的青、黑二色头巾盘头,一般黑内花外,头巾两端绣有花纹并有及肩巾须。青色上衣无领右衽、前短后长,在领口、袖口、下摆边上都绣有组合几何纹饰。青瑶不用衣扣,而是在衣襟上缝制细布带,结扣固定。腰间栓绣有几何纹的腰带。下身穿两条裤子,内部一条及踝,外部则及膝,裤管口绣有纹饰。
  6长衫瑶
  居住在贵州荔波县茂兰镇、洞塘乡、翁昂乡、石阡县的长衫瑶,顾名思义是身着长衫的瑶族。这一支系的瑶族人皆身着长衫款式的外衣,但男女略有差别。
  男性一般着青黑土布的长衫,长及脚背,款式为右衽,两侧开边。衣服素雅干净,没有任何装饰纹饰,但领口有细白边,腰带有汉字和其他纹饰刺绣。
  (二)女子服饰
  1布努瑶
  (1)广西河池布努瑶:广西河池地区的布努瑶女子服装款式基本相同,穿黑色右衽短衣,襟口、底摆、袖口有刺绣花边,胸前挂多个半月形银项圈并系响铃、丝穗、银牌;下着黑色百褶裙,裙内穿长裤。其头饰差别较大,河池大化一带瑶族长发盘髻,插银簪,再包两端有流苏的黑头帕;少女盛装则在黑帕上搭一银花头巾;河池都安包黑头巾,并将头帕尾端刺绣纹样放于额前。
  (2)广西百色布努瑶:广西百色田林地区的布努瑶服装与河池地区差别较大,其款式为黑色上衣下裙式样,上衣为立领右衽短衣,立领、襟边、底摆、袖口均有花边装饰;裙子由一块布料从后向前缠绕,并在前部搭接而成,裙外再穿围裙。
  2背篓瑶
  (1)上衣下裙:广西百色凌云地区的部分背篓瑶女子服装为上衣下裙、内穿裤的式样。上衣为黑色右衽大襟短衣,襟口、领口处镶有6cm宽的花边;下穿黑色无任何纹饰的百褶裙,内穿黑色宽腿长裤;头饰分五层:最内层用白布缠头,第二层用灰白细格子布缠头,第三层用黑布缠头,第四层用编成发辫式样的红绒线缠头,最外层用白线将五色绒线系扎在头顶。
  (2)上衣下裤:广西百色凌云地区的部分背篓瑶女子服装款式更为简单,为上衣下裤式样,上衣为蓝色右衽大襟中袖短衣,襟口、领口处镶有4cm宽的黑布边和一条2cm宽的花布边;内穿黑色宽腿长裤。有些地区背篓瑶的头饰分四层:最内层用白布缠头,第二层用灰白细格子布缠头,第三层用花布缠头,第四层用两端有刺绣花边的黑色头帕缠头,并将头帕尾端伸出头帕,呈羊角状;另有部分背篓瑶头饰仅两层:内层用白布缠头,外层用灰白细格子布缠头。
  3番瑶
  番瑶服饰包括上衣、裤子和“哈西”三个部分。“哈西”为系在腰间的锦带,是番瑶的吉祥物之一,绣工精美,制作考究。成年的姑娘一般要在腰部系上两条“哈西”,“哈西”的丝线图案和红须都飘往后臀,形成四条下坠的红带子。
  番瑶女子的银饰配有银牌、银链、耳环、手镯、项圈、铜扣、银钗、串珠等饰品,这些银饰品的种类繁多,图案各异。头、身、腰、手以及臀部等都挂有形态各异的银饰,每一种银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番瑶女子头上有银簪、“发结仪”(瑶语,银花包头的布条)、银铃和银链等。银簪形如螳螂,有半尺高。盛装时头发上一般插12支银簪,如孔雀开屏,一排摆开,平时一般插6~8根银簪。银簪上系有银链,银链垂至后臀部,末端系银铃。“发结仪”是头上银饰中最为贵重的,把一根根细长如火柴梗的弹簧银条别在一条蓝靛布上,顶端还别上五彩的丝花。“发结仪”包住额上的头帕,走起路来,银铃“叮咚”,银簪发亮,银花晃动,美不胜收。声与色的结合,造就了番瑶女子美丽与富贵的象征。
  番瑶视月亮为世间之母,是始母密洛陀升天的化身。因此,番瑶女子胸前佩戴的月牙银项圈非常讲究,小女孩、未婚女子和婚后的女子佩戴的银项圈条数各有差别。小孩一般挂3条项圈,意思是父母和自己共3丁;未婚女子挂4条,意味着希望能够成双成对;结了婚的女子则挂5条或更多项圈,用意非常简单,以示自己已经结婚,身边人丁很多。番瑶女子手腕上戴有银镯,腰间还挂有银镯。银镯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就是当发痧或中暑,可以用毛巾把银镯和煮熟的鸡蛋包住,用力在身上的重要穴位反复地刮,痧气就会附在银镯上被带走。番瑶女子还把烟筒作为装饰品悬挂于腰间。番瑶妇女一般把烟筒系在右臀部位,烟筒里装有烟叶,要是遇上知心的小伙子,她们就会打开烟筒,取出烟叶送给对方。吸烟有害健康,如今番瑶的青年男女已经很少有人吸烟叶了,所以烟筒也就逐步失去了原有的用途,只作为装饰品悬挂于腰间。
  另外,珍珠饰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饰物,番瑶女子的胸前、腰间、耳边等都系挂着七色的珍珠。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化,现在这些银饰佩戴的“规矩”已经逐步被人们所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如何佩戴才最为靓丽,就按各人的审美自行佩戴了。
  4白裤瑶
  白裤瑶女子服饰也以五大件为主:白带黑布包头巾;无领无袖贯头衣(衣身只在肩部缝合,两侧开口,冬季穿右衽有袖衣);蜡染百褶花裙;腰带和绑腿。贯头衣背部的方形“瑶王印”图案,据说瑶王的女儿将父亲的印章偷了出来给了自己的丈夫,致使瑶王无法调动兵马,最终被女婿打败。从此以后,白裤瑶妇女便将“瑶王印”绣绘在贯头衣的后背上,时刻提醒白裤瑶妇女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蜡染百褶花裙从上至下由3部分组成:黑布裙腰;蜡染裙身和裙底摆(裙底摆由刺绣精美的红色丝绸绲边,底摆绲边向上7.5cm处,外加一条6cm宽的橘红色丝质无纺布边),整条裙子色彩对比强烈,美观大方。女子绑腿与男子形状相同,扎法不同(在白布或黑布衬底上不能露出绑腿线)。
  5青瑶
  贵州荔波的青瑶,成年女性蓄发绾髻。发簪分两种,日常生活插以牛角制成的骨簪,着盛装时则插五根银簪。瑶族爱银,青瑶人也不例外,妇女胸前戴五至七根银项圈,项圈下挂数只银鸟。少女头插4根剑形银簪,银簪从后发髻往前,在头顶处上翘,正面看呈扇形。妇女在青黑粗布上衣外套穿背牌小衣,背牌小衣背部有刺绣,纹样繁复,以方形为框,内绣各式花纹,再由腋下垂挂六至十二条彩带。下着裙装,将四条裙片分别系于腰间,脚穿脚笼。女子衣饰相较于男子衣饰,更繁复鲜艳,配以银饰更彰显华贵。
  青瑶男女过去结婚之前一律剃光头,订婚后开始留发,结婚后就结发,再包黑、白二色头巾,黑内白外,已婚妇女头巾改包成船形,再用白彩带缠系。但现今青瑶的发式习俗已改。
  6长衫瑶
  长衫瑶妇女喜戴银饰项圈,头插银簪;女式长衫与男服相似,不缀以任何纹饰。但与男服有别的是,女式上装多了一件贯头式的无袖短罩衣(贯头式服装是目前中国遗存最为古老的一种服饰样式),正面同为纯色,但背面以蜡染为底加之刺绣构成图样,与大多数瑶族女式服饰相似,背部纹饰也以方形作为边框,以蜡染勾勒。罩衣下部坠有串珠,自腋下左右各垂一条彩色腰带。下身着百褶蜡染短裙,有时亦在短裙外包一条彩色刺绣及蜡染条布。腿部着腿笼,及踝,底部绣有花边。
  二、花篮瑶服饰
  广西来宾金秀圣堂山的女子黑色上衣的背面挑绣有三组美丽的花纹,有兰花、金银花、玉米花、山茶花、八角花等,两袖镶饰黄、红色调的瑶锦,显得富丽堂皇,故称为“花篮瑶”。花篮瑶、布努瑶均属布努语支系,主要生活在广西都安、巴马、上林等地。
  (一)男子服饰
  花篮瑶男子包白色或红色头巾,上穿交领黑色长袖短衣,用腰带束紧,下穿黑色长裤。盛装时戴银项圈,腰带上挂有彩穗的银质烟盒,出门背长刀。背刀分平刀和钩刀两种,刀面薄而轻巧,刀刃锋利耐用,刀身和刀柄全长1m左右,刀背厚2cm,刀面宽7cm,每把刀都配有竹子制成的刀鞘,背在腰间右侧,显得威武刚强。不管下田种地,上山下河,甚至过村访亲会友,都要背上长刀。据说花篮瑶过去被迫迁徙到瑶山后,开荒种地也用这种长刀。他们用刀斩棘、砍树、采药等,可说是刀不离身,体现了这个山地民族的特点。
  (二)女子服饰
  未成年的小姑娘留长发编辫子,长大或成婚后戴帽子。花篮瑶的帽子非常讲究,先将长发梳为“半边头”,即发梳平于眉线再倒挽于头顶,夹上银夹,并用多层黑头巾包上(黑头巾边缘挑绣红条纹),头巾包得很低,遮住眉毛,仅露出双眼;黑头巾上再包白头巾,使包头外部形成梯形。整个包头黑、白、红色彩分明,非常醒目。她们上身穿黑色右衽交领衣,衣长过臀,领口和襟边绣黄、红等彩色花边,衣袖和下摆分别绣30cm宽和10cm宽的黄、红色图案,图案纹样细腻,工艺精湛;白色挑花腰带用来固定上衣,腰带上悬挂银链和银花;下穿齐膝短裤(春/夏季)或长裤(秋/冬季),扎黑、白花纹的织锦绑腿,并用红色有穗的织带系紧;背后的披肩是黑地上挑绣精美的红、黄色花边,饰珠串和流苏;戴银项圈和银手镯,颈上围白色围巾,与白头帕、白腰带相呼应。花篮瑶全身上下色调古朴,黑白分明。
  花篮瑶人喜欢佩戴银饰。小孩戴银手镯银项圈,认为可以除邪解秽,健康成长。女子佩戴耳环、手镯、项圈,项圈上穿银针、银耳刮、银关刀、银麒麟等,既有吉祥寓意,又可作为点缀饰品。男子佩戴银烟盒,既能避邪,又有一定的实用性。
  三、花瑶各支系服饰
  (一)男子服饰
  广西融水花瑶和贵州黎平县顺化瑶族乡、雷洞瑶族水族乡、地平乡、九潮镇、永从乡,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加榜乡的红瑶,属同一支系,男子常装用黑色头帕将头包成很高的圆筒状,头帕两端有彩穗从包头顶部自然下垂。他们喜将多件上衣重叠穿在身上,内衣为浅色对襟短衣,外衣为右衽黑布衣,并且从里到外,一层比一层短,衣摆依次露出2cm,最外一层衣长约50cm,一眼望去,所穿衣服尽收眼底,俗称“亮家底”,下穿黑色窄腿长裤,犹如马裤一般,显得彪悍利索。现今男子常装。遇到盛大节日,男子进芦笙场必须穿盛装,上身内穿蓝、黑色对襟短衣,外穿对襟或右衽斜襟马甲,马甲较内衣短2cm左右;头部戴三岔银锥头帕;颈部戴银项圈和银压领;下穿黑色窄腿长裤。
  (二)女子服饰
  广西融水花瑶和贵州黎平县顺化瑶族乡、雷洞瑶族水族镇、地平乡、九潮镇、永从乡,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加榜乡的红瑶,属同一支系,其发式特别讲究,将长发分成多股在头上盘成髻状。少女的发型突出标志是将发梢扎成圆拱状发圈,结婚后拱形发圈消失。上身穿“亮布”交领右衽衫,交领处绲白边,衣长前仅至脐,后至小腿中部,称为“狗尾衫”;内穿多层胸兜,长至腹部;下穿黑色百褶裙,裙摆镶彩色花边,打黑绑腿。
  湖南隆回、溆浦及贵州黎平的花瑶,妇女用黄、红等色的瑶锦和花格布包头,呈50~60cm的大盘状,头顶露发,头帕两端有珠串和彩色丝穗从头上垂于后背。上衣是对襟式白色或蓝色短衣,袖口处镶有红色宽花边,系一条做工精致、花样独特的红、黄色挑花围裙。腰上系多层各色织花带,胸前戴银铃、银链,手上挎红色织锦花包。隆回花瑶妇女的挑花围裙做工精细,花样独特,构图丰满,分彩色和黑白两类,多为连续图案和对称图案,题材有山区常见的飞禽走兽、树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也有瑶族的民族图腾、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构思奇巧,更有深刻的内涵。新娘出嫁时,要将挑花制作的嫁衣,放在一块竹篾编织的大晒簟上,由母亲、姑嫂为她着装。新娘头戴的橙红色大盘象征太阳;大盘中间的头带象征月亮;周围的饰物象征星辰。裙子上的6对红色和12对黄色横纹,代表远方的长江和黄河;各种小图案则分别体现河流、山脉、田园和村庄。花瑶人用巧夺天工的挑花,展示出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世界。
  四、木柄瑶服饰
  木柄瑶是20世纪60年代后由长发瑶改称的,主要居住在广西百色地区,离岑王老山不远的浪平乡平山村的田坝、平山、新寨、花棚等5个自然屯。相传木柄瑶的黄、罗、陆姓祖居今湖南省临湘市龙筶山一带,后因躲避战乱于明末清初辗转迁徙到今天平山村一带开荒定居。
  广西百色地区木柄瑶女子服饰为上衣下裙式样,上衣为蓝、黑色交领右衽短衣,襟边、底摆绲浅蓝色布边,袖口镶花边,上衣底摆下端悬挂四串彩珠穿串的毛球;裙为黑色褶裙,并在底摆处镶浅蓝色布边;下打黑色绑腿。
  第三节 茶山瑶服饰
  茶山瑶自称“拉珈”,茶山瑶是因住地而得名。“茶山”是历史上大瑶山北部的一个地名。根据现藏于金秀村全胜祝家的清同治6年(1867)茶山瑶师公全胜银手抄《还愿洪门太疏意者牒榜》神书第一页记录:“今据大明国广西道桂林府修仁县西乡淳化里茶山洞上秀村新安社下……”地名记载可知,金秀村原名上秀村,地址是在茶山洞。又据《方舆纪要》载:“茶山(永安)州西十里,绵亘深远,林菁从郁。”大瑶山北部,恰在永安州(今蒙山县)以西,这一带的岭祖、巴勒、永合、金秀等地都有茶山瑶。
  茶山瑶服饰的衣料花色较简单,只有白、蓝、黑三色。春夏多着蓝、白色上衣,秋冬则穿黑色衣服。裤子均为黑色。丝织带子是茶山瑶有别于瑶山内其他族系的一种特殊装饰品,又是劳动必需用品。茶山瑶既种水田又开垦山地,水田、山地远离村寨,外出劳动需带中午饭或其他物品,因山高路窄,不宜挑担,全靠背负,瑶民便用黑布缝制在带沿,以做背负之用,丝织带子和峰形带子因此成为茶山瑶的特殊标记,同时又是结婚的必备嫁妆,丝带更是姑娘喜用的定情信物。
  一、男子服饰
  茶山瑶成年男子,一般头上有发髻,用头带包结,发髻的顶端露在外面,上着黑色交领短衣,下着黑色长裤。
  二、女子服饰
  茶山瑶通常着短上衣,族内服饰的主要差异在妇女头饰,因居住地域不同,大体上有两种样式:第一种银钗式,风格独特。第二种絮帽式,鲜亮沉稳。
  (一)银钗茶山瑶
  成年妇女的头饰,用三块长约39.6cm、宽约6.6cm、重0.5~0.7kg的银板打造成弧形顶戴在头上。戴这种头饰的茶山瑶主要分布在广西来宾金秀沿河十村,长垌乡的道江、长垌、溶洞、滴水、平道,三角乡的上盘王、下盘王等村。
  银钗式茶山瑶有盛装和便装之分,十八到二十岁的青年,在婚嫁、盛大节日或宗教活动时才着盛装;中年以后的妇女仅在入殓时穿。平时只需穿便装,但三块银板必不可少。盛装头饰需大量丝带,各种纱带及挑绣有花卉的白布,更有造价昂贵的银首饰;上衣用丝带镶边,叫补襟衣。衣不论套,而论“册”,上衣一册为5件或7件,内两层为单衣,最里面的是白色,最长,倒数第二层是蓝色,外面几件均为黑色夹衣。
  盛装佩戴头饰时,先将长发梳成辫子盘于头顶,然后将三块长约40cm、宽约7cm,重约1kg的弧形银板固定在头顶,两头翘如飞檐一般,最后用红色织带盘头,配以白色头巾或红丝穗披于脑后,挺拔的银板、硕大的耳环以及全身黑、红、白色的搭配,显得庄重大方。
  盛装的上衣无扣,需系腰带。腰带用黑布制成,两头绣花,有七层花,也有五层花的,图案多是拟动植物形状,较原始;底边用丝编织成狗牙花,酷似一颗颗锋利的狗牙。腰带两端分布穿缀十八颗银珠,结上彩絮。系好腰带后,还要外系绸制围裙,围好的丝带也穿有银珠。茶山瑶所穿黑色裤子,短而且宽,因此必须穿脚套。脚套制作精致,穿时需用丝带系扎。
  茶山瑶盛装时需戴耳环、银项圈(5个)、菱形龙头银手镯、戒指(戒指一副3个),同戴在中指上,里、外边者为细圈形,居中者为扁形。盛装银器约1.5~2kg。
  银器在茶山瑶饰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幼儿不分男女,从一周岁起开始佩戴银器,头上戴银制神像帽,帽的前檐神似长须老人或太白金星、土地公等,两旁是麒麟,是吉祥的象征。五到七八岁的女童,头上戴“帽珍”,上有山峰、星相、水波等图案。九至十四岁的女童,结辫盘于头顶,头上戴“平头”头饰,头饰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头顶的银板不是弧形而是直条形。
  (二)絮帽茶山瑶
  絮帽式茶山瑶,发髻上均罩有头巾,头巾的一端接有棉纱絮,包头时叠成帽状。分布在广西来宾金秀忠良乡的上卜泉、下卜泉、滴水、板显、岭祖、巴勒、屯打等村的絮帽茶山瑶习惯穿蓝衣,分布在广西来宾金秀长二、寨保、杨柳、六段一带的絮帽茶山瑶习惯穿黑衣。
  絮帽佩戴时,将头发盘于头上并用红色瑶锦带缠绕,再用绲有花边的白头巾包头。
  蓝衣絮帽茶山瑶上穿蓝色大襟右衽长袖短衣,右衽门襟处镶饰有彩色几何纹样的瑶锦带,衣领、衣襟、下摆、袖口处均用瑶锦镶饰;下穿黑色百褶裙,裙底边有红色瑶锦带镶嵌。套镶红色织锦边的黑色绑腿,用带穗的红色织花带系小腿;腰部围镶有红色织锦的腰带。全身上下为白、红、蓝、黑四色组成,色彩鲜亮又美观大方。
  黑衣絮帽茶山瑶上穿斜襟交领黑色长袖短衣,衣领、衣襟、下摆、袖口处均用红色瑶锦镶饰;下穿黑色窄腿长裤,套镶红色织锦边的黑色绑腿,用带穗的红色织花带系小腿;腰系两端绣有彩花的白腰带,并在后腰打结,带端图案显露在外;腰部围镶有红色织锦的黑色小围腰;斜挎红色瑶锦花包。全身上下为黑、红、白三色组成,色彩鲜亮又不失沉稳。
  第四节 平地瑶服饰
  平地瑶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富川、钟山和恭城及湖南省的江华、江永等县内。
  平地瑶支系包括4个分支4个小支(分支小支同属),其具体分支如下:
  第1支系:平地瑶(炳多尤话集团)。
  第2支系:红瑶(优念话集团)。
  第3支系:山仔瑶(珊介话集团)。
  第4支系:瑶家(优嘉话集团)。
  一、平地瑶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女子用自织的方格灰色花巾包头,喜着深蓝色的短衣,右开襟,襟边、袖口、裤脚分别镶道道白边或红边,服装为上衣下裤式样。
  二、红瑶
  居住在桂林龙胜一带的瑶族,因其女子上衣为红色调而称为红瑶。
  (一)男子服饰
  广西桂林龙胜地区的男子服饰基本与壮族、汉族服饰相同,上衣为黑色立领对襟短衫,下穿长裤,头缠黑头巾。
  (二)女子服饰
  红瑶女子蓄发盘髻,年轻未婚姑娘盘“螺蛳髻”,并用一块中心和四角均刺绣有“瑶王印”图案的黑巾包头,包头时额前正中露出“瑶王印”,但不能露发;已婚妇女盘“盘龙髻”,即在额前挽个髻,在头上包黑头巾,并把额前的发髻露出来。红瑶姑娘都有两种不同材质的上衣,一种是用织机织出的瑶锦制成;另一种是用黑土布制成,并在后背、两肩和前襟上刺绣各种图案,如人形纹、狗纹、龙纹和船纹等,图案内容特别丰富,做工也极精致,据说这些图案表现了瑶族师公传唱的《创世古歌》。衣袖两肩绣有始祖龙犬,衣身上绣有汹涌波涛中装满若干人的一艘船的图案,表现先祖迁移漂洋过海的故事。下穿蜡染花裙,花裙分4层:裙腰为白土布;上部裙身为黑土布;中部裙身为蜡染布;下摆用红、绿等色彩比较鲜艳的丝绸缝制。裙子前面无褶,后面有细密的褶,裙外穿青黑色围裙,再系彩色织锦腰带,缠黑布绑腿。
  红瑶可以从其服装上区分出年龄,年轻人穿红色织锦衣或全红刺绣衣,结婚生孩子后所穿服装为半红半黑色,做奶奶后着装就是全黑色的,只有彩色织锦腰带与年轻人相同。

知识出处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瑶族》

出版者: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书为中国纺织出版社获批的“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共分为两部分内容:上篇瑶族服饰文化,将全国的瑶族归纳为盘瑶、布努瑶、茶山瑶和平地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各个瑶族支系的服饰文化;下篇瑶族传统技艺,从纺纱、织布、织锦、印染、挑花、服饰工艺等内容进行撰写,并在每一分项中列举出几个最具瑶族特色的传统技艺进行阐述,如蓝靛染色、织花带、扎染、黏膏树脂染、数纱绣、贯头衣、大襟衣、对襟衣、狗尾衫、肚兜、百褶裙等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