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民歌的作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世畲歌》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870
颗粒名称: (一)畲族民歌的作用
分类号: J642.218.3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畲族民歌是畲族人的口头创作,是世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具有记叙历史、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等多种作用。畲族民歌就像一部“无字天书”,留给后裔一代接一代的口传心授,从中学到各种知识。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民歌 歌曲

内容

(一)畲族民歌的作用
  畲族民歌是畲家人的口头创作,是世代劳动人民不断创造的语言艺术的结晶,是社会的广角镜,记录着畲家的过去与现在。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前,畲村办不起学堂,畲家人只能靠民歌来记叙历史和记事。畲族民歌就像一部“无字天书”,留给后裔一代接一代的口传心授,从中学到各种知识。我小时候早出晚归到汉族村去走读一年私塾,粗识一点汉字。通过从母亲那里学来的《白蛇传》,对照着《白蛇传》手抄本,才学习到文化的。畲族民歌伴随着畲民凄凉的岁月,振作了子孙顽强的生命,磨砺了大家坚强的斗志。它正像母亲传给我的一首畲歌——
  落岭过少上岭多,担柴挟竹腰背驼,
  忖要发财投无路,歌是眼泪泪是歌。
  唱畲歌就像是在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因为,音乐是健康的促进剂。有民歌相伴,畲民终年劳动才不感到疲劳,才能忘记烦恼,振奋精神,才有身心的健康。正像古代齐国相管仲所说的:“人夫唱起歌来,你唱我和,轮转如飞”;“乐而忘倦,遂有兼程之功。”①所以,它就成为畲家男女的精神食粮。这是其一。
  其二,畲族民歌具有记叙历史的价值。它可以让人们从歌言中了解过去,展望将来。如——
  宁德种瓠福安生,下南兴化起瓠程,
  瓠藤踉到连江县,罗源县头将仔生。
  歌唱者以此喻彼,把畲族喻作瓠瓜(始祖号盘瓠)。歌意是,原先居住宁德县的畲民尚无后来福安县的畲民生得多,畲族本在下南兴化(今闽南莆田一带)起家,后迁连江,再徙罗源发族。这与史书所载的:“唐光启二年(886年,一说唐景福元年即892年),盘蓝雷钟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以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由海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贝头居焉。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②相吻合。现在据悉“台湾‘客委会’主秘盘治郎,姓盘子的盘,也是盘古开天的盘,他家的祖谱开宗明义,盘古是祖先。”③这个情形真有一点像我们闽东畲族在千百年来想找的盘大哥。
  其他史诗,如《明清纪事》(俗称十八帝)把明朝17位皇帝267年的执政情形,用14条民歌(56句话)就概括了。歌里提到“建文无奈去修行”和“崇祯座位不安平”之事,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探讨。
  同时,畲族民歌还留下了畲族历史的痕迹。
  上古,畲族人日事劳作,夜宿岩穴。在畲族未正名以前,是被称作“峒蛮”或“峒僚”或“蛮僚”。④这个峒字在畲族散条歌中就随处可见,如——
  郎峒来,郎峒都是歌秀才,
  郎峒都是歌师傅,晓得这式娘⑤不来。
  2006年,我在福建省《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畲族卷》编纂工作会议上,讨论古籍问题时,我说“畲族古歌算不算古”举例的一首畲族古歌。随之却招来了华安县政协副主席蓝贤的歌声——
  黄蜂来嬲⑥坐一厅,仰娘生好生端正⑦,
  从细末曾透⑧娘峒,不知娘心是咋生⑨?
  蓝贤唱完介绍说:“我1936年生于华安县官畲畲族村,祖祠在漳浦县,从庆福公传到我已经151世”(畲家习惯每世约20年,修一次宗谱)。为此我感到很奇怪:我在福安,他在华安,两地相隔千里,时间相隔千年,人地生疏。可是,我祖公流传以黄蜂为品牌的“黄蜂头”序歌,他也晓得唱。连畲族习惯称村寨为峒(畲音统)的名称,也保留原貌。这同史书所载的“长汀为光龙峒,宁化为黄连峒,峒者苗人散处之乡”①遥相呼应(1953年,畲族未正式定名前,《福建日报》曾称福安县茶洋村畲族为苗民)。“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僚啸乱,”唐王朝先后命陈政等人率兵到漳州“平乱”,峒民(畲军)头领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前赴后继同陈政父、子、孙三代人的斗争长达47年之久。尽管起义军遭到了严重摧残,但反抗唐王朝的斗争仍然此起彼伏,持续不断。到了昭宗乾宁二年(894年)又爆发了一起声势浩大的宁化“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的畲族武装反抗斗争。②
  畲歌还记叙着畲族居住的环境。如——
  郎掌茅寮冈头上,四围环转柴蔸王③,
  也无日头照一下,百鸟全夜叫天光。
  馒那食了过寮行④,上条岭子过条坑。
  上条岭子岭又硬⑤,落条岭子讲歌还。
  畲族世居崇山峻岭,依山建寮,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耕作艰难,收入低下。在畲歌里也有反映。如——
  郎寮又起大冈头,作些山田挂半腰,
  又惊六月做大水,又惊六月晒日头(旱)。
  娘作洋田又大丘,郎作田仔嫩苗苗,
  一丘割来无一捏,一垅割了卖转周⑥。
  先情“山哈”好气亏⑦,作些山田租又贵,
  收成无够交粮饷⑧,全年野菜食透尾。
  又如——
  养女莫嫁高山岔,云雾磨来雨麻麻,
  一落云雾一落雨,一次转来一次骂。
  其三,畲族民歌可作为陶冶人们情操的工具,可以教育人们与时俱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字歌警世歌——
  酒字炊酒曲来参,曲药发作弄人慌,
  出门做事酒少食,酒那食多爆酒颠。
  色字芙蓉五色装,贪花①郎仔食不壮,
  贪花郎仔花下死,贪食鲤鱼上钓亡。
  财字劝人莫贪财,财是汗水做得来,
  贪人钱财无仁义,几多贪人无结(收)尾。
  气字讲话要和气,为人行事要细腻,
  无理不会争得理,失手伤人反悔迟。
  会字会(能)人多勤劳,勤劳家府做会嗬(富),
  自己手头生肉好,锄贪戒赌贼莫做。
  迷字赌卜会迷人,赌卜凄钱②富变贫,
  几人家败因赌起,盲(瞒)人盘井井猛深。
  人字为人要学贤,贤人巧干家会兴,
  前苦后甜甜如蜜,先甜后苦苦黄连。
  古时,畲族长老教人“穷死不偷盗,饿死不乞讨”,直到现在还是如此。畲民上山劳动去了,家门不用上锁,只要用一条小树枝插上门扣为号,说明里面没有人了,谁也不会进去(意为谁进去,家产遗失,谁就要负责任)。平时,有人在野外拾到东西,就挂到村头的树枝上招来失主认领。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心都那样的直耿,主要靠孩提时的歌教。
  其四,畲族民歌是沟通男女感情的桥梁。畲族地区一座大山隔着一座大山,青年男女一年难得见一次面。大凡畲族姑娘心头都有“九把锁”,小伙子想找她聊天必须用计把它们一把把打开。因此,他们只有通过盘歌邂逅,相互把容貌看清了,把聪明才智展现出来,把彼此的倾慕心愿唱明白了。因此,畲家人谁要是不懂山歌,谁就很难找到佳偶。请听——
  男唱:无歌无胆与娘唱,家穷无胆对贤娘,
  乌鸦难上凤凰殿,李花难插玉瓶中。
  女和:有心与娘结成双,有缘不怕郎家穷,
  钱财那多使会了,桃子无叶开花红。
  求偶只求“爱心”二字,不论家庭贫富,不论面貌美丑。用春时桃树全身光溜,但花开得比其他植物都红艳做例子来审美。
  男子接声又唱——
  郎母养郎生无型①,无胆与娘对头寻,
  茶瓯②与碗不并副,衫长裤短不合身。
  女声接声又盘——
  有意与娘结同心,有心不惊郎无型,
  乌贼③是乌骨是白,跳鱼是乌味是清。
  这么一来,他们就把难以启齿的心里话托出来。
  其五,畲族民歌能够增加畲民日常生活的情趣。畲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要唱黏黏糊糊的爱情歌;畲族老人疾病辞世时,要唱悲悲凄凄的奔丧歌;畲族人们生产劳动时,要唱高昂激越的劳动歌;畲族姑娘行嫁离别时,要唱难舍难分的哭嫁歌;畲族男子娶妻同房时,要唱喜气洋洋的佳期歌。在畲家亲往客来的日子里,在那深山寮洞难以栖身,夜里没有电灯,家里被子缺乏,就要在寮内燃起篝火照明、取暖,由村里异性青年代表东道主同客人通宵达旦地进行“嬲歌”④,把歌声当作留客过夜的茶酒。特别是在畲族姑娘出嫁前,母舅、阿姨等母亲一边的亲属都有来请她去“做表姐”的习惯,同时也表示向亲友道别辞行。时间短的半月,长则三个月。届时,姑娘按婚礼盛装打扮,头梳蟠龙髻,身着凤凰装到表弟家。当晚,村里的表弟辈就要来同她对歌。表姐想象力丰富,“一娘对众郎”,有问必答,出口成歌。连唱三天三夜不翻犁(歌词不重复)。人人轮流请她到家里做客,连母舅都感到骄傲。表姐要是对不过他们,那么就要受奚落。更有甚者是“难为迎亲伯”。这个歌俗,即在畲族男女完婚前的两天,要请一位机智出色的歌手(俗称亲家伯),全权代表男方,挑着礼物到女方家迎亲。当晚,新娘的姐妹姑嫂们必然要与迎亲伯斗歌。迎亲伯必须按照规矩还歌。连对两夜,以歌取胜。如果迎亲伯不善歌,就会被用锅底灰涂成乌脸,罚作耕牛扛犁,或者连夜轰出家门。由此看来,畲族民歌不但是畲民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而且是整个畲族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是不通过歌声传承,那么,畲族文化传统就要失传了。
  其六,畲族歌言与客家山歌相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书报上的客家山歌和畲族民间歌言进行比较。
  (一)米筛⑤筛米谷在心,劝妹恋郎要真心,
  莫学米筛千只眼,要学花烛一条心。
  这首随兴所至、婉转动听的客家情歌(1991年9月11日发表于《中国财经报》)好像畲女常唱的“忖郎哥”——
  米筛筛米谷在心,簸箕①簸米稗在沿,
  娘那忖郎真心忖,雷公打柴一条心。
  (二) 哥系有心妹有意,铁杵磨成绣花针,
  阿哥系针妹系线,哥行三步妹来寻。
  这首广泛流传于闽、粤、台湾民间的客家情歌(参见1996年8月27日福建《每周文摘》报)也像闽东的畲族情歌——
  郎那有意娘有心,一条纱线一枚针,
  郎是花针娘是纱,针行三步线来寻。
  (三) 深山大树好遮阴,只听山歌唔见人,
  妹若有情应一句,省得阿哥满山寻。
  这是客家女在山里砍柴时,触景生情,与在不远处伐木的男人对歌(参见2000年5月5日《南方周末》报),也同畲族男女边干活边逗趣,既交流思想感情,又活跃劳动气氛的情爱相似——
  高山大树好遮阴,起早砍柴无讨讯②,
  你娘又走冈头等,我郎又走冈尾寻。
  (四) 人生在世善为先,大家都来当圣贤,
  善恶分明终有报,好人一定出头天。
  这是2008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再度回到故里永定县思贤村省亲谒祖,和夫人用客家话唱起的一首山歌。而闽畲乡也有与此内容相似的“家教歌”——
  善字头上两角摊,恶人心内十是横③,
  路中碍石有人撬,善人总会出头天。
  (五) 正月里来是新年,拿把伞子走长年,
  涯要东家十二吊,东家还涯八吊钱。
  这是2000年,香港华星出版社出版的《古榕树下》一书收载的一首客家“长工歌”。歌里除畲族称打长工也叫走长年外,“上丘犁到下丘转”、“想喊东家请过人”、“白叶裹粽喷喷香”、“禾子一割就转冬”、“朝晨无个火笼炙”等生产生活用语,语汇皆和畲族歌一样。此外,畲族称父母为“爷娘”,好像是个误会。可是,在这本书里,客家人亦称父母为“爷娘”。还有把同一棵树称为“共兜树”,毛竹称为“麻竹”,芋头称为“芋卵”等,畲家人的称谓和客家也相同。
  以上举例的客家山歌,我用畲语(有的字在语声上稍加调节)一哼每首都成一支好听的畲歌。这是什么缘故呢?语言专家说:“99%以上的畲族人使用的”是“接近汉语的客家方言”(简称福安畲语,亦称山哈话)①。历史学家说:“史料显示,早在唐初畲族人口在宁化地区(客家祖地——笔者)就占绝大多数,而且在725年建县之前,就是当地土著。因畲汉通婚、混居等,造成畲族的语言、服饰、文艺、风俗、饮食等都渐渐与客家无异,许多畲族特色文化已融入客家文化中。”②

知识出处

传世畲歌

《传世畲歌》

出版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畲族民歌做了全面、系统地采录与编辑。内容丰富,保持了畲族传统特色,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畲族文化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