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山人到陈桥人、后山人再浮滨人,陶器都有印纹,器表装饰的纹样成几何形,图案比较规整而富有变化,学术界便命名“几何印纹陶”。几何印纹陶可分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一般胎质为紫褐色、红褐色、灰白色、灰褐色及黄褐色。陶瓷烧成温度比正常较高,因此敲击胎体有铿锵之声,有的陶器表面还有透明体。几何印纹陶是我国古代陶器体系中的一大类别,几何印纹陶的纹样,是以平面几何为基础而构成,是应用点、线、面的变化所组成的一种图案,即以各种直线、曲线及圆形、方形、菱形等构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以这种方法组织的图案就称为几何形图案。几何形图案的构成,亦可分为单独图案和连续图案两种。在印纹陶纹样的装饰中一般采用几何形单独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图案,在艺术形式上可分为三种形式排列和变化。形式,有圆、方、三角和菱形等;排列,有斜向、水平、垂直、平行、曲线和螺旋形等;变化,有大小、多少、反复和空格的变化。根据艺术特性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直线是点在同一方向的运动轨迹,直线有垂直线、水平线和倾斜线三种。水平的直线使人感到开阔、宁静。垂直线使人感觉上腾与挺拔。
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空间上的变化。曲线,是点在空间逐渐变换方向的轨迹,所表现出美学特征是流动、变化、柔和、轻巧、优美,具有一定规律的流动曲线与直线相比更能体现形式美,使人产生轻快愉悦之感。折线,以两根不同角度的线结合一起为折线。由两线结合角度的锐、钝、重复、交叉、倾倒等作基本线图可组合成:菱形纹、雷纹、曲折纹、复线菱形纹、方格纹、勾连雷纹、双线方格纹、回字纹,双线芝形等。用三条以直线或曲线组成的形迹而无厚度的称为面。①
印纹源于陶器制作的拍打技术。陶器成型方法起初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初步成型后要用“抵手”抵住内壁,用拍子拍打器壁。拍,不但对当时的泥条、泥环盘筑技术制作的陶坯有紧固器壁和修整器型起作用,而且对后起的慢轮技术制作的陶坯的成型也是有效的手段;拍打必然在陶器表面留下痕迹,也就是印;印,乃是从属于拍的必然表现。拍印技术是以拍作为其主要之功用,但后来为了装饰陶器的外表,常在拍上常见性的纹样,例如叶脉纹、旋涡纹、条纹、席纹等等。再后来,往往还在陶器表面装饰上一些属于观念性的纹样,来反映当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总结和归纳;己成图案化的纹样,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这些意味。就是这样,拍与印这两种功用便在陶坯成型步骤本身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了。②
这也印证了恩格斯关于“线、面、角、多角形、立方体、球体等等观念都是从现实中得来的”③的观点。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产生于自然界的景与物以及人为的多种因素,即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对自然界某些事的刻划和对某些物的模拟,用一种抽象的形式,经过美学原理加以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和实用的双重价值,是包括我国畲族先人在内的人们遗留下来的珍贵艺术资料。凤凰山区地域辽阔,山河秀丽,气候温和,是人类起源、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给大自然打上自己的烙印,开创了远古的文明时代,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而几何形印纹装饰艺术则是这一优秀历史文化的奇葩。丰富多彩的几何纹装饰艺术,是从物质产品的加工劳动过程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素材中产生的。长期劳动实践发展了人们的技能,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发达的大脑。人的各项感觉器官对大自然的客观世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渐发展升华,给几何印纹陶装饰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前提,从而出现了艺术的创作。如,水波纹,用连续弧线组成的图案,层层叠叠,这正是对自然界连绵起伏的山脉的联想和艺术的表现,是南方山峦起伏的自然地理状况的真实写照。江河的波浪只是短暂或瞬间出现,水波纹不是江河碧波的再现,而自然的山脉则可永存,人们出门见山,每天面对大山,山能给人提供永久性的视觉对象,能定格于人们的视觉中,易于产生形象思维。因此,"水波纹”应是起源于山脉的形象,应称“山脉纹”为宜。在几何图纹样中常见的曲折纹、锯齿纹等应是对“山脉纹”的抽象化。
石器时代先人用简单的线条去描绘他们所认知的世界,用折线代表曲折的山脉,用曲线代表蜿蜒的河流,用意象的符号代表自己关心的事物等,用几何纹饰把人的某种心理或者说是与审美感受表现在彩陶上。这一形式,在当今的畲族文化中仍有遗留,主要表现在畲族的服饰上,尤其是彩带,它是“活”着的畲族“文物”。
彩带,畲语为“dai”,是畲族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手工编织品,是畲民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以及用作腰带、背带、裤带、刀鞘带等的生活生产实用品,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亲手织的彩带。织带,畲语称“gangdai”,是畲族姑娘们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能否织彩带、特别是彩带的粗细与花纹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
畲族彩带、衣服织纹上的几何形纹,从构图方式上来看大致有以下两类:一类纹样是单独纹样。这类纹样通常以一个独立“单位纹”构成,主题突出,骨架相对严谨,构图均衡,简洁明快。①主要是在以45。角倾斜的骨线上依排列单位纹,有些是由相同的单位纹排列,有些则是由不同的“单位纹”构成。排列规律上,有的是单位纹连续排列没有接缝,而有的则是有间隙的,从而构成不同的带状纹样。45°角倾斜,一是便于编织,二是美观。主要有山纹、水纹、云纹、雷纹、牙纹、螟蚣脚纹、万字纹、蝇脚纹等。
线形纹,一般不具有文化内涵,主要为单纯的装饰类纹饰。纹样以曲线、波线、折线、旋涡线等线性图案呈现。这类纹饰主要以花边的形式进行装饰,在彩带文字、图案的空旷处,衣服的领与袖口上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勾勒纹饰边缘,或者和纹饰排列在一起,使图案造型更加丰满,更加美观。
云纹,在汉文化中,云纹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因从雨,变化多端,并且与传说的龙有联系,而喻意吉祥,素有“祥云”之称,在各类装饰中以各异形态加以运用。畲族服饰中运用云纹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环境,畲族长期生活在大山之中,山项终年云雾缭绕。因此畲族的云纹多以云气纹的形式出现,正如他们日常所见,如烟、如气,效法自然。
牙纹,有的写为“犬牙纹”,这是不了解畲族的历史、畲民心理。畲民尤其是浙江的畲民,最反感的是把其文化与“犬”相关联,因为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畲民实行文化歧视,把“犬”说成是畲民的祖先。牙纹,主体为三角形,也有为钝角、呈锐角。排列起来有的紧实,有的平缓,排列的轨迹由所在图案而定,有的呈曲线排列,有的呈直线排列,多作为花边运用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边缘、衣角、领口等处。
牙纹是畲族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在畲族服饰上是必不可少的纹饰,成为畲族服饰的标志。闽东、特别是浙南畲民认为,畲族的衣服不在于花边多少,衣服上绣了多少的图案,而在于有无牙纹——“老鼠牙”。
畲族织物几何纹饰与先人的陶印纹一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劳动,是无数次的亲身接触、近距离的观察、认识,用抽象的表现形式与载体紧密结合,体现了质朴的生活之美。
如彩带是否漂亮,在于是否能灵活地把生产与生活中事象抽象化地在带面上表达。内容多取法于自然,但又不是直接截取自然形态,而是对自然的物象进行提炼与升华。所以,畲族传统几何纹饰不仅是纯粹的纹饰,也是生活的纹饰,其融入本民族特色,“其纹饰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视觉符号,而是蕴藏着深深民族情感和思维意识的独特艺术体系。”其间内蕴着民族风情,具有“以物寄情”之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