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福鼎畲族女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6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福鼎畲族女装
分类号: TS941.742.8
页数: 5
页码: 21-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鼎市畲族女装服饰特点,分别介绍了上衣、围裙、腰带、裙子。鞋子等方面。
关键词: 福鼎市 畲族 女装

内容

福鼎市原属福宁本州东部地,故流行福鼎市和霞浦县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的畲族服装又称福宁东路装(或简称福鼎装)。
  福鼎装的着色比福安装讲究,其常服为黑色右开襟式,大襟以桃红色为主调,加配其他色线。所绣花纹面积大,花朵鲜艳夺目。衣领两头下端,缀两粒红绒球“杨梅花”,中间镶各色料珠,非常美观。婚嫁妆更为考究,一般是上红绸衣,下着灰绸或红绸裙。鞋面为布质黑色,布底单鼻,秃头阔口,除鞋头外两侧也绣花。福鼎装整体风格艳丽。
  一、上衣
  福鼎畲族女装上衣为大襟、黑色,连袖有服斗,立领。领部复式,分大领和小领。领口较高,中线最高处约5厘米,面料颜色尚多选用水红、水绿主,加绣花纹。领子上的刺绣,通常图案有牡丹、莲花等花卉。盛装,领口装饰两颗直径约2厘米的红绒球,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球心镶各色料珠,有的还饰以小银片,俗称杨梅花。衣服款式与霞浦装基本相似,但只单面穿。衣长约75厘米,前后片等长,有服斗。大襟一般从中线宽出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处的刺绣集中在上角,绣法与霞浦装相同,在衣扣旁绣着龙凤、人物、花鸟等图案一片。右边大襟襟边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添边,配以红色布条,或加滚其他颜色的布边。两侧衣衩内缘滚镶红色添条。有些少女装没有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
  上衣主要部分的尺寸,领中部高5.3厘米,两端略低0.6~1厘米。大襟以领口垂直为中线,中线右边为右襟。右襟分上、下两部分绣花,上部分从领口垂直10厘米,再向右12.6厘米平行成一直角,直角口(即领口向右下斜的斜度)为16厘米。紧接这个直角为绣花下部分,即“服斗”,为高10厘米,宽12.6厘米的方块。上部分斜绣三道并连大朵花,下部分与上部分三道花紧接从右到左,头道绣大朵花,二道绣人物或梅鹊、鹿竹、双凤朝阳、曲龙上天等,三道与绣花部分的第三道相连,其样式见图1-43。
  二、围裙 围裙,也叫围兜、“合手巾”、“围身裙”。裙身呈长方形,黑色,长(高)约40厘米,宽约47厘米,裙头宽6.5厘米。青年妇女做节日盛装使用的,也有滚彩边,中间绣花,还配系一条绿色的20厘米宽、两头有十几缕穗丝的织腰带,长度为围腰两圈,两端还有两尺长、垂在腰侧或后腰。
  结婚后生下孩子,也作为背巾,背孩子作客或回娘家。其编织结构上,有图案上的单独模样、连续纹样、角隅模样等,又有梅花、牡丹花、莲花、菊花等。还有喜鹊、凤凰等自然纹和锁同、万字、云头、云勾、浮龙纹、山头、六耳、马牙纹、书宝、拈叶纹、柳条纹等几何纹图案,色彩鲜艳,富于畲族民族风格。日常用的,则在裙身加一层淡绿色绸布作为装饰。中、老年人劳动时用的围兜均为素面,用的面料则很讲究。
  三、腰带
  福鼎式腰带与蕉城八都装相似,都是编织成有几何图形或文字纹样的花带。
  四、裙子
  裙子为黑或蓝色素面、没有口袋的一布式筒式长裙,长过膝下至小腿之半,裙头打褶绣花。下图为福鼎市双华文化站收藏的裙装。
  五、布鞋鞋,平头绣花。有中脊的叫“单鼻鞋”,现在只有老人寿终时用。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服装种类、发式、头饰、服装款式、服饰工艺、服饰材质、服饰调查;建筑、雕雕、壁画、编织、刺绣、剪纸、银饰、陶瓷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