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的民族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07
颗粒名称: 谈谈我的民族工作
分类号: G472.1
页数: 4
页码: 193-196
摘要: 本文记录了蓝永德做民族工作20余年所经历的事情和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 蓝永德 畲族 泰顺县

内容

我1963年从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毕业,从事教育工作。1977年3月间调县委宣传部负责民族工作。1978年任县府民族科科长,直至2000年退休,做民族工作长达20余年。
  先说我的民族——畲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的民族艰难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它受尽旧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那就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大汉族主义的歧视。畲族人民长期以来过着闭塞、贫穷落后的痛苦生活。普遍流传着畲族三件宝的歌谣:火篾当灯照,棕衣当棉袄,番薯丝吃不饱。但不管生活多么贫穷,文化多么落后,它还是与汉族老大哥及其他少数民族顽强地杂居下来,以走走迁迁,居居又迁走的形式,不断变换生活地点。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五省的边远山区,杂散居住,并不断地发展壮大着。经中央民族大学施联珠教授等人的调查研究,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确定这支原以“山哈”自称的民族为“畲族”,以人口为序,排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第20位。
  致力于畲村基础设施建设。1977年,我负责民族工作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刚结束,一切都要拨乱反正,从头开始。首先是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基层。把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作为重要的着力点。我广泛深入基层,走遍每个畲族小山村,进行调查研究,以掌握各个畲族村的村情。当时群众最迫切要求解决的是一条路、一盏灯和一口水这三件事。
  一条路:畲族群众长期过着贫穷闭塞的生活,货物出不去也进不来,只能坐着等死!真是致富没有“路”,驮驮担担,肩扛肩担,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经过组织发动,宣传帮助,他们利用我们民族科发放的有限的几百元、几千元的民族扶贫资金,买点钢钎、炸药,竹编泥箕,自带锄头工具,女挖男挑,推推扒扒。竹里官坑、司前左溪、林山、桥底、石马下、长坝头、乾头仔等几十条机耕路先后开工了,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四十多条畲村机耕路通了。后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持续帮助与支持下,现又通了“康庄路”,拖拉机、小四轮、汽车基本上都可以到村。畲村的资源,得到了普遍的开发利用,畲民的生活也随之提高了。
  一盏灯:长期处于火篾当灯草的畲族,有了电灯可以照明,自己的家也亮了起来,这是男女老少多么盼望的时刻啊!但是,这做起来却是一件较难的大事。1978年时,就连司前畲族镇司前村、左溪村这样的集居大村,电灯也还没有拉上。有的还是用竹竿、木杆作电杆,电线有的用皮线拉上就用了,极不安全。确实是急需努力办和群众迫切需要的大事。司前、左溪、林山、小条、上岱、竹里、桥底、岭坑等一批主要的民族村在1978年先后都拉上了电网。上岱大队(行政村)1978年就买下电杆100多根,20kW的变压器三台,耗资10万余元,办好全村的电网实现了畲族群众向往已久的心愿。用上电的确也是畲族群众的一件大事、喜事。龟湖镇徐家山大队长坝头自然村,住着七八户雷姓畲胞,1978年他们利用屋后山坑的一条水流,做了个能装20立方米山水的小水池,用水管把水引到微型发电机,发起电来照上个把小时以达到用电来照明的幸福享受。我向市委统战部民族处汇报后,处长张昌斌、雷小武同志特地从市里赶来,步行五十里,爬山过岭来到这里,向他们表示祝贺。由于张昌斌同志是一位左脚在革命时期受过伤的老同志,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极不方便,群众知道后对市领导这样的关心重视他们,深受感动。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全县少数民族群众全部用上了安全电,照明、加工、烧饭、烧水、取暖等设备齐全,进入了一个电气化的时代。
  一口水:泰顺畲族入迁较迟,最早迁入泰顺的是竹里金山垅雷姓先祖,到现在也只不过近400年,所以较好的平川和大村都无法进入。居住的地方都是偏僻边远的山坡深湾,各种生活条件都要差些。饮用水多半是田水或山坑水、路边的脏水,直接影响到畲民的身体健康。所以饮水卫生成了群众头等大事,是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我们民族部门必管的群众切身的利益相关的大事。我们汇同县爱卫办同志,对全县民族地区的饮水问题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分轻重缓急,逐步解决。在县爱卫会的积极配合下,民族经费与改水经费捆绑起来使用。畲族群众也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找水源、建水池、埋水管,全村动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造水池60多个,90%的民族村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对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起到很好的作用。司前镇小条村畲族群众在水池上刻写了“饮水不忘共产党”,表示对政府支持的感谢。
  一张叶子:畲族群众大都居住在山坡上,发展茶叶生产有独特的天然条件。也是一项可以投入市场经济的生产项目。畲族人勤劳,养牛羊,有栏肥种茶等有利条件,畲村发展了大量的优质茶叶。如百丈上林、司前林山、仕阳桥底、石竹后、仙稔竹家山、彭溪的玉塔等村都是很好的茶叶生产村,他们生产的“三杯香”,是我省重要的名茶之一。经民族科的多年积极扶持,出现一批象彭家堡村雷建松、林山村雷祖松、仙稔乡竹家山村雷祖松(同名)、上林村的钟家彩等茶叶重点户,有的因此还受到省、市、县的多次表彰。如雷建松199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荣誉称号。
  “大火无情人有情”,这是我救灾方面一件难忘的事
  1996年12月22日晚七时许,龟胡乡石览湾村钟良港等9户畲民房屋失火。烧掉房屋9榴和全部财产,损失计人民币30.8万余元。
  火灾发生后,镇领导陈昌坤、董教宋、李德和及周边村的干部立即赶到,问寒问暖、加以安置等并及时送上应急物品。接到报告后,我和钟炳文两人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送去应急财物,给予支持。25日我们以县府民族科名义向温州市委统战部发出紧急电传。可巧的是当天下午市委统战部分管民族工作的金国文副部长正在主持召开全市眼镜行业协会年会,金国文动情地读完电传全文后,带头捐款100元。各眼镜厂商立即响应,你一百,他三百,仅20分钟捐款8800元。目睹此捐款动人情景的市工商联秘书叶积兵同志,即将此事写成“畲族同胞遭火灾,眼镜协会送温暖”的报道。12月30日,《温州日报》报道了此事。然后,市民宗局领导何烈华、郑颉丰(民族处处长)、陈锡武、蓝海波、梁洪景等也分头向红十字会、宗教界人士发出求救,共捐款9000余元。这样全市共计捐款19800元,另加羊毛衫、食用油、被子等装满了一辆汽车。12月31日,市民宗局租用长运公司汽车,由民宗局郑颉丰、蓝海波、梁洪景等专程送到龟湖。与此同时,统战部、民族科又向县政府作了汇报。县民政局指派郑昌龄副局长、董夫瑶科长与县府办张建军副主任、统战部长林致垠等一起前往龟湖慰问。此次计有民族科、民政局、教育局、仕阳林长徽等20个单位和个人共计36000余元和一大批崭新的腈纶衫、棉袄等物资,为灾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起了关键作用。
  这些雪中送炭的行动,使畲族灾民非常感动,做了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心。当时每户数千元的救灾款(最多户达8000元),为他们重建新家起了关键作用。这是我几十年民族救灾工作中成效最好的一次,至今记忆犹新。
  大力协助发展民族教育
  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困难,也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直到1962年三魁的蓝朝录温州师范学院毕业,全县才有第一个畲族大学生。1964年
  中南民族学院向泰顺招生,因无畲族考生,只好由王陈广同志取代入学。1983年钟炳文考取中南民族学院政干班,成为“文革”后第一位带薪脱产学习的畲族干部。后经民族部门积极努力,雷明顺、蓝旭锋、蓝忠诚、雷凤远、蓝天出、钟金芳等陆续进民院深造。毕业后重新分配行政工作岗位,提高了民族干部队伍素质。可喜的是章前垟村雷文芳由南京大学毕业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成为全县第一位畲族研究生,是畲家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1962年,省少师培养出本县第一批师范生雷声泰、钟传清、李柽等人。从那以后,每年都有新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约有300人。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全县教师的骨干力量。缺医少药是民族地区的一个严重问题。民族部门通过温州卫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中级医务人员,目前有50多人。许多人成为乡、镇医院的骨干。温州农校也一样,为泰顺农业科技方面培养了一批新生,增强畲族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尤其需要提到的是,针对考大学生源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录取率低的状况,我们打报告给县政府,要求在泰顺一中办民族高中班,以降分录取、集中培养、给予补助的方式,举办了许多期的高中班,如司前畲族镇镇长钟宗格、竹里畲族乡乡长钟成福、职教中心科长钟成献等都是1985年第一批高中班的毕业生。
  再回过头来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所走的路也是耐人寻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上的问题解决了,但文化上还是一穷二白,群众大多丁字不识草鞋耙,迫切要求学文化,男女老少齐上夜校、办扫盲班等。为进一步提高畲族群众文化水平,我们民族科把每年民族经费约三分之一用于畲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如用于安装教室窗户玻璃,给民族中学购置图书仪器、建学生食堂等。总之,通过这些措施,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发展。
  回顾20多年来的民族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本人兢兢业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问心无愧。

知识出处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畲族文化泰顺探秘》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泰顺畲族的迁徙与繁衍、人口分布、畲族语言、畲族服饰、畲族民歌、畲家传说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永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泰顺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