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乡村人民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01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乡村人民政权
分类号:
D696
页数:
16
页码:
310-32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2年~2005年福建省宁德市畲村人民政权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人民政权
宁德市
内容
一、畲族乡 1953年2月8日,福安县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决定在福安第十一区畲族聚居的仙岩乡建立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其乡域范围东至桦坪畲族村,西至洋坪畲族村,南至仙岭洋畲族村,北至大林畲族村;方圆面积6.75平方公里,畲族495户1745人,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9.71%。仙岩畲族乡自治区政府是福建省内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畲族乡自治区政府。经民主选举产生48位畲族人民代表,51位乡政委员和乡长、副乡长、乡农民协会主席等。1956年8月,因区划调整,仙岩畲族自治乡撤销,并入湖坂乡,称仙坂乡。
1956年12月,国务院正式认定畲族为单一民族。1957年,福安专署根据宪法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贯彻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查清各县少数民族分布等情况制订出建立民族乡方案的基础上,批准建立45个畲族乡。总户数12045户,其中畲族9054户;总人口41989人,其中畲族32044人,畲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76.45%。其中畲族人口占80%以上的民族乡25个,畲族人口占70~80%的有6个乡,畲族人口占50%~70%的有14个乡。民族乡依据民主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原则组建,并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在行使政权中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既注重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生产和各项事业,同时充分体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以畲族为主,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参加。45个民族乡共有乡人民代表788人,其中畲族613人,占77.79%;乡人民委员会委员456人,其中畲族360人,占78.95%;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7人,其中畲族42人,占78.95%。这45个民族乡中除有7个在罗源县和连江县外(当时属福州地区,现属福州市),其余均在现宁德市辖区内。依次为福安一区(城关)的仙岩,三区(社口)竹岭,四区(穆阳)东南、燕洋、王溪、凤洋、蓝山,五区(溪柄)碧后、茶洋,六区(甘棠)山岭,七区(下白石)林洋、半岭、长山;福鼎前岐区双华、佳阳,桐山区浮柳,白琳区牛埕下、瑞云;霞浦后岗区青坛、鲤鱼山、大墓里、梨坪湾,盐田区西胜、岚关,溪南区牛胶岭,牙城区草岗,溪西区墓仓;宁德城关区雷东、后山,八都区南岗、漈头、新楼、猴盾、北山,霍童区九仙,飞鸾区南山等38个。
畲族乡经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设民政、治安、武装、生产合作、文教卫生、财粮调解、绿化等工作委员会。畲族乡人委干部以畲族为主,其中正乡长均由畲族公民担任;70多位副乡长中有58位是畲族。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中,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民族乡被撤销。
1963年,福安专署根据中央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原在1957年前设立的民族乡,当地少数民族要求强烈的,区划变化不大的,经县人委批准可恢复民族乡的建制”的指示精神,在畲族群众的一致要求下,决定在区内恢复民族乡。成建制的有福安的仙岩、凤洋、山岭、茶洋、竹岭;霞浦的鲤鱼山(恢复后改名马洋畲族乡)、青坛(恢复后改为墓斗畲族乡)、岚头(恢复后改为洋边畲族乡)、西胜9个民族乡;下辖206个自然村、3969户14663人,其中畲族2705户9631人。乡人民委员160人中,畲族106人。此间,政社合一制并存,畲族乡既称畲族乡,又称人民公社;既是畲族乡人民委员会,又是畲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全区共有畲族26608户100684人,分布区内7个县、52个区、314个公社、675个生产队、2000多个小队。其中纯属畲族的公社3个,大队156个,生产队1882个;畲族人口占50%以上的公社20个,大队118个。全区畲族干部235人中:脱产121人(内县区级29人、一般干部92人),半脱产114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区建社(大公社),改县、区、乡、村4级建制为县、人民公社(原区级)、生产大队(原村级)3级建制。取消区下属的乡(小公社)一级建制,畲族乡被撤分为若干生产大队。
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指出:“凡是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当建立民族乡。”“建立民族乡,少数民族的人口在全乡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一般以30%左右为宜;个别情况特殊的,可以低于这个比例。”根据《通知》精神,为方便畲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强化畲乡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畲汉人民团结,发挥畲汉人民聪明才智,1984年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区内畲族聚居地区分别建立14个畲族乡。畲族乡中福安县坂中、康厝、穆云,霞浦县盐田、崇儒、水门,宁德县金涵等7个畲族乡,为人民公社改建,属区一级乡镇建制福鼎县的浮柳、牛埕下、瑞云、双华、佳阳、岔门、象阳7个畲族乡中,除岔门和象阳为新设外,其余5个都是1957年原畲族乡恢复,因福鼎县实行区、乡(大队)、村民小组3级建制,其畲族乡实为行政村一级建制。1987年福鼎县区改乡后,7个畲族乡均改为行政村(村民委员会)。1993年10月福鼎县设立硖门畲族乡,全区有畲族乡8个,畲族乡面积1436.1平方公里;下辖村民委员会182个,村民小组1538个;共42168户175540人,其中畲族9767户42401人,畲族人口占乡总人口的24.15%,乡主干畲族占三分之一。2005年宁德市8个畲族乡行政区域面积856平方公里,下辖4个居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委员会,1434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48494户,190678人,其中畲族11523户49153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5.78%。
畲族乡除具有一般乡的职能外,还根据民族乡工作条例行使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有关规定,结合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加强党和国家对于民族地区的领导,合理开发利用民族地区的各类资源,缩小地区差别和各民族之间发展差距。
畲族乡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政策,讲究工作方法,把疏通民族关系,打破历史造成的民族隔阂,调解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纠纷,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作为当时工作的重点。积极为当地畲族人民多办好事,进行民族成分识别;帮助当地畲族乡村改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发放救济粮,解决畲族人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组织货源开展物资交流,方便畲族群众;提高少数民族的地位,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发展畲族党员,培养畲族干部;根据党的政治协商精神,推选畲族政协委员,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重申解放后所制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重新明确了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职责范围,进一步阐述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方针。帮助畲族地区发展各项建设事业,逐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民族工作根据区情和民族特点采取“一手抓民族经济开发,一手抓发展民族教育”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民族经济开发中,侧重抓好茶、果、林、食用菌生产;在饲养业方面侧重抓好猪、牛、羊、兔的饲养;在加工业方面侧重抓茶叶、粮油、竹木、砖瓦加工;重点扶持民族片村的支柱产业,建立产业基地,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稳定民族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给在民族地区工作5年以上的中小学的民办教师考核转正;在边远山区重点兴办一批寄宿制的民族中、小学,在生活上给学生予照顾;分期分批发展学前教育和成人技术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经济开发;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师范生、农校生和卫校生,注意培养高级技术人才,采取奖励金的办法,鼓励学生进取;改善重点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对中、小学毕业的落第生集中进行文化和适用技术补课等,均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大队、村民委员会
1963年,福安专区畲族分布较多的大队675个,生产队1433个。其中纯属畲族大队156个:福安87个,霞浦23个(目鱼山、紫称坪、洋尾厝、梨坪湾、罗汉坪、磨石坑、二铺、高山、后洋、洋边、枯岭、七罗洋、吴家洋、茶岗、长坑、后地、墓仓、白露坑、半月里、牛胶岭、南门山、下岐山、坪岭),福鼎县13个,宁德县28个(南岗、水尾、新楼、半山、漈头、高山、北山、施洋、柴坑、猴盾、大坪、炭由头、保安塘、下雷东、上雷东、上金贝、亭坪、金涵、烟亭、后山、中前、黄土垒、南山、可坑里、乌岩、大石、九仙、琴田),柘荣县4个(茶湾、弯里、八定、柯岭),周宁县1个。
1984年恢复畲族乡后,又先后确定189个畲族人口在30%以上村委会为畲族村委会。其中畲族人口在60%以上的141个。具体是:宁德城南后山,金涵上金贝、廷坪、金涵、琼堂、院后、中前,漳湾雷东,七都漈头、外洋、北山,八都南岗、猴盾、大坪、半山、新楼、韩丹,九都九仙、柴坑、乌坑,霍童小石,赤溪松岭,飞鸾南山、向阳里、新岩、蒲岭;福鼎秦屿财堡、方家山,白琳牛埕下、康山,硖门瑞云,桐城浮柳、岔门,前岐龙头湾、桥亭、佳阳、象阳、双华、罗唇、佳山;霞浦盐田瓦窑头、洋边、二铺、西胜、南塘、尤澳,崇儒新村、上水、霞坪、溪坪、苋下、半路张、岚下,水门茶岗、半岭、大灞、长湖、青澳、七斗岔,三沙东山、单斗、三坪、二坑,柏洋西坑、大岭、阮洋、斗门、一层、茶坑、凤江,洲洋青福、墓斗、岭头、马洋、八斗贝、大沙、七宝洋,沙江大墓里、大坪、龙湾、小马,长春法华,下浒四斗,北壁盘前,溪南南门山、白露坑、后慕;福安市城阳铁湖、白坑、茶洋、纸坪,坂中日宅、林岭、亭兜、和安、彭加洋、井口、后门坪、许洋、大林、仙岩,上白石南山头,溪尾林洋、坎下,松罗后洋、小茶洋、王棣、大坪里,溪柄白沙、东坪、长洋、彩花桥、龙潭面,湾坞坑源、梅洋、寒洋、半岭、岩下、福岭、池头、宝林、半屿,福口坑里坑、潘洋、山里、上山、牛山湾、荣岭头、利岔、大坪、谢岭下、潭头鹅山,穆云上洋、科后、虎头、中沃、外厝、温岩、燕坑、岭坑、王楼、梨田、竹洲、南山、高岭、燕科、溪塔、洋坪,下白石章岭王坑、下赤、金腰带、通湾洋、亨里、秦坎、章坑、坑门,康厝半山、竹沃、红坪、东山、凤洋、长潭、金斗洋、秋岭,溪潭马山、仙石、蓝田、岐山、下庄、瓜溪,甘棠坑门里、春雷云、岭尾、北山、山头庄、小岭、过洋、何厝;古田平湖富达,大桥梅坪,凤都新建;屏南甘棠巴地,寿宁斜滩外洋;周宁咸村云门,玛坑灵凤山;柘荣楮坪茶湾、湾里,乍洋宝鉴宅。1993年,189个畲族村年末乡村户数38361户,其中畲族23785户;年末乡村人口163331人;其中畲族100579人;年末劳动力63129人,其中畲族38983人。畲族村委会主要干部绝大部分均由畲族担任。2005年,宁德共有234个畲族村(居)委会年末户数52267户,其中畲族29880户;年末人口214400人,其中畲族125605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58%,畲族村委会主要干部大部分由畲族村民担任。
三、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县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规定,区内各县分别组织召开了两届共114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次会议均由县筹备委员会发聘请书邀请畲族代表参加。1949年底至1950年初,区内畲族聚居的福安、霞浦、宁德、福鼎4县在召开首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共邀请13位畲族代表参加会议,畲族代表占代表总人数803人的1.62%;1952—1953年上述4县召开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畲族代表人数增至57人,畲族代表占代表总数972人的5.86%。
1953年,福安县在第十一区畲族聚居的仙岩乡试验建立全省第一个仙岩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民主选举出的48名乡人民代表均为畲族。1957年,全区建立45个畲族乡(含连江和罗源县的7个畲族乡),选举乡人民代表788人,其中畲族613人,占代表总数的77.79%;畲族当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5人,占当选县人大代表总数的78.95%。同年,全区畲族当选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329人,县人大代表116人。
1963年恢复设置9个畲族乡,畲族266人当选乡人大代表,占乡人大代表总数410人的64.87%。同年,福安、霞浦、宁德、福鼎、寿宁、周宁、柘荣7县,畲族当选乡人大代表2591人,当选县人大代表148人,省人大代表3人。1983年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区畲族当选乡镇人大代表1299人,县人大代表253人。1988年乡镇设人大主席团,主席团设常务主席成员7至11人,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1人处理日常事务。1953—2005年全区一至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福安、霞浦、宁德、福鼎4县(市)畲族1400人当选县人大代表,约占同期人大代表总人数13879人的10.09%;2005年宁德市有畲族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代表19人,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8人;此外有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政协委员5人,宁德市首届政协委员19人。有321人被选省人大代表,有6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附:
县人民委员会
关于建立仙岩等13个民族乡工作总结报告
(1959年11月17日)
我县境内什居畲族较多,据最近统计有9866户33438人(男19299人,女14139人),占全县总户数的10.7%,总人口的10.3%。全县87%的乡都有少数民族。
解放后,由于上级党政的正确领导,我县贯彻了民族政策,新的民族平等、团结关系逐渐形成,旧社会的民族歧视、压迫现象已根本改变。广大的畲民和汉族一样,参加了各种社会改革运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都有一定提高和改善。
为了发挥少数民族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民族自治权利,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精神,对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依照当地民族关系、自然情况、历史习惯、经济联系以及有利于发展生产和各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等条件,经过本委研究,订出方案,报请专署批准后,从7~10月份先后建立了仙岩、竹岭、燕洋、王溪、东南、凤洋、兰山、碧后、茶洋、山岭、半岭、长山、林洋等13个民族乡。
从这13个乡来看,计有216个自然村,5176户18157人(男10495人,女人7662人),包括汉族1301户4340人,已建立民族乡的畲族占全县畲族总人口的41.3%。除仙岩乡都是畲族外,汉族占3%~9%的有4个乡,16%~28%的有3个乡,32%~45%的有5个乡。现有耕地面积22845.2亩,农田3845.09亩。高级社50个1617户5633人;初级社53个742户2560人(入社农户占民族乡总农户的45.40%),共产党员157个,共青团员454个。
民族乡政权是依据民族集中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在县人民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根据民族特点,使用当地民族通用语言,行使职权,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事业。为尊重境内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委员会除以畲族人民为主组成外,还有适量的汉族参加。根据这13个乡统计,有人民代表258人,其中汉族57人(占22.1%),有乡人民委员会委员135人,其中汉族28人(占20.7%),有正、副乡长36人,汉族占6人。
民族乡名称,是以民族名称冠以地方名称组成。如“福安县仙岩畲族乡人民委员会”。
民族乡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政治思想觉悟与工作热情。
(下略)
再次,进一步加强了汉、畲民族之间的团结。
(下略)
从整个工作中看,尚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注意加以解决:
首先,深入、广泛的宣传民族政策工作还不够,妇女很少参加开会。少数乡由于当时工作繁忙,作法也较粗糙,只注意吁对少数民族教育,而忽视对汉族的宣传。因此,今后还必须进一步的全面贯彻民族政策,在彻底克服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同时,还要注意克服和批判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
其次,有的民族乡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系统组织尚未健全。个别乡分乡后缺额干部还未补上。这些都必须结合中心工作,抓紧把它健全起来。对于这次没有当上乡主干的一些少数民族积极分子,还要加以培养、教育,提高工作热情。克服他们中某些人看不清民族发展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对落选的一些乡主干,必须注意适当安排。
第三,有些乡分开后,公共财产和合作社中的财务等还未进行适当处理,因此,应该根据原有乡财情况,发扬团结友爱精神,由双方进行协商解决。
第四,个别地方少数民族不愿叫畲族,认为称畲族,汉族还会骂他们为“畲客”、“畲婆”。因此,还应向他们详细说明畲族来源,使汉、畲族人民对畲族名称都有正确认识,同时在汉族和畲族人民中还要进行民族平等团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教育。逐渐消除群众中的旧思想意识。
第五,少数民族地区中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接触新鲜事物较少,文化、卫生还是落后,尤其文盲很多。全县除原有民族小学28所外,今年还增设了26所民族小学,有些校舍还计划加以修理,并已建立文化站两个。这样畲族地区的文化面貌就得到很大改观。但对有些疾病还未根治。因此,今后应该逐步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对于现有的学校,还必须加以巩固提高,有些校有条件设立高小班的,应该设立。
第六,解放以后,少数民族地区虽经人民政府大力扶植,发展生产,生活有了提高,但还有很多困难。
第七,我县原计划建立14个民族乡,现在廉岭乡汉族并乡尚有问题未曾建立。目前还有7个地区少数民族要求建立民族乡,其中除3个条件基本不够可予解释,两个可以改名外,尚有3个乡需要增加编制须待研究解决。
第八,民族乡干部多属新选任的,领导经验较差。因此,必须派得力工作组加强领导。目前兰山、燕洋两乡还没有党支部;长山、林洋乡汉族占1/3以上,副乡长却设1人。个别乡民族的有个别乡政主任委员还不是人民代表,今后必须注意培养汉、畲族领导骨干,提高其政治理论文化水平。通过这次社会主义大辩论后,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地区的合作化,使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祖国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为民族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福安县建立仙岩乡畲族自治区工作总结
(1953年3月25日)
我县为了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曾组织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学习民族政策,遵照上级人民政府的指示,特择定十一区仙岩乡为重点订出计划,配备干部两人,于1月27日下乡进行工作至2月12日止结束,历时5天。通过这次建立自治乡树立了畲族群众当家做主人的思想,从而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提高一步。兹将该乡建立自治区工作总结如下:
(甲)一般情况
(1)自然情况:仙岩乡纯粹畲族,全乡计有16个自然村,即大林、七花垅、楼前、上和庵、下和庵、白岩下、刘田、和庵对面山、白石岩下、洋坪、仙岩下、叠石、南垅、仙岩洋、仙岩对面山等,在土改时分为四个基点。全乡计有450户1410人,男900人,女510人,姓雷的群众61户,姓蓝72户,姓吴两户,姓钟318户。成分:中农25户,贫农424户,富裕中农1户。该乡在土改前合在湖坂乡,因此畲民积极性未能发挥。自1952年5月单独立乡后他们便大大地发挥了积极性,产生了劳动模范1个,宣传模范1个,转业军人模范1个,民兵模范4个。其次参加县常务委员1个,参加中央国庆观礼代表1个。
(2)组织情况:解放后进行了各种运动,革命群众得到翻身,从而政治觉悟提高,全乡建立1个党支部(共产党员5人),一个团支部(青年团员30人,其中女性为3人),有民兵中队部1个,参加民兵85个(内基干民兵35人),宣传站1个,有宣传员30个(其中女性3人),全乡农民均已参加农会。这是乡里的基本组织情况。此外,通过1952年爱国增产运动,组织劳动互助组39组,男628人,女451人,合计1079人295户。乡干部方面一般均能纯洁,其中只有5个当过伪甲长,但是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是被迫担任的。
(3)政治情况:全乡任过伪保长的4个,伪甲长36个,伪保队副两人,当过国民党兵的有11个(解放后镇压反革命时伏法保长1个)。
(4)经济情况:在国民党统治时他们受着抓丁、掠夺、苛捐、什税等压迫及地主阶级高利贷剥削和大汉族的歧视,抬不起头,终年辛苦劳动,不能解决温饱。
解放后进行了土改,农民拿回了地主的田1922.23亩,每人分得1.5亩(农地亩数未计在内,每人平均数包括农地在内)。此外,全乡农民还有松山15740亩,杉山1652亩,竹山20.4亩,茶山237.3亩。加以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扶助生产,大大地鼓舞了畲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1952年的爱国增产运动,全乡男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土地深耕细作加工加肥后获增产。因此畲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如雷石宝,在国民党统治时全无土地,自己当过雇工做过乞丐,吃的是苦菜粗糠,生活极端困贫。解放后,分得3亩土地,进行精耕细作获得增产,添置了毛衣1件、衣服8件、裤子4件、鞋4双、袜4双、面巾5条,此外,粮食可吃全年。目前全乡新建房子13座,修补的3座,提高群众的生产信心,在去年冬季全乡存入预构肥料谷63担,给1953年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5)文化方面:该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全无求学的机会,造成全乡文盲。解放后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办小学1所学生124人(男97人,女27人),速成识字班1所学生70人(男58人,女12人)。1952年冬季,政府替他建筑新校舍1座,畲民文化初步开展,如钟石和过去只认得10多个字,现在已认了1000多个生字。
(6)干群在建政思想情况
(下略)
(乙)工作过程
整个建政的过程可分如下几点来说:
(1)工作方法:(上略)工作组到达该乡后,首先召开了乡扩大会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批判、教育,而后说明建政意义,结合生产工作(清积肥、兴修水利、垦复茶园、备战),提出“如何围绕生产中心工作来进行建政工作”给各干部作充分的讨论,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了筹备委员会,有宣传乡长1个、农会主席1个、民兵副班长1个、团支书1个、民政委员1个、妇代会主席1个、妇女代表1个、生产委员1个等17人组成(乡长参加省优抚会不在乡),研究后订出建政工作计划,进行分工包干宣传和搜集群众意见。大家情绪很热烈,信心很高。(下略)
(2)宣传:为了贯彻民族政策,使建立自治乡意义达到家喻户晓,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我们首先召开全乡宣传员会议,研究了宣传的三个主要内容:一为民族政策;二为为什么要建立民族自治乡;三为人民代表的资格和条件。围绕着这个内容并结合宣传生产土作,提出建立自治乡才能领导好生产,改善生活。为了使全部内容都能宣传下去,将抄发宣传提纲给各个宣传员作参考,宣传内容决定后大家又讨论,用什么方法宣传才能做到树立群众当家做主人思想,使大家明确而后分头下去。
自乡干部宣传员下去后分别召开了群众会、妇女会、青年团员会、小型座谈会,个别谈话及运用黑板报、广播筒、民校速成班等,大力进行宣传,树立了群众当家做主的思想。(下略)
(3)划分选区产生代表:
①召开筹备委员会,学习讨论人民代表的资格(即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赞成共同纲领、年满十八岁者,除患神经病及剥夺政治权利者外不分性别信仰均可当选代表)条件,(A)常年劳动(包括体力脑力劳动);(B)热心为人民服务;(C)为人正派公道,能和群众联系,而后按该乡实际情况及习惯划分4个选区,决定10户左右选举代表1个,经过讨论研究后大家分头下去进行宣传及选举。
②选举方式:按选区召开群众会,继续贯彻代表资格及条件,响亮提出“选好代表才能办好全乡事情”,而后分组讨论。根据群众意见,为了慎重起见,大家提出用投票法进行选举,计全乡选出居民代表48个,贫农43个,中农6个,其中妇女占11%;为广泛起见,将邀请青年代表两人,军属代表1人,计邀请3人占7%。这次选出的代表很好,在48个代表中有转业军人模范1个,民兵模范两个,劳动模范1个。
(4)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该乡计召开过两次人民代表会,第一次主要是人民代表会的成员听取和审查乡政府工作报告,酝酿乡政府委员候选人讨论生产,第二次人代会主要选举乡长及委员并布置生产工作。
①召开第一次人代会:由筹备委员会主持召开第一次人代会,参加人数有50人,搜集提案计有17案,首先由副乡长将7个月来的工作成绩和缺点汇报给代表们讨论检查提出意见;乡政府领导群众开展爱国增产运动及冬耕翻土挖稻根获得生产模范乡称号;在交纳爱国公粮时又获得模范乡称号,得到奖励;通过运动培养了4个民兵模范、1个劳动模范、1个宣传模范、1个转业军人模范,这是全乡的成绩,但是也有缺点。(下略)
②召开第二次人代会,主要是选举乡政府委员。通过乡政府的工作检查,群众也明白了,哪个干部好,哪个干部坏,哪个干部积极,哪个干部落后,代表们根据群众的意见提出15个候选人进行选举,选出乡长1个(即旧乡长因工作积极连选连任),副乡长1个(农会主席),并选出委员9个,计11个(乡长即转业军人模范,委员中劳动模范1个,宣传员模范1个),贫农10个,中农1个,党员3个,团员3个(其中妇女1人)。选举方法:在选举中有的同意投豆,有的同意投票,结果愿意投票的多数,因此采用投票方法,分为二次选举。先选乡长、副乡长,后选委员。这时大家均很慎重,认真负责。经过选举后,根据各委员不同优势分配不同工作,具体分为民政、财粮、武装、文教、生产、卫生、调解、优抚等8个经常委员会及公安委员。
③召开乡政府委员会会议,以村为单位研究邀请了各种委员40人(其中女性6人),根据工作需要最多的委员会11个,最少的5个,为了便利领导,各村均有委员,聘请后通过向群众宣布成为正式委员。
(5)召开乡政府委员会会议并建立制度:召开乡政府委员会会议,明确分工,宣布各委员的职责,让大家讨论,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业务,然后学习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充分发扬民主,订出如下的制度及工作计划:
民主制度:
①乡政府委员会每10天召开1次会,各系统委员会每15天召开1次,每次乡政会议要检查上次工作及布置下次工作,并要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
②乡政府一切重点工作要通过各委员进行讨论明确分工。
③每月上旬召开人民代表会1次,向代表会报乡政府工作,尊重代表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④乡政府开支按每月公布1次。
⑤乡长、财粮、武装3人每月轮流值日1星期,其他委员1天至3天。
⑥以上制度每7天检查1次。
干部公约:
①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毛主席、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
②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保证遵守国家颁发法令。
③接受人民的意见和批评,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④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干部,对人态度要和气。
⑤听到群众对某些干部的反映应采取关心的态度来帮助同志。
⑥加强文化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水平。
工作计划:
①按时执行汇报制度,5天向区作1次工作汇报。
②经常检查环境卫生及优抚代耕工作检查。
③正确执行政府政策法令。
(④加强治安防匪、防特、防空、防赋及护林爱畜工作。
⑤加强领导互助组发挥互助合作力量做好兴修农田水利、积肥等工作。(下略)
宁德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建立民族乡的工作报告
(1957年11月29日)
一、建立民族乡基本情况
宁德县主要民族成分除汉族人口最多外,有畲族3150多户,1117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数6.4%强,多半聚居在山区、老区,人口分布较为稀少,与罗源、周宁、福安等县交界,地区交通非常不便,大部分村庄离城50~100里左右,离集镇也要10多里以上。分布在5个区的323个自然村,其中畲族聚居相当于乡级行政单位有9个村庄(原有漈头乡全是畲族聚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及福建省民政厅通知,由于地、县委党政领导,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贯彻民族政策,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更好地适应合作化发展的需要和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愿望,便利少数民族人民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发挥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有利发展生产的目的,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本着增产节约与便于领导便于生产原则,在县委统一领导下,于今年6月派出民族工作组到后山民族地区结合农村中心工作进行划乡试点工作,取了经验之后分三批开展,到10月底全部完成。以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为基础,包括一部分杂居的汉族居民区相当于乡的地方建立民族乡的精神,从原来金涵、闽坑、六都、仁厚、色贵、九都、上塘、飞鸾、际山等9个乡划出少数民族村,一部分汉族杂居在少数民族邻居的地区新建立了后山、猴盾、北山、南岗、新楼、九仙、雷东、南山和原漈头乡改称为畲族乡,共9个民族乡,经过召开民族乡的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畲族人民委员会和改称漈头乡为畲族乡人民委员会,其民族乡的人民委员会成员都是以少数民族人员为主要成分组成。
新建立和改称的9个民族乡有102个自然村(其中畲族有66个村,汉族有13个村,畲汉族什居的有23个村)2324户,占全县总户数4%,8173人,占总人口4.54%,其中单畲族1917户,占全县畲族总户数58.17%,6854人,占畲族人口数61.26%。汉族参加民族乡的有407户,占民族乡的总户数13.3%,1319人,占人口数的16.13%(其中汉族占民族乡总人口10%以下的有两个乡,占20%以下的5个乡,占30%~40%以下的有2个乡),而民族乡的汉族代表却占17.62%,其干部也有一定的比例人数参加民族乡工作。(附表略)
二、建立民族乡是畲族人民迫切要求
(略)
三、建乡中因经验缺乏,在进行工作中存在了一些问题
(中略)
乡的族称问题:由于解放前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压迫和一部分汉族人的侮辱,感到难堪,特别是妇女,解放后虽已无人再加以“外号”了,但思想上仍有所顾虑,对于“畲族”的族称,从字眼上没有意见,但对言语上认为不好听,因而群众不同意称为“畲族”,虽经多次教育解释,但尚未宣传搞通(我们只采取先发公章不挂牌子方式),这需要当地工作组党支部再经过一个相当时期的工作,达到思想上解决。
福鼎县建立民族乡工作总结报告
(1957年11月30日)
一、情况
全县少数民族现有4512户,总人口有15689人,占全县总户数0.65%,占总人口0.6%多,少数民族分布有8个区73个乡3个镇,都是居住在山区,人口虽然不多,但面积很宽,根据国务院建立民族乡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在前岐区罗唇乡增划出双峰民族乡,照蓝乡增划出佳阳民族乡,镇西区柯岭增划出浮柳民族乡,白琳区水郊乡增划出牛埕下民族乡,秦屿区瑞云乡增划出瑞云民族乡(原瑞云行政乡改为东稼洋乡名称),共建立了5个民族乡,分布地区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75个,总户数有1721户,总人口有6246人,其中畲族有1238户4571人,占总户数7.2%,占总人口73%(略)。
二、建乡过程
第一工作组到乡后,首先向当地中心工作组、党支书、乡长说明来意和划乡意义目的,取得了大家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初步研究出划乡方案,然后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具体分工,通过领导当前生产,了解两族干群思想情况。
(一)畲族干群思想
1.有要求建立单纯民族乡的;
2.有的认为办民族乡后生产与生活等困难问题政府都能得到解决,例如畲族群众反映办民族乡后我们子女入学也不要学费等等;,
3.有部分畲族仍并行政乡,想不光荣将来吃亏。
(二)汉族干群思想
1.怕并入的民族乡吃亏;
2.怕并入的民族乡畲族中干部占多数,怕畲族干部办事不公道不管汉族事情;
3.怕并入民族乡后民族干部开会用本民族语言听不懂会吃亏;
4.怕并入民族乡便成缺粮乡(社、队)少吃粮,少数民族土地贫脊,山高水冷,产量提不高,赶不上行政乡吃粮。
根据上述思想情况,由党内到党外由干部到群众,通过召开各种小型座谈会、代表人物座谈会、群众大会等大力开展宣传民族政策,说明划乡目的和畲族名称的光荣性,批评过去轻视畲族名称错误认识,并针对个别村思想不通的,则利用群众中最有威信的代表人物进行宣传教育,例如罗唇乡炮脚村畲族当时思想不通,不愿合并汉族乡,经过了解,该村社长、会计在群众中最有威信,因此通过他们两人进行工作,结果该村干部群众都没有意见,表示很满意。又如双华乡北坑头村20多户汉族不愿合并民族乡,通过各种小型人物代表会、群众大会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教育,干部群众思想顾虑基本消除,最后该村干部群众扭转欢迎合并了。民族乡基本消除了他们思想顾虑积极性有了大大提高,如佳阳民族乡通过建乡后,全乡公粮任务一天完成了98%,在发动基础上通过扩干会成立临时支部产生筹备委员会。
其次,召开党支部和筹备委员联合会议协商研究代表补选名额,根据全县5个民族乡原有人民代表89名,其中畲族63名汉族26名,各选区都有,一般是合理,但某些选区根据民族乡选举法的规定畲族人口比例选举有些地区不够合理,有的乡缺乏单数不合选举法规定,经协商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交选民讨论选举,据5个民族乡统计增选22名代表,其中畲族选19名,汉族增选3名,紧接各代表选举结束时以党支部为主吸收筹备委员和其他代表人物参加的联合会议,提出乡长、副乡长、人民委员会委员选举初步名单,一方面出榜公布,一方面应用广播筒进行广播,一方面小组会宣传等大力组织全体选民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根据多数选民意见初步确定乡人民委员会名单,接着召开全乡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正式选举,据5个民族乡统计共补选乡长4名,乡政委员33名,其中畲族23名,汉族10名。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