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村苏维埃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0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村苏维埃政权
分类号: D693
页数: 16
页码: 295-3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福建省宁德市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情况。
关键词: 畲族 苏维埃政权 宁德市

内容

民主革命时期,闽东畲族村驻区苏维埃政府机关3个、乡苏维埃政府政权21个、村苏维埃政权300多个。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族干部共500余人。
  一、区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闽东苏维埃政府下辖9个县级苏维埃政府,42个区苏维埃政府;其中设在畲族地区的区苏维埃政府共3个。区苏维埃政府内设军事、土地、财政、肃反、粮食、交通、文化等部门,负责处理苏维埃政府的各项日常事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二月成立的下南区苏维埃政府隶属(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其区苏机关驻福安甘棠过洋畲族村。在区苏任职的畲族干部有:财政委员钟廷森、肃反委员钟桂兰、秘书钟廷全、互济会主席雷成灼。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五日成立的下西区苏维埃政府,又称溪北区、外西区、梧桐区、番溪区,隶属(福)安(宁)德县苏维埃政府,区苏机关曾驻康厝凤洋畲族村。在区苏维埃政府任职的畲族干部有:区苏主席雷富弟、肃反委员钟申弟、秘书钟廷春、游击队长雷为坤。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六月成立的桐北区苏维埃政府,隶属桐(福鼎)霞(浦)县革命委员会;区苏机关曾驻福鼎浮柳白石村。在区苏任职的畲族干部有区苏主席蓝光养、财政兼交通总站负责人李信郡。
  二、乡苏维埃政府
  闽东土地革命高潮期间,闽东畲族地区先后共建立乡苏维埃政府21个。乡苏维埃政府的工作部门设置和区差不多,通常设主席、财政、粮食、文化、肃反、土地、军事、交通委员和妇女会、共青团、工艺团、互济会等组织。在乡苏维埃政府中担任各种职务的畲族干部有150多人。其中任主席、副主席的分别有:福安大车乡苏主席雷年建、茶洋乡苏主席雷士弟、福鼎瑞云乡苏主席雷阿亨、双华乡苏主席李学金、才堡乡苏主席雷阿文、浮柳乡苏主席雷阿喜、乡苏主席李信章、牛埕下苏主席雷盛敏、宁德猴盾乡苏主席雷林凑、南岗乡苏主席钟雷细、半山乡苏主席雷蓝弟、霞浦县岭头乡苏主席钟进才、副主席钟阿嫩、陈墩乡苏主席雷阿喜等14人。
  三、村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三年(1934)闽东革命高潮期间,90%的畲族村均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其中影响较大存在时间较长的有:福安城阳乡楮坪、茶洋、葛藤湾、洋岗头、官洋岗、粗坑、老鼠仓、长潭、纸坪、维岭、茶坑,上白石聚仙岗,甘棠如兰、油西坑、白云庵、田螺园、老蛇岗、杨梅洞、洋溪里、山头庄、笊篱壑、石壁头、?村、刘洋、小岭,溪潭乡马山、大山下、济里、七定、瓜溪,赛岐镇罗里坑、牛坑、丹里、鳌峰,松罗乡古老厝、横牛、孟尾、苍头下,潭头乡鹅山、垄头、祠堂前,穆云乡竹洲山、曲坑、石厝下,康厝乡凤洋、金斗洋,溪柄彩花桥、白梅岭、东山、上金竹坪,下白石松树下;福鼎的大坪头、玉石、龙潭面、大岗头、岭门后、鹿圪、白石、双华、福山、才堡、小华阳、长久昌、牛埕下、瑞云、嵩水;霞浦外西坑、龙潭、五斗、南山、后樟、虎龙坑、过洋、塘下、里马、大贝、茶岗、过洋、青皎;柘洋(荣)郑家仔;周宁过冬、前坪、苎园坪、赤坡楼、陈家山、云门、半岭;宁德上东岗、小桥、天峰亭、后门楼、柏院、九仙、天峰院、巫家山、南岗、葛滕坪、猴盾、半山,古田石桥头等100多个村苏维埃政府。村苏维埃政府亦设财政、军事、粮食、土地、文化、交通委员分管各项具体工作,并设贫农团、妇女会、互济会、少年先锋队和劳动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肃反队。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担任畲族村苏维埃主要干部的共有500多人。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建立的周宁苎园坪村革命委员会为例,该村革命委员会隶属闽东特委,负责统一领导竹洲山片区各村的革命斗争,村革命委员会设:主席、财政委员、粮食委员(雷成波)、肃反委员(雷太遇)、调查委员、文化委员(雷良俊)、交通委员(雷忠庆)、保管委员(钟寿弟);8位村主要干部中,畲族占5位。
  图3-17 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竹洲山村
  附:
  土地革命时期闽东畲族人民的革命斗争①
  施联朱 陈元煦 陈佳荣
  闽东这块有着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的土地,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山区里,包括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周宁、寿宁、罗源、连江等县180多万人口的地区,其中畲族10万余人,占闽东总人口的5.5%。在这绵亘不尽的崇山峻岭里,千百年来就居住着勤劳、勇敢的畲族人民,他们和汉族劳动人民用血汗滋润了这块土地,用自己的双手把深僻山区创建成美丽富饶的家园。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在共同劳动中,在反抗封建统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特别是近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艰巨而又曲折的革命斗争中,结成了深厚的革命感情和战斗①施联朱、陈元煦、陈佳荣合写,载于《民族研究》,1960(4)。
  友谊。整个闽东畲族地区有70%以上都是革命老根据地。根据地的畲族人民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曾创造出许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对于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人民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苦难的岁月
  闽东境内,依山傍海,物产极为丰富。但由于长期饱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统治和剥削,造成畲族人民的贫困和落后。1922年后,帝国主义的商品不断倾销到闽东市场来,洋油、洋烛代替了茶油、桐油,洋纱、洋布代替了土布,许多小商业、手工业被挤垮,使农村愈来愈贫穷。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根基——封建地主阶级,也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大量兼并土地。在20世纪初,闽东地区约占总人口7%的地主、富农,占有了总面积约70%的土地,而绝大多数的畲族贫、雇、中农都是无地和少地的。他们大都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例如罗源县八井乡185户的畲族贫雇农和中农的耕地中有80%是向汉族地主租来的。地租剥削极为惊人,一般占收获量的50%~7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由于租额高,农民往往因歉收无法缴清地租,地主常为此夺佃,或夺去佃户仅有的少量产业,弄得贫苦农民家破人亡。畲族农民曾流行一句谚语:“种田得稻草,养活了地主,饿死了自家人。”这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和广大畲族农民内心的悲痛。高利贷剥削在农村也十分严重,宁德县南岗村92户畲族农民,借贷的占总户数的88.1%。地主、富农经常用“贷谷”、“贷款”和“买青苗”等方法来剥削农民,这样也就加剧了农民的破产和地主、富农、高利贷者的集中土地。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超经济剥削,如地主收租时,佃户要设宴款待,稍有不周,即惨遭毒打。地主年年强迫佃户筹办“山租酒”,供地主、狗腿子饱食几顿,这已成为畲族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种种的苛重剥削,人民被榨干了血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畲族人民除受封建地主的严重剥削外,还遭到反动军阀的残酷统治。闽东的反动军阀对人民的压榨,竭尽了一切毒辣的手段。苛捐杂税多至百余种,税棍、粮胥的足迹,到处皆是,特别是反动的海军陆战队,分驻闽东各县,统掌军政大权,遍设税收机构,搜刮民财,强迫农民把种粮食的土地改种罂粟,大量征收鸦片捐,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反动派为了牟取暴利,乘机敲诈人民,到处开设烟馆、赌场,造成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倾家荡产。
  苛重的赋税、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已使畲族农民陷于破产的境地,再加上连年灾荒,物价上涨,土匪到处打家劫舍,更使畲族人民求生不得,辗转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福安县凤阳村当时有15户畲族农民,为贫穷所迫忍泪吞声出卖了妻子和儿女,钟盛顺兄弟姊妹11人,有6个因饥饿被夺去了生命。全村的贫苦农民,常在青黄不接、无法活下去时,挑着破筐,拉着妻儿逃荒到外地,过着流浪和饥寒交迫的生活。
  畲族人民在经济上是如此的贫困,在政治上也是处在极端无权和被歧视的地位。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采取压迫和歧视的政策。如畲族农民挑柴进城求售,常遭反动军队、地方豪绅的欺诈和辱骂,经常无故强夺他们的柴片。畲族的农民子弟根本得不到就学的机会,因此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文盲,地主、富农便乘机伪造契约,霸占畲族人民的田园、山林和家产。这些民族之间的压迫和剥削,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反动军阀的横征暴敛和土匪流氓的猖狂抢掠,给闽东畲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的生活穷困到了极点。畲族人民一般每年都缺粮8~10个月以上,只好以野菜充饥,过着“七分野菜三分粮”的痛苦生活。福安县凤阳村有50户畲族农民,在寒冬腊月天,只着褴褛不堪的单衣,盖着稻草、棕衣熬过严寒的日子。当时闽东的畲族人民曾悲伤地唱着:
  无衣无吃真是苦,床上无被盖棕衣;
  夜里无被难到晓,日里无粮家难归。
  这首山歌深刻地反映出黑暗的社会制度给畲族人民带来的无限辛酸的苦难岁月。正因如此,畲族人民对旧社会是深恶痛绝的,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群众无不坚决地、积极地投入到斗争的洪流中去。
  (二)畲族人民的觉醒
  在黑暗统治的年代里,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中的闽东畲族人民,曾和汉族人民一起进行过多次的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抗缴捐税和租粮。大革命前夕,福鼎县双华乡没有种植罂粟,但是反动军阀却强迫人民交鸦片捐,激起了畲族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用木棍、石头殴打前来收税的反动军队。大革命时期,一些受过革命思潮洗礼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在闽东一带传播革命思想,并发动群众展开反收捐税、反豪绅地主的斗争。如1927年,福安县72个村子的畲、汉两族农民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发动下,曾进行了反对鸦片捐蠹承包鸦片捐的斗争。但是,由于当时闽东还没有党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因此这些斗争都归于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党及时地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伟大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在农村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使革命得到迅速的发展。1929年间,毛泽东、朱德同志领导的红军第四军曾三度入闽,开创了闽西根据地,这对于闽东地区的革命斗争有着极大的影响。广大的闽东畲、汉族劳动人民对于革命非常向往,福安县的许多地区都秘密地组织了贫农团,农民们纷纷捐款支援中央苏区和红军。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不久,闽东党组织成立,使闽东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从此,闽东畲、汉两族人民找到了自己的领导者,开始在党的领导下起来进行革命斗争。由于畲族人民受苦最深,同时,居住深山,环境有利于革命活动,因此党组织建立后,就派了许多革命同志深入到福安县的凤阳、连江县的长龙、霞浦县的五斗、龙潭等畲族村,在贫雇农中间扎根串连,培养畲族的革命骨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并通过他们去团结广大的畲族贫苦农民。当时闽东革命领导者之一马立峰同志曾培养福安县凤阳村畲族贫农钟阿〓,并派人协助钟阿〓在畲族群众中进行革命活动。
  在党的教育下,闽东畲族人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的党,知道了“只要大伙一条心,就可以不交租、不交粮”。这些“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贫苦农民在革命灯塔的光辉照耀下,开始看到了光明,他们的心中燃起了炽热的革命火焰,坚决要求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大山,来改变千百年来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
  (三)从“三抗”、“五抗”到武装暴动
  
  闽东党组织建立后,就根据群众切身的利益,领导畲、汉族农民展开了“减租”和“抗租、抗粮、抗捐”的“三抗”斗争。1931年春,福安县的溪柄、穆阳、溪北等地畲、汉两族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反鸦片的示威游行。其他各地也纷纷爆发反对鸦片的斗争。1931年后,党在福安县凤阳、大山下等畲族村建立了贫农团组织,发动群众采取“以拖为抗”的办法抗缴租粮,限制粮食外运。当时,凤阳村有个大恶霸钟得雄公开破坏革命,群众起来杀掉这个民族败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进一步提出了“抗捐、抗税、抗粮、抗债、抗租”的“五抗”口号。凤阳村畲族农民经过斗争之后,把全村的1000多担租和2000多元(银元)债款全部抗掉。
  通过一系列斗争,农民深刻体会到革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也认识到团结起来力量大,他们的阶级觉悟不断地提高,革命情绪空前高涨。赤色农会、贫农团、抗租团、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组织在福安县的凤阳、山头庄、小岭,周宁县的苧园坪和霞浦县的青皎等畲族地区,像雨后春笋一般秘密地发展起来了。福安县溪北洋一带几十个畲族村庄全部建立了贫农团与抗租团,山头庄、小岭等畲族村还先后建立了党团组织,加强了革命领导工作。群众自动组织起来,白天由儿童团站岗放哨,晚上由抗租团巡逻,把前来收租的地主逮捕起来,进行斗争。同时派人四处张贴标语和散发传单,使革命声势更加壮大。
  “五抗”斗争开展后,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敌人的恐惧。国民党集结了各方面的反动军队来进攻革命。各地地主都以“防匪”为名组织了民团、大刀会等反动武装,配合反动军队对革命进行疯狂的“清剿”。为了对付反革命的武装,畲族农民纷纷参加了党所领导的农民武装—红带地,以及赤卫队、游击队。1932年,连江县的游击队曾在长龙等畲族地区活动,游击队的成员中约有一半是当地的畲族农民。
  1933年春天,闽东各地因连年遭受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蹂躏,普遍闹饥荒,群众生活异常贫困,如连江县长龙乡的畲、汉两族村庄被敌人烧抢得颗粒不留,可是地主和土豪却把粮食囤积居奇,乘机抬高粮价,牟取暴利,群众纷纷掀起反抗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党决定领导农民从“五抗”转为“打土豪、分粮食”的斗争,并把一切斗争都引到武装斗争上来,为早日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创造条件。因此,以“打土豪,分粮食”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在闽东广泛展开,到处打入地主恶霸的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革命的烽火已经燃遍了闽东山区。
  这一年冬天,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事变,反对蒋介石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用大批兵力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敌人在闽东的防务力量比较薄弱,闽东党便进一步领导各地人民举行武装暴动。福安县甘棠等地的畲、汉两族群众和赤卫队配合游击队共1000多人攻占了赛岐镇,声势浩大,缴获伪民团83支枪,并打开国民党和官僚资本家的粮库、盐仓,分粮分盐给劳动人民,扩大了革命的影响。霞浦县青皎地区的47个畲族、汉族村庄4000多人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武装暴动,杀死了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地主恶霸30多个,摧毁沿海渔民最痛恨的盐田海关,没收盐田乡严、黄两家大地主200多担粮食,分配给农民,并宣布废债废租,除捐灭税。畲族人民是当时青皎暴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参加暴动的13个红带队的26个正副队长中,畲族就有11个。通过这场斗争,严重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也促进了畲、汉两族劳动人民深厚的战斗友谊。
  (四)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的实现
  武装暴动之后,革命的暴风雨席卷了整个闽东地区,形势发展一日千里,各地农民纷纷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反动的政权,建立了红色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土地革命。福安县的凤阳、山头庄、小岭,连江县的长龙,宁德县的南岗、半岭,霞浦县的龙潭、五斗、草岗,以及罗源县的八井、西兰等畲族村庄都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福安县的金洋等畲族村还建立了县、区苏维埃政府(当时安德县苏维埃政府设在金洋村)。1934年春,闽东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闽东畲、汉两族人民翻天覆地的大喜事,它标志着畲、汉两族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获得解放。许多畲族农民担任了村苏维埃政府以及区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工作,如连江县长龙等7个畲、汉两族杂居村的苏维埃政府主席(蓝依三、蓝如苏、雷乃旺、雷礼旺、蓝礼在、蓝细珠、蓝礼寿等)以及安福县下西区苏维埃政府的主席雷付弟、秘书钟廷春和财粮委员雷进兴等都是畲族。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剥削的闽东畲、汉两族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政权的主人。
  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分田政策,全力转入领导畲、汉两族农民,实现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革命。在分田政策中,闽东党规定了少数民族(即畲族)和汉族一样,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许多畲族地区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群众行动起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封建势力实行猛烈的冲击,他们烧毁了地主的契据债券,没收了畲、汉两族地主的土地,交由苏维埃政府统一进行评产,按段插标,然后以村苏维埃为单位,按人口进行分配。福安县的山头庄、小岭和罗源县的西兰等村畲族群众每人平均分得土地1亩多,霞浦县的五斗等5个畲族村群众每人也分到水田7分。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初步胜利,使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凡是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区,封建势力都受到严重的打击,革命的烈火燃遍了高山深谷。实现土地革命后的畲族乡村,面貌为之一新。到处是锣鼓喧天,歌声载道,畲族农民欢欣鼓舞,喜庆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土地还家。群众在分到土地之后,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也踊跃地报名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当时,叶飞同志(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领导的红军独立师中,有很多是畲族兄弟。
  闽东苏区和红军的迅速发展,土地革命的急剧实现,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震惊。1934年冬,国民党调动了大批的反动军队,配合反动的地方民团、义勇队共10多万人,向闽东苏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采取了惨无人道的烧、杀、抢、移、捉的“五光”政策来摧残革命根据地。这时,土地革命后的第一年秋收快要到来,党决定领导群众展开保卫苏区、保卫秋收的斗争。畲族人民投入了英勇的对敌斗争中,在每一个村庄,青壮年都全部参加赤卫队,用土枪、红缨枪武装起来,实行戒严,加强站岗、放哨、守卫的工作,监视反革命的活动,并在大路上挖掘壕沟,筑起围墙和拦路坝来对付敌人的破坏。儿童团员、妇女会员和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也全部动员起来,他们同样参加站岗放哨。如遇敌人来犯,则用竹筒、牛角鸣号,或喊“山猪来了”,让赤卫队、游击队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同时,组织了救护队、担架队和建立战地医院,随时抢救受伤的红军和游击队战士;为红军送米、送菜,做草鞋、洗补衣服;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地把信件夹在斗笠里或缝在衣被里,为红军传送情报。
  但是由于敌人在数量上多我数10倍,并有飞机、大炮配合作战。在敌人疯狂的武力进攻下,革命根据地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许多革命组织被破坏,革命干部和群众被杀害。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红军主动撤离苏区,转移到敌人力量较薄弱的地区。在红军撤退后,畲族群众仍继续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并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来对付敌人。这时,革命转入低潮,闽东地区开始了三年的游击战争。
  (五)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
  在整个三年游击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种种毒辣的措施,对革命的老根据地反复不断地进行“清剿”。敌人在各个较大的村庄,遍筑炮楼和围墙,驻兵把守,经常进行“清乡”,福鼎县浮柳乡白石畲族村从1936年10月到12月的3个月中即先后受到10次“清剿”。为了镇压革命活动,国民党反动派在畲族地区建立了血腥的保甲制度,实行“连座切结”、“编造户口”、“发良民证”,强迫革命群众“自新”,并且采用了恶毒的“移民并村”政策,把偏僻山区的小村庄烧掉,抢光财物,强迫群众移到大乡村去。敌军所到之处,无不烧杀奸掠,其状惨不忍睹。仅霞浦一县被摧残的畲、汉两族村庄就达71个,有3264座房子被烧毁拆塌,700多人被残杀。革命根据地到处房屋焚毁,鸡犬无声,变成荒无人烟的地区。畲族人民被迫大批逃亡他乡,流离失所,生活陷于绝境。霞浦县的双牛望月、鐤炉和福鼎县的西庵等畲族村经摧残后,一直到建国前夕尚未恢复,许多群众都绝了户。
  在革命低潮时期,反动的畲、汉两族地主阶级也勾结了国民党军阀、官僚对根据地人民实行反攻倒算,重新逼租逼债,收租夺田。连江县洪塘乡的地主,请来了伪八十七师的一个营,长期驻守,向已实行过土改的畲族村不断进行骚扰,达一年之久。福安县穆阳乡的地主威逼凤阳等村的农民交还革命时所抗掉的租债,凤阳村的畲族农民80%以上因此而重新负债累累,过着悲惨万状的生活。人民的胜利果实被反动派夺去了,反动势力变本加厉地统治着畲族地区。
  但是,闽东人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残酷镇压所吓倒,他们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配合红军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顽强机智的斗争。闽东党组织在严酷的斗争关头,及时正确地实行了战略退却,领导广大群众积极地开展了灵活的游击战争。一方面根据“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游击战争原则,把部队分成几十人不等的许多小的作战单位,分散到敌军驻地去,经常出其不意地战胜敌人。另一方面,党又充分发动群众,实行“白皮红心”的政策,采取一系列正确策略,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来对付国民党反动派政治、经济上的“清剿”。例如驻在霞浦县的国民党军队强迫畲、汉两族民工在西胜、南岗、里马等乡筑炮楼,党就发动群众挖炮楼,砍电线,锯电杆,破坏敌人的交通。1935年冬和1936年冬,国民党曾两次企图把该县五斗、三斗、龙虎岗等村的畲族群众并入福安县,规定“移民”外出要向伪保长请假,出门生产只准带一餐午饭。并在沿途设立岗哨,禁止把蜡烛、电池、食盐、香烟等运到山上,妄想对游击队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但是党却及时揭露敌人的阴谋,发动群众上山建秘密楼,挖地洞,并把革命的基本群众移到根据地的边沿地区居住。五斗等村的畲族群众50多人组织了游击队,在山上采取灵活战术,与敌人作战,经常以三五人分一组,分散到敌人驻地去贴标语,镇压收租夺田的反动地主。霞浦县的龙潭和周宁县的苧园坪等畲族村都建立了“土豪厂”,专门关闭土豪劣绅,要他们拿出粮款,解决游击队的部分经济问题。1936年春,福鼎县双华乡的畲族群众3000多人配合刘英同志(闽浙边革命的领导人之一)所领导的队伍,进攻浙江平阳县的反动据点马站镇,缴获了大批弹药。
  闽东畲族人民在对敌斗争中表现得非常英勇,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仍千方百计地设法支援红军游击队,表现了高尚的革命气节。霞浦县五斗畲族村被敌人摧残过5次,全村房子都被烧光,连厕所、牛栏也不能幸免,但敌人要想扑灭群众的革命斗志,根本办不到。该村群众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中搭起草楼,而且经常瞒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把粮食藏在竹杠里和草灰、地瓜藤中,送给游击队,并为游击队代买日用品与食盐。革命基点村周宁县的苧园坪单1936年就被敌人烧过3次,畲族群众失去了住所与粮食,但他们坚持革命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该村畲族共产党员雷成波在敌人进犯时,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机枪火线下,刈断了渡排的绳子,保护了革命同志和全村群众的安全。许多畲族群众直到建国以后,还保存着苏维埃政府的印鉴、通行证、军属证明书、土地证和借据等。他们的心始终向着党,向着红军游击队,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由于闽东党采取了正确的游击战略战术,和人民群众结成了血肉般的联系,终于粉碎敌人无数次的“清剿”,战胜重重包围与封锁,取得了3年游击战争的重大胜利。经过3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闽东党保存了革命根据地、保存了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革命力量大大壮大了。1937年底,在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推动和我党的努力下,闽东地区开始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时期。1938年2月,闽东党派出了1300多名畲、汉两族人民的优秀儿女,开赴皖南抗日前线,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
  (六)英雄的人物、光辉的事迹
  英雄的畲族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始终表现了英勇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他们不怕一切困难危险,坚决跟着党闹革命,为革命事业奔波劳碌,出死入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动人心弦的英勇事迹和英雄人物。
  我们在连江县长龙村曾访问畲族革命老前辈蓝元进同志,他在革命低潮时活动在罗源、连江等县,进行革命宣传工作,曾7次被捕,成年累月地被敌人监禁,过着非人生活,但他却屡次越狱逃跑,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在最后一次被捕时,敌人窜入他的家中,用柴棒把他打晕过去,敌人强迫他的妻子和岳丈把他抬到20里外敌人的驻地——下洋,敌人施尽了许多毒刑,如坐虎凳、倒吊、电刑,用竹竿扎指头,用香火烧胸等,而所得到的只是愤怒的叱骂和倔强的沉默。有一次反动派把他关在一个汉族老大娘家中准备枪杀他,但这位老大娘却冒着生命危险把他放走。现在这位革命老同志已经是60多岁了,在人民公社内为社会主义建设劳碌奔走。当他结束了他的谈话时,解开衣裳露出胸脯给我们看当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烧的疤痕,这不是一般的伤痕,而是荣誉的记录。
  福鼎县双华乡畲族蓝青改同志,在1936年10月被国民党抓到蒲门城内,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百般利诱,但是他毫不惧怕,始终没向敌人吐露一个字。惨无人道的刽子手最后把他的心挖出来,但他在就义前还从容地向群众大声疾呼:“我们少数民族一定要起来革命!”并痛骂国民党说:“你们杀死我一个人没啥,今后红军会替我报仇!”群众无不被他的英勇行为感动得流出眼泪,内心中仇恨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了。在他的影响下,钟邦基同志(畲族)也以同样英雄的气概回答了敌人。
  畲族妇女不仅是劳动战线上一支劲旅,同时也是革命战线上的尖兵,为革命立下很大的功劳。许多老革命同志无不时刻怀念着这样一位老妈妈,虽然直到现在还不知道阿妈的姓名,但却知道她是福安县和霞浦县交界的暗井下厝坪的一位普通的畲族劳动妇女。在1934年冬,敌人到处摧残革命,许多革命同志被迫流亡,在这种极端恐怖的日子里,阿妈挺身而出,她冒过多次生命危险,受过匪首的百般凌辱,骗过匪徒的搜查,为革命同志盖秘密寮,把革命同志隐藏起来,她像慈母般地抚爱着革命同志,并鼓励自己的儿子参加革命。①
  在福鼎县至今还流传着畲族妇女钟二妹探监的动人的革命故事。钟二妹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优秀宣传员和通讯员。苦难的生活锻炼了她,她心中充满了强烈的阶级仇恨。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钟二妹知道了受苦受难的根源所在之后,这些仇恨就成为反抗反动统治者的力量源泉。她深刻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反动统治,才能获得翻身解放,因而顽强地同反动派进行斗争,不知疲乏地传递着党的许多命令和指示。她的家当时成为革命战斗的指挥部,领导同志经常在那里聚会研究工作。1932年春,她的工作被敌人发觉,有一天敌人尾随其后,企图将她家里的革命同志一网打尽,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钟二妹,抱定决心,宁愿牺牲自己,决不能让革命领导同志和组织受到损害。在半路上,她机智地摆脱了敌人的追踪,奋不顾身拔腿就跑,顾不得荆棘撕破了她的衣裤、划破了她的手脚,也顾不得敌人射来的子弹,她一心只想着赶紧回家去通知同志们转移。但这时敌人已夺去她丈夫的生命,烧毁了她的家,革命领导同志被冲散了,下落不明。所有这一切,并没有使钟二妹伤心气馁,相反她更增加了对反动派的仇恨,为了党的事业和革命同志的安全,她鼓起了坚强的革命意志,日藏夜出,四处奔走,经受了种种折磨,到处寻找革命同志,两个月过去了毫无结果。有一次她得到了曾与她共过事的一位名叫小叶的女同志被敌人抓去关在桐山的可靠消息,她想小叶同志一定会知道其他同志的下落,于是她剪掉头发,穿上汉族妇女的服饰,以帮人煮饭为名,机智地骗得了看守者的信任,见到了小叶同志,终于重新找到了组织关系。不久,她又继续活动,为革命工作。
  霞浦县南山村一个村苏维埃主席雷成和(畲族)的儿子,年仅16岁,不幸被敌人捉住,胁迫他带路去抓他的父亲,但是这位少年英雄已经懂得怎样对待革命事业,他把敌人诱骗到将军潭,自己跳入河中,壮烈牺牲。这就是在革命烈火中成长起来的畲族少年,这种英雄行为直到现在还为群众所传颂。
  畲族人民的英勇革命事迹是举不胜举的,从以上的几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畲族人民在长期艰巨的革命斗争中,对党和革命事业表现了无限的忠诚。这些光荣的事迹,不但是畲族人民也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它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
  在10年艰苦的土地革命中,闽东的畲族人民,始终英勇不屈地坚持着革命斗争,保持了党的光荣旗帜,他们当中出不少革命干部,对于祖国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如前闽东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叶飞同志在闽东老区人民革命斗争历史报告中指出:“在最艰苦最困难的斗争中,少数民族(指畲族)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二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第二,最团结,不管敌人怎么摧残,他们都是忠实于党。”
  土地革命后,闽东畲族人民又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赶走了帝国主义,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现在,他们正以加倍的勇敢和勤劳,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新闽东奋勇前进!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