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宗族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007
颗粒名称: 三、宗族组织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
页码: 282-2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族宗族结构分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家庭4个层次的情况。
关键词: 畲族 宗族 宁德市

内容

畲村多由血缘相近的同姓聚族而居。畲族的宗族结构分总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宗祠内子孙派系分支)、家庭4个层次。畲族群众认为“蓝、雷、钟”三姓本为一家人,因而视为同宗。区内畲村珍藏的清代“蓝、雷、钟”三姓宗谱中,均附有“盘、蓝、雷、钟”4姓血脉相承的图表。福安县范坑乡洋坑《汝南蓝氏宗谱》载,“顾我盘、蓝、雷、钟四姓大宗祠肇基于广东凤凰山,与南京一脉相连,建祠之地即吾祖旧址也”,祠内供奉四姓始祖“并列封牌位”。同姓畲族关系更为密切,在宗谱内对同姓著名人物有详尽的记载,同姓畲族不管血缘亲疏都以叔伯相称。至于“祠——房——家庭”的结构方式和当地汉族宗族结构基本相同。即“支祠”是以地域开基祖为首由血缘相近的同姓子孙组成的宗族组织。“房”是以开基祖的各儿孙组成的宗族支派。“家庭”是组成宗祠的基本单位。随着时间推进和子孙繁衍,人口增多,一些村落中原有家庭演进成“房”,“房”升级为“支祠”,“支祠”演进为祠,形成新的“祠——房——家庭”宗族网络。而祠(支祠)往往以建有供族人活动的公共建筑——祠堂作为标志。
  宗族的领袖由年龄辈分决定,房有房长,族有族长,称“父老”,由辈分大、年事高、威望重的族人担任。族长、房长逝世后,在支派内另择合适人选担任,不世袭。族长协调处理族内外、村内外的各种关系,处理宗祠内外社交和主持神事活动,调解裁决族内民事纠纷,财产权转让分配,保管族谱祖图及祭祀用品,掌握族产、兴办公益事业等。特别是宗祠内建祠、修谱、祭祖3件大事,均由族长亲自主持操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族长随封建宗法制的消灭而废除。畲乡民政、民事,皆由村干部负责管理。
  宗谱是一族人文历史的档案文书。畲家有“五世不修谱,乃祖宗之罪人”的提法。宗谱一般隔20年修一次。现各畲村保存的宗谱大多为清及清代以后编纂。清光绪间刑部主事钟大焜编纂的《颍川钟氏支谱》现藏福建省图书馆,为全省钟氏连环谱。畲族宗谱通常由名录、图纪、源流序列、行第排列、公产记载补遗以及附录官府文告等几个部分组成。
  聚居人口在百户以上宗族,一般建有宗祠,畲村祠堂建筑格局与当地汉族同。宗祠的功能,民国九年(1920年)修的甘棠坑源里(坑门里)《钟氏族谱祠堂》说得很清楚:“祠堂之设,原以奉祖牌而妥先灵者也。凡祖龛几案务求其洁,祠前祠后必取乎净,至栋宇墙垣更应随时修整,勿使崩坏。除祭祀、公议、演戏之外,如有寄顿杂物及幼稚入祠喧哗者,共宜斥之。祠堂公项,后人宜蓄积些微,以为宗人登科发甲谒祖需用。”祠堂是供族人祭拜祖先、集体议事、举行公演的神圣场所。据统计:1993年,全区各畲村共有大小宗祠100多座。一年一度畲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就是在宗祠或祖厝或公厅内进行,届时将祖宗牌位、祖图、祖杖等并行陈列,供上香烛牲醴,由族长或房长读祭文,族内人丁逐一拜祭,祈求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吉祥。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