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民族教育现状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96
颗粒名称: 福安市民族教育现状报告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5
页码: 269-273
摘要: 本文对福建省福安市民族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报告。
关键词: 教育 畲族 福安市

内容

(1990年7月27日)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部署要求,市民委、教育局联合对我市的民族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现将有关问题汇总报告供上级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5.85万,少数民族行政村79个,自然村721个。目前全市共设民族校点275个,其中公办小学90所,占32.7%,民办小学185所,占67.2%,完全小学34所,占12.36%;在民族地区任教的教员501人,其中公办169人,占33.7%,民办332个占66.3%,少数民族教员80人,占15.96%;1~5年级在校生796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36人,汉族生927人;现有校舍总面积24892.4平方米,其中危房改造新建校舍7085平方米,旧校舍12790.7平方米,还有危房5016.7平方米,无校舍而借用民房、仓库、庙宇上课的还有31所2835平方米。
  全市现有民族完全小学34所,1至5年级学生3059人,教员208人,其中公办教员116人,占55.76%,民办教员92人,占44.2%,少数民族教员32人,占15.38%。近年来进行危房改造22所,新建校舍4079平方米,其中半拉子工程有6处,共2094平方米,旧校舍面积4010平方米,还有危房8处,面积1357平方米,尚缺校舍5所,计944平方米。
  二、群众生活水平低,办学积极性不高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很多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参加农业劳动,加上重男轻女的旧习惯根深蒂固,上学读书的不多,能上学的大多数是男孩。全县1982年少数民族学龄儿童7343人,入学4908人,入学率为66.8%。很多学生因生活困难,读到二三年级就辍学。近年来,生产体制下放后,普遍采取“谁读书谁出钱”的办法,因此,入学子女多的家长负担更重,不愿送子女上学。穆阳公社黄坑大队长坝定生产队有12户人家,11个学龄儿童,一个民办教师,每月补助费10元,以往由生产队开支,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改由学生家长负担,学生家长10户,平均每户负担1.77元,一个学年每户要负担11.24元,群众负担不起,只好将学校停办。城阳公社大坑里学校,3户人家,7个学生,一个民办教师,也因群众无力负担而停办。坂中公社近年因群众负担不起而停办的学校有5所,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因生产队集体无法支持办学、群众负担不了而停办的学校有54所。
  三、穷乡僻壤,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
  许多教师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默默地工作。但由于少数民族集居地大都比较偏僻,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任教的老师在生活上的问题确实多一些,每年教师派不上去,派上去的也留不住,办学点无法下伸,已办的学校也难以发展,不少学校停停办办。坂中公社七定生产队山高路远,又无校舍,教师五进五出,终因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而将学校停办。穆阳公社有34所少数民族学校,47个公民办教师,除7人住在学校外,40个教师均寄居在群众家里。有的和社员同睡一个铺,有的借用群众的杂物室,有的用地瓜篱围起来当卧室,有的睡在牛栏、猪栏旁边的房间,有的群众家里刚死传染病的人,房间不敢睡先借给教师用。坂中公社日宅学校有两名男教师,一名女教师,只有一大一小两间宿舍。其中一名男教师已婚。宿舍安排不了,只好女教师和男教师的爱人同铺睡,而男教师摆个小竹床睡在角落。坂中公社后门坪学校建于解放初期,现已破烂不堪,去年受台风袭击,瓦片被掀掉,厨房后墙倒塌,教师没地方煮饭和睡觉,3名教师只有同住在一个稍好的房间里,拥挤不堪。坂中公社岩头学校教师没厨房,用3块石头架上铁锅煮饭。群众生活困难,民师补贴费和粮食不能按月付给,教师无奈之下挨家挨户去讨。有的学校办公费不够用,教师要自己掏钱买煤油、粉笔。民师生活困难,又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许多具体困难无法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四、教师素质差,畲族教师少
  全县少数民族学校共有教师306人,其中民办教师264人,占教师总数的86%。有些民办教师小学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低,对课文自身都理解不了,难以向学生讲清;有些教师普通话讲不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些民办教师管理能力差,致使课堂秩序混乱,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畲、汉语言相异较大,少数民族学校大都没有开办幼儿班,少数民族儿童未进行学前教育,听不懂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畲族教师少,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教师更少,全县少数民族学校畲族教师仅53人,占教师总数的14%,这些教师中有些还出生在城关及各社镇所在地,不会讲畲家话。这样,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尤其是刚入学的儿童,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现象严重,有的上两三天学就不来了。流失学生多,群众对此也有意见。
  多年来,由于畲族地区经济落后,群众办学积极性不高,生活过于艰苦,教师素质差,工作不安心,导致学生质量差,并形成恶性循环。每学期初,很多学校教师不愿去,经过调整补缺,教师派上去,已误了开学时间,教师上去后坚持不了,有的借故下山,有的停停打打,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所学知识甚少,能念完小学五年级的畲族儿童不多。1977年全县招收少数民族一年级学生1146人,1982年全县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219人,毕业率19.1%。我县畲族人口最多的坂中公社1956年畲族学生毕业率仅为18.5%。穆阳公社解放30多年来,仅有大专毕业生1人,高中毕业生65人,初中毕业生100人,小学毕业生433人。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稳住局势,安定思想,使少数民族教育在困难中得到发展。
  (一)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学校布局分散,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我们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发挥经济效益。坂中公社仙岩小学是少数民族重点校之一,近年来,我们调整了该校的领导班子,充实师资力量,适当加强投资,使学校工作有所起色,学龄儿童普及率达97.5%,1982年小学毕业生14人,录取一中、民中11人,录取坂中中学2人,录取率达93%。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校危房多,教学设备差的情况,我们适当紧缩其他方面的投资,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基建投资,1974年以来,全县拨出少数民族学校修建专款共227000元,初步改变了一些地方的办学条件。
  (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的情况,我们实行僻远山区补贴和在山区任教的民办教师转正时业务考核成绩另加10~20分的办法,以鼓励教师扎根山区,安心工作。
  (四)根据少数民族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情况,在教学上,我们加强对其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大多数是复式班,我们就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加强辅导片的建设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努力,已收到一定成效,为社队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1982年,录取各类大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12人,录取率为60%,录取各类中专10人,录取率为37%,录取高中51人,录取率为71%,录取初中90人,录取率为41%。
  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我们设想:
  (一)要从领导到群众,统一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迫切性认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为落后,这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更为不利,“十二大”要求在1990年前实现小学普及教育,如果现在不立即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就无法实现,这个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工作需要看都必须实现的起码要求,所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势在必行。
  (二)办好重点,打开局面,带动一般。县已在坂中仙岩办民族重点小学,要求各公社也办好一所少数民族重点小学,以取得办学经验带动一般。我县少数民族人口居宁德地区之首,目前仅有一所地区民族中学,还要向全地区招生,无法适应我县少数民族子女就学的需要。为此,请求上级民政、教育部门对我县拟办的15所重点民族小学和坂中、康厝等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中学给予特殊扶持。把坂中中学改为民族初级中学,在康厝中学设少数民族班并在经费上按地区民族中学的标准拨给,这方面的开支约需30万元。
  (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行特殊补助。除教育部门外,民政部门应拨出专款逐步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校舍和课桌椅等问题。争取两年内修建教室228间,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对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可实行免费入学,这方面投资约需60万元。
  (四)合理调整少数民族学校的布局,除要考虑初小的学龄儿童入学方便外,也要考虑高小学生的入学方便,其办法有;第一,在较大的中心村庄增设完小,使学生能念完五年级;第二,在中心校或较大完小扩建教室宿舍增设少数民族班,招收本社或附近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下略)
  第六节 医药卫生
  民间中医药是畲族文化的宝库,历史悠久,实用性强,很多祖传秘方、偏方是畲族群众长期养生、扶伤、治理、救人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凝结而成的瑰宝。民间的某些中医药性植物知识和原始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绿色健康的需要,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整理发掘。关于畲医、畲药,在其他分册有专门介绍,本节简要收集有关畲族村的医疗卫生情况。
  一、药铺(店)
  民国时期区内畲族聚居乡村开设有中药铺30余家,这些中药铺往往医、药兼营。福安坂中有养生店、滋生堂、奇记药店、回春药店;穆阳有填康、长寿堂、连生店、悦泰昌、万德春、延寿堂、同安、腾记、平安、万回春、丰记、万寿康、成安、裕春园、永德春、成记、生记药店;康厝有德昌药店、松龄堂;霞浦盐田有协和堂、益寿堂,水门有郑大德药店、郑同春药店,崇儒有仁寿堂药店。中药店外,大的集镇如福安穆阳和霞浦盐田还设有西医医院和诊所,解放后这些中药铺和诊所大多转办乡、村保健院或诊所。
  二、畲族卫生人员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畲族医药人员的培训工作。1953年,建立福安、霞浦县畲族妇幼保健站,培训农村助产士与保健员128人。1965年,建立畲族农村接生站130个,有接生员130余人。1966年,区内各县畲族村共建有保健站22个。1970年,全区有畲族合作医疗站124所,畲族农村赤脚医生近百人。1984年11月,地区举办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培训班,招收畲族回乡知识青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