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体育竞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8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体育竞技
分类号: G812.175.7
页数: 7
页码: 242-2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族体育竞技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间体育 畲族 宁德市

内容

闽东畲族人民素有练武健身的历史传统,体育活动源远流长。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畲族体育事业,把体育列为服务生产、建设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1981年6月10日福建省召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报会,福建省有关部门和宁德地区民政局、体委、民族中学干部和教师19人参加会议,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流传闽东的项目名称、活动方式、历史沿革和现实意义,搜集到20多种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有关材料。同年12月在宁德召开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学习贯彻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座谈会精神,研究贯彻措施,经过多次挖掘整理,一些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近代竞技体育也在畲村蓬勃开展。区内5所民族中学和重点民族小学成为培养优秀畲族运动员的摇篮。特别是宁德地区民族中学,曾三次被评为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福安金斗洋畲族村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区内畲族运动员多次在全国和省、地田径、球类、射击比赛中获得名次。
  (一)传统项目
  闽东畲族一向注重练武健身,体育活动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抗敌自卫、从事生产劳动实践、健身娱乐、祭祀祖先和做福请神活动中形成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生活气息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尊重畲族传统习俗,提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把体育列为服务生产、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增强民族感、责任感和光荣感,促进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1956年,福建省举行农村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对少数民族体育“加强领导,对其特有的运动形式,应帮助发展”。会后,舞龙、舞狮、武术、打猎、棋类等项目的活动规模日益扩大。“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陷入冷落自流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少数民族体育重获生机。1981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联合发文倡导恢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召开全国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确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采取“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步发展”的工作方针,并在1982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积极加以宣传。
  为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整工作,福建省体委、省民政厅多次联合召开全省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座谈会,要求对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加以搜集、研究、整理,并对其活动进行倡导。1981年6月10~11日,福建省召开“宁德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报会”,会议搜集到20多种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及有关材料。主要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畲族拳、打尺寸、登山、赛海马、猴抢蛋、虎抓羊、打枪担、舞龙、顶牛、顶棍、舞铃刀等数十个项目。
  (二)畲族武术
  明、清、民国时期,散居山区的畲族人民为抵御兵匪侵扰,防盗自卫,十分重视练拳习武,较大的畲村均办有拳艺馆,所练以拳术和棍术为主。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福鼎双华均为区域内闻名的武术之乡。
  1.金斗洋畲族拳
  相传福安金斗洋雷姓第三十二世雷国楚(当地称三十二公)在原有祖传畲族拳的基础上,师承南少林铁珠和尚,吸收少林拳精华融汇而成的一个流派,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独特风格特点。金斗洋畲族拳形威,在演练中,讲究形象威武,雄伟彪悍,配合使用稳健的步法,气势雄壮的震脚,以威慑敌手,达到从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目的。力猛,重视气与劲的配合,其发力动作要求气息吞吐浮沉的配合,发劲借助积蓄的“气”将“力”猛烈催发,“以气催力”;发拳时常伴有“咳!”“嗨!”的吼声,以助发力和拳威。马实,畲族拳的步法有八字马、不丁不八马、虚实马等。演练时步法稳健,很少有高踢和跳跃动作,要求实战中出步“落地生根”,“马实”是畲族拳最基础和至关重要环节。手狠,畲族拳的手法极其丰富,其中以指法掌法最为多见,且招招实用,攻敌要害;演练中有一指点穴、二指摸珠、二指锁喉、三指挑裆、四指插肋、五指抓拿手法。金斗洋畲族拳练功要求一疾、二硬、三力,被誉为“三绝”。它讲究实战,套路简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强调体现疾、硬、力的特点,并且很重视功法的练习。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独特、行之有效的练疾、练硬、练力的练功法。主要练功方法有“桩功”、“一竹功”、“竹把功”、“三年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露功”、“眼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狮”、“玩石锁”等。
  2.四斗拳术
  在罗源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数百年传承,形成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具有南拳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以及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拳术的攻防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一套,一共有十二个动作,即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等。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向前三个箭步;挖鞭,畲民把脾称为“鞭”,挖鞭即一手顶住对方的攻击,一手进攻对方的脾位;三碰,即一防二变三攻,攻击对方的喉部;牵基,即顺势破坏对方的平衡,继则两次进攻对方的眼睛和脾位;圆化,“圆”畲语“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的进攻,转而侧身进攻;赴掌,继圆化之后,果断地以双掌攻击对方的腋下和脾位;牵马,即一脚靠近对方,双手压住对方的手和喉咙,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做类似牵马的动作,使对方仰倒;掩耳,先抓住对方的双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双手先后向对方头部(眼、耳)和胸部袭击;断桥,以一手解开对方进攻来的拳(称为“桥”),另一手向对方腹部或生殖器作致命性的进攻;三垮,第一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的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攻击对方的太阳穴,第二次进攻为一手解开对方上面的进攻,另一手打击对方的腹部,两次进攻失效,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的腹部;按手,一手解开对方的进攻,另一手指向对方的喉部作致命的袭击;十字,解除对方的攻击,进攻对方的胸部,在进攻时上三步,退三步,然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拉住对方的脚,猛力提起来,打倒对方。这个动作,步子共十步,站立时似“十”字,故名。半龙虎的每一个动作,基本上是三步、一反复,做完一个动作后便大喝一声,称之“开声”,它进攻多用手,脚立成马步或箭步,显得威武健壮。
  虎桩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趁拳、刺竹等11个动作。五虎有30多步,七星有8步,十八罗汉有18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的。动作多模仿动物,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如猛虎下山,有时像观音坐莲。每一个动作都有攻有防,攻防结合,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有力,短促实用。
  3.双华拳术
  双华拳是南拳的一种,有龙庄、虎庄、牛家庄等,各有套路,如拳母、拳花、小五路、大五路、六路、七星拳、八号头(八仙过海)、九路、五马拳(五马分尸)、登峰拳(鲤鱼跳龙门)等10余套。其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撕、跳等,多以弓箭步为主,步型稳固,紧凑朴实。进攻多用拳肘,防守常用前臂及掌,讲究用肘护肋,进退辗转。其特点是“下如铁打,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似铜铃”。它要求下肢稳重,上体内转圆活,两手像辗盘转动。每转一手法,必先脚步踏稳,而又弹跳自如。
  4.棍术
  棍术有两种:一种叫齐眉棍,也叫七尺棍。可单耍,也可对打。单耍叫“中栏”(有攻有守);对打叫“盘槌”。它有三步进三步退(蛇吐舌)、金鸡啄米、猴子翻身、采脚、牛牯转栏、三步跳、四步半、七步、九步、天观地铡、双头槌等10多种套路,每套4~20节,其基本动作有点、拨、戳、劈、盖、翻、转、挂、撑、跳、架等,要求眼灵手快、连贯有力,虚实难辨,变化多幅度大,强度大而要求细,源于福鼎桐城浮柳蓝家第一代传人蓝意清(生于明万历甲申十二年1584年,卒于清顺治乙酉二年1645年)。另一种叫丈二棍,又叫长槌,也分单打和对打,有攻有防,攻防兼备,它也有10多个套路,每套5~10节,其基本动作有挑、戳、劈、拨、撑、跳、架、扫、击、盖、抢、推、背、撩等,要求幅度大而快速,准确有劲,强度大而身手步法稳健细腻。
  (三)体育竞赛
  1.参加地区级竞赛
  民国期间,在闽东第一、二次运动会上就有部分畲族群众参赛并获得名次。1953年,福安白岩下村畲族妇女吴脓妹参加地区首届运动会,获得铅球、手榴弹和女子800米第一名。民族中学女子篮球队1971至1983年连续十三年获得宁德地区女子篮球赛冠军。1985年5月,宁德地区举办群众业余体育运动会,宁德县代表队畲族运动员蓝德水在会上作“双锋剑”表演,获大会嘉奖。1987年,钟伟平获得宁德地区少年射击比赛女子汽步枪400发第一名;1989年,钟联雄获女乙标枪第一名。1986年至1991年,宁德地区两次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选拔26名畲族运动员参加全国第三届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2.参加省级竞赛
  1952年9月,福安专区参加福建省首届体育运动会的代表中就有9名畲族运动员,其中8名拔河队员,1名田径队员。吴脓妹获福建省运动会铅球第一名;1956年,吴脓妹获省第二届运动会女子铅球第二名。
  1980年,地区民族中学女子队获福建省中学生基层队“三好杯”手球赛第二名;福建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篮球赛第七名。1981年12月,金斗洋村武术运动员4人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会上表演畲族拳和棍术对练两个项目。1982年地区民族中学手球队参加福建省中学生基层队“三好杯”手球赛获第二名。1983年,地区民族中学女子队参加福建省中学生篮球赛获第五名;1984年获省青少年篮球赛第三名。同年福建省第一届青少年田径赛上雷石兴获男少年乙组3000米第六名。1985年5月,蕉城镇西山下村蓝德水参加在漳州市召开的福建省业余体育比赛,表演了“武力拳”、“双锋剑”,并得奖。
  1985年穆云畲族乡代表队参加福建省首届舞龙、狮比赛,获第五名。同年雷爱仙参加省射击比赛获女子标准枪60发第四名;雷石兴获福建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男800米第四名,男1500米第五名。1986年10月,雷明章参加了福建省第九届体育运动会,获得男子1万米跑第六名;在1988年举办的福建省第九届体育运动会上,雷爱仙获女子标准步枪射击比赛第五名,雷明峰获男子10000米第六名,雷文忠获男子1000米第六名;同年5月,福建省首届民族运动会在宁德举行,宁德地区代表团打尺寸、舞龙、武术等项目的11名运动员获奖并被选拔参加全国赛。1988年福建省青少年射击比赛中钟伟平获女子小口径步枪60发队赛、3×20队赛,汽步枪40发队赛3个第五名;1989年再度获女汽步枪40发队赛第三名,女标准步枪3×20队赛、60发队赛、女汽步枪40发射击比赛3个第四名。此外,蓝蕙珍获省少年运动会400米×4集体冠军,雷建国获全军十项全能冠军。吴娟娟获广州军区运动会1500米、800米、3000米冠军,蓝少梅获省田径分龄赛亚军。
  3.参加全国比赛
  1954年,吴脓妹参加华东区和国家体育运动会获华东区铅球第二名,全国铅球第四名。1982年9月2至8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安金斗洋村村民有3人被选入福建省体育代表团,参加武术比赛。1986年5月3~5日在宁德县召开宁德地区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有运动员35人,其中福安4人。6~8日在宁德召开福建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安金斗洋村4名村民,其中男女各两人,参加武术比赛。同年8月10~17日,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福安县6人参加福建省体育代表团赴会。
  1982年9月1~10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二次民族运动会上,宁德地区畲族代表队,领队兼教练王国柱,运动员雷永瑞、雷清富、钟平兴、雷信钗、雷平生、雷清盛、雷洪锦、蓝泉妹、雷知土、蓝银月、蓝秀斌等12人参加运动会,在会上表演武术、打尺寸、龙头舞等,获大会表演奖。
  1986年8月10日至17日,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鲁木齐市举行。宁德地区代表队,教练林宣华,运动员钟平兴、雷永瑞、蓝建龙、雷明祥、蓝春景、雷媚珠、雷洪锦、钟妹銮、雷剑妃、钟丽萍、雷凤美,以及观摩代表黄昌金、王国柱、魏君沛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们表演传统项目《龙杖舞》、《打尺寸》等;钟平兴、钟妹銮表演对手式“畲家拳”,获得铜牌三等奖。
  1991年11月1至17日,宁德地区代表队参加在广西南宁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打枪担》,荣获一等奖,《打尺寸》、《虎捉羊》、《猴抢蛋》、《舞龙头》获三等奖。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宁德市四斗拳术
相关专题
宁德市双华拳术
相关专题
宁德市棍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