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龙胜瑶服多巧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18
颗粒名称: 5.龙胜瑶服多巧工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的瑶族地区越城岭西麓的龙胜境内,居住着盘瑶、花瑶和红瑶三个支系,虽同属瑶族,但服饰却各有自己的特色,身上亮丽夺目的服装显示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制作这些服装都需花费巨大的心血。
关键词: 宁德市 龙胜瑶服 瑶族

内容

越城岭西麓的龙胜境内,居住着盘瑶、花瑶和红瑶三个支系,虽同属瑶族,但服饰却各有自己的特色。
  从总体看这些瑶族妇女的服装几乎都是青底花面,每逢年节或圩日集会,她们都会穿上自己精制的衣裙,成群结队地走在圩场上。她们身上亮丽夺目的服装显示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制作这些服装都需花费巨大的心血。
  盘瑶妇女的衣服都是用事先绣好的小块花巾镶在青布之上拼凑而成的,只有极少数是直接绣在青布之上。在制作花巾时,她们每日上山劳动时就把要刺绣的布料放在衣兜里,趁在山间劳动休息时绣上几针;到了冬天天冷不能上山劳作,就每天针线不离手了。她们就是这样一针一线,精心挑花,制作出了美丽的花色图案,美化了生活,也美化了自己。
  盘瑶的妇女刺绣和编织,主要是配制牛角帽、衣边、袖口、裤脚和腰带。一个牛角帽要二尺见方的花巾包住,再用两根不同色彩的花带缠在帽上,四根带头吊至颈部,整个帽子就像龙冠一样,鲜艳秀丽,光彩夺目。配在衣边、袖口、裤脚的花样又不同。衣边上的是波纹浪式的花样彩带,镶在袖口、裤脚上的则是两条花纹,一条呈三角形,一条呈纽丝形,两条花纹距一寸左右;配在花腰带上的,又别具一格,一条带可有几种色彩,带长六至十尺,扎在腰间与衣服、帽子、衣边、袖口和裤子上的花纹相辉映,看上去端庄艳丽。
  花瑶妇女服装的刺绣,以红、黄、绿、白、紫五种颜色为主调,互相搭配。服装样式与盘瑶大体相同,不同处则在于色泽、花样。最大特点是胸前到腰部和下身吊有一块裙兜,这块裙兜全是用海螺壳、贝壳和吊珠装饰。五色衣裙及裙兜,在太阳的照耀下,五彩缤纷,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红瑶妇女服装的制作花的时间最长。要做好一套衣裙需费时一两年。姑娘一般从十二至十三岁就开始刺绣衣服。一直要制好两三套衣服方可出嫁。制成一套衣裙至少要花三十元的锦线,有的要花五十元以上。其刺绣的图案主要有“工”和“弓”字形状,也有少量的花卉、飞鸟、鱼蝶等图案。颜色以大红为主,其间掺有少量的白、蓝、绿、黄和黑色。花纹主要配在衣服的背面和胸前,以及裙子的下端。头巾是一块一尺见方的青色布,每一角都刺有拇指大的方形印,也是以“工”或“弓”字图案构成,绣得既复杂又精细,人们将这方形印称之为“瑶王印”。佩戴时,把其中的一角“瑶王印”系在额头的中央,使红瑶妇女显得格外稳重,表现出对瑶王尊重和崇敬的神圣情感。
  红瑶妇女不仅衣裙自己绣制,用的所有花线也是从白己养殖的桑蚕中提丝、加工精制的。她们制作的服装样式、刺绣图案既美观大方又柔软耐用。
  红瑶除精致的绣衣裙令人惊叹不已外,蜡染的手工技艺也与织花、刺绣一样为世人所称道,堪称瑶家一绝。蜡染技艺称为一绝,绝就绝在它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图案样式,也不需画草图,全凭想象就直接手掐质布制作,而后在靛缸里拿出,晒干后就是一件花纹、图案组合得天衣无缝的艺术精品,让人不禁为红瑶妇女这种天生的艺术才能所折服。
  从古至今红瑶女子生来就有一种特殊的天赋,每个山寨的妇女人人都是蜡染能手,个个都会制作描绘蜡染图案。各家的瑶姑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蜡染技艺。这个特殊的技艺就是祖辈靠自己的记忆,言传手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至今在很多瑶寨还没有失传。
  红瑶蜡染图案丰富多彩,有双龙抢珠、二狮滚珠、山羊哺乳、马鹿含花、鲤鱼跳龙门、金鱼戏水、凤凰展翅、锦鸡出窝、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还有乐善好施的宝贝桥(俗称小木桥),其间或花或草,或云蒸霞蔚,或百花争妍。每一幅蜡染图案清新、形象逼真、活泼生动,又含诗情画意,使人观之一目了然,品之回味无穷。
  蜡染一般多选在开春的正月、二月间开始。瑶家妇女在每年冬天,总是没日没夜地织麻、纺线,而后用木织布机织成一匹匹土布,到开春下机,刚好是来年的一二月。蜡染用料和做法都很讲究:先选择一斤多蜂蜡,一斤多牛油或羊油,一起放在锅里,将锅架在火炉上,生火把蜂蜡和牛油煮沸,拌匀后再用一根竹篾弯成三角形,蘸着蜡汁,在细白布上描绘自己所喜爱的动物和花草,还有与其相对应的各种图案。一幅白布描绘成后,上面用洁净的棉纸或其他东西覆盖好,待到冬天,用自制的蓝靛着色,使全幅色泽匀称美观,精心保存好,让它慢慢地渗入布质。待到第二年六月天气暑热,阳光暴烈时,再用碱水浸泡被蜂蜡描绘过的地方。大约一天后,将蜡染从碱水中取出,拿到河沟或山溪清水中漂洗干净,一幅蓝白相间、花纹清晰、图案秀美、形象逼真的蜡染就活脱脱地展现在眼前。红瑶女子制成的蜡染,过去多用来做被面、门帏,做小孩用的背被和围裙、背袋。随着瑶山与山外的交流,蜡染早已走出瑶乡,进入了城市,用途更为广泛了。有的已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高雅的装饰和艺术品,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