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接过脚板薯,答应嫁出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07
颗粒名称: 2.接过脚板薯,答应嫁出屋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的瑶族地区桂北永福县和其他一些瑶乡,也有父母或舅父母相中男子后,向女儿提亲的,为尊重女儿意愿,不是直言硬讲,而是采取一种独特有趣的方式进行脚板薯硬塞许婚的习俗。
关键词: 宁德市 婚礼习俗 瑶族

内容

瑶家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多是自由恋爱,以歌连情,唱得情投意合,双方就互换信物,言定婚事。再由男家或女家找舅父母帮助提亲,这只是例行“地下无媒不成亲”的形式罢了。但在桂北永福县和其他一些瑶乡,也有父母或舅父母相中男子后,向女儿提亲的。
  这种征求女儿意见的提亲,为尊重女儿意愿,不是直言硬讲,而是采取一种独特有趣的方式进行。即父母将一个脚板薯(一种山间野生薯)烧熟,用山芭蕉叶包好,在火塘边递给女儿,说:“芭蕉叶子又大又青,包起的脚板薯又香又粉。这两种东西都容易栽种,丢到哪个山涧槽都能发芽生根,今天你吃了这个脚板薯吧,你有了安身之处,阿爸阿妈也一百二十个放心!”
  女儿听了这些话,自然明白父母的意思。如果愿意就会双手接过脚板薯,当即将芭蕉叶打开,把脚板薯吃了。这就表明女儿高兴地答应了父母帮说的亲事。如果女儿慢慢地接过脚板薯不吃,把它放在碗柜中,这就表明女儿对父母说的亲事还要考虑。如果她不理不睬或根本不接,就表明女儿对父母说的亲事根本不满意,不答应。
  有的父母尊重女儿的意愿,如果女儿不接受脚板薯,会另选男子。也有的父母相中了男儿,硬要女儿答应亲事的。他们会再规劝女儿三次,女儿仍不接受父母送给她的脚板薯时,就硬将它塞进女儿的怀里。这时,女儿无法,只好从命。这种习俗,过去在桂北的永福县的葡萄、矮岭等地的瑶乡颇为盛兴。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自由新意识的不断渗入,以脚板薯硬塞许婚的习俗,也就逐渐消失了。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