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烟熏腊肉香又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84
颗粒名称: 3.烟熏腊肉香又脆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的瑶族地区每到年关前,无论家里饲养了年猪或未养年猪的,都要设法做被人称之为瑶山珍馐佳肴的烟熏腊肉以及制作方式。
关键词: 宁德市 腊肉 瑶族

内容

瑶家生活较为清苦,粮食缺乏,饲养禽畜甚少,一年除逢年过节或生日等喜庆日子能吃上肉外,平时很难见到肉食。即使殷实人家,能有豆腐送酒,十天半月吃上一顿荤菜,也算是一种享受。但是每到年关前,无论家里饲养了年猪或未养年猪的,都要设法做被人称之为瑶山珍馐佳肴的烟熏腊肉。
  瑶山的腊肉制作很讲究,有腌、熏、煮三道工艺。每年立冬之后,气温变冷,这时杀的猪就可以制作腊肉了。因瑶家的烟熏腊肉都是自做自食,故一般要到腊月杀年猪时才制作。
  宰杀年猪后,用灶锅烧水烫好,再用刀将猪毛刮得干干净净,而后用铁钩将猪倒挂在横木杆上,舀清水再刮洗一遍,接着把猪剖开,将五脏六腑取出。全猪从脊梁分两半剖开摆上案板,再把猪皮用刀刮一次即可,不可将肉放入水中冲洗,让鲜肉保持新鲜干水,不受任何污染。随之将肉切成一两公斤一块,分层装入洁净的瓦缸内,每装一层就洒上适量的食盐、米酒、五香粉等腌料,而后加上缸盖。将瓦缸放在通风凉爽的地方,不能让它受潮湿,搁置两到三天,让盐、酒渗透肉质,再取出来,用竹篾或棕叶子将肉一块块地穿起来,以便挂在火塘上进行烟熏。
  火塘上挂肉的横杠,一般用毛竹竿或结实的木条。每吊肉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不能粘贴在一起。熏肉悬挂的高度,距火炉三到五尺,以便让肉慢慢地接受火塘火烟的熏烤。鲜肉在火烟的熏烤下,挥发掉水汽,颜色由白逐渐变成蜡黄,散发出馨香的腊味。火塘烧烤的木柴,多用柴蔸,火势不宜过大,否则烘熏的肉渗出油来,就会失去腊肉香味了。熏烘时如果用谷壳、玉米棒渣或草,那熏出的腊肉色泽、香味就会更加浓烈。鲜肉烘烤久了,会蒙上一层黝黑的烟尘,但不会影响肉质,相反会使肉质更加黄爽透明,其味更加香美,故有瑶家腊肉年头吃到年尾,味道越吃越美之说。
  瑶家腊肉制作在于腌熏功夫,味美要靠烹饪技巧。烹煮腊肉首先要讲究刀工,次在火候,再次才是作料。腊肉从火塘上取下,放在盆子里,用45℃左右的温水一泡,拿一小把禾草往肉上一抹,蒙在肉上的烟灰立即脱落,看到的是一块澄黄腊透,泛着香气的烟熏肉。在解刀时不能切成薄片,必须切成厚度半0.5厘米,宽约3厘米,长约4厘米的肉块。烹煮时先配少许姜片、蒜头和适量茶油,待油锅爆响,将腊肉倒入锅内,爆炒至油溅出,腊肉颜色由原来的澄黄变成滋润透明时,即时加适量酱油、食盐、酸辣椒,加盖煎至爆响后,揭盖用锅铲将酸辣椒碾碎,放适量清水,加盖用温火焖上二十分钟,再放上少许青蒜、香菜,炒至水尽,见肉质黄爽透明,即可出锅入盘。
  这般烹饪的蜡肉,色香味齐备。观之腊黄透亮,嗅之香气扑鼻,食之香脆可口,肉质瘦而不涩,肥而不腻,脆嫩怡人,故有瑶家珍馐佳肴之美誉。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