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63
颗粒名称: 附录一 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
页数: 9
页码: 259-268

内容

福安县林岭乡林岭基点——少数民族调查报告①
  (1952年9月4日)
  一、基本情况
  廉岭村离城10里,是福安县较大、较著名的一个畲族山村,廉岭的基点内包括有大洋头、坑头、楼下、贯田头、七斗峰、牛角垅、池丘、上村、下村等9个自然村。有雷、钟、吴三姓居住,共计124户,人口总计495人;地主3户,半地主式富农7户,富农4户,中农47户,贫农59户,雇农4户。雷姓50户,男136人,女91人,土地435.90亩。钟姓47户,男96人,女77人,土地424.60亩。吴姓27户,男52人,女43人,土地188.45亩。全基点现有男全劳力165人,半劳力49人,无劳力72人;女全劳力123人,半劳力51人,无劳力35人;耕牛29头。
  据该乡宗谱记载,其鼻祖龙期生于帝喾高辛氏时,因杀燕国吴猛有功,封盘瓠王,配第三公主瑞娥,育有三男一女。长子盘自能居雁门,次子蓝光辉居汝南之地,三男雷巨佑,居冯翌,女名龙娘招赘钟志清居颖川。至大隋五年五月十五日盘瓠王迁广东会稽山七贤洞,耕种为业,传至三十六世孙逢耀迁潮州海阳县;至隋文帝元年(丙辰)五月十三日,盘、蓝、雷、钟四姓子孙计三百六十余人,迁往福鼎、罗源、连江等处定居;盘氏子孙一舡在连江马鼻被风流飘落番界(以致福安一带无盘姓畲族)。雷姓子孙于宋绍兴年间迁连江狮子岩,后经明洪武二年迁罗源梧桐岔,至成化六年复迁宁德赤乾,至万历四十八年转迁罗源十八都大丘田;迨明季遭乱,子孙散居,其五子君达于清顺治二年肇迁廉岭,自鼻祖至今已七十余世,在廉岭已传十三代了。钟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大林村迁居廉岭至今十代。
  ①陈永成:《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36页、43页、72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吴姓本系汉族,原居浙江泰顺,后迁福安九都南山洋,复迁桐湾(三区)居住,娶畲族女蓝氏,生二子;其语言风俗习惯与畲族一样,因此亦称畲族。由桐湾迁入牛角垅至今十一代。
  查该村之畲族,他们迁居较晚,因称为客,故汉族人称为畲客,他亦自认为畲族。但根据他们的宗谱记载,内有“自立徭户”之句,并有对联云:“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束力赐,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故称为徭族。
  二、风俗习惯
  他们信仰佛教,其风俗习惯与汉人不同,每年除新年五月节及七月半外,还要做六次福,现在还有。他们的言语,对汉族人说话时,说汉族的话,平常习惯说他们畲族的话。但对于现代的汇语,如“民主建政”、“劳动”、“学习”等,自己没有文字,必须采取汉语。一般至十二岁以上的人,都会说汉话。他们常年穿着自织的粗青蓝色纻布,妇女的服饰与汉人不同,头发向上梳,绕头的周围,当中插一支银钗,头发束着很多的红绒线,耳戴着大银环,手戴银镯,衣服乃青色边沿以红布缝缀,腰束着纱织的花带,脚穿大鼻的鞋子。未结婚的女子亦同,唯她的头发上没有钗,只把头发盘在头上。在反动政府统治时期的大汉族同化政策和新生活运动等压迫下,强迫改变民族服装,“于民国十二三年改穿汉服”借以避免歧视,男的虽然改变,女的仍旧保持她们的服装。他们男女都参加劳动,女的劳动比男人较强些,白天村中很不易见到人,家家关门或年老年幼无劳动力的在家。在土改前只有土地371亩,每人平均占有的仅0.75亩,虽然男女都参加劳动,只养着汉族地主阶级,每年只吃到十二月就没粮了。此外,专靠着砍柴维持生活,过着饥寒的日子。尤其在反动统治下,抓丁和派款,使他们日夜不安,白天要派小孩到山峰上去放哨,晚上睡在山中墓坪上;听到了生人和抓丁来了,无论白天晚上就四处逃空,把生产耽搁下来,生活更痛苦,至今尚痛恨入骨。地主追租没有的就要给地主走狗的工钱,没有工钱的时候,就把锅子拿走,所以他们见有生人到村里,无论问什么事情,只答不知道。他们和汉族人少来往,少通婚。他们没有卫生科学知识,如睡觉房里兔子也在里面,厕所牲畜等都在一起;患有疾病时祈神祭鬼,驱鬼作法,少请医生,造成死亡率很高;又因妇女整天劳动,婴儿在家无人照顾,致死亡很多。小孩在七岁以上就会唱山歌,有时在山上或田间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每年正月间各地畲民往来探亲,或有时青年男女对唱畲族歌,若一方无歌时,就被对方讥笑,所以他们作客的时候,必须要学习他们的歌。他们过去都是重男轻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若娶新妇,礼金要120~130元,猪肉40斤,油2斤(老秤),鸡蛋42个,白鲤鱼2尾,公鸡母鸡各2头。女子出嫁,无拜天地祖宗,带金冠珠髻(据云是帝喾所封)。由于以上各种的原因,造成过去抱童养媳的很多。
  福安县调查工作组
  [福安市档案馆福安县1952年第6号永久]
  福安县四区下逢乡畲族的一般
  情况调查报告
  (1952年9月25日)
  下逢乡离穆阳镇10里,是汉畲两族人民共同居住的一个乡。全乡7个自然村,共367户(地主19户,富农4户,小土地出租者12户,中农27户,贫农291户,雇农14户),1178人,1773.5亩土地。本乡畲族有蓝、雷、钟三姓,居住在王楼、林洋湖、梨乾、湖头山、蓝柄等5个自然村,共有177户615人,土地922.22亩。其中蓝姓47户173人,226.8亩土地;雷姓72户239人,373.92亩土地;钟姓58户203人,321.5亩土地。从成分上来看,畲族有中农6户,贫农161户,雇农10户,没有地主富农。
  根据畲族历代宗谱调查,该族是大隋帝喾第三公主之后,先后共生了三男一女,长子赐姓盘,次子赐姓蓝,一女因和钟姓结婚也成畲族了。
  该乡畲族到达时间迟早不一。王楼村蓝姓是顺治年间由罗源大口里迁入的,至今已有十二代了;雷姓是在乾隆年间从该区上澳迁入居住,已传七代;钟姓是在雍正年间由三区社以后徐家坂迁入,已有八代;林洋湖雷姓是康熙二十六年由霞浦牛路边迁入;蓝柄村姓钟的是从社口南山迁入,至今已有八代;梨乾村姓钟的是由十一区大林迁去,已传十三代。他们的祖先都是先后由广东迁入福建的。
  当地汉族群众对畲族有“陂人”、“畲族”、“畲客”、“苗民”、“徭人”之称,究竟属何族呢?我们调查研究结果是畲族。其所以有以上许多称呼,是因为畲族多居山陂,所以汉人根据其居住与都是从外地迁来的情况称其为“陂人”、“畲客”。过去由于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统治,把畲民骂为“臭畲姆”,因此畲民隐藏族别自改苗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工作干部不了解其族别也误叫苗民。
  畲族信仰佛教,由于其多居山沟,文化极为落后,封建迷信思想很严重。每年除八月中秋、七月半、五月五之外,还要做五次福。如旧历正月做“开正福”,夏季做“夏至福”与“立夏福”,秋季要做“白露福”,秋收后做“完满福”。在每一次做福都要敬菩萨大吃大喝。畲族男女都爱穿青蓝色的衣服,尤其女子装饰和汉族不一样,衣服都要镶红边,头发绕在头的四周,出嫁的妇女头上都插银簪,两耳带着圆形的耳环,手戴银镯,腰系自织的花纱带,劳动能力很强。在女嫁男娶的时候,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过去要钱72千,以后改为银元120~130元;除此以外,习惯上还要送猪肉40斤,猪油2斤,鸡蛋42个,白鲤鱼2尾,公鸡母鸡各1对;女家要送给男家钻头、蓑衣、斗笠、桌椅、衣箱、蚊帐、被子等。结婚的时候,亲戚本家邻居男女老少都要去吃3天,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畲民爱唱歌,多是顺口编成,尤其每逢旧历正月,各处畲族互相探亲时,除同村同姓同族外,见面都要以歌唱答对,以此联络情感。在很多的歌词中,都反映了过去他们所处的地位,与他们的经济生活情况。例如,“一条手巾四方口(即絮),捉拿壮丁无处逃,前头壮丁啼啼叫,后面家属哭奈何!二条手巾泪大干,可恨中国大汉奸,一批一批抓丁去,很少有人是生逃。三条手巾束在身,地主收租太认真,一斤半两都算尽,一粒未干都不称。四条手巾泪淋淋,欺人地主身有钱,银粉口人压百姓,横行霸占目无天。五条手巾泪汪汪,夏季无粮闹饥荒,衣服家具都卖尽,腹肚空空眼发昏。六条手巾泪满衣,冬天寒冷难过时,备得席来又无被,备得布来又无棉。”……的确畲族人民过去所处的境遇是十分恶劣的,在长期反动统治的岁月里,畲族人民严重地受着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歧视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中略)畲民在长期统治的情况下文化极端落后,据了解仅10年前办过9年私塾:读一年书的56人,占全族人口9.1%;读二年书的11人,占全族人口1.8%;许多人目不识丁,不能认识货币数目。有病时很少请医治疗,多烧香祷告,因此死亡率很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畲民区正确贯彻了党与政府的民族政策,发动畲民积极地起来参加了各种运动。本乡畲民在土改中也有167人参加了农会,42人参加民兵,17人参加青年团,和广大汉族团结在一起,向地主阶级进行了斗争,同样的分到了一份土地;在参军运动中,他们有17人自愿报名参军;在抗美援朝捐献中,他们积极捐献;在今年的爱国增产竞赛中,他们组织了12个互助组。因此,畲民在经济上大大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如土改前仅有土地56亩,土改后增到922亩;松山土改前135亩,土改后增到157亩;杉木山土改前14亩,土改后增到16亩;竹山土改前5亩,土改后增到7亩;茶山土改前7亩,土改后增到23亩;耕牛土改前只有24头,土改后增到46头。其他也都有增加,比如,猪由土改前32头增加到73头,羊由土改前5头增加到20头,鸡由土改前的133只增加到329只。今年由于组织起来生产,节省了一部分劳力搞副业,仅砍柴一项赚款2278万元,粮食一般比过去可多吃3个月,生活比以前改善很多。因之,畲族人民真喜悦极了,这种喜悦又流露在他们的歌唱中:“正月解放是新年,毛主席来了过太平年,全心全意为祖国,抗美援朝齐向前”。“二月解放是口天,农民欢庆把身翻,蒋匪赶到台湾去,实行土改分到田”。……
  经过各种工作,畲民的政治经济生活均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但在政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宣传民族政策,克服汉、畲民族中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不正确的思想认识,逐渐取得互相了解,使汉、畲民族间的团结更加巩固,因此遵照中央指示,还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积极稳步推行民族自治,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在经济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畲族区生产工作的领导,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困难。如王楼村有3个互助组想把已停办12年的瓦窑恢复起来,除自己筹划100万元外,尚差130万元要求政府贷款。我们认为可以贷款扶持,这样既可增加人民收入,又解决了劳力剩余问题。关于畲民生产品的推销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问题也很大,因为他们居住地很偏僻,交通不便,大宗副产品如木柴、木板、木炭、杉木等输不出,因此必需品也买不到。为了便利生产,活跃市场,改善畲民生活,减少中间剥削,应在该乡设立供销站与穆阳合作社取得联系,为畲民产、供、销全程服务。此外,还需要注意畲民的文化生活的提高问题。解放三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注意还不够,下逢乡少数民族地区到现在还没有开办1所小学,使96个儿童和许多青壮年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反映“我们筹校舍,请政府派教员就好了”,要求异常迫切。我们应设法满足畲民的文化生活。同时,还要注意畲民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中共福安县委办公室
  [福安市档案馆52年第6号]
  福安县第六区大车乡少数民族(畲族)
  情况调查报告(摘录)
  (1953年6月15日)
  (甲)一般情况
  福安县大车乡是民族杂居和散[居]的地区一个乡,即大车、野马壑、猴池、济池壑、对面厝、岔栋、石壁头、过洋、半岭、暮露山、大盘中、岭尾、洋头里、大车岭尾、仙胶迹、田雷峰、里厝、里楼、九龙、老蛇峰、洋溪里、九雷岗、洋梅洞、里当厝、楼溪坪、章家洋、单座厝、清水壑等29个自然村,以大车为主村,畲族人民住居过洋、洋梅洞、济池壑、石壁头、半岭、暮雷山、清水壑、对面厝、大车岭尾、过洋岭尾等10个自然村外,并有部分散居在猴池1个村庄。
  全乡有448户1448人(男875人,女573人),少数民族有140户,占全乡总户数31.25%;有451人(男259人,女192人),占全乡总人口数31.1%。在阶级成分来看,该乡有富农1户占全乡总户数0.2%,人口8人,占全乡总人数0.1%;中农49户占10.09%,人口232人占16%(其中少数民族中农11户占全乡总户数2.4%,人口65人占全乡总人口数4.4%);贫农388户占86.6%,人口1178人占81.2%(其中少数民族贫农126户占全乡总户数28.1%,人口364人占全乡总人口数25.1%);雇农6户占1.3%,人口8人占0.2%。少数民族内部140户451人,没有地主、富农,只有富裕中农2户占内部总户数1.4%,人口21人占内部总人口数4.6%;中农11户占内部7.8%,人口65人占内部14.4%;贫农126户占内部90%,人口364人占内部80.7%;雇农1户占内部0.7%,人口1人占内部0.2%。
  该乡是第二期土改,乡政权一般较好。少数民族虽然达到总人口数31.25%,但参加政权者较少;乡政委员9名,少数民族只有财粮委员1名,占全乡乡政委员11.1%;乡农会委员11名,少数民族2名占18.1%;系统委员37名,少数民族9名占24.3%;乡人民代表会议代表44名,少数民族11名占25%;乡人民武装民兵145名,少数民族30名占20.6%;乡宣传员9名,少数民族1名。(下略)
  (乙)民族历史
  据大车乡过洋、半岭蓝姓家谱记载,本族开祖有一百二十代,有三千多年,始祖盘瓠王以除番立功招为驸马……由广东省迁徙福建福州台市岭头,复迁罗源、宁德岭前,分支福安县大车乡二十八都半岭、过洋。祖先两兄弟在清嘉庆时迁居,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及至民国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一贯住在山上垦荒、挑柴为生,自己称号“山客人”,汉族称他们为“畲客”、“畲姆”。至新中国成立后有的称号为“苗民”和“山客人”,汉人也称他们为苗人,但称号分化不明。
  (一)民族关系。由于历史上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该乡民族关系较为显著,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民族压迫,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民族政策,现在普遍懂得了民族团结道理。
  (二)该乡畲族有140户,人口451人。特别是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畲族汉族共同反抗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和摧毁了封建的压迫,在1931年间红军失败后畲汉两族同样遭受着反动派的掠夺,但少数民族受迫害特别深。即过洋、石壁头、济池壑、清水壑、洋梅洞等村受反动的掠夺过12次,被杀了6人,被烧房子10座;其他财产的损失,据济池壑和石壁头两村不完全的统计,损失耕牛2只、猪5只、鸡29只、棉被9床、布28丈、布袋7担、谷子13担,其他粮食衣服家具等不计其数。解放三年来,在人民政府领导培养教育下,互相帮助精神较好,如过洋村少数民族钟××两兄弟盖房架屋,附近一里至二里的汉族兄弟们有40余人都来互助盖房架屋到完成。但有少数的汉人仍存有大汉族主义的歧视现象。……汉族兄弟反映说,在以前未听过民族政策,犯了错误侮骂少数民族,今后大家要团结像自己家庭中人一样;畲族妇女也认识自己错误,今后不敢再把公有财产砍了。
  *本报告主要是调查该乡畲族社区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
  [福安市档案馆福安县统战部53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