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符咒方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410
颗粒名称: 第六章 符咒方术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305-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百姓信奉符咒方术,分为符箓、手诀、步罡踏斗等。
关键词: 宁德市 符咒 方术

内容

第一节 符咒
  一、符箓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纸或帛上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在符中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认为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符箓又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复文(多数由两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画组合成形);二是云篆,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三是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这是数量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种符箓,其中除屈曲笔画外,又常夹有一些汉字,如日、月、星、敕令等字样;四是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畲族巫师使用的主要是灵符。用于为人治病:将灵符烧化成灰,冲水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也有悬挂于寝门上或吊在大厅中堂壁上驱鬼镇邪;或书符召将降雨消灾的。巫师施法,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让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二、咒语
  咒语是巫师用来祈请神明、诅咒鬼蜮的一种方术。被认为可以感通天帝,役使鬼神,达到除邪消灾、逢凶化吉的目的。巫师作法时,常常符、咒并用。咒语与符箓一样,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治病的,也有用于驱逐邪祟的,有用于雷法者,如《起风咒》、《起云咒》、《起雨咒》、《起雷咒》等。从内容上看,有向神祈求的,陈述心愿、颂扬威德的;有以命令语气召唤役遣小神的;还有诅咒、呵责鬼怪的。语言形式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均有,以四言居多,少数为长短不一的散句,还有一些杂以梵文译音的,如“摩萨呵”等。咒语一般都用“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作结。
  第二节 手诀
  巫师在施法过程中,配合符咒使用的一种手势语。即用两只手和手掌、手指的勾连合分变换来配合符咒的方术。在畲族科仪书中介绍手决的典籍占有很大的篇幅。手诀又称“雷诀”或雷法,是巫师用于巫术活动中防身打鬼的辅助手段。“手诀”分成①藏身诀,共38个,用意是变化真身,不让妖魔鬼怪找到破绽,该诀属于防卫性质;②打鬼诀,共有4个,即五雷诀、八卦诀、八角印、四眼头陀,主要用于驱邪赶鬼,属于攻击类;③吊楼诀,共2个,即天吊、地吊,用于奏报各种职衔;④罗房诀,共2个,即悬岩、吊溶,主要用于替病人治病。其他“手诀”更是种类繁多。
  第三节 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是巫师在作斋醮中经常使用的仪式。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内篇》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复其头,以罡指前”,后以天罡泛指北斗星。斗,指北斗。步罡踏斗,又称为禹步。传为夏禹所创,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道教崇拜日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驱邪迎真。可见禹步是召役神灵的行走步法,早在道教创立之前,方士们就已经在使用步罡踏斗之术了。畲族巫师最擅长的就是表演奶娘踩罡,踏步如飞,却有章法规律可循,且步罡踏斗总是同相应的符、咒、诀结合使用。1989年,福安文化馆在社口南山村和穆阳镇苏堤村,对巫师的施法表演进行考察,编成舞蹈《奶娘踩罡》,表现的就是巫师用罡步进行驱鬼场面,整体由11个罡步组成,即八步罡、锁链罡、失亥罡、养身罡、梳头罡、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砻米罡、筛米罡、钓鱼罡等,其中扣缠罡、洗面罡、照镜罡,表现的是奶娘出征前梳妆打扮的情景。八步罡将天地分为天门、地府、人门、鬼路四个方位,奶娘用八步驱赶邪魔,不让鬼魂为害人间,故多驱赶动作。锁链罡是锁妖链鬼之意,失亥罡是超度亡灵,养身罡是指生儿育女后休整疗养,砻米、筛米、钓鱼等罡是农事活动,对乡村太平和田园直登的美好祝福。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闽东畲族多神崇拜、祖庙神宫、神事人员、法事器物供品、神事活动、符咒方术、禁忌等内容共7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