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水王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35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平水王宫
分类号: K288.57
页数: 10
页码: 86-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平水王宫分别是茶洋平水王宫、南阳平水明王宫、茶湾平水大王宫、虾蟆头禹王宫、青元平水大王宫、长坑平水大王宫等
关键词: 宁德市 平水王宫

内容

大禹是夏后氏的部落首领,也是炎黄联盟首领,夏王朝的建立者。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033年至前1989年间。大禹姒姓,他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相传尧之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奉命治水,然而九年了还没有成功,于是摄政的舜帝在羽山杀了鲧,且举荐大禹继续完成治水大业。禹接受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劳身焦思,亲临工地指挥,栉风沐雨,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川导滞,治水获得成功,使得百姓得以平地而居,“然而中国可得而言食也”。①因其功绩很大,所以称“大禹”。
  禹征三苗、伐有扈,以铜为兵器、铸九鼎,命奚仲造车,并“身执耒锸以为民先”,他定九州、行涂山之会,在治水成功的同时,加强了国家机构建设,他建立夏朝后,更是自奉菲薄,注重农时,整治沟洫,躬耕于农,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并形成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权力。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为纪念这位治水大英雄,南方各民族一直把大禹当作天神来崇拜。明代福建学者王应山在《闽都记》一书“福郡建置总叙”中称:“战国时,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徙族居闽,遂为君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守丞尉,监领之。二世时(公元前209—207年),闽粤王无诸及摇者姓驺氏,禹之苗裔也,以兵属番君吴芮,从诸侯入关,有成劳。项羽主命弗王,闽粤又佐汉翦楚。汉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粤王,都冶(今将军山)。孝惠三年,举高帝时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府)。后闽粤、东瓯治兵相攻。东瓯告急于汉,武帝遣庄助发兵浮海救东瓯,闽粤引去。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粤又击南粤,汉遣王恢、韩安国等大发兵讨之。闽粤王郢弟余善镟杀郢以降汉,封繇君丑为王;余擅自王,汉乃封余善为东粤王,与繇王并处。元鼎五年(公元前122年),汉遣东粤王与繇王夹攻南粤,不从,遂叛汉,刻帝玺自立,号驺力为吞汉将军。汉遣韩说、杨仆、王温舒将兵讨之。繇王居股复杀余善以降。汉封居股为东成万户侯,徙民江淮间,遂虚闽越地。孝昭元始二年,闽越遗民自立冶县,属会稽南部都尉。”
  很明显,八闽土著原为“禹之苗裔”,直到唐代境内的古田县还是少数民族首领峒豪刘疆及部属林希率族人归附朝廷而建县的,现在的古田县、屏南县的城隍庙神就分别为刘疆和林希。
  畲族乡村“平水王”信仰极为普遍,应与此有关。调查发现闽东供奉平水王大禹神位、神像的宫庙有上百处之多,在福安城阳茶洋村、霞浦县盐田西胜村、福安溪柄虾蟆头等畲村均建平水王宫、禹安宫、禹王宫、大王宫之类专门祭祀大禹的宫庙,而大部分畲村是在该村宫庙众神像、牌位中供上一尊平水王,不时祭祀。“夏禹崩来一万秋,水从嶓冢至今流。当时若诉胼胝苦,更使何人别九州。”①几千年来,畲族村民就是以这种最原始的香火和顶礼膜拜,表达着对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景仰、崇敬和纪念。
  除了祭拜平水王,在畲族的敕书、开山公据、宗谱和歌谣中也屡屡提到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如《盘匏王开山履历祖图公据》:“大隋五年五月给会稽山七贤洞无徭卷牒,付与盘匏王子孙宗祖世代传流,毋令遗失,如有损坏仍将皇帝敕书卷牒向所属州县官陈告即押付照,如无图像卷者另设……帝依所奏,钦赐敕差阜老三百余人,御赐书王服等迎送会稽山七贤洞耕种,永无赋税。民田地界三尺之外,即仰人户耕种,毋得侵欺。”蕉城区漳湾雷东《祖图》附敕书云:“帝赐归农业,敕臣会稽山自耕,免纳地方赋税无役无徭。”
  会稽山,根据《高皇歌》“都是南京一路人”的记忆,应不属广东潮州凤凰山,而是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5公里(绍兴的古文化遗址“凤凰墩”当属更早的“凤凰”记忆)的会稽山。原名三苗山或苗山,因当年大禹曾在这里会天下诸侯计功而改名。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刘向在《汉书》中也说:“禹葬会稽不改其列,谓不改林木百物之列也,苗山自禹葬后更名会稽。”越传说:“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苗山曰会稽山。”宋《会稽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都有类似记载。会稽山原就是苗家的祖山(畲苗分野当在中晚唐时期,此前不言畲,只言苗),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封禅、娶亲、计功、归葬等四件大事,都发生会稽山。
  会稽山现在已经开辟成旅游度假区,面积10.8平方公里。整个会稽山旅游度假区由大禹陵、香炉峰、宛委山、石帆山、若耶溪等五个景区组成。畲族古籍中提到的会稽山七贤洞,就是会稽山洞,七贤洞应是隋唐某一特定时期的称谓。因为,明代王阳明在会稽山洞隐居,当地人现在也有称其为阳明洞的,同理,会稽山洞曾是某七位高贤隐居之所,故又称七贤洞。
  会稽山洞在宛委山景区内,其主峰从谷底平地拔起,直冲霄汉,恰似天柱壁立。而会稽山洞名为洞,实际上是一处于群山环抱中的山谷,有类于宁德霍童山鹤林洞天(均属群山环绕中的山谷)。相传黄帝曾经在会稽山洞建过神馆。后被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洞天。宋代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三十六小洞天”载:“第十会稽山洞,周回三百五十里,名曰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绍兴市),镜湖中仙人郭华治之。”指的就是这里。
  会稽洞天的精华在于山腰间的一块中间断开一个裂缝的巨石。传说当年大禹就是在这里得到黄帝的“金简玉字书”,使其顿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最终成就“平水”大业的。治水完毕后,大禹又将书藏入洞中,洞口仅有一线缝隙。相传司马迁著《史记》,曾亲临会稽山探“禹穴”。此后,历代相继入山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络绎不绝。明代王阳明就曾在这里结庐读书,潜心研究心学,终于成为一代哲学宗师。联系施联朱先生在《畲族风俗志》中引江西省贵溪县《重建盘瓠祠铁书》内容说:盘瓠王与三公主婚后生下三男一女,隐居会稽山七贤洞。后因游猎“跳过大树,被株尖所伤而终。逮家中知之,寻访不见,幸得闻乌之声喧闹,遂往此处寻之,得起死骸”。三年以后,方可公之骸骨,葬在七贤洞石孔中。想必这个石孔就是“禹穴”,畲族祖先忠勇王的骸骨居然安葬在这里。
  虽然这仅是传说记载,但无疑给我们透露了一线历史信息:在上古追随大禹治水的南方部落中肯定有一支是畲族先民组成的,大禹当年在会稽山参加平定九州水患计功的各路诸侯中,有一路就是现在畲族的祖先,不但会稽山曾经是畲族的祖居地,“禹穴”还是畲族祖先忠勇王安葬骸骨处。或许这就是千百年来畲族世代不忘会稽山,坚持祭拜平水王大禹的原因所在。
  一、茶洋平水王宫
  茶洋平水王宫,在福安市城阳乡茶洋村东南侧山坳中。始建于清代,1982年6月20日子时重建。为土木结构建筑,面宽16.6米,进深26.3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有戏台。该宫做醮有择日没有请神。
  二、南阳平水明王宫
  南阳平水明王宫,位于霞浦县松港街道大沙南阳自然村。始建于清中期,20世纪90年代扩建。为砖墙体,硬山顶单层建筑,屋面正中为弧开。建筑面积36平方米。供奉神像有主神平水王大禹,以及感应侯王、田公元帅、土地公、看牛大王(八步将军)、判官等。
  三、茶湾平水大王宫
  茶湾平水大王宫,位于柘荣县楮坪茶湾村,建筑面积56平方米。供奉神像6尊,主神为平水王大禹。
  四、虾蟆头禹王宫
  虾蟆头禹王官,位于福安市溪柄镇楼下虾蟆头自然村。1990年农历八月初三重建,深7.5米,宽3.6米,建筑面积27平方米。中间供奉平水王大禹(两边为判官、童子),左边为五显帝(两边千里眼、顺风耳),右边为元帅、土地公。共有神像8尊,主神为大禹。
  五、青元平水大王宫
  青元平水大王宫,位于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彭家洋青元村,宫始建于清末,2000年重修,建筑面积40平方米,祭祀主神为平水王大禹,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上香,致祭。
  六、长坑平水大王宫
  长坑平水大王宫,位于福安市下白石镇长坑村。宫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历经5次重修,建筑面积34平方米,供奉主神为平水大王,每年农历正月初及端午节上香致祭。
  七、西胜禹安宫
  西胜禹安宫,位于霞浦县盐田乡西胜村口公路右侧,重修于1999年农历八月初一日。深10米,宽6米,建筑面积60平方米。供奉神像5尊,中间为主神平水王大禹,左右为两位夫人、两位判官。
  八、白露坑平水王宫
  白露坑平水王宫,在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始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建筑,进深7.3米,面宽2.15米。建筑面积15平方米。
  九、大沙南洋平水王宫
  大沙南洋平水王宫,位于霞浦县松港街道大沙村南洋自然村,为砖木结构建筑,始建于清代,平水王宫面宽4.9米,进深9.8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主祭平水大王。
  十、南山平水王宫
  南山平水王宫,位于福安市社口镇利岔南山村,始建于清代,2004年重建。为砖木结构建筑,面宽5米,进深6米。主祭平水大王。
  十一、洋边平水王宫
  洋边平水王宫,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洋边村。始建于清代,主祭平水大王。
  十二、沙江大墓里平水王宫
  沙江大墓里平水王宫,位于霞浦县沙江镇大墓里村。始建于清代,近年重修,为砖结构,面积两平方米。

附注

①《孟子》。 ①胡曾:《嶓冢》。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信仰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闽东畲族多神崇拜、祖庙神宫、神事人员、法事器物供品、神事活动、符咒方术、禁忌等内容共7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