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菊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274
颗粒名称: 六十二、菊科
分类号: Q949.783.5
页数: 19
页码: 305-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族青草药双子叶植物菊科的内容,包含了羊耳菊、抱茎苦荬菜、羽叶马兰等。
关键词: 青草药 双子叶植物 菊科

内容

1.羊耳菊
  俗称:白牛胆、羊仔耳、白背风、山白芷、胡毛将军。
  科属学名: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
  Lnula Cappa(Buch Ham)DC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辛、微苦、温。散寒解表,祛风消肿,行气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肺结核,头痛,胃痛,肝炎,风湿关节炎,跌打肿痛,月经不调,白带。
  用法用量:每次30~60克,水煎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根适量水煎熏洗患处。
  采制:夏秋采收,秋季挖根,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附方:
  (1)肺结核:羊耳菊根60克、猪排骨250克(或青壳鸭蛋3~4枚),同炖服。
  (2)风湿关节痛:羊耳菊根60克,切片,放锅上炒微黄,加一匙黄酒,再炒,连加7次,配猪七寸(猪蹄)1个,水炖服。
  (3)胃痛:羊耳菊60克、猪赤肉250克(或青壳鸭蛋2~3枚),豆腐适量,水炖服。
  (4)肝炎:羊耳菊60克、鸡蛋1枚,水煎服。
  2.抱茎苦荬菜
  俗称: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苦麻菜、苦丁菜。
  科属学名:菊科野苦荬属植物抱茎苦荬菜
  Ixeris denticulata(Houtt) Stebb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凉。清热解毒。
  主治:乳痈,淋巴腺炎,咽喉肿痛,赤眼,血尿,疔疖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每次15~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开花时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附方:
  (1)乳痈、淋巴腺炎:抱茎苦荬菜30克、青壳鸭蛋1个,用针刺若干小孔,水煎,食蛋配药液。另取鲜叶适量,加少许食盐,捣烂敷患处。
  (2)咽喉肿痛:抱茎苦荬菜30克、石仙桃30克,水煎服。
  (3)跌打损伤:鲜抱茎苦荬菜30克,水煎加适量黄酒服,渣捣烂敷患处。
  3.羽叶马兰
  俗称:马兰车、田边菊、兰花仔、马兰菜。
  科属学名:菊科紫菀属植物羽叶马兰
  Asterpinnatifidus MaKino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凉、味苦、辛、甘、无毒。化淤生新,消肿解毒,祛风清暑。
  主治:胃痛,吐血,扁桃腺炎,疮疖肿毒。
  用法用量:每次15~60克,单用或配方;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制:秋季采集,洗净切碎晒干。
  禁忌:阴虚者忌用。
  附方:
  (1)胃痛:羽叶马兰60克,水煎服,口服1剂,连服至痛止。
  (2)吐血:羽叶马兰30克、鸡蛋1枚,煎服。
  (3)扁桃腺炎:羽叶马兰30克、三尖刀30克,水煎服。
  (4)疮疖肿毒:鲜羽叶马兰适量捣烂,加少许冬蜜调匀外敷。
  4.艾蒿
  俗称:艾棉、山艾、野艾、艾草、艾叶。
  科属学名:菊科艾属植物艾蒿
  Artemisia Vulgaris L
  药用部分:全草或叶。
  性味功能:苦、辛、温。散寒除湿,温经止血。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痛经,月经不调,湿疹,皮肤瘙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每次3~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熏洗或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采全草,鲜用或晒干。未开花前采叶片,晒干后放入石臼捣或放在竹箕中揉搓成艾绒,除去杂滓。取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黑色,喷洒米醋(10斤叶用1.5斤醋),拌匀后取出稍筛,晾干,防止复燃,制成艾叶炭。
  附方:
  (1)功能性子宫出血:鲜艾蒿根120克,切碎炒焦,醋、水各1碗,煎取大半碗服。
  (2)久痢或久泻:艾蒿9克、陈皮9克、生姜6克,水煎服。
  (3)先兆流产:艾蒿6克、菟丝子15克、桑寄生15克、当归10克,水煎服。
  (4)虚寒头痛:艾蒿、苍耳子各15克,鸡蛋1个,水煎服。
  5.石胡荽
  俗称:鹅不食草、杜网草、地胡椒、猪屎草。
  科属学名:菊科石胡荽属植物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L)A. Br.et Aschers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味辛、性温。通窍散寒,祛风利湿,散淤消肿。
  主治:息肉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赤眼目翳,感冒头痛,百日咳,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每次9~15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绞汁涂。
  采制:夏秋季采收,除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禁忌:气血两虚者不宜大剂量服用。
  附方:
  (1)鼻息肉、鼻窦炎、鼻炎:石胡萎适量揉烂,塞患鼻孔内,每日换药4~5次。
  (2)百日咳:石胡荽9克,水煎调蜜分3~4次服,周岁以上量酌加。
  (3)目翳:①石胡妥15克、蛇莓30克、猪龙脊骨250克,炖服。②石胡荽揉软(干品研末),塞鼻孔(干粉吹鼻),左病塞(吹)右,右病塞(吹)左。
  (4)伤风感冒:鲜石胡荽30克、葱白3枚,水煎服。
  (5)小便不通:鲜石胡荽60克,捣烂敷脐。
  (6)跌打损伤:石胡荽15克(鲜品30克)、冰糖30克,水煎服,渣敷伤处。
  6.青蒿
  俗称:香蒿、白染艮、香青蒿。
  科属学名:菊科艾属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微辛。清暑热,疗骨蒸,辟秽,除阴分伏热。
  主治:骨蒸劳热,疟疾寒热,风毒恶疮。
  用法用量:每次9~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制:4~5月采茎叶,8~9月采收种子,全草夏秋采收,除杂质,切碎晒干。
  禁忌:凡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及无热者禁用。
  附方:
  (1)骨蒸劳热:青蒿9克、土地骨10克、土人参12克、土麦冬15克、薏米仁15克、红枣5枚,水煎服。
  (2)风湿性关节炎:青蒿根30克、猪脚(七寸)1个,水、酒各半炖2时许,饭前服。
  (3)痛经、产后淤血痛:青蒿30克,黄酒炖,冲红糖15克服。
  (4)疟疾:青蒿30克、冰糖15克,开水炖服。
  7.向日葵
  俗称:向阳花、日头花、头晕花、瓜子花。
  科属学名: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向日葵
  Helianthus annuus L.
  药用部分:叶、花、花盘、种子。
  性味功能:性温、味甘。能利小便,清湿热,通窍祛风,滑胎,健脾。
  主治:头晕,头痛,难产,斑疹。
  用法用量:每次花盘30~60克、花9~15克、种子15~30克、叶30~60克,水煎服。
  采制:于果实成熟时连根拔起,分别采用,花期采花。
  禁忌:妊妇慎用。
  附方:
  (1)头痛:向日葵花盘1个,水煎去渣留汁冲鸡蛋服(有些地方冲红糖服用)。
  (2)难产:向日葵花盘1个,水煎服。
  (3)晕疹:向日葵花盘1个、白鸡冠花10克、冰糖30克,水煎服。
  (4)乳糜尿:向日葵茎髓2尺、芹菜根6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疗程。
  (5)白带:向日葵根45克、苍耳子根45克、黄酒125克,炒上药后,加水炖服,日服1剂。
  8.野菊
  俗称:黄菊、野菊花、金蕊、土菊花、野黄菊。
  科属学名:菊科菊属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药用部分:花、叶。
  性味功能:味辛、微苦、凉。能疏风解热,清头目,消肿,解毒。
  主治:伤风咳嗽,头目疼痛,痈疮疔毒,蜂蜇蛇咬。
  用法用量:叶15~30克、花6~15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叶全年可采,花秋季采收,鲜用或烘干(晒干)备用。
  禁忌:虚寒症及胃气虚弱者忌之。
  附方:
  (1)风热感冒:野菊15克、枇杷叶9克、积雪草15克、桑叶15克,水煎服。
  (2)高血压:野菊、马兰、星宿菜各30克,水煎代茶。
  (3)疯狗咬伤:鲜野菊全草500克,用250克洗净捣烂绞汁内服,250克捣烂敷伤口。
  (4)痈疮疔毒:鲜野菊全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
  9.奇蒿
  俗称:刘寄奴、六月雪、九里光、苦连婆、南刘寄奴。
  科属学名:菊科艾属植物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Moore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能破血通经,除痰消胀,止痛,敛金疮。
  主治:胸腹胀痛,月经不通,产后淤血,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每次9~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秋季花期间采收,晒干,切段。
  禁忌:气血虚弱,无淤滞者忌用。
  附方:
  (1)伤暑腹胀痛、小便赤热:奇蒿全草30克,加水800克煎服。
  (2)疟疾:奇蒿全草30克,水煎,疟疾发作前3小时温服。
  (3)痢疾:奇蒿全草30克,赤痢加乌梅3枚,白痢加生姜3片,水煎服。服药期间忌食荤腥物。
  (4)痛经、产后淤血痛:奇蒿45克,黄酒炖服。
  (5)跌打损伤、人事不省:鲜奇蒿全草100克,捣烂绞汁灌服。
  10.六棱菊
  俗称:八愣风、八面风、土防风、鹿肚草、六盘金。
  科属学名:菊科臭灵丹属植物六棱菊
  Laggenra alata(Roxb)Sch-Bip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微辛。能发表祛风,宣肺理脾,通经祛淤。
  主治:外感头痛,骨节疼痛,腹胀腹痛,积滞泄泻,闭经等。
  用法用量:每次15~6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禁忌:阴虚头痛者不宜。
  附方:
  (1)头风头痛:①鲜六棱菊全草125克,老鸭母1只,合炖服,连服2剂;②取干根60克,煎汤去渣,入羊脑1个(或鸡1只)同煨熟,加酒少许服。
  (2)风湿性关节炎:六棱菊全草60克,猪蹄(七寸)1个,水酒各半炖服。
  (3)瘰疬:六棱菊全草500克,水1000克煎汤去渣,母鸡1只(去毛及肠杂),黄酒少许炖服。
  (4)夜盲:六棱菊全草30克,冰糖60克,猪肝125克,炖食。
  (5)劳伤吐血:鲜六棱菊全草125克,洗净捣烂绞汁,调少许冰糖,童便,炖熟冷服。
  (6)闭经:鲜六棱菊全草30克(干品20克),母鸡1只,水酒各半炖服。
  11.细叶鼠曲草
  俗称:天青地白、叶下白、锦鸡舌、白草仔、父子草。
  科属学名:菊科鼠曲草属植物细叶鼠曲草
  Cnaphalium japonicum Thunb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甘。能祛风解表,退热利尿,化痰止咳,益肝明目。
  主治:伤风感冒,头痛目赤,咳嗽,尿闭,烦躁失眠,小儿伤风。
  用法用量:每次15~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禁忌:体虚者不宜。
  附方:
  (1)风火赤眼:①细叶鼠曲草全草30克、夏枯草15克,水煎服;②全草35克、白马骨25克,水煎服。
  (2)小儿急惊风:鲜细叶鼠曲草30克,水煎,鸡蛋1枚,朱砂少许,热药汤冲调服。
  (3)乳痈:鲜细叶鼠曲草60克,捣烂后入锅内加菜油少许,微炒后加入鸡蛋2枚,微炒,冲入黄酒250克后服。
  (4)神经衰弱、五心烦热、心悸失眠:①鲜细叶鼠曲草60克、橘饼1块,酒适量炖服;②鲜全草60克、猪心1个,炖服。
  (5)痈肿等无名肿毒:鲜细叶鼠曲草适量,加食盐少许,冷饭数粒捣烂敷患处,每日2剂。
  12.苍耳
  俗称:苍耳草、羊带来、苍耳子、粘肉葵、道人头、野茄子。
  科属学名:菊科苍耳属植物苍耳
  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药用部分:全草、果实。
  性味功能:性微温、味淡、微苦、辛,有小毒。能发表解毒,祛风化热,清头目,镇痉挛。
  主治:风寒头痛,四肢酸麻,遍身发疹,手足拘挛,瘰疬,疥疮。
  用法用量:全草12~3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水煎熏洗患处;果实9~15克、根15~30克,水煎服。
  采制:全草在4~5月间采收,洗净切碎晒干,果实9~10月成熟时采收,晒干备用,或收干果放锅内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挖去刺,过筛,碾碎用。
  禁忌:妊娠及气血两虚者忌用;并忌猪肉、马肉、米酒。
  附方:
  (1)性病:苍耳50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30克,水煎服,日服1次,连服一周为一疗程。
  (2)腮腺炎:苍耳50克(儿童酌减),水煎成1200毫升,每次300毫升,每日4次。另取鲜叶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每日1剂。
  (3)过敏性皮炎、神经麻痹、疥疮:苍耳125克,加水1000毫升煎汤频服;另取全草250克,加水煎汤熏洗患处,早晚各1次。
  (4)风湿关节炎、头痛:苍耳60克,开水炖服(若加猪蹄或猪骨头,效果更佳)。
  (5)风疹、遍身瘙痒:苍耳250克煎汤洗。
  说明:采用鲜全草内服外洗治疗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效果佳,有五例经中西药物屡治罔效,而采用苍耳治愈。
  13.牡蒿
  俗称:齐头蒿、碗头青、臭艾、油艾、假柴胡。
  科属学名:菊科艾属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微甘温、味苦无毒。能清热,凉血,解暑。
  主治:风火头痛,骨蒸劳热,风疹瘙痒,疟疾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15~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制:秋季采收,除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附方:
  (1)骨蒸潮热:牡蒿30克、地骨皮15克,水煎服。
  (2)血崩:牡蒿60克、母鸡1只,炖熟食鸡肉与汁。
  (3)劳倦乏力:牡蒿根60克、蚕豆60克,水酒各半炖服,食豆配汁。
  (4)急性丹毒:先用韭菜60克,水煎洗患处,再取鲜牡蒿60克、鲜地龙60克,捣烂敷患处。
  14.茵陈
  俗称:绵茵陈、茵陈蒿、西茵陈、小白蒿、白头蒿、香蒿、蒲蒿。
  科属学名:菊科艾属植物茵陈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苦辛。利湿清黄。
  主治:急性传染性肝炎、胆囊炎、小便不利、伤暑发热。
  用法用量:9~30克,水煎服。
  采制:春季茎高2~3寸时,由茎部铲下(不散株),除去泥土,杂质,晾干或晒干。
  附方:
  (1)黄疸型或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小便不利,尿色深黄:茵陈15~20克,栀子9克,大黄6克,水煎服。
  (2)慢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尿少,肚胀腿肿:茵陈12克,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各9克,桂枝6克,水煎服。
  (3)黄疸色黯滞,手足冷:茵陈12~15克,附子6克,干姜4.5克,水煎服。
  (4)疥疮身痒:茵陈适量,煎汤外洗。
  15.佩兰
  俗称:兰草、野佩兰、鸡骨香、水香、佩兰叶、草佩兰。
  科属学名:菊科泽兰属植物佩兰
  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辛。清暑解热,化湿健胃。
  主治:暑湿胸闷,纳差口苦等。
  用法用量:每次3~9克,单用或配药。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附方:
  (1)暑湿胸闷,食减口甜腻:鲜叶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或配苍术、藿香、陈皮各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暑热引起的发热、头痛、胸闷等症:鲜叶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
  (3)胃痛:全草10~30克,田鸭1只,水炖,吃肉喝汤。
  (4)夏暑急性胃肠炎、腹痛腹泻:佩兰10克,茯苓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
  16.小蓟
  俗称:刺参、白刺仲、白鸡母刺、六月霜、小叶猪母菜、刺儿菜、山红花、小叶猪母刺。
  科属学名:菊科刺儿菜属植物小蓟
  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凉。凉血,行淤,止血。
  主治:呕血,咯血,衄血,尿血,传染性肝炎,咽喉炎,扁桃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每次15~60克,水煎服,或鲜全草捣烂绞汁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除杂质,鲜用或晒干。根放在锅内炒至棕黑色,取出晾干,存性备用。
  附方:
  (1)呕血、咯血、衄血:鲜小蓟100克,捣烂绞汁调冬蜜服。
  (2)传染性肝炎:小蓟鲜根90克,水煎调少许白糖服。
  (3)功能性子宫出血:①鲜小蓟90克,水煎分服。②小蓟炭15克、野艾叶15克,水煎冲小蓟炭服。
  (4)流产或流产出血不止:①鲜小蓟根15克、益母草15克,水煎冲小蓟炭10克,分2次服。②小蓟30克、野艾叶15克、金樱子30克,水煎服。
  (5)血尿、尿急、尿痛:小蓟30克、车前草30克、淡竹叶15克,水煎服。
  (6)青竹蛇咬伤:小蓟根30克、徐长卿15克,水煎服。另取小蓟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说明:本品与同种不同属的蓟属华蓟(Cirxiun chinense Gardn Et champ)、蓟属刺蓟(C.sogeturn Bge),形状有所差异,畲医都作小蓟入药。
  17.蒲公英
  俗称:奶汁草、黄花地丁、婆婆丁、兔奶草。
  科属学名:菊科蒲公英属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甘、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症、疔疮疖痈、急性肝炎、腮腺炎等。
  用法用量:9~50克,水煎服。单用或配伍用药,鲜品多外用。
  采制: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出,洗净晒干。
  附方:
  (1)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蒲公英30~60克,水煎服。也可配合板蓝根、大青叶适量。
  (2)疖疔疮痈、乳腺炎、淋巴腺炎:全草30~60克,水煎服;再用鲜品捣烂外敷。
  (3)肝炎急性期:全草30克、茵陈30克、秦皮、制大黄各9克,水煎服。
  (4)阑尾炎:全草30~50克,马齿苋30克,针刺草30克,水煎服。
  (5)流行性腮腺炎:全草15~30克,水煎服;鲜草适量捣烂外敷。
  说明:蒲公英与同科的苦苣菜、苣荬菜、黄鹌菜等茎、叶都含有白色乳汁,然这些都有生叶的地上茎,而蒲公英叶是根生的,没有地上茎,应加以区别。
  18.鳢肠
  俗称:节节乌、墨汁草、旱莲草、墨菜、火炭母、火炭草、扭莲乌、墨旱莲。
  科属学名:菊科鳢肠属植物鳢肠
  Eclipta prostrata L.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酸、凉。凉血止血,养阴清热。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慢性肝炎,肠炎,痢疾,小儿疳积,肾虚耳鸣,须发早白,神经衰弱;外用治脚癣,湿疹,疮疡,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每次30~6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除杂质,鲜用或晒干备用。
  禁忌:寒泻者禁用。
  附方:
  (1)白喉:①鲜鳢肠120克,捣烂,加盐少许,冲开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②鲜节节乌适量,捣烂取汁30毫升,蜂蜜30克,调匀饭后服。
  (2)咽喉炎、扁桃腺炎:鲜鳢肠120克,捣烂绞汁,调少许蜂蜜内服,每日2~3次。
  (3)吐血、咯血、便血:鲜鳢肠120克、鲜侧柏叶60克,捣烂绞汁调童便服。
  (4)衄血:鳢肠60克,水煎冲鸭蛋1枚服。
  (5)尿血:鳢肠60克、车前草30克,水煎,冰糖少许调服。
  (6)肾虚耳鸣、梦泄遗精:鲜鳢肠120克、白果(去壳)14枚、冰糖30克,开水炖服。
  19.狼把草
  俗称:田边菊、野菊、苦薏。
  科属学名:菊科鬼针草属植物狼把草
  Bidens tripartita L.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苦甘,无毒。能养阴益肺,清热解毒。
  主治:咳嗽喘急,咽喉肿痛,赤白痢,盗汗,出血。
  用法用量:每次6~20克,开水炖服。
  采制:秋末采收全草,洗净晒干备用。
  附方:
  (1)咽喉肿痛:取鲜狼把草20~50克,加冰糖适量,开水炖服。
  (2)肺热咳嗽:鲜草30克(干品15克)、鲜枇杷叶30克,冰糖适量,开水炖服。
  (3)赤白痢疾:鲜狼把草50克,鲜马齿苋50克,鲜凤尾草50克,鲜车前草50克,水煎频服。
  (4)盗汗:干品狼把草50克,三角麦30克,红枣7枚,水煎服。
  (5)全身瘙痒:鲜狼把草100克,鲜苍耳草100克,食盐少许,水煎擦洗,每日二次。
  说明:据有关报道,俄罗斯、日本等地民间用作治肺结核。
  20.地胆草
  俗称:牛托鼻、地枇杷、披地挂、铁柱台、铁箬杯、铁扫帚、铁丁镜。
  科属学名:菊科地胆草属植物地胆草
  Elephantopus scaber L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微苦、辛,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等。
  用法用量:每次30~60克,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或水煎洗。
  采制:夏季采收,洗净除杂质,鲜用或晒干。
  禁忌:肺燥咳嗽及脾胃伏热者忌用。
  附方:
  (1)小儿疳积续发营养不良性全身水肿:地胆草30克,碾末,鸡蛋3枚,打散调药末,油锅煎食,每日一剂,连服一周。
  (2)肝炎、黄疸:鲜地胆草100克,水煎调少量红糖,代茶服。
  (3)小儿浮肿(急性肾炎):鲜地胆草90克、嚼床30克、车前草30克、生姜3片,水煎服。另取鲜叶30克,捣烂,调鸡蛋1枚打散,煎成饼敷脐部。
  (4)消化不良、腹泻:地胆草30克、叶下珠20克、大米20克,炒焦,水煎服。
  (5)腹水:地胆草根60克、香附根15克,捣烂,鸡蛋1枚打散,平锅(不用油),煎成饼敷脐。
  说明:有些畲医认为本品性温,故热病不用。
  21.稀莶
  俗称:黄花仔、粘蝴蝶、粘不扎。
  科属学名:菊科豨莶属植物豨莶
  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寒,有小毒。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膝无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压病,神经衰弱,急慢性黄疸型肝炎,疟疾,疖。
  用法用量:每次9~30克,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末花苞未开时采收,除杂质,切段,鲜用或晒干。
  附方:
  (1)风湿性关节炎:豨莶30克、猪七寸(猪蹄)1个,水酒各半炖服。
  (2)急性黄疸型肝炎:豨莶30克、车前草30克、山栀子15克,水煎服。
  (3)高血压、神经衰弱:豨莶30克,水煎2000毫升,代茶服。
  (4)疟疾:豨莶30克,水煎2次混匀,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天。
  说明:本品有披灰白色长柔毛者为毛豨莶,同样入药。
  22.一枝黄花
  俗称:土柴胡、溪边黄、黄花仔、千金黄。
  科属学名:菊科一枝黄花属植物一枝黄花
  Solidago decurens Lour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微苦、辛。能发汗解表,消肿解毒。
  主治:寒热往来,外感风寒,头身疼痛,毒蛇咬伤,刀伤。
  用法用量:每次15~5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浓汁外搽。
  采制:秋冬季采收,洗净晒干,切碎备用。
  禁忌:气血两虚,无外感风邪及热性病末期忌用,孕妇忌服。
  附方:
  (1)小儿急惊风:鲜一枝黄花10克、生姜1片,同捣烂取汁,开水冲服。
  (2)毒蛇咬伤:取—枝黄花叶捣烂敷伤口周围,加入石胡荽,疗效更佳。
  (3)刀伤(或其他外伤)出血:一枝黄花鲜叶捣烂敷患处。
  (4)黄疸:一枝黄花全草50克、水丁香15克,水煎1次服,每日1剂。
  (5)风火牙痛:一枝黄花根、地骨根各15~20克,煎汤冲鸡蛋服。
  23.大蓟
  俗称:猪母刺、牛不嗅、刺菜、鸡母刺、白刺仲。
  科属学名:菊科蓟属植物大蓟
  Cirsium japonicum DC
  药用部分:全草及根。
  性味功能:性凉、味甘,无毒。能凉血止血,散淤消肿。
  主治:衄血,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崩,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单味煎服或配方使用,每次15-30克,内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采制:端午节前后采收,洗净,切片,阴干,或酒洗炒用。
  禁忌:脾胃虚冷者禁用,治鼻窦炎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附方:
  (1)咯血:鲜大蓟全草适量,绞汁150毫升,蜂蜜150毫升调匀,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
  (2)肺热咯血、吐血:鲜大蓟200克,洗净,捣碎,加水适量,煎后去渣,冲冰糖50克,温服。
  (3)血淋:鲜大蓟根200克,洗净捣碎,加水煎成60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每次200毫升。
  (4)白带:鲜大蓟根100克,洗净切碎,配鸡(或猪蹄1只),炖服。
  (5)血崩:大蓟、小蓟、茜草各50克,旱莲草100克,水煎服。
  (6)鼻窦炎:鲜大蓟根200克,洗净捣碎,鸡蛋3枚,水煎,食蛋服汤,忌食刺激性食物,连服7天。
  说明:小蓟,同科不同属植物,形态特征有别于大蓟,比大蓟矮小,叶互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有刺尖,基部钝圆,全缘或有波状疏齿,齿端钝而有刺,两面被蛛丝状毛,叶无柄,花外观与大蓟相似,开花、结果季节与大蓟一致。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一致,也与大蓟相似。
  24.菊叶三七
  俗称:土三七、香三七、艾叶三七、红番苋。
  科属学名:菊科土三七属植物菊叶三七
  Gynura segetum(Lour.) Merr
  药用部分:根。
  性味功能:味微苦、甘,性温。散淤止血,消肿。
  主治: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每次3~9克,单用或配方,鲜叶做止血剂。
  采制:秋冬挖根,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夏秋采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禁忌:孕妇不宜。
  附方:
  (1)吐血:菊叶三七根15克,捣烂绞汁调童便服。
  (2)血崩:菊叶三七5克、鸡冠花6克、棕皮炭5克,开水炖服。(三)跌打损伤:菊叶三七45克、红糖20克、黄酒30毫升,开水适量炖服。
  25.千里光
  俗称:黄花草、山黄花、黄花母、千里及。
  科属学名: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
  Senecio scandens Buch Ham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苦、凉。清热解毒。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眼结膜炎,痢疾,肠炎,阑尾炎,丹毒,疖肿,湿疹,过敏性皮炎,痔疮。
  用法用量:每次15~50克,水煎服;外用水煎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制:全年可采,除杂质,洗净晒干切碎,或鲜用,亦可制成酊剂,或制成眼药水治眼结膜炎。
  附方:
  (1)上呼吸道感染等各种炎症:鲜千里光60克、嚼床3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
  (2)阑尾炎:鲜千里光60克,鬼针草60克,水煎服。
  (3)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千里光60克,水煎服,另取200~500克水煎洗。
  (4)疔疖:鲜千里光60克,水煎服;另取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26.蟛蜞菊
  俗称:三尖刀、卤地菊、黄花草。
  科属学名:菊科蟛蜞菊属植物蟛蜞菊
  Wedelia chinensis(osb) Merr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甘、凉、微苦。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咳血。
  用法用量:每次30~60克,水煎服,或捣烂绞汁服。
  采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附方:
  (1)扁桃腺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蟛蜞菊30克、三叶鬼针草30克,水煎服。
  (2)咳血:鲜蟛蜞菊60克、积雪草30克,捣烂绞汁冲蜜服。
  (3)白喉:鲜蟛蜞菊60克、一枝黄花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27.毛大丁草
  俗称:铜箬杯、一枝香、一枝花、叶下红、天灯芯。
  科属学名:菊科毛大丁草属植物毛大丁草
  Gerbera piloselloides(L.) Cass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温、味微苦。能去湿,行气,通经破淤。
  主治:感冒,水肿,痢疾,胃痛,疔疖痈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单味或配方使用,水煎服或加酒炖服,每次15~5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制:夏秋采收,洗净,除杂质,切碎晒干,或鲜用,也可全草泡酒,制成药酒,500克全草浸500毫升酒,密封5天后酌服。
  禁忌:孕妇、肺热者禁用。
  附方:
  (1)感冒:毛大丁草30克、龙芽草30克、棕树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跌打损伤:①服备制毛大丁草药酒,每次20毫升,每日3次。②毛大丁草60克、黄酒125毫升,炖服。
  (3)胃痛:①毛大丁草60克、阿利藤30克,水煎服;②毛大丁草50克、黄酒125克、鸡蛋1粒,同炖,食蛋喝药汁。
  (4)肺结核咳血:毛大丁草30克、龙芽草60克、童便1杯,水煎服。
  (5)疔疖痈肿:鲜毛大丁草适量,捣烂调蜂蜜适量,敷患处。
  28.刺针草
  俗称:咸丰草、鬼针草、盲肠草、鬼菊、粘身草、一包针、跟人走、擂钻草。
  科属学名: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
  Bidens bipinnata L.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功能:性平、味苦,无毒。能活血散淤,解毒消肿,舒筋活络,清热镇痛。
  主治:肠痈,淋浊,疟疾,黄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每次30~90克,水煎服,跌打损伤酌加黄酒。外用鲜全草捣烂敷患处,或绞汁涂,或水煎洗。
  采制: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鱼类腥品。
  附方:
  (1)急慢性阑尾炎:①刺针草90克,水煎加冰糖(蜂蜜)服。②全草60克、败酱草60克,水煎服。
  (2)急性肾炎:刺针草鲜叶60克,切碎,加鸡蛋1枚,茶油少许,锅内煮熟食之,禁食咸及生冷食物。
  (3)痢疾、肠炎:①取刺针草嫩芽60克,水煎,白痢配红糖,红痢配白糖,每日1剂。②全草60克、马齿苋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急性黄疸型肝炎:刺针草90克,连钱草60克,水煎服。
  (5)跌打损伤:刺针草90克,黄酒适量,水酒炖服。
  说明:(1)明纲目载:治蜘蛛蛇咬,杵汁服,并缚涂蝎蜇伤。(2)霞浦县某畲医用刺针草治小肠痈,每次鲜品250~400克,干品150~250克,有些病人一天用2剂,用量很大,群众反应效果好,有待探研。(3)霞浦县另一畲医用鲜鬼针草250~400克煎汤,加入鸡蛋1个煮汤服治疟疾。昔日在当地治好不少病人。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