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52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
分类号: R4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德市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及独具一格的畲族养生观方面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畲族 疾病 预防保健

内容

第一节 畲族的预防医学与传染病学
  我国预防医学源远流长,是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创造的。畲族至今仍保留有预防疾病意义的风俗习惯,如在元旦前“大扫年”,元旦饮椒柏酒、放爆竹,立春这一天在庭院焚烧樟树枝(有的地方还加艾叶、石菖蒲等),并召集幼童围绕火堆跳跃,曰“掸春节”,取芳香之气荡涤秽浊疫气,杀除藏匿椽边瓦沟墙缝的毒虫臭豸,祈求少灾无病。端午节饮雄黄酒,包粽子加香蒲叶,饮用水缸加明矾、雄黄、贯众等沉淀消毒,还应用野艾熏蚊,鱼葛杀蛆等;家家户户门庭嵌插艾叶、菖蒲叶避邪避瘟,还于当日采集鱼腥草、积雪草、石菖蒲、艾叶、紫苏叶、山薄荷、仙人对坐、枫叶嫩芯等中草药洗净切碎阴干(也有全草保存),置锅中略炒,再加少许食盐再炒片刻,然后取出封置瓮中作为长年保健的备用药材,主要用于防治中暑、感冒、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福鼎、福安、霞浦);畲族民众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采集的草药质量特别好,防治疾病效果也特别好,许多地方还采集荠菜、金银花、仙鹤草、益母草、淡竹叶等洗净、晒(晾)干作为常年备用药。再如于春天挖积雪草炖猪肚内服防夏季暑气,用过路蜈蚣炖黄豆防治劳伤等。夏暑水煎鱼腥草或山鸡椒、车前草、仙鹤草、夏枯草、淡竹叶、败酱草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抗菌消炎作用的青草药或单味、或复方煎汤代茶防暑等保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至今仍在广大畲村中应用。
  畲族长期散居在山高水冷的“瘴疠之区”,昔日畲民房舍多为山楼草寮,天井积肥,檐下存腌菜,蚊蝇螨蚋多,常见病地方病发病率高,特别是疟疾、结核病、丝虫病、钩虫病、蛔虫病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妇科病、性病等比较严重,影响群众健康与生产。且因畲族地区妇女为主要劳动力,过去规定分娩不能躺着,要取蹲式或跪式;妇女经期卫生又不注意,经期下水田劳动等,致使妇女病发病率特别高。畲族过去多数是姑表婚,以示亲上加亲,影响了人口素质。由于过去统治者歧视畲族,致使至今找不到有关畲族健康与疾病的历史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畲族人民的健康,组织医疗队深入畲村开展防病治病和宣传卫生科学知识,帮助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为改变畲村卫生面貌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基础差、疾病多,至今畲族地区群众的疾病发病率仍然高于汉族地区。如福安市于1965年5月21日对坂中乡仙岩村开展性病复查,康氏试验查335人,阳性135人,阳性率达40.3%;同年在该县溪柄乡的茶洋、村头上、村头下三个自然村开展梅毒调查,受检57人,阳性16人,阳性率达28.1%。蕉城区于1967年8月对猴盾村和九仙自然村开展性病复查,猴盾村检查405人,性病72人,患病率达17.8%;九仙村检查231人,性病35人,患病率为15.2%。1975年罗源县对福湖、八井、竹里三个畲族村开展性病、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康氏试验检查701人,阳性24人,阳性率为3.4%;梅毒患者35人,患病率为5.0%。妇女病检查303人,患有各种妇女病221人,患病率达72.9%。福安市于1973年对溪潭乡蓝田村开展妇女病普查,患病率为77%,1985年组织复查,患病率反而上升到81.58%。同年对7~18岁父母皆为畲族的健康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测试1545人(男生853人,女生692人),测试结果与1982年同一地区汉族学生的体质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畲族学生身高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而胸围比汉族学生大,与畲族居住高山,常年负重,爬山越岭,参加体力劳动多,肺活量相应增大,胸肌发育较好有关,身高、体重也偏低,然而体形粗壮,腿短,这与民族生活习惯和营养条件有关。
  1991年6~8月,根据全国高血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要求,按照全国统一的规定方法与标准,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的坑下、长汀、坂中、铜岩、和安、仙岩、井口等7个畲族村15岁以上的人群开展现场调查,共查3143入,剔除7人资料不全,实际进行统计的3136人,其中汉族2289人,确诊高血压213人,患病率9.3%;临界高血压174人,患病率7.60%,标化患病率6.1%。畲族840人,确诊高血压65人,患病率7.7%,临界高血压81人,患病率9.6%,标化患病率4.0%。在同一地区,汉族高血压标化患病率高于畲族。
  1994年4月19日至5月14日在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开展畲族人口健康素质入户抽样调查,按全国统一方法与标准,调查16个畲族行政村,1580户,7371人,应答率分别为96.22%、96.01%,死亡46人,死亡率为6.24‰。调查成人5450人,查出残疾53人(视力残疾7人,语言听力残疾13人,肢体残疾15人,遗传疾病9人,智力残疾9人),残疾率为9.72%;0~14岁儿童1921人,查出残疾27人(视力残疾5人,语言听力残疾7人,肢体残疾2人,遗传疾病10人,先天畸形3人),残疾率为14.06‰。同期,在霞浦县对12个乡镇的54个行政村、364个自然村开展人群遗传病线索调查,共查47922人,其中畲族27915人,汉族20007人,筛查出遗传病可疑线索人数1327人,占检查人口的2.8%,其中畲族903人,占畲族检查人口的3.2%;汉族424人,占汉族检查人口的2.1%,畲族的可疑线索高出汉族1.1‰。在1327例遗传病可疑线索中,遗传病184例,占阳性对象的13.9%,占检查人口的3.84%,其中畲族119例,占畲族检查人口的4.26%;汉族65例,占汉族检查人口的3.25%。先天畸形132例(其中0~14岁的50例),占阳性对象的9.9%,占检查人口的2.75%(其中0~14岁占同龄组人口的3.9%)。其中畲族83例(0~14岁的30例),占畲族检查人口的2.97‰(0~14岁占畲族同龄组人口的4.1%);汉族49例(0~14岁的20例),占汉族检查人口的2.45%。(0~14岁占汉族同龄组人口的3.5‰)。0~14岁儿童各类残疾82人,占阳性对象的6.2%,其中畲族52例,占畲族同龄组人口的7.2%。汉族30例,占汉族同龄组人口的5.4%。在遗传病中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占35.9%)、癫痫(21.2%)、先天性耳聋(16.8%)、G6PD缺乏症(12.5%)。调查中发现先天愚形4例,其中畲族3例,汉族1例(15岁以下的儿童3例、畲族2例,汉族1例)。发现2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均为畲族15岁以下的儿童,占畲族同龄组人口的1/3620。3例鱼鳞病(畲族),占畲族调查人口1/9305。先天畸形主要有多(并)或短指、趾(27.3%)、斜疝(24.2%)、耳廓和外耳道畸形(14.4%)、唇腭裂(10.6%)。在0~14岁儿童的各类残疾中,以智力残疾居多(59.8%),其次分别是听力语言残疾(30.5%)、肢体残疾(19.5%)、视力残疾(2.4%)。从上述调查资料统计分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畲族的发病率高于汉族,其原因是复杂的,有待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采取有力措施,以提高畲族人口的健康素质。
  随着畲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畲族民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住条件、劳动条件、医疗条件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而对增强体质、益寿延年、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预防为主的观念也进一步加强,在原有应用单验方、青草药预防疾病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预防医学措施,主动服用疾病预防药物,自觉接受增强免疫力的免疫接种等,使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许多传染病已基本消灭,畲族地区的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畲族地区社会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据省统计局2001年统计资料记载,全省少数民族聚居村有医疗站(室)593个,平均每个村有1.6个,医疗站(室)卫技人员798人,每万人拥有卫技人员13.32人,比上年增长3.2%。我市8个畲族乡村办医疗站(室)169个(金涵22个、盐田22个、水门17个、崇儒24个、坂中19个、康厝30个、穆云26个、峡门9个),每万人拥有卫技人员数:金涵26人、盐田29人、水门23人、崇儒19人、坂中26人、康厝19人、穆云17人,峡门20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畲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必将促进畲族地区预防保健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独具一格的畲族养生观
  畲族认为:动者不衰,乐则长寿。竹(子)树(木)日晒雨淋长得快,镰革(镰刀)常磨勤使才会利。这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一脉相承的。
  畲族的动与乐是通过民间信仰的各种祭祀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以千姿百态的畲族民间音乐舞蹈,独树一帜的畲家武术,妙趣横生的民族游戏等加以表现,使畲民乐而忘忧,娱以解乏,以期达到强身壮体、益寿延年,体现畲族别具一格的养生之道。
  一、节日庆典,欢歌载舞,以乐养生
  畲族认为“愁会生病,乐能长寿”。爱唱山歌、喜欢跳舞也成为畲族人民的一个特点,每个人都要学会唱山歌,跳传统舞蹈,用以表现畲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劳作中唱山歌以解乏,客人来了唱山歌会友,男女谈情说爱用山歌传情,婚娶山歌充满全过程,连丧葬也以歌代哭,山歌成为畲族群众生活中的一曲不可缺少的主旋律。畲族的传统节日更是欢歌载舞,抒发民族的情感。畲族的节日很多,除了一般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外,还有畲族传统的节日,如招兵节、会亲节、乌饭节、分龙节、春节等,都与盘瓠传说与纪念畲族先辈英烈有关,通过节日的庆典活动,唱山歌(盘诗会),跳民族舞蹈,加深民族亲情。畲族的山歌来源于传记、劳动、生活中,代代相传。传统舞蹈都以图腾崇拜为内容,与祭祀、生产、婚丧、喜庆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舞姿和谐,舞技精湛,风格独特,造型高雅,难度较高,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是健身壮体的有效方法,是畲族独特的养生之道。
  二、喜耍游戏,练拳习武,以动养生
  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畲族人民自幼参加体力劳动,直至耄耋之年勤劳不息。畲族认为“闲能生病,动则不衰”。畲族群众根据自身的民间信仰,结合本民族特点而设计的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游戏,如“打尺寸”、“爬竹竿”、“扭角担”、“跳水牛”、“弹花毽”等,都是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活动,对增强体质都有积极意义。畲族群众还根据原始时代为搏杀野生动物,近代为抵御外族欺凌而开展群众性练拳习武,木棍、竹棒、扁担、锄头都是练武健身的工具,农闲时节集体教练,劳作中弄棍舞棒解除单调的劳作疲乏,形成独特的流派,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的“八井拳”具有攻防结合,节奏分明,步法稳健、连贯自如,迅速凶猛,短促有力,简练实用,招式多变,有时像猛虎下山,有时似雄鹰展翅,有时如狂龙奔舞,有时若观音坐莲,有比较完整的套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多次在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表演中获佳誉;又如集健身、防身于一体的福安市穆云畲族乡金斗洋畲族村的“畲家拳”(又称牛家桩),风格独特,具有力、硬、快三绝,攻防兼备,变幻无常,连贯自如,威力无比,成为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一朵民间体育的奇葩。畲族群众根据“动则不衰”,开展各种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达到健身祛病、益寿延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