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畲医治疗“小儿风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畲医治疗“小儿风症”
分类号: R272.3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医对小儿风症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凑理不密,更易感冒寒邪,寒邪中入,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搦,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畲医中治疗小儿风症以福安康厝畲族乡老虎坑村钟玉履最负盛名,祖传六代,并无私塾。钟氏根据祖传经验,对小儿风症分为72种,即其中24种属阳,24种属阴,24种属半阴半阳。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小儿风症”

内容

畲医对小儿风症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凑理不密,更易感冒寒邪,寒邪中入,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搦,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
  畲医中治疗小儿风症以福安康厝畲族乡老虎坑村钟玉履最负盛名,祖传六代,并无私塾。钟氏根据祖传经验,对小儿风症分为72种,即其中24种属阳,24种属阴,24种属半阴半阳。
  一、钟氏小儿风症72种分三类
  1.属阳风的有24种
  嘻笑风、项直(强)风、蛇舌风、天丑风、太阴风、太阳风、上脑风、中脑风、下脑风、五软风、黄疽风、热肝风、惊哭风、塔头风、红皮风、胀血风、急性风、吐酸风、最慢风、前天脐风、急惊风、吹气风、凹脑风、凸脑风。
  2.属阴风的有24种
  疳积风、血痛风、骨痛风、血筋风、摆肾风、反腥风、痰肺风、擂头风、全身不遂风、锁喉风、噤口风、慢性风、慢胀风、慢脾风、斑毒风、香酸风、迷气风、神法风、摆接风、瘘则肉风、嗳气风、吐血风、舌血风、钱毒风。
  3.属半阴半阳风的有24种
  单蛇出洞风、双蛇出洞风、牛鼻风、地丑风、日丑风、皮痛风、心风、锁肚风、半身不遂风、单卫风、双卫风、黄皮风、迷心风、法痛皮风、砂惊风、痹麻风、迷痰风、胎毒风、慢惊风、痞血风、麻木风、肾重风、肺重风、胞皮风。
  还有脐风、赤游风、慢窍风、法钱风等不在72种风症之中。患者临床表现像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等脑髓病变者,钟氏也认为属“风症”,也用治疗风症的中草药治疗,但剂量较大,临床上也有疗效。
  二、钟氏诊断小儿风症主要采用望诊与切脉
  1.望诊
  首先注意察看小儿天庭、年寿、山根间的润泽或枯燥。润泽为吉,枯燥为凶;其次察看耳后,认为红色为热,紫色为淤,青黑色为风;第三观指甲,斑色有虫,色淡血虚,色黑惊风;第四观指纹,根据风、气、命三关,从风关渐次推后,浮在表,沉在里,青黑为风,青黑直透命关,其病主危。
  2.切脉
  钟氏采用单指切脉法,认为小儿血脉未充,肾气不足,必候尺脉。先天足者多诊足太谿脉,且重视后天之本,并诊足趺阳,乃人迎、寸口、趺阳三部遍诊法。辨手太阴肺,以浮为表,沉则为里,迟则为寒,数则为热,有力为实,无力为虚;辨手太阴心(左寸),以沉数为痰阻心窍,神昏谵语。太谿脉无力,肝肾不足,内风虚动。
  三、钟氏治疗“风症”药方
  钟氏治疗“风症”多采用中草药配合针灸,中药使用极少。对72种风的主症、处方难以尽述,现录下列8种。
  (1)迷心风
  主症:痰迷心窍,不省人事,发热、抽搐。
  处方:地牯牛(蛟晴蛉科昆虫蛟晴蛉的幼虫)、土禾姆(复盆子)、鼠妇、蚂鹅壳(十全退衣)、龙芽草、岩香(莺歌窝),上药各2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银针:刺十宣、曲池、太渊、经渠、列缺(左右双穴)。
  (2)急惊风
  主症:发高热,四肢抽搐,指纹紫色直透气关。
  处方:白鸡颈柴(白花野鸦椿)、银对重、白毛柴(紫珠草)、双钩、回阳丹(黄草)、茯神各20克、加灯芯草三节、蝉衣一头,水煎服。
  银针:浅刺肾盂、中脘、曲池、人中、委中。
  回阳丹作为通窍药,钟氏喜用此药。
  (3)疳积风
  主症:腹胀如鼓,面色如蚕蚀斑,又叫蚕疳积风。
  处方:扑花、胜薇花(四金花)、辣干头(香干)、金橘、鸡内金各20克,水煎服。
  (4)慢胀风
  主症:腹痛、大小便不利。
  处方:正白桃根、白鸡颈柴、金线藤(海金沙)、银对重、金橘各20克,水煎服。
  (5)脐风(类似新生儿破伤风)
  主症:唇青、口撮、牙关紧闭、不食乳、啼哭不止、口眼颜面牵引、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脐突腹紧、指纹色青。
  处方:
  ①桐柴、桑寄生、七层塔、马蹄香、龙牙珠各20克,加茶叶、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
  ②地牯牛七头、鼠妇七头、朱砂1克、冰片0.3克、麝香0.1克、生地12克,研末,外涂脐部。
  (6)赤游风(类似小儿丹毒)
  主症:皮肤上出现红肿,形如云片,赤如涂丹,焮热疼痛,游走全身,故名赤游风。伴有恶寒发热,烦躁多啼,抽搐等症。
  处方:白颈蚯蚓15头(小者要多几头),烤干研末,加陈茶油少许调成药膏,外涂。
  (7)单卫风
  处方:七层塔、老鼠屎(铁能仔)、白毛柴、石橄榄、风不动各20克,水煎服。
  (8)慢脾风
  处方:白鹅皂、土肉桂、白里桔(八楞桔)、白术、木香、金橘、梅子根各12克,水煎服。
  畲医认为风症中急(慢)惊风为最常见,急惊风发病急,病症凶,突然目睛窜视,口眼喎斜,面红耳赤,四肢抽搐,痰硬喉中,气闭吐沫,多因内伏热与外风寒相搏而致,或食积化热生风,或痰涎壅塞气机,或猛见外来生人,或禽畜受惊而发,多用银针挑治配合中草药内服。治疗得当,痊愈也快;若治疗不当,转变为慢惊风,出现搐掣时发时止,神气倦怠,面色痰黄,纳食差,脉迟缓,苔白,便溏等症。治疗以扶阳中草药为主,佐以温中理脾之品。若慢惊风失治就会转化为慢脾风,患儿神疲,睡眼闭不紧,似睡非睡,手与头时有摇摆,有时脚踢,指冷,有时欲吐,不肯进食,脉沉细迟,苔白,便溏气腥,属虚寒阴症。治宜培元固本,益气回阳,佐以补火生土,暖肝滋肾,若治不慎,后果严重。这些认识与中医相似。钟氏善用中草药治疗,配合银针刺穴,旨在疏通经络气血,用药多以纯甘味淡之品,小儿易于接受,有其特色。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