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畲医的治伤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8
颗粒名称: 二、畲医的治伤技术
分类号: R274.19
页数: 10
页码: 49-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医的治伤技术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畲医对伤的认识、畲医对伤的分类、对伤的检查诊断、畲医对伤的治疗等。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正骨技术

内容

(一)畲医对伤的认识
  畲医治伤技术历史悠久,畲族群众对“伤”特别重视,无论身体哪个地方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医认为,凡肌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统称为伤。受伤后就得及时治疗,若治延误或失当,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还会转化为风伤。由于医源关系,且承传久远,在治疗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同宗治法也不尽相同。畲族治伤强调时辰(12时辰或6时)与季节,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畲医认为,人有36骨节,72筋脉,12条血路,28脉(24脉加任督脉,左右跷脉),全身有12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12时辰(或6时)与24节气(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12时辰与四季气血调和往来处都不一样。倘若某一气血调和往来处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甚至不通,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以引起全身变化,重者不治而亡。因而畲族对12时辰(6时)与季节十分重视,把许多病都称为“六时病”。
  畲族把受伤部位与时辰关系连在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个脏腑时受伤则不治;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症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而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不治;巳时受伤在胃,气大,吹气而不息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面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言语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
  畲医根据受伤的部位与受伤后的表现、出血情况判断治与不治,同时还说明什么情况下可治,什么情况下不治。严重者多数都与内脏受伤而致内出血,或大血管受伤大出血,或筋腱断裂、或气管、食管断裂等。有关这些情况在当时受外科技术不发达而成为不治,即使在目前的许多农村基层因受条件、技术限制,无法及时抢救或抢救不当而致死。其中不乏过去不能治而现在可以治疗的,如“伤在咽喉,软管断者不治”。现在不管是气管、食管断裂者,一般医院都可治。内脏破裂只要抢救及时可以救治。所以对这些“不治之症”要区别对待,尽力救治。
  (二)畲医对伤的分类
  畲医对伤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大类,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二是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分为若干种。虽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现分述如下。
  1.内外伤分类法
  (1)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如气血阻滞或凝结、脑髓震伤等5类。
  ①伤脑。因外伤而致脑髓震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脑震荡),严重者昏迷不醒或癫狂。
  ②伤气。气阻不得上下,出现胸闷、咳嗽、气急、呼吸不畅、疼痛胀满、疼痛范围较大,伴有游走窜痛现象,压痛点常有移动。
  ③伤血。疼痛作胀,痛有固定点,疼痛范围较小,无气闷或呼吸不畅感,咳血,血色多见紫黑,咳呛后转侧时疼痛显著,局部可能见到微肿。
  ④气血两伤。痛有定处,范围较大,呼吸沉闷,咳嗽气急,痰吐带血,俯仰、转侧牵掣作痛,且有伤气、伤血的全部或部分症状。
  ⑤伤筋。是指筋络受伤。筋断:韧带断裂。脚筋断则不能走路,手筋断则手不能动,功能损失;筋伤而未断:多数表现为扭伤或挫伤。
  (2)外伤:身体外部受伤,以筋、骨、皮、肉为主,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损等。
  2.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把伤分为6种
  (1)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逐渐出现皮下淤血,呈青色,有的组织淤血增多,出现肿胀疼痛。
  (2)创伤:因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引起皮肤或组织受到破损,发生流血、疼痛。
  (3)骨折:骨骼断裂或折断。
  (4)内伤:因重度外伤而引起深部组织、气血经络、五脏六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5)穴伤:当气血运行到某个穴位时,突受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打击,引起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者。
  (6)食伤:因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过于臌胀,积滞不化,胃肠受损伤,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若治不及时或不彻底,日后则时愈时发。
  (三)对伤的检查诊断
  畲医对伤的检查诊断有一定特色,除了患者自诉外,采用望诊、切脉、触诊、观指甲、看眼睛、药物试探等方法。
  1.望诊
  患者受伤后通常会有特殊的表现,因而要观察患者的气色、表情、姿态,全身表现及肿胀、淤斑等局部表现,以判断伤的轻重与部位。
  2.切脉法
  畲医认为伤科切脉除一般脉法外,还要注意五点:
  (1)新伤、淤血停积者的脉宜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故洪大者顺,沉细者恶。
  (2)出血过多者的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故沉小者顺,洪大者恶。
  (3)六脉模糊者,外症虽轻而预后多不良。
  (4)外症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说明内伤较轻,预后良好。
  (5)在重伤痛极时,偶然会出现结代脉,并非恶候。
  3.触诊
  用手触、摸、按伤痛部位,根据手的感觉和伤者的表现形态加以诊断。触诊主要依靠经验,有经验者通过触诊可以判断伤的轻重、范围大小及预后情况。
  4.观指甲
  观指甲判断伤的轻重与部位。受伤者指甲根部会出现白色环,轻伤者环少,重伤者则环多。检甲时医者中指托住患者手指的关节沟,用拇指甲轻按患者甲尖,视回血情况而定伤位。
  畲医认为伤在指甲中有特定的部位,头部主要观拇指甲,胸部主要观食指甲,脐上观中指甲,腹部观无名指甲,四肢观尾指甲。在指甲中又有特定的部位,中间从外到内有头、心、肝、脾胃、腰脐、丹田、七珠尾、阴囊,两侧分为左右饭匙骨(肩胛骨)、乳房、腰、膀胱。畲医认为新伤不必验指甲,有的仅有红紫血不回流,须配合问、切、望、触等判断,而重伤、旧伤指甲为紫黑色或苍白,血不回流。危症在指尖末端有结黑珠粒。对于3年以上的旧伤主要检查双手中指,观察回血情况,如见不到回血或回血迟且缓或回血受阻不畅者可判断之。
  5.看眼睛
  观眼诊伤实际上是观看巩膜,以瞳孔为中心,上下左右分四区,上方为前部胸腹伤,下方为背部伤,内侧为左侧肋胁上下伤,外侧为右侧肋胁上下伤。主要观察巩膜部有无红点、黄点、黑斑点(微细血管末端或其中间处)。畲医认为躯体的伤都会在眼睛反映出来,观察要细心,轻伤、新伤多为红点,重伤或旧伤为黑斑点,黄点中度伤,再结合临床加以判断。畲医认为观眼验伤只能作为参考,疟疾等疾病眼睛也会出现红、黑点,要加以区别,以免误诊。
  6.药物探伤法
  即用药物口服、擦搓、敷贴等来判断伤情。中草药验伤处方有20余方,现择较为通用的方药5首。
  (1)处方1:虎头三七10克,红酒(加饭酒等糯米酿制的)250克炖服,酒量大者可增加,但不超过500克,若有伤者局部会更加疼痛,该药亦有治疗作用,多数畲医使用。
  (2)处方2:狗脚迹(杠板归)鲜根120~150克,捣烂如泥贴敷局部(亦有畲医用干品研末调酒贴敷),若有伤者局部出现疼痛加剧,皮肤变色;无伤者不痛,皮肤也不变色。
  (3)处方3:当归6克、细辛3克、红花3克、泽兰6克、酸丝草(酢浆草)一撮(约30克)、老酒300克、米醋300克,煎后用纱布包药渣成球状蘸药液擦搓伤处(擦搓用力要匀,反复进行,切勿将皮肤擦破),有伤为青黑色,无伤则不出现。此方也可用来洗伤之用。
  (4)处方4:草乌3克、红花3克、细辛3克、水煎,用红酒250~300克为药引口服,药渣布包成球状局部擦搓,有伤局部出现乌青色,无伤局部仅红色,不会变成乌青。此方亦可用作洗伤用。
  (5)处方5:红花5克、归尾10克、栀子15克、芥子3克、桃仁15克、五加皮10克、细辛3克、白芷6克。将上药研成细末,调蛋清或米酒贴敷伤处,24小时后局部出现乌青色。且疼痛,说明有伤,如无乌青色说明无伤。
  畲医认为对伤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不要轻易服伤药。诊断时应有明确受伤史,临床症状明显最为重要,配合其他诊断的方法加以确诊,确诊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四)畲医对伤的治疗
  畲医治伤方法也有特色,强调要判断新伤或旧伤,还要按时辰、季节处方治疗。现分述如下。
  1.对于确诊有伤,但难以确定哪个时辰受伤者,可采用12时辰通用方,择4方如下。
  (1)处方1:大黄6克、川朴3克、三七3克、荆芥9克、牛膝3克、木通3克、地黄5克、淡竹叶6克。将上药加清水3碗,煎成1碗,加冰糖或白糖30克,红酒适量,睡前服用。
  (2)处方2.归尾3克、红花3克、赤芍3克、生地6克、川芎3克、泽兰2克、青皮2克。用法同上。
  (3)处方3:苏木3克、杜仲9克、牛膝6克、槟榔3克、木瓜5克、玄胡6克、红花3克、麦冬9克、泽兰3克,加冰糖或白糖120克,米酒适量炖服。
  (4)处方4:青蛙碗头(车前草头)30克、七层塔(七叶一枝花)20克、地胡椒(石胡荽)30克、杜三娘(星宿草)20克、小号雷米草(黄疸草)30克、蛇舌仔(半边莲)30克、酸丝草(酢浆草)30克、叶下白(天青地白)20
  克、六月乾(凤尾草)20克、瓜子金(阿利藤)30克、冰糖120克、红酒100克。炖服。上药均为鲜品,以酒当水炖服;不会饮酒者可水酒各半炖服。
  2.对于难以确认新伤或旧伤,或是穴位、气伤、血伤等情况者,可采用下列通用方。
  (1)处方1:白瑞香、白山苎、千里桔、铁假杯、雷柏柴、赤柴,以上6味各取鲜根15克,白酸丝草(连叶带根)20克、卷柏15克、老松节30克、猫竹节50克(毛竹根部节,劈成碎片,用老酒炒3次抢地气3次后用)、老酒500克炖服。
  (2)处方2:当归3克、续断3克、五加皮3克、三七3克、乳香3克、没药3克、栀子2.5克、红花1.5克,老酒一杯炖服。本方是基本方,随症加药如下。
  ①头痛。加藁本1.5克、川芎2.5克、白芷1.5克、防风2克。
  ②胸痛。加桔梗2.5克、木香1克、元胡2克、骨碎补6克、荜菝子3克。
  ③腰痛。加杜仲3克、破故纸3克。
  ④两手痛。加桂枝3克、木香2.5克。
  ⑤两足痛。加牛膝3克、木香2.5克、独活2.5克。
  ⑥久积痛。加川乌1.5克、松节3克、海螵蛸3克。
  ⑦新伤痛。加虎骨3克、草乌1.5克、川乌1.5克。
  3.受伤时辰不同、受伤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方药治疗。现按12时辰分述如下。
  (1)子时
  内伤处方:泽兰3克、五加皮3克、地鳖虫2.5克、苏木2.5克、斑节相思2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半碗服。
  血伤处方:虹雄1克、骨碎补6克、灯芯草7条,水煎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防风15克、荆芥6克、川牛膝6克、蝉蜕1.5克、红花6克、杜仲12克,水1碗煎成半碗,老酒少许冲服。
  (2)丑时
  内伤处方:香附2.5克、砂仁3克、枳壳3克、柴胡3克、地鳖虫3克、桃仁(去皮)3克、花粉3克、威灵仙3克、红花3克、生地15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乌豆30克、桃仁2克、牛膝3克、当归1克,水煎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防风15克、花粉15克、红花15克、枳壳15克,桔梗6克、半夏3克,水煎冲老酒服。
  (3)寅时
  内伤处方:款冬15克、黄芩3克、紫菀3克、枳壳3克、陈皮3克、玄胡3克、桔梗2克、花粉2.5克、五加皮2.5克、知母2.5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一枝香1.5克、穿山甲3克、铺地锦9克,水1碗煎至7分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克、当归5克、川芎5克、川断5克、苏木3克、乳香5克、没药5克、陈皮2.5克,水煎老酒冲服。
  (4)卯时
  内伤处方:牛膝3克、大黄3克、玄胡3克、木通3克、黑丑2.5克、续断2.5克、木香2克、泽兰2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苏木3克、红花3克、胡椒7粒、甘草1克,水煎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克、枳壳15克、生地3克、花粉3克、川膝3克、蝉蜕3克、五加皮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5)辰时
  内伤处方:苏木7.5克、神曲6克、木通1.5克、青盐1.5克、红花1.5克、冰糖125克,旧早米合炼成丸,茯苓汤送服至愈。
  血伤处方:三胶红7.5克、马蹄香3克、红花3克、生地3克,水1碗煎至6分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克、花粉15克、川膝15克、薄荷3克、蝉蜕3克、连翘3克、京墨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6)巳时
  内伤处方:藿香12克、乌药3克、白芥子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红花1.5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红花3克、积雪草3克、甘草3克、苏木1.5克、白匏根1.5克,水1碗煎至6分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川膝3克、独活3克、羌活3克、当归3克、红花3克、生地3克、橘红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7)午时
  内伤处方:茵陈9克、夜明砂6克、黄芩3克、郁金3克、川连3克、枣仁3克、栀子3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6分空腹服。
  血伤处方:金橘根15克、穿山龙9克、苏木9克、猴柿根9克、梅臭根3克、枳实3克、灯芯草20条,水3碗煎成6分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15克、菊花15克、牛膝3克、生地3克、细辛3克、荆芥3克、枳实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8)未时
  内伤处方:苏木10克、生地3克、木通3克、车前子3克、归尾3克、川连2.5克、红花2.5、枳壳2.5克、木瓜1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白匏根15克、穿山龙15克、柚树根15克、白蛇豹15克、红花15克、苏木9克,水煎冲老酒服。
  穴伤处方:红花3克、柴胡3克、蝉蜕3克、牛膝3克、细辛3克、川芎3克、地丁3克、甘草3克,水煎冲少许老酒服。
  (9)申时
  内伤处方:茯苓9克、归尾5克、牛膝5克、栀子5克(炒)、白芷3克、车前子3克、茵陈3克、寄生3克、木香2克、黑丑2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7分服,渣再煎服。
  血伤处方:蛇胆9克、人参9克、山附子9克、归尾9克、穿山藤9克、甘草9克,加老酒浸满1小时后,加木香15克、半夏15克、肉桂9克、红花9克、加水煎服。
  穴伤处方:木香15克、独活6克、羌活3克、半夏3克、桔梗3克、沉香3克、葛根3克、枳壳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10)酉时
  内伤处方:麦冬6克、木瓜6克、归尾6克、甘草6克、槟榔3克、杜仲3克、牛膝3克、苏木2克、红花2克、冰糖30克,水1碗煎至6分服。
  血伤处方:红花3克、木香15克、肉桂9克、半夏10克、胡椒7粒、水2杯、酒2杯,煎至一杯服。
  穴伤处方:红花15克、桃仁3克、牛膝3克、木通3克、羌活3克、枳壳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11)戌时
  内伤处方:槟榔6克、班节相思6克、生地5克、木香3克、川芎3克、红花2克、枳壳2克、砂仁2.5克、栀子2.5克、川连1.5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7分服。
  血伤处方:盖露草9克、粽干6克(五月初五留下的粽干)、花生衣6克、苏木6克、红花3克、麦冬20克、灯芯草10条,米烧酒盖过药面服。
  穴伤处方:沉香3克、藿香3克、砂仁3克、木通3克、陈皮3克、茯苓3克、半夏3克、甘草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12)亥时
  内伤处方:苏木3克、乾葛3克、生地3克、知母3克、桔梗3克、栀子3克、黄柏2.5克、大黄15克、甘草1克,水1碗煎至7分服。
  血伤处方:当归30克、猴柿根15克、红柚树根15克、盖露草9克、苏木9克、花生衣9克、乌药9克、麦冬9克、粽干6克、大乌豆6克、荞麦6克、乌枣250克、陈年老酒1500克,炖二炷香取起,再浸2小时,空腹服用。
  穴伤处方:红花3克、桃仁3克、牛膝3克、归尾3克、川芎3克、木通3克、枳实3克,水煎冲老酒少许服。
  畲医原先治伤都是采用鲜草药,现在仍有全用鲜草药治伤者,然而多数趋用中药,其原因乃鲜草药季节性强,不仅采集困难,有些药源紧缺,给治疗带来不便,故逐渐被中药所替代。保留下来的鲜草药都用畲语传授,难以译成文字,标本一时也难以找到,所以收集到的鲜草药方不少,只好忍痛舍弃。但在12时辰用药中也仍有鲜草药,一时难以找到学名,为保持原方,予以选用,可作为参考。畲医在治伤中所用方药颇多,同一时辰、同一类伤所用方药也有不同,如午时内伤药方就有9种,我们选其中多数畲医采用的方为代表方,余方不评述。
  4.畲医的其他治伤方法
  (1)多数畲医在治伤时都结合外治法,一般都用鲜草药贴敷,最常用的处方:青蛙碗头(车前草头)、地胡椒(石胡荽)、七层塔(七叶一枝花)、酸丝草(酢浆草)、六月乾(凤尾草),将上药捣烂如泥,加适量桐油或米饭,调成药膏,敷贴在伤处,每日一剂至愈。
  (2)有些畲医在治伤时还配合针刺、拔火罐或针后加拔火罐。针刺用银针(三棱针),然而有些畲医不主张用针加拔火罐“吊伤”,主张用药物吊伤,即外贴敷法,将“伤”吊出体外。吊伤药除上述外用方外,还用中药,处方:桂子2.5克、桂枝5克、公丁香2.5克、羌活5克、独活5克、白芷3克、白芥子12克、栀子12克,上药捣成末,加面粉30克,做成饼,贴敷伤处。
  (3)有少数畲医另备药酒配合治伤,根据反映疗效更佳,方用:人参3克、川芎6克、虎骨6克、鹿茸5克、牛膝3克、大黄1.5克、红花3克、泽兰3克、苏子3克、川七2.5克、栀子3克、金樱3克、桔梗6克、甘草1克、乌梅3枚、老酒2000克,将上药浸泡在老酒中,隔一夜后文火炖1时,再停放5昼夜,取出药液,罐中药渣再加老酒1500克,如上法炮制。把两次药液加在一起,加以蜂蜜100毫升,搅均,临睡前服50~100毫升,药酒只用于治重伤者,轻伤不必服用。
  畲族治伤技术具有民族特色,一是对伤的特有命名与分类。二是对人体结构认识独特。三是对伤的危害性认识特殊,主张受伤要及时治疗,治疗延缓或失当后果严重,轻则转为风伤疼痛,重则致人于死地。四是强调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等。虽然不少观点现时还无法解释,甚至存在玄奥,且有些方药仅听畲医介绍,接受治疗者未能随访,而无法查证,为此对畲族治伤技术有继续探讨之必要。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