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目前常见病症的诊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4
颗粒名称:
五、目前常见病症的诊治
分类号:
R244.4
页数:
5
页码:
4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东群众把很多疾病都归为痧症,当地民众称之为“襮痧”、“发痧”,主要介绍了中暑、伤暑、伤风感冒、急性胃肠炎、头痛、发热、落枕等。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痧症
内容
闽东群众把很多疾病都归为痧症,当地民众称之为“襮痧”、“发痧”。目前最常见的有如下病症。
(一)中暑
中暑在夏秋季节较为常见,表现为壮热神昏,面垢如油,四肢逆冷,胸中大热,目开喘促。畲族群众认为是暑痧,中医认为是暑厥或暑闭之症。
1.暑厥症
主症:多在高温环境中劳作者,发病急,头晕心慌,四肢乏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随后昏倒。多见于体弱和老年人。
治法:用撮痧法。
(1)对于昏厥者应先用指甲重压捏人中穴,使其清醒。若重捏压人中无效,急再重捏压双侧足后跟。如手力不足,可用布包足后跟用牙咬,使之清醒。
(2)急撮颈后大椎穴至现痧痕,再撮天突穴上的前颈处;有的以此为中心向两边每隔1~1.5厘米处撮一点,多则一排7~9处;有的再在胸上部撮7~9处痧痕点,多者三排,仍根据各地传统治痧习惯与患者的耐受性而定。
(3)撮印堂穴多数地方配合口服清凉草药汤,如鱼腥草汤、山苍子汤、过路蜈蚣汤等。
2.暑闭症
主症:在烈日下劳作或在高温环境中劳作,发病急,常有口渴、尿频、多汗、头晕心慌、神疲力乏等前驱症状,继则突感头痛头晕、高热、胸闷,面及皮肤干燥发红,以致晕倒或谵语,甚至转筋、抽搐等症。多见于身体壮实的年轻人。
治法:用撮痧法,方法及部位同前。有些地方还在胸前、背部两侧各撮9~12处,俗称前、后心八卦,据称疗效更佳。
产妇因感染或产房气温过高或月子里关窗闭户、空气不通而致发痧,俗称产后痧,治法则应先用三棱针(畲族用银针)刺人中穴,继撮颈后大椎穴、颈前天突穴上,轻刮背脊,再在臂弯、腿弯处用四指轻拍至现痧筋,给予放血,配合服用雷击散或雷公救疫丹或卧龙丹。
(二)伤暑
多因避暑或纳凉太过,或露宿当风处,或过食生冷之物,致使寒邪内侵,阳气不能通宣,分为表症与里症。
1.伤暑表症
主症:患者突感头晕、头痛,恶寒发热,四肢微冷,肢体拘急。
治法:用撮痧法撮大椎穴处及颈前、胸前等处。
2.伤暑里症
主症:患者胸闷腹胀,腹痛腹泻,恶心,肢冷等症。
治法:用刮痧法加灸法。
(1)以神厥为中心,距神厥一个同身寸各刮一条5厘米的痧痕(即天枢及下脘、关元穴)。
(2)隔盐灸神厥,用一小撮食盐填平肚脐,灸一大壮。
(3)刮腰脊,从第一腰椎刮至骶骨。
(三)伤风感冒
1.风寒感冒
主症: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声重。
治法:撮痧法。
(1)撮印堂、太阳、大椎穴及颈前天突穴等处,严重者在双侧胸前再撮若干处。
(2)口服山苍子汤。
部分畲族地区采用刮背法,据称效果更佳。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头痛,恶风,无汗或微汗,咽干咳嗽,痰黄,喉痛,四肢酸痛等。
治法:用撮、刮、挑痧法。
(1)撮印堂、太阳穴、大椎及颈前、两胸前处呈痧痕。
(2)刮双臂肱中穴至孔最穴处。
(3)重挑头顶(百会穴)及一周发际。
(四)急性胃肠炎
主症:因食不洁物品或饮食失调而致腹痛、吐泻(或吐或泻或吐泻兼有)。有的患者有发烧。俗称“肠痧”。
治法:主要用两种方法治疗。
(1)刮痧。在脐上、下、左、右各距脐周一个同身寸刮5厘米左右的痧痕。有些地方在脐周用挑痧法治疗。
(2)服炒盐茶。用干净的铁锅烧热后,先放入一撮食盐(约10克)炒热,加入一撮陈茶(约10克)后再炒至微焦,加开水一小碗,烧开后即可服用(炒盐茶对止吐效果甚佳,对于吐泻严重者频服炒盐茶可纠正脱水)。有些地方炖服盐腌山苍子代茶。
(五)头痛
主症:外感病邪而致头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或恶寒高热,或面红目赤,或怕风等症。
治法:主要用两种方法治疗。
(1)撮印堂、太阳穴及颈前部、前胸等处。
(2)刮颈后双侧。头痛剧烈加刮脊。
若偏头痛撮痛侧太阳穴。
(六)发热
主症:发热是许多疾病中的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寒、发汗、口干、咳嗽、头痛或胸、肋、腹痛等症状。对于外感发热初期采取撮痧、刮痧等方法效果颇佳;对于内因(内伤)发热则要配合药物治疗。
治法:有4种方法治疗。
(1)撮痧:撮大椎、前颈及胸部等处。
(2)刮背脊及脊柱旁开一同身寸两侧。
(3)刮背。
(4)配合中草药治疗。
(七)落枕
主症:落枕是常见的颈椎部轻伤,颈项强直,头倾斜不正,转动回顾疼痛,甚至影响肩背及手臂活动,局部肌肉发硬,有明显压痛。
治法:先在后颈部、肩部、肩胛部涂抹榛油(其他滑润剂亦可),治者用牛角梳子的背或其他刮痧用具从后发际往下刮至督俞穴,刮现痧痕,再从颈后刮肩部至肩髃,从两处痧痕交叉处往下刮到肩胛部,健侧也得从发际刮至督俞穴,开始轻刮,逐渐加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不可过分用力,以免局部皮肤破损及患者无法接受。刮治时用力要匀。痧痕出现后患者转动仍感疼痛,应在疼痛处继续再刮,使患者感到头部转动疼痛明显减弱,能自行转动为止。
有些畲族群众认为由孕妇刮落枕疗效特佳,可能因孕妇刮治用力轻缓有一定关系。笔者试验多例均获良效。若在刮治的痧痕明显压痛点再敷贴消炎止痛膏效果更佳,一次可愈。
(八)腰椎及腰部扭伤
主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跌仆等发生腰痛、腰背拘急,转侧不便,下蹲困难,晚间休息反觉疼痛增加。经久不愈渐向上延至背,或下延至髋骨,以致不能久站。
治法:用3种方法治疗。
(1)刮痧法。①从第一腰椎棘突处往下刮至骶部使之出现痧痕。②从三焦俞往下刮至环跳穴处。
(2)用手拍脚弯(腘窝处)至现痧痕后,挑针放血。
(3)挑痧。重挑天枢穴处。
(九)肩周炎
主症:肩关节周围疼痛,夜间更甚,有些患者气候变化疼痛加剧。严重者手臂不能自由活动,妇女无法持梳子梳头,而骨骼无异常者。
治法:用刮治法,令患者双手抱胸或嘱患者附在靠背椅背上,再行刮治。
(1)从后发际刮双侧斜方肌顺肩胛骨内缘直刮至十二胸椎。
(2)刮胸椎棘。
(3)刮双肩部,从颈侧刮至肩髃,宽度要在3厘米以上。
(4)用手指拍打上臂(三角肌部位)至现痧痕。
(5)刮臂弯处,从宏中刮至郄门。
(十)坐骨神经痛
主症:下肢疼痛绵绵,屈伸不利,行走不便,遇寒凉而疼痛加剧,夜间尤甚。直腿抬高痛侧(70度)时下肢疼痛,顺着坐骨神经行走部位有明显压痛点。
治法:刮治法。
(1)从第二腰椎棘突顺刮至骶骨尾至现痧痕。
(2)双侧肾俞穴起,经“四髁”至环跳,刮至现痧痕后,再从环跳往下刮至承山,至现痧痕。
(3)从阳陵泉刮至昆仑,至现痧痕。
此外,闽东群众还用治痧法治疗妇女痛经、关节疼痛、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腹痛腹泻以及眼疾等疾患。甚至过度疲劳、筋骨酸痛、全身不适等也用治痧法解除痛苦。不仅在农村广泛应用,在城关乃至机关干部中也常有用治痧法治疗疾病,说明畲族治痧法是行之有效的民间疗法。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