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畲族治痧常用的方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3
颗粒名称: 四、畲族治痧常用的方药
分类号: R244.4
页数: 2
页码: 4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医认为痧症都是实症,无虚症,治痧不能用补药,应以清痧毒为主,用药更应慎重,治疗不当会招来祸端。有的地方治痧多配合中草药,但单独用中草药治痧却较少,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在山村购药不便,或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或各承师传。据调查,常用的草药有10多种,如乞食碗(积雪草)、鱼腥草(蕺菜)、过路蜈蚣(耳草)、粘花草(鬼针草)、叶下白(天青地白)、黄花仔(一枝黄花)、六月雪(奇蒿)、鼠曲(秋鼠曲草)、金钱吊葫芦(兰花参)、蛇舌草(半边莲)、黄排黾(又称作蛤蟆草,学名车前)、六角仙(爵床)、茺尉(益母草)、土荆芥(马鞭草)、铺香柴(牡荆)、豆爿草(马齿苋)、四对金(银钱草)、金钱藤(海金沙)等。有的单用,有的复方,有的作为夏秋防暑痧的凉茶,各地根据各自传统经验使用,极少数能按配方、验方治疗,只有用于急救的3种祖传散剂组成药物较多。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痧症

内容

畲医认为痧症都是实症,无虚症,治痧不能用补药,应以清痧毒为主,用药更应慎重,治疗不当会招来祸端。有的地方治痧多配合中草药,但单独用中草药治痧却较少,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在山村购药不便,或因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或各承师传。据调查,常用的草药有10多种,如乞食碗(积雪草)、鱼腥草(蕺菜)、过路蜈蚣(耳草)、粘花草(鬼针草)、叶下白(天青地白)、黄花仔(一枝黄花)、六月雪(奇蒿)、鼠曲(秋鼠曲草)、金钱吊葫芦(兰花参)、蛇舌草(半边莲)、黄排黾(又称作蛤蟆草,学名车前)、六角仙(爵床)、茺尉(益母草)、土荆芥(马鞭草)、铺香柴(牡荆)、豆爿草(马齿苋)、四对金(银钱草)、金钱藤(海金沙)等。有的单用,有的复方,有的作为夏秋防暑痧的凉茶,各地根据各自传统经验使用,极少数能按配方、验方治疗,只有用于急救的3种祖传散剂组成药物较多。
  1.雷击散
  据称是畲族上祖得神书,雷火击出来的神书,能治各种痧症。
  配方:牙皂9克、北细辛9克、土朱砂7.5克、明雄黄7.5克、苏薄荷9克、藿香9克、白芷3克、枯矾3克、桔梗6克、防风6克、木香6克、贯众6克、陈皮6克、法夏曲6克、生甘草6克。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存入瓷瓶用蜡封口随带备用,每次0.6~0.9克草管吹鼻,3~6克冲姜汤服用。服药后用被盖好,让患者出汗。每次用完要蜡封,避免走气。
  2.雷公救疫丹
  据称是雷公击开石室,内显神方,被畲族祖先得之,能治各种痧症。
  配方:牙皂7.5克、朱砂7.5克、明雄黄7.5克、细辛10.5克、广木香6克、广皮6克、藿香6克、桔梗6克、薄荷6克、贯众6克、防风6克、半夏6克、枯矾4.5克、白芷3克、生甘草6克。将上药研成细末存瓷瓶备用,用0.9克吹鼻,3克姜汤送服。
  上述丹散药品组成一样,仅剂量有所差异,畲医认为是两种不同丹与散,各自称优。
  3.卧龙丹
  据传是卧龙先生在畲族地区发痧,所率军队有不少人因痧而亡,后请畲族治疗而无恙,称颂此方,因而得名,可治诸痧,尤其对昏痧特效。
  配方:西黄3克、冰片3克、藿香3克、细辛3克、猪牙皂角9克、闹羊花9克、蟾酥6克、灯草灰3克、金箔50张,将上药研成细末,存瓷瓶备用,只用少许吹鼻。个别畲医认为用3克调姜汤灌服可得奇效。
  畲族地区还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如用明矾绿豆大小10余粒配阴阳水口服催吐,生嚼咽黄豆止痛,用丝瓜叶捣烂绞汁饮服治吐泻,用盐炒茶治腹泻脱水等。
  山苍子(学名山鸡椒,别名山姜、姜拇柴、臭子柴、理气柴、荜登柴、臭积樟、乌樟、臭枳柴、荜登茄等等),在闽东畲、汉广为应用,畲族多数家庭都有备用,有的将山苍子晒干备用,有的用盐腌制存瓷瓮备用;多为煎汤服用。盐腌山苍子也可嚼咽治病。据有关资料记载,山苍子内含挥发油3.9%~5.5%,油中含枸橼醛64%、醇19.4%,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中医认为性温味辛,有益脾开胃、祛风解表、破滞消食之功,畲族地区用来治疗各种痧症外,还用于治疗过度疲劳、心腹冷痛、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疾患。畲民认为无论是晒干或盐腌,都应用瓷瓮密封保存,不能走气,若走气就会降低治病的功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