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畲族治痧外用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2
颗粒名称:
三、畲族治痧外用方法
分类号:
R244.4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治痧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拔火罐、挑、放血、撮痧、刮痧等,治疗时根据病情选用,有些则仅用其中一种,多数是若干组配合着用,说明畲医治痧也存在辨证施治,其方法也有独特之处。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痧症
内容
畲族治痧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拔火罐、挑、放血、撮痧、刮痧等,治疗时根据病情选用,有些则仅用其中一种,多数是若干组配合着用,说明畲医治痧也存在辨证施治。其方法也有独特之处,分述于下。
1.针与灸
畲医一般只有一支银针,有的有粗细各一支,少数畲医也使用现代的针灸针、三棱针,多数喜用银针。认为银针比毫针效果好,且一针可以多用,能挑能刺能放血。畲医针刺一般不留针,最多不超过10次(呼吸10次),刺激较强,得气后就出针,再另选穴位,极少数有留针。施针时注重部位,不少畲医选穴准确度不高,但也有畲医选穴要求要准确。一般都在选准的位置上用拇指甲反复压,使局部变红后再进针。畲医施针强调“得气”,即患者有酸麻胀感。
灸,多数畲医都备有自制艾绒艾条,艾条用粗纸卷艾绒而成。但用灸法治痧较少。畲医施灸多用隔姜灸,认为隔姜灸效果好。艾绒比较大粒,一般比豌豆还大,一次一个部位只灸一壮,点艾要求用香,也见用火柴燃至大半吹灭后的火星点艾绒。隔盐灸是另一灸法,如食盐填脐,再用艾条灸。对于疼痛面积较大,用艾条熏烘,直至局部红热为度。
2.挑针与挑斑珠
挑针在治痧中比较常用,尤其对于儿童、孕妇及年老体弱者一般都用挑针。对于斑珠等挑针是主要疗法的一种。根据病情分为轻挑与重挑。轻挑只在表面上重压后挑起,表皮损伤不明显;重挑则要挑出血丝或痧筋。挑针的部位较广,如在额、耳前后、颈、前胸、腹部、背部及上下肢。除了脸部外,全身各处都属可挑部位。有些畲医重挑针后还用盐揉搓,加重刺激。一般一个挑针点一次只挑一下,挑针点间距,根据病情与经验而定。畲医挑针一般都用银针,少数也有用三棱针。
挑斑珠是挑针的一种,属于重挑,不仅挑斑或珠,还挑斑或珠间的连线,要求要挑断。
3.放血与拔火罐
放血是用针刺破浅表静脉后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痛的目的,也是畲医治疗的常用疗法之一。也有畲医称为“刺络”、“刺痧筋”。放血部位极广,几乎全身都可放血。舌下放血时让患者伸出舌头,用手帕、手巾等牵拉舌头将舌掀上后,针刺有关部位至出血。舌尖放血,则抓住舌头后针刺之。有些病痛部位较大,往往散在多处点刺放血。有些部位较小的较密多点刺放血。畲医认为大静脉管不属痧筋,不能刺。而有些畲医认为也可放血,出血不止时可以用压迫止血。
拔火罐在治痧中较为少用,而在畲医治疗其他疾病中较为多用,多数用于虚寒之症。不少畲医针刺后再拔火罐,取下火罐时有一乌黑血块,认为毒已吸出。畲医认为拔火罐只要口圆腹大的罐子都可用,但竹制火罐效果好,拔的时间较长,故畲医多有自备。
畲医认为放血是放出淤血、痧毒,起到疏经通络、气血贯通的作用,有泻火解毒、散淤消肿、退热止痛、醒脑开窍、祛邪利湿等功效,故较为常用。
下肢静脉曲张与痧筋如何区别呢?据畲医介绍曲张者手指顺血管往下摸压时血管内血液不会少,很快又隆现;痧筋往下摸压时手不放开血脉不易隆起。畲医也认为下肢静脉曲张者不能放血,放血后易引起流血不止。
4.刮痧
刮痧疗法在畲族地区应用较为普遍,不同地区刮痧的手法、工具等也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在刮痧部位抹上清水、茶水、食醋、酒或油后即刮。多数畲医认为寒痧要用酒、醋或油作润滑剂,热痧要用清水或茶水、醋。刮痧的部位多在颈后、前胸、肩部、臂弯、腿弯、脊柱及脊旁1.5同身寸处刮,少数也在腹部两侧刮。刮痧用具多种多样,有用掌刀、铜钱、瓷汤匙、小酒杯、小瓷碗等。多数畲医认为硬币边缘有纹容易伤皮肤,尽量不用。刮痧要从上往下刮,不能上下连续刮,用力要均匀,不能过重,过重易使皮肤损伤,过轻达不到治病目的。刮几下后再涂抹润滑剂,直到皮下呈现紫红色痧痕为止。
刮脊是用铜钱或瓷汤匙自大椎穴下顺着脊柱往下刮,直至骶骨处,刮脊用力要认真掌握,过轻与过重都不行,刮的次数不得少于100次,多则要300次。刮脊时最好让患者俯卧,或者手抱靠背椅,不宜直坐,以防出现痧晕。如出现痧晕要先治晕,后再刮脊。
刮背目前较为少见,所用工具也较特殊,各地不一样。有的用牛肋骨作为刮背的工具(牛肋骨边缘要磨得平滑)。而有的用竹条用火烤弯成竹刀,竹刀口在石头上磨得平滑。患者取坐式,双手抱胸,施术者坐在患者背后,先在患者背部抹上香油(现在有的改用煤油,认为煤油效果比香油好),双手握牛肋骨或竹刀从患者肩部轻轻往下刮至髋关节处,只能从上往下刮,用力要匀,不能过重,直刮到皮下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据介绍,每次要刮1000多下,多则3000多下,刮一次可以保持一个月之内不发痧。刮背多用于年轻体壮者,孕妇、小儿、老弱者忌用。
5.撮痧
也叫“抓痧”、“挟痧”、“拧痧”等,群众中较为常用。先准备一些清水或茶水、醋、酒、油等作为润滑剂,选用何种为佳由施术者根据病情与经验而定。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要撮的部位,把皮肤用力撮起、松开,一个部位5~8次,多则10多次,至局部皮下出现紫红色痧痕为止。撮的部位与数量由施术者根据病情与经验而定,有的只撮1~2个穴位,有的很多,有些患者以天突穴为中心颈部撮7粒,以天突下一个同身寸又撮9粒,下边还有一排,大椎、肩井还撮,有30个;有的患者颈部撮一圈有7个,两胸(前心)各有9个,背部(畲族称后心)24个,共有49个痧痕点;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井口畲族村还看到一个从大椎穴起,每隔一厘米撮一点,直至骶部,脊柱上有13个,旁开1.5同身寸又撮一行,共3行,而其他地方都没有,据说主要是为了美观。撮痧的部位一般在颈、肩、胸、腹、背部,头部只撮印堂、太阳穴,特殊病症也撮特殊地方,如迷痧要抓两边脚后跟。撮痧的适应症很广,绝大多数痧症都可以使用。
抓筋也是抓痧的一种,主要抓腋窝前后的肌腱,有单独施行,也有配合撮痧进行,每次抓3~7次,每抓一下都要有“吧嗒”响声才有效,多在沿海山村使用。
抓背筋又是抓痧的一种,施术者用拇食指在肩胛骨与脊柱间抓住背筋(骶脊肌的肩胛旁,也有人认为是抓斜方肌),迅速用力一提,患者即有疼痛感,迅速放松,患者会感到一时难过,一边抓3~5次,是治痧的有效方法之一。据畲医介绍,肚子胀痛只抓几次就会放屁而愈。
6.淬痧
对于在额前、耳后、臂弯、胸前、腹部两旁、背腰部、大腿内侧、腿弯等处出现细红点状如蚊迹,粒喑麸,有散在少数的,也有密集成片的痧点,有些只能在灯光照耀下,在皮肤下隐隐约约可见的痧点,不宜上述各法的孕妇、婴幼儿、年老体弱者采用淬法。淬法用火在痧点上灼淬之。把榛子油、菜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倒在小酒杯内,用灯芯草或用粗纸捻成线条做灯芯,施术者右手持灯,左手扶按在要淬部位,用火快速地点灼痧点,要快要准,一个痧点只能淬一次,淬时会发出“吧嗒”小响声。据述不能使用蜡烛,更不能用煤油灯。笔者目睹畲医治疗一例胎前痧,淬点127次,患者反映舒服了,确有奇效。
7.搓痧
取洗净新鲜紫苏2~3两,橘叶7或14片,葱2或3株,生姜3片,乱头发一撮,放在小钵内,滴上7滴榛油(或花生油、菜子油),加盖后置锅上蒸15分钟。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赤上身,趁热取出钵内药物,在患者背部自上而下搓揉,用力要匀均中度,不能过重,过重易使皮肤损伤;也不能过轻,过轻达不到治疗目的,直搓至患者背部现红紫色为止,即出现痧癍,对中暑、感冒等有独特疗效。
8.痧症的调摄
畲医治痧强调痧后调养,要求应忌饮酒,忌食荤腥之物,更忌房事,还强调要防止过度疲劳和冒风纳凉,避免到人多喧闹之处,“勿闻金声”等等。这些都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