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畲医对痧症的命名与治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30
颗粒名称:
一、畲医对痧症的命名与治法
分类号:
R244.4
页数:
11
页码:
26-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畲医对痧症的命名与治法有其独特之处,病名形象化,容易记忆,有的仿动物形态,有的以症状体征,有的根据发病部位,有的按照患者呻吟声音,各不相同,可能与畲医各承祖传、自成体系有关。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痧症
内容
畲医对痧症的命名与治法有其独特之处,病名形象化,容易记忆,有的仿动物形态,有的以症状体征,有的根据发病部位,有的按照患者呻吟声音,各不相同,可能与畲医各承祖传、自成体系有关。现归类整理如下。
1.根据病变发生部位而命名的痧症
(1)喉痧: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发烧,严重者呼吸困难,口唇发黑,窒息而亡。治疗时先要细看头顶有小红毛发急拔除,脑后、虎口有红紫筋,胸前有红筋、青筋,针刺放出恶血,取旧旱烟筒中的烟油涂之,烟屎冲服;用铜钱顺刮后头窝,再用巴豆捣碎用粗纸卷成香烟样烧烟熏鼻,喉痧可消。若有咳吐白膜块者难治(类似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等疾患)。畲医认为喉病不少是痧症的表现,治喉病应查是否有痧,喉痈夹痧应先治痧,痧清病除。
(2)哑巴痧:患者发病时突然不能言语,眼睛变直。畲民介绍用本人穿的鞋或亲人的鞋轻击患者头顶即可苏醒,也有介绍用手蘸凉水轻拍额上亦可。类似癔病样发作。
(3)盘肠痧:脐周有一条像蛇样盘旋,隐隐作痛,不发烧,如不及时治疗,病症发展,发生阵发性剧痛,甚至死亡。刮胸前、中脘、气海、脐周、腰部。类似不全性肠梗阻。
(4)绞肠痧:脐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似如绳绞,足厥冷,面色骤变。针刺十指尖出血,重针刺中脘、气海、天枢、涌泉、委中、大肠俞、小肠俞。类似肠梗阻。
(5)烂肠痧:胁肋疼痛,直至脐周小腹、腰背等处隐隐作痛,小便赤、大便热,右足不能伸,重则便血,腹臌,烦躁至死。针刺委中、足三里下痛点加拔火罐三阴交等穴,用活水芦根煎汤服。福安市穆云、坂中畲族乡群众认为用鲜鬼针草四两煎汤代茶治烂肠痧有特效,畲族群众家中有收存。类似阑尾炎。
(6)坠肠痧:下腹及阴部胀肿,触之有物,行走不便,让患者平卧,针中极、归来穴,并用手轻托肿物缓缓送还。类似腹股沟斜疝。
(7)小肠痧:小腹胀满而不痛,平卧胀满减轻,用手按摩将肿物托回后阴部胀满即除,阴囊缩小,也有人称“小肠气”。类似疝气。
(8)大肠痧:小腹作痛,腹胀,重则阵痛,大小便中有一闭,多为大便闭。拍臂弯、腿弯,显现痧筋后刺出血,针曲池、尺泽、中脘、天枢、气海、大肠俞、小肠俞;用葱一把加盐捣成泥敷脐。颇似嵌顿疝。
(9)肚翻痧:不思饮食,肚腹胀紧,下腹缓缓胀痛,或肚腹阵痛,不能进食,如饮食则肚内如翻开之状。刮胸前、中脘,针建里、气海、手足三里,口嚼盐腌山苍子,至胀消痛止即可饮食。
(10)蛔结痧:胃脘胀热,腹部阵发生疼痛,大便不通,进食即吐,或口吐蛔虫。刮背部、胸前、臂弯、腿弯、肩井,针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中脘隔姜灸一壮。类似蛔虫性肠梗阻。
(11)斜腰痧:腰部闪痛,忽左忽右,身倾腰斜。刮痛处,针委中、足三里及腹肌穴。
上述11种有9种病在腰腹部,多数畲医都能讲出这些痧症症名,说明比较常见。
2.仿动物的形态特征而命名的痧症
(1)蛇痧:患者肚子疼痛难忍,反复翻滚,其形如蛇滚。畲医介绍在头顶门、脚掌心针后涂上烟油,肚脐挑三针可愈。其症类似胆道蛔虫症。有些畲医认为针后抹烟油只能缓解疼痛,不能根治,要配合中草药治疗。
(2)鱼痧:恶心,多饮水,腹部胀痛。用鱼骨烧灰存性调黄酒口服,出汗即愈。
(3)蛤蟆痧:肚胀如蛤蟆。在肚脐周围挑七针,关元挑三针,气通痧除。
(4)凤凰痧:患者股肱摇摆,像凤凰走动。口服雄黄水,用鞋底敲打患者的脚和腰部,直到摇摆停止。
(5)乌鸦痧:头疼、头麻、头重、眼黑、恶心、抽搐、指甲变青,继则全身发青,上吐下泻,口不能语,小腹疼痛,牙关紧闭,不急治则死。据介绍应急撬开牙关,拉出舌头,舌根下有红黄黑紫等疱,用针刺破紫斑块出血,用雄黄点之,然后以山苍子熬汤服之可治。
(6)鹿痧:口吐鲜血,浑身发紫斑似梅花(状似梅花鹿)。先用针刺破紫斑块出血,再用鹿角胶炖黄酒饮服。
(7)象痧:发病时流长鼻涕,心痛,甚至昏迷。急用银针挑双侧肩髎、肩髃血,再用雄黄点上,刮前胸。
(8)狮子痧:头疼心慌,全身起大疱如狮子状。针刺破水疱,雄黄点之,口服盐醋水一碗,并加调理。
(9)醋猪痧:患者心热心痛,四肢厥冷,浑身打颤。急验患者舌下若有紫疔,针破出血,用盐点之。若无紫疔则非痧症。
(10)母猪痧:患者形似母猪拱地,神志恍惚。宜先针舌根,再针两手十指指甲边(女内侧,男外侧)至出血,灌服泔水一碗可清醒。
(11)奔牛痧:心疼,胁及肚腹胀满,自感心跳如牛奔。掀开患者嘴唇,针刺唇上、牙床及唇面若干点出血,用盐点之;轻刮胸前、背部,显现痧痕后刺出血,并予安慰。
(12)夯牛痧:患者心烦不宁,自感如牛抵人。针天突、膻中穴,撮大椎穴上,让患者口嚼麦秆或稻秆,口中能感麦稻秆味,说明病根已除。
(13)羚羊痧:患者眼睛闭合,似困似睡,状如羊,然转身呼哈俱言疼痛。急用针挑尾骨出血,让其清醒即愈。
(14)猿猴痧:发病多为男性,心腹胀、小腹痛,口、舌、指甲发青,心烦意乱,坐卧不安。针挑阴囊中线及两侧表皮至感舒适。
(15)狐狸痧:头疼头仰、干呕、浑身出汗、不思饮食,胡言乱语。针挑喉结上与下处,重挑前后心窝,挤出浓血即愈。
(16)猫痧:患者鼻舌及两手扣地拥心,形似猫状。针挑两鬓角出血,口服雄黄酒。
(17)老鼠痧:患者唇黑紫肿痛,咽喉痛,胸膈膨胀。针眉心并挤出浓血,撮前胸,刮后颈部。
(18)兔子痧:患者脚走不停,如兔子走荒野。治时勿让患者坐卧。先针挑骶尾出血,手蘸凉水拍头额,再用牛骨梳刮脊。
(19)鳝鱼痧:头与腮肿胀,似鳝鱼头。用纱织的旧渔网烧灰,黄酒调服,汗出渐愈。
(20)蝎子痧:患者扒地拥心,挺腿,如蝎子撅尾。治用蝎子爪焙黄为末,黄酒送服。
(21)壁虎痧:患者摇头摆手,口角强硬。治时刺破舌下紫泡,烟油涂之即愈。
(22)蜈蚣痧:头出冷汗,双手拥心,口吐黄水。患者脊柱两旁有紫筋,似蜈蚣。用针刺之后点上雄黄;有些畲医认为先刮紫筋之后再拔火罐。
(23)蜻蜓痧:患者浑身打颤,两手张翼,状似蜻蜓,用竹扫帚在患者面顶一拍即愈。
(24)老鹳痧:患者恶心、呕吐不止,舌根强硬。用针刺破舌下紫疱出血,用雄黄点之,针间使,刮胸前。
(25)黄鹰痧:患者撅嘴,心疼,下腹部反搅痛,严重者昏迷。用手蘸凉水拍臂弯,现痧痕后针刺出血,雄黄点之。
(26)螳螂痧:患者头斜,形如螳螂,吐痰不断,重则昏迷。急刮臂弯、腿弯,针刺痧筋,挑臂弯三行。
(27)鹊子痧:患者胸背肿痛,小腹饱胀,口渴心热,见食即吐,心中钝跳。挑两大腿腋摺,见血即愈。
(28)蚯蚓痧:上吐下泻,摇头摆首。用蚯蚓粪土和黄酒饮下,出汗可愈。
(29)蚰蜒痧:患者心疼,扒地拥心,两手捧腮,两脚屈不能伸。用青稞或大麦煅黄为末,黄酒送服。
上述是某畲医记忆的祖上得神书中记载的痧症名称及治法。据称屡试屡验,周围群众反映该医生治痧技术好,附近村落群众发痧都请他医治。其中有些痧症颇似现代医学的癔病样发作,有待深入探讨。
3.根据患者声音变化而命名的痧症
(1)狗痧:患者头痛头麻难忍,头重如锤,眼睛发黑,难以言语,恶心呕吐,小腹胀痛,腹泻不止,手足抽搐,指甲发青,不断呻吟,其声如病狗呻吟。重则全身发青,牙关紧闭而死。治时应先验患者舌根下有红黄黑紫的疱疹,用针刺破出血,雄黄点之。药用松皮、猪牙皂角,石竹花子煎汤服,忌风,盖被出汗病可愈。
(2)蜜蜂痧:患者恶心,上吐下泻,痛苦不堪,呻吟声不断如蜜蜂叫。检查舌下有紫疱,用针刺破盐点之。福安畲医配合山苍子煎汤服,宁德畲医用马齿苋、车前草各一把煎汤服。
(3)蚊虫痧:患者心烦,吐痰,渐至神志模糊,呻吟声如蚊虫叫声不断。用白酒轻拍胸口,至成紫黑色为止。再用猪心一个,用粗纸除外面血及油脂后,立置在一瓷罐中,周围加入养心菜(费菜)2~3两,再加蜂蜜2~3两,冲开水浸没猪心为度,放入锅内炖熟,分两次食尽。
(4)鹅痧:患者长身伸脖,状似鹅,呻吟似鹅叫。用鹅毛三根烧灰冲水服。
(5)鸭痧:痛苦难过,拌嘴摇头,出长气似鸭叫。针挑喉结周围,浅针人迎、增音、廉泉、扶突等穴。
(6)鸡痧:患者心慌不宁,痛苦难过,呻吟声如鸡鸣。治用鸡肫皮煅黄研末,黄酒送服。
(7)喜鹊痧:患者头痛、心疼、浑身痛、眼黑、呻吟声不断,如喜鹊叫喳喳。治时先查舌下有紫疔,用针刺破,雄黄点之,继服雄黄酒。
(8)鹌鹑痧:患者叫声如鹌鹑声,自觉痛苦不堪。查舌下有紫疔,刺破放血,用鹌鹑蛋7粒炖黄酒服。
(9)野雀痧:头痛胁胀,遍身发红,前后心有红黑紫点,呻吟声如雀叫。针腋下3针,发际1针,火淬前后心红黑紫点。
(10)鹁鸪痧:头晕眼黑,心胀,肚痛,呻吟声“咕咕”不断。针挑前后心及耳垂,灌服白矾水。
(11)秋蝉痧:四肢筋青,全身难受,呻吟不断如秋蝉鸣叫。查患者脑后有紫筋,用针刺破放血,用青稞煅黄研末,黄酒送服。
(12)羔羊痧:满口吐沫,声如羊叫,类似癫痫样发作。用雄黄、白矾、蝉蜕研末合姜汁凉水饮之。
4.根据患者特殊体征而命名的痧症
(1)反弓痧:发热,手足瘈疭,角弓反张,痰涎昏冒,或口噤,牙关不利。治宜先拍臂弯、腿弯,刮背脊,针刺十宣、印堂等穴。类似破伤风或高热惊厥。
(2)缩脚痧:或吐或泻,或吐泻并发,浑身筋络收缩,手足拘挛,或左或右,或一手一足,或两足吊挺,或手足抽搐。急拍臂弯,至紫黑后挑破放血,刮两肩与小腿,轻针刺十宣挤出血丝,重针刺肩井、曲池、手三里、涌泉、阳交等穴,用辣蓼煎汤熨手足。
(3)偏枯痧:患者自头至足半边不舒,举动不利,痛痒不敏,口中流涎。乃因淤痧所致,并非中恶。应验痧筋,并放血,重针刺病侧穴位每天6~8穴,轮换,配合服用通筋活络中药。如误治反成不治。
(4)羊舌痧:先有胸膈闷痛,继则舌与眼同侧左斜或右斜,舌似羊舌,重针刺牵正、下关、颊车、地仓等穴至眼舌俱正为止。类似三叉神经麻痹。
(5)蛇舌痧:患者不停吐出酸水与顽痰,舌似蛇舌,伸缩不停。用香油刮两肩、缺盆骨至出现红紫斑,舌尖、中冲放血,重针中脘、气海。
(6)白眼痧:全身不适,常翻白眼,继则眼珠白膜遮睛。如日久不治,再逢肝火动,体发热而致失明。针刺睛明、内眦、四白、关冲、少泽、公孙、至阴等穴,用豨莶草、皮硝加阴阳水煎汤洗目。
(7)黑眼痧:眼白变黑,双目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治法同白眼痧。
(8)珍珠痧:身上长水泡,状似珍珠。用针刺破水泡至出血,用盐点之。
(9)乌痧:面目黧黑,牙齿亦黑,身有黑斑,满身胀痛,四肢俱胀。畲医认为痧毒攻入内脏,气血不通,以致胀痛,若气滞血凝则无治。治先拍肘弯、腿弯至现红紫斑块、放血;刮颈部、脊背、两胸胁,用丝瓜子49粒煎汤服。如不及时治疗,一周必死。
(10)青筋痧:满身青筋胀起,面色如靛,从小腹疼痛直至上胸胁,困倦不堪。速针刺曲池、委中,挤出黑血,服紫金锭,白酒送服。
(11)肿身痧:遍身肿胀,神昏痰鸣,直至昏迷不醒。畲医认为是因暑热、时疫之气内攻脏腑,治应刮臂弯、腿弯、胸前、背脊等处,见痧筋则放血,浅针合谷、曲池、手足三里、三阴交、解谿等穴。用明前茶炖郁金服。忌食热酒。
(12)栀黄痧:全身上下、头面、眼睛尽如姜黄,四肢僵直,大小便不利,甚至便闭,奄奄欲死。治宜十宣、曲池、肩井、阳交、委中等穴放血,以青木香末、明矾汤送服,山扁柏代茶。类似黄疸型肝炎。
(13)夹警痧:眼睛上翻,手足抽搐,痰涎壅盛,肚腹胀满。先验有否痧筋,如见痧筋,再有额现痧粒可断为夹警痧;宜先治痧,痧退后再治警。先用淬法,见痧粒即淬,再行挑痧,宜轻挑,不宜重挑。
(14)痨痧:先有痨症而又患痧症。出现痧筋、痧粒后,可用针刺和刮治痧,但宜轻不宜重。痧除后再治痨症。
(15)疟痧:寒热往来如疟,但服用发表截疟疾之剂得汗不轻,仍因暑热凉风,臭气夹痰冲两胁,可现痧筋。针间使、大陵、曲池、中冲、少冲、少商、合谷、商阳等穴;刮背脊,撮大椎至出现痧斑。
(16)疯痧:眉发落脱,面目颓败,手足蜷挛。畲医认为难以治愈。用刺痧放血,将毒排出。类似麻风病。
(17)霍乱:畲医认为霍乱也是痧,分为两种:
①干霍乱,腹痛而无吐泻。如新食者要催吐,久食要消积,食积下结者要冲之,把胃肠之毒排出体外。刮臂弯、腿弯,现痧筋后放血。
②先吐后泻,或吐泻兼有,继则腹痛者称为真霍乱。要采用针、刺、放并举。畲医治霍乱多用藿香正气散、明矾(如绿豆大10余粒),也采用山苍子、凤尾草等药治疗。但对遗尿不知(小便失禁)、“四肢不收、气少不语、膏汗如珠”,或躁乱入水者多半不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畲医把急性胃肠炎也误认为是霍乱,因急性胃肠炎也可出现痧症划痕阳性,并非单指现代医学因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
(18)缠丝痧:患者头疼心烦肚腹胀,在前后心有紫黑黄点(丘疹),点子之间有丝相连,连成网状,用针刺破丘疹,用醋擦抹之;用针挑断相连的丝。此痧患者感到遍体难过,甚至麻木,如被绳索捆绑。患者自觉遍体麻木,查无紫黑黄点子,应诊为心痧。在臂弯、腿弯挑青筋,放出紫血,服用盐炒茶汤。
(19)闷痧:疲倦不堪,闷闷不乐,四肢乏力,饥饿不知,不思饮食,喜欢睡觉,逐渐发展到眼睛昏黑,人事不知而难以救治。治宜早用针、刮、放血,并用西牛黄、冰片、麝香各五分研末吹鼻,促其清醒。
(20)漏底痧:泄泻无度,或夹里急后重,症如赤白痢。重者寒热往来,顷间神形消减,皮肤皱软,多因病前饮食生冷之物。治急重针中脘、大肠俞、小肠俞、肾俞、天枢、手足三里等穴。用盐填脐艾灸之,用豆爿草(马齿苋)、凤尾草、黄排龟(车前草)等草药煎汤服。类似食物中毒。
(21)血痧:痧毒冲心、冲肺、冲肝而发生胸中胀闷,饮食具废,两肋疼痛,气喘或痰喘,如属痧毒引起血痧,痧除血止;若属膈、痨引起则难治,勿以痧治。畲医将血痧分为5种:
(①涌血。患者口涌西瓜瓤样淡红鲜血,急针肺俞、肝俞、脾俞、间使、手足三里等穴。
②吐血。口吐血块,急针肺俞、列缺、大椎等穴。
③衄血。衄血不止,针风门、前谷、手三里等穴。
④便血。应与痔疮等区别,实属因痧而便血者,针承山、肉间、神门、鱼际等穴。
⑤迸血。痧邪侵肝经,血逆上行,胸中如伤痛且热,口迸紫血。重针肝俞、肺俞、中冲等穴,大陵穴放血,钱刮间使。
畲医治疗血痧都配服止血的中草药,如仙鹤草、紫珠草、大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临症常选用单味,少用复方。
(22)臌胀痧:畲医认为如患痨、蛊、膈,神仙医不得,但对因痧毒侵害而引起的臌胀可医,若医不得法也易致死。畲医认为痧毒引起的臌胀发病急,病起突然,病程短,其症腹胀如鼓,脐突筋青,又根据病症分为三种:
①血臌。腹胀作痛,肚脐突出,青筋隆起,指头黑色,属痧症。轻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重针手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隐白、太谿、内庭及大肠俞等穴。漆柴(野漆树)鲜根一两炖夹心肉服。
②水臌。初起腹胀作痛,渐发热不退,腹部臌胀如晶,四肢头面皆肿,畲医认为难治,轻针委中及下三寸、承山等穴。用陈葫芦开蒂,剜出子,装入童便过夜,放置瓮中用温火烤黄,研末,童便送服。
③气臌。初起发热,饮食俱减,腹渐大如鼓,手足发麻而无力,指甲口唇渐黯,乃痧毒所侵。针手足十指(趾)尖、曲池等穴,刮脊柱及旁开一个半同身寸二条,由上至下,刮胸前、臂弯处。拍腿弯至现紫块。用红赤七(南岭荛花)鲜根一两合活青蛙一头,水少许,碗扣碗炖服。
(23)子午痧:患者突然腹痛,上吐下泻,畏寒烦闷,四肢厥冷,重则发麻,汗出如珠,口烦渴,直至色滞唇白气绝而亡。畲医认为是六时痧,险恶,难治。急针手足十指(趾)尖、委中、曲池、间使、涌泉、中脘、关元、气海、胃俞、脾俞、大肠俞、小肠俞、命门等穴。舌尖放血。拍臂弯、腿弯现出紫斑,全身各处痧筋刺破放血,用生艾、苏叶加陈酒、清水煎汤趁热揩洗手足及全身,直至手足转温,吐泻停止。
上述23种痧症在不同地方畲医也有不同看法,如偏枯痧,有些畲医就认为是中风,而有些畲医认为不是中风,所述症候颇似脑部血栓形成之症;又如子午痧,有些畲医认为是午时痧,是六辰受伤夹痧而发,认为要先治六辰病而痧即退,然都认为是痧症,故列入。
5.根据患者自觉症状而命名
(1)蚂蚁痧:自述手足麻感,似蚂蚁在皮肤上爬,心里难受,搔又搔不得。用盐水炒麦麸,布包趁热在麻感处擦抹,冷却再炒再用,但应防止烫伤,不能过热。
(2)夹梅痧:全身筋脉疼痛,甚至不知痛痒,气促如喘,经常叹息,喜欢嚎口,多有过度刺激之因。刮胸前、背脊及两旁、缺盆骨上,针少商、合谷、中脘、大陵、肺俞、灵台等穴,服疏肝理气之剂,并加以安慰。
(3)穿骨痧:患者自述始于腰脊间作痛,痛时打折难动,渐至全身筋骨胀痛,连关节都痛。治宜针刮结合,在痛处先刮现紫斑后针放血。
(4)穿膈痧:患者脘部、胁肋间疼痛,单侧或双侧作痛,或冲上攻下作痛,痛时难忍,如箭穿膈。重针建里、内关、合谷、中脘、气海等穴,刮胸前、背脊及旁开1.5寸、琵琶骨,用橘叶7片煎汤服。
(5)穿胸痧:鼻流清涕、胸腹钻痛,畲医认为是痧邪侵胸肺,刮琵琶骨,再刮胸前,从胸骨上端直刮至胸骨柄,重针合谷、中脘、气海。
(6)钻心痧:自述心前区疼痛如钻,若自上钻下痛者顺而轻,忌食热的食物;自下钻上痛者逆而重。如果痛得连声音都喊不出来者则死。急刮胸前、背脊及脊柱两旁。颇似心绞痛。
(7)头风痧:头痛腮酸,痛苦难忍,然多为一侧。撮太阳、印堂两穴至现紫斑,刮颈后两侧,针双侧合谷、列缺穴。类似偏头风。
(8)额风痧:前额疼痛,头抬不起,望上则昏痛,俯视可稍减。亦称额头风。针挑额头,印堂放血,针双侧合谷、列缺。
(9)血腥痧:患者自述无论吃什么食物都会闻到血腥味,无法进食,食后即吐。查患者舌下有紫疱,有些患者指窝也有紫疱,用针刺破,雄黄点之。再用黄豆7粒嚼之,嚼烂未觉生豆味者再嚼,直至嚼到有生豆味后再休息一个时辰方能给食。
(10)流风痧:患者朝感足肿痛,夕感手肿痛,或左肩痛,或右膝痛,各关节、肌肉都会发生,乍来乍出,时隐时现。先查痧筋,见痧筋即放血,刮痛处。类似风湿性关节炎。
6.根据“六气”而命名的痧症
(1)寒痧:身发潮热,手尖微冷,恶寒喜温。因感寒邪而发,刮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针曲池、少商等穴,服表寒之剂。
(2)热痧:眼红面赤,发热狂躁,大渴狂饮。畲医认为是痧邪侵内脏,一周内不治则死。治宜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刮胸前、背脊,撮太阳、颈部、肩井、大椎等穴,服清热解毒之药。
(3)风痧:身热自汗,头痛腿酸,咳嗽咳痰,腹痛腹胀,继则呕吐不止;泻如赤白痢,最后心疼、面黑而亡。治宜刮不宜针,刮背脊及两旁、胸前、两肩及颈后,服祛风解毒草药。
(4)暑痧:头昏目眩,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治宜刮不宜针,先拍臂弯、腿弯,见痧筋放血,刮背脊、胸前、肩井。福安一带强调撮痧,认为对暑痧是首选之法,多重的暑痧使用撮痧都可治愈。
(5)瘟痧:患者恶寒发热,似疟非疟,腹痛腹胀,或变下痢脓血,胸膈饱满,气急发喘,头面肿胀。畲医将瘟痧以时期不同又分为春瘟与秋瘟两种。春瘟,因寒气凝于肌肤之间,至春而发,不会传染,较为少见。秋瘟仍因暑热郁伏肌肤血肉之间,至秋而发,发病者多,老幼相传,成为一方一处之瘟病。治以放血消食积为主,随后应用和解清理火之药。预防可用五月桃核加黑枣、木屑燃烧,其气可辟瘟痧毒。
(6)暗痧:心闷难过,不思饮食,患者行坐如常,腰背胸腹不痛,然日渐憔悴,症变多端,有头痛发热,心中胀满,症似伤寒;也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也有咳喘不停,自感烦闷,症似伤风;还有面目如火,头面肿胀,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甚至昏迷不醒,多为痧慢而症重,误治可致死,应慎辨之,急验痧痕,确定属痧后可对症治疗。痧在表者刮之,痧在里者放之,撮颈前与颈后、前胸、后八卦,刮脊柱、肩部、臂弯、腿弯,痧筋放血,并随症下药调理。
7.根据妇、儿特有病症而命名
(1)锁经痧:妇女感受痧邪,经停食减,腹中不舒,腰酸背痛,甚至满身胀满,或有寒热往来。针肾俞、气海、三阴交、手足三里等穴,药用行血化淤之剂,属闭经。
(2)倒经痧:妇女经行遇痧发,经阻逆行,出现鼻血、吐血、下腹胀痛,卧床不起,难以辗转。针肾俞、气海、三阴交、委中、手足三里等穴,药用活血补血之剂。类似代偿性月经。
(3)胎前痧:孕妇犯痧,致胎动不安,腹部隐隐作痛,用灯照看,在孕妇额头、胸前、腹部的皮肤间隐隐有细红点,形状如蚊迹。粒似喑麸,亦有密集成片。治疗先在臂弯、腿弯刮之,出现痧筋后针挑放血,再用淬法,即用灯芯草蘸香油,点灼红点,使之爆响。假使痧在皮内,可见而不发,宜先轻刮见红紫血点,再淬之。畲医认为孕妇头顶心有一根或数根红头发,须拔除方能见效。最后再服安胎去痧之药。
(4)产后痧:产妇产后发热,严重者寒热往来,全身胀痛,口干口渴。畲医认为应急治,针、刮、放血并用,药除内毒,若不急治或治不得法,全变成恶阻而产生不测。针刺合谷、足三里、商阳、肩井,刮臂弯、腿弯加放血,刮背脊、颈后,撮大椎、前颈及前胸。类似产褥热。
(5)痘痧:畲医根据时期分为两种:
①痘前痧。痘未见点而受痧毒侵害,致使心胸烦闷,痰涎壅塞,作胀作痛,甚至神志不清,验有痧痕即可断为痘前痧,不宜针刮,应用解表中草药清痧,痧清痘自起。如荆芥、防风、连翘、枳壳、桔梗、山楂、牛蒡、陈皮等,随症加减。
②痘后痧。症状与痘前痧相似,多因痘后体虚,受暑热与秽气侵袭而成痧,应与恶痘严加区别,以免误治。痘后痧只宜中草药治疗,如中药丹皮、红花、茜草、荆芥、香附、广皮、前胡、山楂、大腹皮等。
8.其他
(1)羊毛痧:满身皮肤刺痛,刻紧一刻,腹胀连背,心烦心闷,此因天热而露身睡卧在当风处,游丝飘来沾着人体,钻入皮内而发。用封酒坛之泥捣碎加酒,拌和成泥团,在痛处皮肤上滚动,滚一遍换一团,直至游丝沾在泥团内,邪气滚出而愈。
(2)红珠:全身毛孔透出红点,状若红珠,渐绽凸起,满身疼痛,眼睛直视,牙关咬紧,痛苦不堪。急用灯芯草蘸香油淬之,用针挑断珠间的红线。
(3)黑珠:头面及全身长出黑痣样斑丘疹,状若黑珠,珠间有黯红线,满身胀痛,如发展到舌变黑,珠绽凸则险症。针刺十宣、间使、曲池、阳交、委中等穴放血,刮手弯、足弯、背部及前胸,针挑断珠间黯红线。
(4)红斑:全身布满如云样红色斑点,或大或小或连片,如豆如叶,全身疼痛,心烦胸闷。刮背脊及其两旁、臂与腿弯。针挑断斑点(块)间红线。委中、阳交放血。
(5)黑斑:身上皮肤现大小不等的斑瘢,心烦心闷,全身疼痛,如一周不治而口吐黯黑色血而亡。针刺十宣出血,曲池、间使、委中、阳交放血,刮肩井、肩髃、背脊及其两旁,针挑断黑斑之间的线。
(6)紫斑:患者胸、背、臂、腿等处有紫色斑块,浑身胀痛,心烦闷,治法同黑斑。
(7)白线:患者自觉身上如绳索捆绑,心胸烦闷,痛苦难过。在臂弯处上下轻推,可见皮内有隐隐白色如线,刮臂弯,针刺曲池、少商穴,挑断白线至出血。
(8)黑线:寒战身热,全身难受,重则手足抽搐。查臂弯、腿弯处皮中隐隐黑线,如黑线上肩则症重,黑线扩散到胸前,甚至全身,患者感到全身被绳索紧紧捆绑,则不治。先在臂弯、腿弯轻拍,到现紫块后针刺放血,针刺十宣、曲池、间使、大陵、委中等穴,并挤出黑血,针挑断黑线至出血。
闽东一带“挑斑珠”就是2~8的痧症,多数畲医认为斑珠没有挑去病是不会好的。有些畲医认为只要将斑珠挑去,不需其他治疗,病也会好。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