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瘰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2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瘰疬
分类号:
R276.8
页数:
2
页码:
2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瘰疬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畲医治疗瘰疬的几种方法以及瘰疬的几种类型。
关键词:
畲族
民族医学
瘰疬
内容
畲医认为在颈项、耳的前后,颌下、胸锁乳突肌前后、腋下等处的淋巴结结核(含慢性炎症)。其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小的称“瘰”,大的为“疬”,统称瘰疬,多见于体弱的儿童。起初一粒或数粒,大小如豆粒的结块,以后渐大,数量增多,连接3~5粒,多则10多粒,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动,不发寒热(发寒热者为冲水结)。起先不痛,日久微痛,粘连成片后推之不动。破溃时皮肤渐红,质地较软,脓稀如痰,或如豆汁,经久难收口,逐渐形成窦道或瘘管。畲医对瘰疬命名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长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称;如长在项前足阳明胃经所经过部位的称“痰瘰”;长在项后足太阳膀胱经所经过部位的称“湿瘰”;长在项的左右两侧称“气瘰”;长在项侧的筋间,大小不一,质地坚硬,伴有恶寒、发热、身体羸弱等症称为“筋疬”。畲医认为瘰疬主要病因为肺肾双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结于颈项所致,这些观点与中医一致。
畲医治疗瘰疬的方法多种多样,各地不同,有用内服中草药,有用药灸,也有用银针重刺后贴上药膏。对于形成瘘管的治疗方法更具特色,多数用祖传秘方配成药末挂线治疗,效果参差不一,也确有治愈的患者。闽东畲族治疗瘰疬以福安市溪潭镇兰田村钟廷志畲医为最出名。据郭尧树、陈幼光在1987年全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提交的《畲医钟廷志瘰疬证治经验》一文称,钟氏足迹遍及福安、蕉城、霞浦、周宁等县市,颇有声望。钟氏认为瘰疬多因肺肾双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成痰,或受风火邪毒,练于颈项、腋、胯之间而成瘰疬,并根据自身经验将瘰疬分为以下8型:
(1)痰核:颈项、腋、胯之间可触及小指头大小的核状物,活动性好,触痛可有可无。
(2)火核: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中指头大小的核状物,可移动,触痛或无触痛。
(3)铁板: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3~4指大的条状物,活动性差。
(4)钢珠: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1~4指大的杂状物,质地坚硬。
(5)龙高:颈项或腋、胯之间触及弯曲如龙的肿物。
(6)铁钉:经药物外敷拔出状如铁钉者,患者可留伤疤。
(7)葡萄:颈项或腋、胯之间可触及串串如葡萄状的核状物。
(8)蛇盘:双侧颈项有肿物锁于喉结部位,状如蛇盘。
钟氏治疗瘰疬采用内服中药,配合灸法,或敷贴膏药,或敷贴丹药。内服中药以消瘰汤(元参、牡蛎、川贝)为主进行加减。如兼有风热外袭征象,出现恶寒发热者加祛风清热药,如防风、荆芥、银花、连翘等。颈强疼痛加羌活、白芷。肺肾阴虚而有气短、声低、腰痛、舌红少苔加茯苓、丹皮、泽泻、熟地、淮山、萸肉、沙参、麦冬。肝气郁结而有胁肋疼痛者加用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痰湿壅盛而有痰涎量多、欲呕、苔白腻者加茯苓、半夏、陈皮、甘草。骨蒸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中焦湿热出现口苦、口臭、尿黄者加黄芩、山栀。血虚而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者加当归、川芎。气虚而有懒言声低、神疲力乏者加人参、黄芪。痰淤互结而有肌肤甲错、舌有淤点、脉涩者加桃仁、丹皮。瘰疬质地坚硬者加用海藻、昆布。如阳虚寒凝,形寒畏冷者加肉桂、甘草、熟地、白芥子、鹿角胶、姜炭、麻黄。
钟氏外治法有3种:
(1)灯草灸,适用于痰核、火核,能使气血流通,痰结可散,无效者加膏药外贴。
(2)膏药贴敷,适用于痰核、火核。膏药用冰片、松香、黄蜡炼成膏状敷贴于患处,可使瘰疬消散。
(3)丹药敷贴,用于痰核、火核之外的6型,药用月石、明矾、水银、芒硝、碱等药炼成,敷贴于患处,未溃者可使消散,已溃者可使收口。钟氏认为铁板、钢珠型最难治,但也可应用丹药外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