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畲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1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畲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
分类号: R298.3
页数: 6
页码: 6-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传统民族医药。
关键词: 畲族 医药 历史 现状

内容

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传统民族医药。
  畲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的山区中,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一旦患病,就医十分困难,很难请到好医生进山看病;另一方面,畲族群众在贫瘠的山地上靠落后的耕作技术收成是很有限的,经济十分困难,仅能维持糊口度日,也无钱邀请好医生进山医疗,缺医少药是畲族人民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因而在畲族中有句俗话:“不怕天气变,就怕人生病。”形象地说明畲族人民对医药的渴求。畲族人民为求生存,图繁衍,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要积极寻觅能够防治疾病的方法与药物(青草药),因而搜集前人用过且对防治疾病有效的单验方和其他防治方法;且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长年累月与青草药为伴,要寻觅青草药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些治病方法就是畲民日常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
  我们在搜集材料时,曾有一位畲医贡献丹参汤治疗头晕嘴歪的验方时就说是他的先祖平素身体强壮,挑担能挑二百多斤,但某日清晨起来后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而跌倒,爬起来后嘴巴歪了,请医生治疗说这种病不好治,也没有多少钱治疗,就拖着。后经人指点,说每日三餐服用丹参汤各一碗就可以治好。他就到山后采取丹参回来,抓一把洗净放在锅中熬成水变黄色了,就盛出一碗来吃,每天早中晚各吃一碗,经过服用一段时间,头也不晕了,可以下地劳动,再服一段,嘴歪也好了。以后丹参汤医治头晕目眩嘴歪病就这样传下来了。
  又如我们在采访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燕科村祖传治疗骨折的畲医雷晋金时,他说他的接骨技术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上祖在山地种地瓜等庄稼,屡屡遭受一群猴子的糟蹋,在忍无可忍之下将猴子的腿打断,以示警告。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群猴子又来糟蹋庄稼,而被打断的猴腿却是好好的,以为前次没有把猴腿打断,这次狠心把能赶上打断的尽力把猴腿骨打断,猴子拖着断腿跑了。但过了一段后,地里的庄稼还是被猴子破坏了,他就伺机等猴子再来时再把猴腿打断,然后偷偷跟在猴群后边观察,发现伤猴摘取一些树叶放在嘴上咬烂后贴敷在伤腿处。他的上祖就把这些树叶记下来,以后有人骨折了,他的祖先就采摘这些树叶捣烂绑敷在患处,同样把骨折治好了,以后又不断摸索总结方法,形成治疗骨折的专科,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有些畲医是上代人用青草药将自己的病治好后,又用同样方法给别人治病,也把病治好了,就形成单方验方,采用父传子、子传孙的方法代代承传,因而各家各户为了适应环境都掌握一定数量的单验方,都在特定季节采集一定数量的青草药以备急用与防病。过去畲民掌握的治病技艺不作为谋生之术,多数是为同胞尽义务的,且是有求必应,热情极高,需要上山采药时不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都会为同胞采药,又不索取报酬,有的人得了痧症,他们就会上门为病人抓痧、刮痧;有的人跌得头破血流,他们就会带着草药上门去包敷。病人治好了病家就送一些鸡蛋或农副产品上门酬谢,有些病人病治好后上门口头致谢,建立感情。这些单验方和特殊治疗方法在过去年代里确实发挥过很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畲族群众中也存在保守落后的一面,他们把所获得的单验方和其他治疗方法视为传家之宝,不轻易外传,以父传子、子传孙,传男不传女(但可传媳妇),口传心授,代代承传,少有文字记载,使有些单验方、一技之长随着年代而得到发扬、自成体系;有些则因后继乏人或怀技者意外死亡而失传。怀有一技之长者一般不以技艺为主业,仍从事农耕,或半农半医,也有收受微薄的酬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环境中,畲族人民为了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运用了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环境、地理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医疗方法,总结经年累月防治疾病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为畲族人民的保健与繁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制约,畲医文化水平低,甚至还有一些文盲,因而只能凭记忆传授医药知识,容易失传;又因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致使不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畲族医疗经验失传,如擅长使用中草药治疗妇科病,行医60多年的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蒿尾村畲族医生雷白妹;善用中草药治疗骨折的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的雷春宝等享有盛誉的畲医经验都已失传。又如擅长妇产科的柘荣县楮坪乡湾里村畲医雷春妹,行医56年,运用祖传小银刀潜指伸进产妇子宫内肢解死胎,医名远播福安、福鼎、寿宁及浙江省泰顺县,其医术也未能很好承传。到了清末,有些科举落第的畲民自学中医,结合祖传治病方法,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理论在畲村开设诊所,为畲民服务。也有少数中医药人员到畲村开设诊所,但为数极少,且多数在畲族人口较集中的村庄,广大畲村仍处于缺医少药之中。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畲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也有很大进步,畲族医药也得到重视,许多畲族医药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扬。如福安市群众至今仍然信奉的畲医四大家,即行医五代,特长中草药治疗妇女病,尤以治疗女性不孕症为擅长的坂中畲族乡白岩下村兰银妹;从医六代,善用草药治疗小儿“风”症的康厝畲族乡老虎坑钟玉履;四代传人,运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中草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穆云畲族乡燕科村雷晋金;祖传五代,使用中草药和祖传治疗喉科经验,自制刀具切开咽喉部脓肿等小手术的溪尾乡怕岭村钟成瑞,还有福安市下白石乡亨里村善治内科杂症的兰隆森等。福鼎市有擅长中草药治疗常见病的浮柳村钟义春;治疗小儿疳积独树一帜的钟文镰;应用中草药治病,祝由疗疾的佳阳雷大孙,以及善于运用验方,结合自身体会,用三叶青、玉米蕊配合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热喘和用花蜘蛛剖肚焙灰冲小青龙汤治寒喘等特殊疗法的罗唇村畲医李贵山等。霞浦县有擅长中草药医治妇科病的沙江镇沙塘村方厝埕的雷秀兴,母女四代承传以中草药治疗妇、儿科病的洲洋乡竹下塘村黄米寨的蓝石兰,以草药治疗伤寒病见长、又善用针刺点穴治杂症的钟敏树,专用中草药治疗杂病的溪南镇卫生院雷元明,用中草药治疗伤寒和妇科杂症功效显著的崇儒乡雷成兴等。蕉城区有使用中草药、针刺治疗眼疾的霍童镇小坑里村的兰银莲,用中草药治疗“鼻渊”的飞銮镇小东岗村的雷明池和擅长抓痧的雷三悌,使用中草药治疗“六神病”的黄土岱钟茂锦、钟紫穗等。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雷志先采用中草药治伤名闻全县,影响到连江县、蕉城区等地。还有许多有一技之长者也都得到继承。由于畲族医药多数具有专科专病特长,治疗某些疾病有独到之处,用药简便,药源丰富,治法多样,费用便宜,用药安全,疗效显著,当地群众乐于接受。据霞浦县1987年调查,该县有畲族医药工作者108人,其中在全民、集体医疗单位的41名,半农半医8名,乡村医生20名,卫生员25名,接生员14名,还有众多的一技之长者。福安市1987年调查全市有畲医药卫生工作者131名,其中在全民、集体单位的24名,乡医和卫生员49名,接生员54名,个体开业行医4名。福鼎、蕉城、罗源、柘荣等县(市、区)都有一批畲族医药工作者,分布在广泛的畲村,为广大畲族群众服务。
  为了继承发扬畲族医药,各级卫生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1988年初,福建省卫生厅、民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我省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加强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1993年原卫生部科技司司长陈海峰专程来闽东调查畲族医药工作情况;宁德地区卫生局为帮助畲族地区扭转缺医少药状况,先后举办了畲族乡医培训班、畲族卫生员训练班等,积极为畲族地区培训卫生技术人才,并积极支持开展畲族医药的调查研究工作,促进畲族医药工作的开展。
  闽东各县市卫生局都为畲族医药的调查、整理工作做出努力,如蕉城区卫生局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召开畲族医药座谈会,收集畲族医药材料,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散失无存,1985年又组织人员进行畲族医药情况调查,初步整理13名畲医的经验。霞浦县卫生局在20世纪60年代就整理畲族医药经验,召开畲族医药人员座谈会、畲族医药学术交流会,组织人员深入畲村采风访贤,动员畲族医药人员献方献药。“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受到冲击,但于1979年县卫生局、县医药科学研究所整理编印了《畲族验方选》一辑,收集验方130首,涉及内、外、妇、儿、伤科、五官科等108个病种。福安市于1954年11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在溪潭乡成立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后拆并在乡保健院),1991年成立了福安市民族医院;1985~1987年组织人员深入畲村调查研究,撰写了11名知名畲医的基本情况,编印了《福安县畲族单验方汇编》,收集单验方57首,49个病种。1987年全省第一届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在福安市召开。福鼎市名老中医林上卿等积极开展畲族医药有关资料的收集,撰写了《福鼎县畲族医药卫生情况调查》材料,于1984年10月刊在福鼎县政协主办的《福鼎县文史资料》上。
  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畲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畲村采风访贤,搜集大量资料,撰写了《闽东畲族医药卫生情况的初步调查》学术论文刊登在《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20卷第1期上;畲族医药史的调查研究科研课题于1992年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闽东畲族诊治痧症的情况调查》研究论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第12、13期上,该研究课题获199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畲族钟氏药方治疗女性不孕症》、《畲族食物方法》、《畲族正骨治伤技术的调查研究》等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的在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上宣读(有的获优秀论文奖)。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外治大全》一书的副主编单位之一,参加《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的编写工作,为《中国民族药食大全》推荐材料。1996年由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35万字《畲族医药学》一书问世,原福建省卫生厅魏忠义厅长为该书题写了“民族医药,中华瑰宝”,原福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邱林华主任题写了“发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造福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祖国的医药宝库”。原中华中医药学会福建分会副会长林颖、原宁德地区卫生局郑孟唐局长分别为该书作序。该书的正式出版发行填补了畲族医药研究空白,为深入开展畲族医药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料。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一书中的“畲医药”一节也由宁德地区医药研究所供稿,该所还参与了2000年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一书的编写工作,为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做出了努力。在各级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闽东畲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促进了畲族医药工作的发展。2002年三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出版发行了近30万字的《三明畲族民间医药》一书,还有不少学者在全国各种医药学期刊上发表了有关畲族医药的文章,也出现了有识之士创办畲药开发基地,筹建畲族青草药标本园,开展畲药对台贸易活动等,为畲族医药这块百花园增添了新彩。
  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宁德市畲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这对畲族文化遗产的发扬与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是由于畲族医药有其历史和学术上的局限性。尽管在近20多年来因医学模式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社会老龄化的面临,加上合成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日趋明朗化和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转向追求天然药物的情绪越来越浓,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还我绿色药物正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受到现代医药的强力冲击,又因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畲族医药的特点、特色无法得到发扬与提高,缺乏展示平台。加上现有畲医药队伍素质低、人数少、设施缺等因素,无法形成优势,无力与现代医药抗争,使畲族医药处于被排挤、淘汰之列,若不积极加以抢救,有濒临失传之虑。
  二是畲族医药的抢救工作缺乏一支强有力技术队伍作支撑,基本上处于少人问津的冷门,真正从事这方面工作者寥若晨星,抢救工作乏力。
  三是缺乏专门机构抓落实和专项资金的投入,致使畲族医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需要资金投入,这就使某些急功近利者生厌,资金缺乏形成无米之炊,工作难以开展。而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工作成果是要付出代价的,使工作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还需要时间与过程的,缺乏长远的眼光而舍不得投入,这项工作就难以出成果,更不可能产生高技术含量的好成果,因而成立专门机构抓落实和专项资金的投入是抢救畲族医药遗产的关键所在,理应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
  四是现有从事畲医药工作队伍素质低,队伍日趋萎缩,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据新近对福安、霞浦、福鼎、蕉城四县(市、区)从事畲医药工作人员情况的初步调查,现有96人,分布在福安32人(1987年为131人)、霞浦12人(1987年为108人)、福鼎14人(1987年有百余人)、蕉城38人(1987年有百余人),仅为1987年调查时的四分之一。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不含30岁)者6人(6.25%),30~39岁者15人(15.63%),40~49岁者19人(19.79%),50~59岁者25人(26.04%),60~69岁者20人(20.83%),70~79岁者8人(8.33%),80岁以上者3人(3.13%),最大年纪84岁;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下(不含10年)者9人(9.83%),10~19年者22人(22.92%),20~29年者19人(19.79%),30~39年者26人(27.08%),40~49年者13人(13.54%),50年以上者7人(7.29%),最长时间67年。文化程度明显偏低,96人中仅有4人(4.17%)获得助理医师资格而自报“大专”文化程度,自报高中文化程度23人(23.96%),初中32人(33.33%),小学31人(32.2%),文盲6人(6.25%)。加上不少有名气的老畲医相继去世,队伍后继乏人、乏术。
  五是现行的有些政策法规制约了畲医药工作者的生存与发展,如执业医师考试没有像藏医、蒙医、维医、傣医那样对畲医药者实行特殊的政策规定与要求,而是按照中西医务人员的要求,实行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到畲医药一大特点是专科性强,绝大多数属于一技之长,依靠祖传的单方验方为民治病,多为亦农亦医,文化素质低,医药基础知识缺乏,需要特殊政策与特殊要求,对他们实行倾斜政策,“法外施恩”,给他们以生存的机会,实行一刀切,他们都成为取缔、打击的非法行医者,对发扬民族传统医药不利。
  六是前段政府对畲医药工作关心与支持不够,扶持措施不力,致使畲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提高工作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族人民健康的作用。”发展传统医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民族自尊心,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积极意义,希望政府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加大投入,进一步关心、支持、扶植畲族医药工作。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医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医药的特点、历史和现状;畲族临床简介;畲族特殊疗法;畲族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畲族单验方选辑;畲族常用青草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