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讨数”吊杠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51
颗粒名称: 五、“讨数”吊杠头
分类号: K892.3
页数: 3
页码: 135-1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人民“讨数”吊杠头及哭嫁吊扛头歌等习俗。
关键词: 畲族 习俗 出嫁

内容

当嫁妆被叔伯、兄弟搬出房间时,其中的桌子一件嫁妆,单独要由裁缝师傅来捆扎。土语叫做“吊杠头”。所谓“吊杠头”,指的是裁缝师傅要在桌子上面用红绳子捆扎好棉被、蚊帐、脸盆、茶具等。
  裁缝师傅在捆扎时,出嫁女就开始哭,如裁缝已结过婚,被她抓住,就要给她一个红包了结;没结过婚,她只是哭哭而已,也不敢用手去抓他,师傅也不给红包。当裁缝师傅捆扎完桌子上面的所有物品后,女方的父母这时把男方已送过来的“吊杠”红包拿给师傅,作为报酬。然后,由出嫁女的兄弟,将事先写好的“百子千孙,五代同堂”红纸封条,贴到嫁妆上,准备抬往婆家。
  当被子从房间还没搬出时,女方的父母已经在被子的里层4个角落分别藏放着4个已染红煮熟的鸡蛋,土语叫做“被蛋”。这时,两个鸡蛋由裁缝师傅在捆
  扎被子时,取出归他所有,另两个留着给抬桌子的两个人。这个习俗还保留至今,是因为祖先从广东凤凰山迁来,比喻凤凰已在四处繁殖成群;同时祝愿出嫁女到夫家后,人丁兴旺发达,子孙世代相传。
  女方给新娘的妆奁,一般是桌子1张、衣橱1面、木箱1合、木盆木桶各1个,俗称“粗杠”,1套。衫衣至少能穿两三年,蚊帐被子各1条。另加笠斗、火笼各1合。通称“三杠头”,其中“粗杠”附加。其橱、箱于出嫁之日要贴上封条,如蓝姓就写上“皇封汝南郡护国侯蓝府某月某日封”,雷姓就写上“皇封冯翌郡立国侯雷府某月某日封”,钟姓就写上“皇封颍川郡国勇侯钟府某月某日封”等,并加弹簧铜锁。过去畲族姑娘陪嫁尚有刀斧犁锄之类的农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可以看到棕衣、斗笠、母羊等物作为姑娘的陪嫁。但斗笠之类陪嫁物,要等姑娘出嫁后,到来年三月回来拿。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畲族婚庆聘金聘礼也相对增加,聘金多在一两千元,聘礼猪肉也在100~200斤以上。而女方的妆奁也由原来的手表、缝纫机、三用机等一直增加到落地电扇、洗衣机、电视机、金戒指、金项链等。新娘嫁妆无论多少“杠”,捆扎后应为单数,因为加上一顶花轿,合并为双数。
  有的父母还特意给嫁到远处的女儿陪嫁家畜等,嫁到邻近的村庄,父母赠给女儿田地耕种,作为夫妻婚后私有财产,夫家的其他兄弟无权分割。畲族土语叫做“随连”。“随连”的田地契约,在出嫁当日,就锁在木箱底下一同抬往夫家。若是动物要等回娘家时,选好日子再带回夫家。
  哭嫁吊扛头歌
  师傅罗!
  一年三百六十工(天),师傅罗!
  都毛(无)讲吊扛(捆扎嫁妆),师傅罗!
  今晡(天)你来讲吊扛(捆扎嫁妆),都是分(被)人骗,师傅罗!
  师傅罗!
  教你吊扛(捆扎嫁妆)胆又大,师傅罗!
  师傅做长做短,我摘亭(做门面),师傅罗!
  件件都〓少,师傅罗!
  师傅罗!
  我父养女〓出头,今晡(天)嫁妆扛(抬)出去,师傅罗!
  我父养男是出头,今晡(天)嫁妆扛转(抬进)来,师傅罗!
  我父养女〓出头,今晡(天)扛(抬)去别人寮(家)里做闹热(热闹)师傅罗!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