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备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备嫁
分类号:
K892.3
页数:
7
页码:
101-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畲族人民备嫁的嫁妆、做客(做表姐)、亲家伯、媒人公挑肉等习俗。
关键词:
畲族
备嫁
习俗
内容
一、做嫁妆
当女方父母接到男方送来的日子帖后,就开始为女儿准备嫁妆。
其一是做嫁衣。选一个黄道吉日,请来做衣服师傅,为女儿出嫁缝制彩衣。做衣服师傅在开剪日先做压箱衣,就是用白布先裁制做一件衣服,出嫁时放到箱底,平时不能穿在身上,也不借给外人,其用途是如有夫家的前辈和娘家的前辈老人去世时,穿在外面,作孝服穿;等到自己去世时,贴身作内衣,穿在最里层。所以,要在第一天内做成,不管多穷的人家也不例外。接下来是做三袋,即大布袋、小布袋和兜肚。三袋谐音三代,取香火接续三代,有子孙代代相传之意。大布袋,是新娘与丈夫第一次回娘家时用来挑礼物给岳父之用;小布袋,是结婚当天用来装“茶包”(果籽,取意开花结果)时用;兜肚,是出嫁时穿在最里层,备装凤凰蛋之用(取意生男孩子)。再接着就是缝制彩衣,即裁制一件绣花上衣和一件裙子,作为出嫁时穿的礼服,布料颜色为黑色。此外还要缝制纻布蚊帐、睡被套等。
其次请木工制作家具。在选好的日子里,做桌子、橱子、箱子和木脸盆、灶头桶、洗脚桶等供新娘带到夫家使用。橱子、箱子用来装衣服;桌子,用来摆设装饰品和存放日用品,兼做新娘梳妆台;三桶:脸盆用以洗手、脸,脚桶(盆)用以洗脚及内裤子,灶头桶供提水用。
其三,请打银匠打制金银首饰。打造凤凰冠(土语叫“圣梳头”)时,也要选好日子开工。
做嫁妆期间,忌戴孝的人用手去摸嫁妆,如果被摸了,出嫁女的夫方会倒大霉;忌怀孕的妇女用手去摸,如果被摸了,出嫁女到夫家,会情绪不好,夫妻不和。
二、做客(做表姐)
“做客”指的是:姑娘在出嫁前的一段时间里,要到所有亲戚家中轮流做客
人,意味着将告别姑娘时代要向亲戚辞行问好。因为做客是去舅、姨、姑家,后辈的都是表亲,所以又称“做表姐”。“做表姐”一定要从舅舅家开始,如舅舅家没请过,所有的其他亲戚都无权先请。
当男家把举办婚礼的日子帖送到女家后,女家就把这日期写到红纸条上,用红帖一封套着,带上线面或鱼做“手信”送到舅舅家,让舅舅知道外甥女成亲的具体日期,舅舅安排在外甥女出嫁前,请她去做客。舅舅请外甥女做客也要选好日子,并由舅母带上手信(线面或带鱼之类做礼物)亲自到外甥女家(路途远的提前一天,路途近的当天),把外甥女接到家里住。“做表姐”必须穿上绣花衣裙和佩戴手镯、戒指等金银饰品。
“做表姐”者出行,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一路上都必须撑伞而行(以防邪气相侵,或遇上出殡等),令路人一眼就能看出她准是“做表姐”的待嫁姑娘。外甥女在母舅家“做客”的时间少则十来天,多则三个月不等,但所住和来回天数要偶数,忌奇数。
在舅舅家做客期间,左邻右舍有门头往来的堂亲,都要请外甥女去吃一餐饭。当外甥女吃完饭离开时,必须亲手装满一碗饭,放在自己坐过的位置上,再摆好餐具,致谢后离开,这种习俗叫做“剩粮”。外甥女驻足一段时间后,必须由舅母亲自送她回娘家,并在送其回去的前一天晚上,必须“响雷公”(做糍粑),这是畲族客人来往中,最大的礼节,这次做糍粑的全过程,均由村里的表哥表弟来完成。舅母送外甥女回去时,带上糍粑40粒,毛巾若干条(这毛巾中有舅舅送的,也有舅家亲邻赠送的),赠送毛巾正好作为姑娘婚礼第二天酒宴时用。姑娘回家后,就把舅家赠送的糍粑分赠给自己的堂叔、堂哥等。
到姨、姑等其他亲戚家做客的习俗、过程与上述相同。出嫁前,到所有亲戚家轮流“做客”结束后,自家堂叔、堂哥左邻右舍请一餐饭,这个习俗叫做“接饭顿”,借以表达对待嫁姑娘的祝贺。到此为止,做客的整个过程才算结束。
“做表姐”对畲族姑娘来说,也是对其姑娘时代学歌成绩的一次锻炼、演练和检阅。对歌每每通宵达旦,且有严格程序。在霞浦畲村,开头唱《路经》之类邀请歌,然后便是对唱,对唱内容多是正统的小说歌,亦穿插一些杂歌,结束时还得唱《送神》之类歌。唱歌本事大的姑娘,“观音对罗汉”,一“娘”对众“郎”,有时一连唱几夜。如果姑娘善唱,而舅舅村里又没有好对手,还可以由母舅介绍到有亲戚的另一村落唱对。畲族以能唱为荣,姑娘尤须善歌,不善歌是一种耻辱。善唱的姑娘人人夸奖;不善唱的姑娘,则会遭到不客气的奚落讥讽。“做表姐”,实际是敦促姑娘在出嫁前学歌、练对,以便婚后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赛歌社交活动,此俗经久不衰。
畲族歌规:凡有亲戚关系的,一般男女双方不能对唱歌言,唯有这次做客例外。对歌时“表姐”自己觉得能唱上一个晚上,就与表哥表弟唱;如果不能唱一个晚上,一般不与对方盘唱,以防下不了台。有歌的“表姐”连唱三天三夜不重复,无歌的“表姐”夜晚只好躲在卧房里,假病或装睡,被表弟嘲笑为“哑蛤蟆”,并唱歌奚落她:
有许大,有许高,缘何肚中歌都无?
你娘做人不学歌,合似郎村四脚牛。
并扛出犁来,要罚她扛犁做牛。要不,就燃起松枝叶子放到她的床铺底下熏,意为要把“哑蛤蟆”熏得“哈”出声来。要是真的“哑蛤蟆”,就只好忍受着这个窝囊气。
三、亲家伯、媒人公挑肉
男方在迎娶的前两天,要把约给女方的全部礼物如数送上。通常是猪肉若干,鸡4只,其中公鸡2只、没生蛋的母鸡2只;鸡蛋40个,没有付清的礼金若干,还有鱼2尾、红烛两根。并附上做厨包(男方给女方操办酒席请厨师的红包)、拦旗包(拦旗又称拦路、拦门,新娘花轿出村时的一种风俗仪式)、订铜包(男方给女方父母做嫁妆时给木工师傅装铜锁的红包)、花彩包(给女方做嫁衣师傅在出阁当天为其负责装运嫁妆的红包,俗称“吊扛”)、穿衣包(给女方父母、母舅帮出嫁女穿衣上轿红包)、梳头包(给女方父母、嫂嫂或好命人帮新娘子梳头的红包)、裹凤冠包(给打银师傅为出嫁女打造凤凰冠的红包),以上7种红包由媒人亲手交给女方父母,到时再由女方父母为其打发料理。
另外还有媒人掏伞包(当媒人随花轿前往男家时,女家要将一把伞交给媒人,媒人这时要回给拿伞人一个红包,叫“掏伞包”,这个红包事先也要由男方预备给媒人)、掏肉篮包(指亲家伯挑肉到女家,回去时有人帮亲家伯把装肉的篮子送到门外,这时亲家伯必须递一个红包给送篮子的人,叫“掏肉篮包”,这红包也要由男方事先给亲家伯准备下)。
挑送礼物的人必须是双数(媒人公加亲家伯刚好二人),所送的礼物重量与数量都必须是偶数,畲语叫做“打双”,即取成双成对之意。所送的公鸡必须会啼叫的,不会啼叫的公鸡会被认为还是小鸡,会啼的公鸡象征男方正值青壮年。所送的母鸡要没有生过蛋的,因为没有生过蛋的母鸡象征处女,如生过蛋的母鸡送到女方家,媒人将当场受到女方父母的咒骂。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