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命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命名
分类号: K288.3
页数: 3
页码: 93-9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畲族男子一般都有本名、乳名、谱(世)名。包括从事民间信仰活动的木匠、地师、乡村医生以及自由职业者都经过“奏名”以后,还多了一个法名。畲族女子通常也有本名、世名和讳名,如果当过医生或“阿婆”(接生婆)的,经过“奏名”以后,也还有法名。
关键词: 命名 畲族 民间信仰

内容

一、乳名、本名
  乳名又称娘奶名或小名,是幼小时,爹娘对小孩的爱称,如“细仔、阿弟、阿妹、石蛋”等,襁褓中亲人对婴儿的爱称。
  本名婴儿在满月后,父母或爷爷奶奶等长辈为其所取的名字,也是在日后上学、工作、交际中最广泛使用的正名。
  二、寄名
  寄名即指有一些家长认为子女体弱多病或者是独生男孩,就将子女寄托在殷实人家或三代同堂人家当“谊仔”,由谊父母为其命名。寄名的孩子称亲生父母为“阿叔”、“阿婶”,这样子女才能“脱运”,健康成长。作为谊父的,认谊子后必须送去大米与白糖若干给谊子做三天的食粮,并送上衣服一套,还要把谊子和自己的名字写在红纸上,贴到谊子家厅堂左边的板壁上。这时谊子的父母,也要送一个猪腿给谊父作为酬谢。
  此外,也有祈求巨石、巨树、奶娘陈靖姑、观音菩萨等神灵保佑婴儿的,因保护神的不同,所取名字的第一字也分别冠以“石”(石将军)、“树”、“奶”(陈靖姑)、“佛”(神佛)等字。名字都冠以“石”字的叫:“石官、石贵、石荣、石禄”,名字冠以树字的叫:“树发、树生、树弟”等;保护神为临水夫人的,名字都冠以“奶”字叫:“奶福、奶寿、奶生”等;保护神为观音菩萨的,名字都冠以“佛”字,名如“佛荣、佛华、佛光、佛德”等。与神灵有关的名字还冠以“伏”字,叫:“伏仁、伏义、伏生”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畲民命名时,名字都冠以地方上大姓“林、陈”等字,如“林平、林寿、林忠,陈顺、陈义、陈发”等,这样,有时可隐去姓氏,便于社交,避免受汉族歧视。
  三、法名
  部分畲民还有“奏名”,俗称“法名”。获得奏名者一般为家族内有一定地位的人,即地师、接生婆、木匠师傅等自由职业者。奏名的获得需经过一定的宗教仪式,又称“醮明祭”。男性奏名都冠以“法”字,名如“法华、法光、法勤”等,女性奏名一般配以“婆神”字样等,名如“淑妃婆神、明妹婆神”等。已获奏名者,意为祖师已封他们为“神”,他们可以把所获奏名时辰书写在红布条上,并系于祖杖首端,以显示他们在宗族的终身地位和威望得以确认。
  四、谱名
  谱名,是宗谱中所用之名。一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仅用俗名,不用谱名。而逝世后灵堂牌位、坟墓碑文则用谱名。但今人墓碑也有镌刻俗名的。谱名表明命名对象的世系和排行,谱名由讳名、字、行第等三者组成,谱内男丁谱名兼有三者,而女性仅用俗名或另加排行。名和字都是复名,复名的第一个用字俗称“字头”,是由主持修谱的族长、董事和修谱先生等人议定,每一代的讳名和字的“字头”仅各用一字,这一世的每个男丁的讳名和字都冠上此字。
  行名,是同世男丁或女性按出世年月时辰先后依次排列产生。畲族行第用字有一定变化和发展,明代清初按族规,畲族排列主要用字仅是“念、大、小、百、千、万”等字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使用,其中蓝姓用6个字,雷、钟两姓只用5个字。畲族古歌唱出本族三姓排行用字特点:“排行算来你细听,雷姓缺‘念’钟无‘千’,男人无一女无二,蓝姓五六两样生。”即雷姓排行的主要用字仅是“大、小、百、千、万”五字,钟姓排行的主要用字仅是“念、大、小、百、万”五字;同时,排行时男丁不排一,女性不排二,即男丁排行序数从二开始,如“蓝万二郎”、“蓝万三郎”……女性排行序数缺去第二,如“蓝念一娘、蓝念三娘”……而“一郎”、“二娘”等,要留给未满16岁而夭折的男女亡灵。
  谱名带有神秘性,由于宗谱久封未启,晚辈对谱内编定的自身的讳字行第等一般不得而知,仅在开谱重修时辰才能阅知,或者某人辞世,他们的亲属才向族长、房长索要。出嫁的妇女生前制作“寿木”时需要办酒宴,宴前,她的兄弟才向族长、房长索要她的行第,并将族长等写明的行第用红纸封好。酒宴席上,
  外甥向母舅敬完双杯酒后,母舅才将写明行第并封贴的红纸包交予外甥。外甥再将红纸包安置于“寿木”内,俗称“讨位”。红纸包在“寿木”主人辞世时才能启封。有的妇女生前未制“寿木”,死后,其兄弟接到夫家噩耗,要向族长等索要死者的行第。死者的兄弟奔丧进门时,外甥要跪在母舅面前为死去的母亲索要行第,即为母亲“讨位”。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