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24
颗粒名称: 三、分娩
分类号: R271.42
页数: 2
页码: 90-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畲族的传统习俗,畲族妇女分娩通常住在婆家。临产时采取坐姿,即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产出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帮忙。旧传统认为“分娩不洁”,会污天秽地,冲撞“神明”。因此,在孕妇分娩期间,男人甚至丈夫,都不能近前。如果男人进过产房后,一个月内都要禁止上宫庙和做神事。孕妇分娩时,要点燃干茅草或破纸伞,用以驱除房间中的秽气。而后,拿一件产妇穿过的旧裤子或用红纸剪成的裤样,贴在门楣上。有的地方是在产房门口悬挂仙人掌、竹弓、锯子之类,用以避邪,也包含告诫外人,以免误入之意。
关键词: 分娩 畲族 生育

内容

畲族妇女分娩通常住在婆家。临产时采取坐姿,即坐在矮板凳上,待婴儿产出后,婆婆或接生婆才近前帮忙。旧传统认为“分娩不洁”,会污天秽地,冲撞“神明”。因此,在孕妇分娩期间,男人甚至丈夫,都不能近前。如果男人进过产房后,一个月内都要禁止上宫庙和做神事。孕妇分娩时,要点燃干茅草或破纸伞,用以驱除房间中的秽气。而后,拿一件产妇穿过的旧裤子或用红纸剪成的裤样,贴在门楣上。有的地方是在产房门口悬挂仙人掌、竹弓、锯子之类,用以避邪,也包含告诫外人,以免误入之意。
  旧传统,婴儿产出后,胎盘迟落,还要“圆盘”,将脐带绕于凳脚,或扎在木头上,待它自然脱落。如果所产的胎儿是男婴,要用毛笔管劈成竹片断脐,以期习文兴业;是女婴,就用吹火管劈成竹片断脐,以期理事旺家。生产后,婴儿和产妇都用杉树叶和香镜(天南星科,石菖蒲)熬汤洗浴。胎盘用麻丝捆好,装入陶罐,然后埋到树林中。抽签得到菩萨的示意,出走有利的方向(比如该年不利西,那就不往西向走)。产妇头三天内不能出房间,坐月子期间要出房间过天井还要戴斗笠(不能直接见天),一个月不能上楼(孕妇生产前须搬楼下居住)。产妇房间挂红布袋(苎麻织的),产妇上厕所回房,需用茶米、香、楱树叶放在锅里烧,将锅置放在产妇的门口,产妇跨锅而过,以蒸汽薰身体,以除秽气。产妇一般只吃鸡肉、鸡蛋、大米饭,不吃其他。亲友送鸡、蛋等给产妇时,不能径入家门,在家门外远处停住,通知产妇家人,告知有某亲戚送礼至,家人用明火燎鸡一圈,以避邪、脏、秽气。产妇房间只允许自家的妇女及丈夫可进。婴儿落地时,即用樟树、菖蒲、谢干熬汤为婴儿洗浴。
  婴儿洗浴,先从双目洗起,再洗鼻子、嘴巴,从头部洗到胸部、手、腹、臀、脚。婴儿沐浴之后,男婴用生父旧衣包裹,女婴以生母旧衣包裹。产妇和婴儿在一个月内洗浴均用“香镜”汤。
  产妇在一个月内,忌吃咸、冷性与流质的东西,如稀粥、油类(肥猪肉)、鸭肉、蔬菜等。要吃干饭、红酒、生姜、红糖、鸡肉、鸡蛋、猪赤肉、面条等。忌去室外活动,忌到邻居家串门,以免受风寒感冒,带来“月子病”。畲歌有:“细仔落地两面红,一来忌水二忌风,小时也要忌得好,老来无病又无痛。”1949年后,在畲村推广新法接生,产妇大多改坐式为卧式,部分孕妇改在医院生产,围产期、婴儿护理逐渐科学化。
  部分畲民虽有重男轻女思想,但对于第一胎,不论男女同样重视。产妇生头
  胎当天,其丈夫必须备好酒、肉、线面、鸡蛋,送到产妇娘家报喜,娘家要回送月子鸡。其余兄弟姐妹以及亲戚和好友都有给产妇送鸡的习惯,俗称“门头鸡”(送诞或送脱腹),一般妇女产后都能收到四十只“门头鸡”。
  霞浦一带畲族群众向岳家“报生”,要用荷包蛋(油煎蛋)24只,黄酒1瓶。岳家除回赠以鸡、蛋、葱、醋(葱醋取意千孙,因醋味“酸”,方言“酸”与“孙”谐音)、小石(取意平安结实,并留给小孩压惊)等物,俗称“送诞”或“送脱腹”。
  送“门头鸡”到产妇家,要把鸡留在大门外,人先进去通报,等主人出来,点火绕鸡身“烘”过一通之后,才把它拿进家里,以防止带入秽气对产妇不利。
  四、洗三旦
  婴儿出生三天,接生婆用草药石菖蒲、地藤(苔藓植物)和芝麻秆等,熬汤给婴儿洗澡,清除秽气,俗称“洗三旦”。洗后,生父要温酒,煮蛋、面请接生婆。同时,也要给左邻右舍亲友送上一碗面与两个荷包蛋,以示报喜。各户吃到蛋面后,即给产妇回赠鸡蛋,资助她“坐月子”。有的亲友还用大米答谢,俗称“送幼粮”。有的接生婆在为婴儿洗完澡后,还要抹一点黄连汤于婴儿的嘴上,说道:“细卵啊‘三旦’那得黄连苦,以后日日食蜜糖。”祝愿他长大以后能吃得了苦,过上好日子。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