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神事节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神事节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6
页码:
68-73
摘要:
本文记述宁德市畲族文化神事节俗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蓝公节、祖公福、迎祖节、奶娘节、补天穿、会亲节、孙公明王节等。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文化
神事节俗
内容
一、蓝公节
农历正月初四日,是古田富达村畲族蓝姓村民祭祖日。传说蓝应潮之父蓝文卿曾为唐朝节度使,晚年隐居侯官东流境雪峰下,舍家业为雪峰寺后,迁居古田县富达村。蓝应潮成为该村蓝姓始祖。村民在每年正月初四日抬迎蓝应潮塑像,供祭,并上演神戏,直到正月十五日将塑像抬回“蓝公殿”祖祠内,活动始告结束。
二、祖公福
农历正月初六,是宁德市蕉城区雷东、丹斗一带钟姓畲民祭祖日。为了对祖公神的虔诚尊敬,家家户户在初五日就备好祭品,赶在初六寅时(天亮前)在厅堂上,摆起香案进行供祭,以祈添丁发财,四季平安。根据雷东村《钟氏宗谱》记载,94世钟山公生四子。长子钟友文于宋英宗皇帝治平四年(1067年)官拜御史大夫,因对王安石变法不理解,“朝廷降旨”捉拿友文四兄弟。其兄弟闻讯即携膝下十四位儿子,疏散到广州、漳州、武平、潮州、汀州、上杭、来苏等地改姓隐名,另谋生路。到了南宋徽宗时(约1101年),金兵大举南下打到京都,四处杀人放火。皇帝却见友文阴兵于凤楼救火,至金兵败退。后来,御笔亲封友文为“助国尊王”。这时,其子孙们又复姓钟,并择在每年正月初六日做祖公福,膜拜先祖友文。
三、迎祖节
又称请祖节,是蕉城区畲族祭祖节日,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迎祖时,抬迎装有香案的香亭,全副执事仪仗,场面极其隆重。
四、奶娘节
农历正月十四日(一说为十五日),传说为陈靖姑(即奶娘)生日,供奉奶娘神像的畲村村民,通常在这一天致祭。并每隔一二年到古田县临水宫请奶娘,迎神场面亦很隆重。这一天凡设有“奶娘宫”的畲族村庄,家家必备一斤以上重量的红蜡烛(俗称喜烛)1条,并捐献钱粮,筹备三牲福礼及糍果到“奶娘宫”供祭,以保村闾平安。每隔二三年的正月,还要请巫师,组织人马去古田县临水宫“请正身”。“请正身”时,一路旗幡飞舞,鼓号齐鸣,香烟袅袅,爆竹声声。炮手及放神铳者、旗手、香亭(如桥状,内摆奶娘神牌、香炉、烛台)、巫师、福首、乐队依次而行。途中经过的桥亭庙观和村庄,都要由巫师请神问卜准予起程后,继续前行。“正身”回宫后,摆起“三司案”(三张八仙桌叠起),巫师乔装“奶娘”模样,行“庄楼变殿”、“穿山打伤”、水面踩罡、做“清蘸”1~3天,热闹非凡。“奶娘”姓陈名靖姑,号十四娘,是福州下渡人。根据民间传说及《闽都别记》的记载,她幼年学过闾山法术,能穿山破洞,捉拿妖精,能呼风唤雨,救济天下良民,能保胎催生,保护婴儿,能斩鬼驱邪,救护万民。畲民对她十分崇拜,户户神堂里都有她的神位。陈靖姑是福宁府、福州府畲汉人民共同祭祀的神灵。
五、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拔些春菊草和大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黏而不腻,吃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节日起源是相传远古时候,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娘娘曾在骊山炼五色石补天地。由于她补好了天地,才使幸存的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后人为了追念她,故在她生日,即正月二十日,做糍粑帮助她“补天”。有的地方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即由家庭主妇将糍粑抛向寮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地上,象征补地。又说,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以补天穿,好让大家下田劳动。
六、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畲民的会亲节日。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二月二”是当境土主魏公生日。这一天,必须由本村畲民捐献粮钱,制造糯米红糖馒斋数担,连同大量食品摆到“魏公侯庙”公祭。公祭时,要聘请巫师装神弄鬼,做“清蘸”2天。在庙前点起2支以松香扎成的“火树”,把黑夜照得犹如白昼,远近来观光者千人。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解决夜里睡眠床被的不足,来客多分散到各家,家家烧起火盆,男女盘歌取乐。节日起源是,明宣德年间,罗源县梧桐岔村雷氏兄弟3人,各人随带一个铜香炉为记出走他乡,其中有1人流落在后门坪村,当年,此地尚未开发,只住着1对姓魏的汉族兄弟,哥名崇广,弟名福应,心地善良,体力过人。他俩帮助雷氏开荒造田,过上了好日子。有一年,魏姓兄弟上芫山,学会了治妖捉鬼的法术,给此地带来了好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村头盖起了“魏公侯庙”。每年二月初二行“祈福”仪式。“二月二”,从霞浦等邻县回故里瞻仰祖公香炉的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村人数的几倍,本村人都能无偿予以接待。人人都以歌待客,户户都为彻夜不眠的歌场。因此,这天也成了闽东畲族盛大的歌节,经久不衰。
二月二也是福鼎双华畲族的传统会亲节。双华村地处闽、浙两省交界的小山谷里,四周环绕着高山峻岭,这里聚居着蓝、雷、钟三姓畲族300多户,1600余人。据谱乘记载,这里的畲族因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令,被迫从浙江蒲门甘溪一带迁来,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初二日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日,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从四面八方集在双华村,访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村里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入夜,家家灯火,举村歌声、锣鼓声、鞭炮声不绝。当提灯游村的信炮响过后,只见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涌向主村道,形成一条金色长龙,然后鱼贯穿行于各个畲族自然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十分热闹。
霞浦民间传说,二月二亦为“七圣真君”、“巡海将军”等神诞,又是“百花生日”、“种竹日”,畲族信奉神明,各畲村多有“祭土地”和种竹活动。尤以东安岛瓮里畲村的二月二“神节”隆重,节前家家户户都得酿酒、蒸年糕、造糍,办饭菜,租渡船,迎接客人。各地畲族宗人云集,参加“神节”活动。当日,抬出宫中“福德正神”、“巡海将军”、“西法灵师公”、“郑师公”、“乌江元帅”等塑像、神牌,巡游村境,各家在门前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或摆设供品,虔诚礼拜,祈求平安。晚上,举行家庭歌会,此起彼伏,乃至通宵达旦。1950年以后,抬神游境极少举行,而延请亲友来村多以盘歌聚会代之。1980年后,节日会亲赛歌,越办越红火。尤以霞浦东安岛瓮里村的“二月二”神节最为隆重。
七、孙公明王节
农历二月十四日,为福安、蕉城交界的山头庄一带畲村畲族祖公孙公明王的生日。这一天,山头庄畲民必须宰猪备酒摆到钟氏祠堂里大祭,并且在祠堂里演戏3天。孙公明王为山头庄的开基祖,后代子孙年年都要为他庆祝生日。
八、林公节
农历三月十六日,是畲汉村民祭祀林公大王生日的日子。凡祀有林公大王宫庙的畲族村民都要置办供品致祭。并在村头鸣放鞭炮,敲锣打鼓,恫吓山兽,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较大的畲族村庄,如凤洋、仙岩、南山等地,每隔两三年的正月,都要去周宁县玛坑乡杉洋请林公“正身”。林公大王是闽东福宁府畲汉人民的保护神。
九、做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做半”,亦称“敬祖节”、“祖宗节”。汉族以为“鬼节”,畲族则为“神节”,祭祀十分隆重。各家筹办鸡、肉、鱼、米粉、面条、饭、笋、豆等,置于木盘,集中陈列于宗祠祭祖,俗称“祠祭”,或摆供自家厅堂祭祖,俗称“家祭”。在节日前后,与结伴上山打猎之俗,称“秋社”或“秋猎”。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要祭拜祖宗,祭拜的时间是在下午的2点至4点之间,桌上的祭品摆设与做大年、做节基本一样。做七月半,只是把糍粑、粽子换成了白米干饭,并要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凳子,每碗饭的旁边再摆放一双筷子。烧粗纸的冥钱,改为烧黄色的冥钱。到这一日户主无论如何都要赶回,为祖宗祭拜。有一句古语说道:“做年不回无母,做七月半不回无祖。”
十、元帅节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田公元帅节,凡有供奉田公元帅的畲族人家都要过元帅节。这一天,要杀大公鸡1只,连同其他福礼摆到元帅坛前供祭。祭罢,全家人喝“元帅酒”壮胆,能驱邪魔鬼怪,以祈平安。传说田公元帅姓雷名海清,原是唐朝内廷乐师。安禄山造乱,攻陷京城,搜获雷海清及教坊梨园子弟三百多人。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始动,雷怅然泪下,并用手中琵琶猛击安禄山。安即刻将他斩首。后来,郭子仪在收复长安时,出现“雷”字战旗。刹那间,雷字上半部被烟雾罩住,仅现出一个田字,有人即以为是雷海清的神灵也来助战。因此,唐玄宗追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和“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也加封他为“田都元帅”与“太常侍卿”。后人又把田都元帅说成田公元帅。
十一、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畲族传统祭灶日。相传这一天灶神要返天庭过年,上天时,必定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灶主善恶行为,因此,当晚家家户户都要点香秉烛,备上茶酒“五果”,包括:糖、豆、花生、橘子、栗子之类,并烧纸钱与灶神饯别。希望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往后,发丁发财。同时,传说炉灶上烟囱烟尘是灶神的记事本,他平日凡是听到灶主的恶话,都要记在那里。因此,畲家主妇都要赶在灶神回返前,把烟囱烟尘打扫干净,以便恶话一笔勾销。扫烟尘时,把一束清洁的毛竹枝条用藤条扎在一支丈余的竹竿上,拂扫积留在厨房栋梁和墙壁上的灰尘。接着,冲洗炊具、餐具等。而后把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祭灶,迎接新年。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