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岁时节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01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岁时节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27
页码: 61-87
摘要: 本章记述宁德市畲族岁时节俗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岁时、农事节俗、神事节俗、娱乐性节日。
关键词: 宁德市 畲族文化 岁时节俗

内容

第一节 岁时
  一、新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畲族传统大年日。届时家家户户争先挑水、燃放爆竹,点香“接年”。一大早各家各户必须设供品祭拜祖宗,大厅香桌上的供品为长条猪肉1盘(是经沸汤热过)、整条带鱼1盘(稍热过)、用糯米做成的圆糍粑1盘(10粒至12粒)、鸡蛋2个(必须熟的)、菜5件(菜是树上长的花果、禁用尿水染到的地下菜)、红酒1瓶(并斟3杯桌上,酒瓶用红纸封口,瓶嘴向着桌中)、茶水3杯、红蜡烛点2根桌子的两个角边上。等1枝香烧完后,再烧起已备好的用粗纸剪成条块的冥钱,继而放鞭炮,再收拾桌上的祭品(必须吹灭蜡烛火后,方可收祭品)。并且每盘菜都要放1张小红纸条。过年人人着新装,喝糖茶,吃糕点、“长寿面”以求行时、长命。吃完年饭,还要装1碗米饭留着“答碗”,以示有吃有余。同一楼亲邻还要互相请喝糖茶贺年。当天,邻居互相走访,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赐予“压岁钱”。
  农历正月初二,是福安一带畲族的“白年日”,凡在前一年家里有人亡故的,这一天要备猪头、酒菜、摆香案、烧纸钱,祭奠死去的亲人。这一天,畲民一般不串门,串门则不受欢迎,不予接待。
  农历正月初五,是畲族群众开年驾的日子。开年驾,意为春节已过,开始打扫卫生,下田劳动。这一天,由家长领着子孙,各自操锄头、扫帚、畚箕,从大门口往里扫至内厅。连灶灰、鸡舍、鸭圈、猪栏、羊栏、牛栏都要清理。大扫除完毕,全家团聚食糖茶。小孩喝了糖茶,说道:“甜格来!甜格来!”因“甜格来”是与“田割来”谐音,故预兆一年稻谷丰收。社口镇坑里一带的畲族村,这一天还搞“粘喜票”活动。“福首”敲锣打鼓拿着写有“恭贺某府某某喜得某某之庆喜金万锭”的大红纸的“喜票”,分别到头一年得喜的家里祝贺,得喜者指盖房、修墓、娶媳妇、生儿生女和做寿的人。
  二、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祖,俗与汉族相似,但畲族较普遍,且隆重。其特有的“三陀冥斋”供品,以糍制成,呈锥形、饺形。
  三、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是畲家一年之中仅次于“年”(春节)的大节日,插艾悬菖蒲、饮雄黄酒,辟邪祈福之类习俗多与当地汉族同。而族中或有民间传说,以本日为“盘护忠勇王”神诞,故这天下午畲村各家各户多在厅堂摆设香案,隆重祭祖,所敬奉的祭品是此节专用的“菅粽”或“横巴粽”。菅粽,以菅草叶裹制成圆柱状,扎以棕叶丝,通常是五节,意寓五月节得五福,或言此似“龙首师杖”,或言以此象征先祖“征番”有功所得的皇上赐物;横巴粽,以竹或叶包制成横枕式,亦有一定寓意。这两种粽,米亦糯,而碱独佳,加之制成后用大灶猛火煮熟,再以文火煨透,故质地特别柔韧,胶糯清香,分外可口,且可久置不馊,非平常白箬裹制的角粽所能比及。畲民除敬祖之外,还常将这具有独特风味的节日食品,作为厚礼赠送汉族亲友。畲族端阳食用的粽子为“菅粽”。畲族村民用菅粽敬奉祖公。过节插艾草,悬菖蒲,辟邪祈福之类习俗和当地汉族相同。
  四、中秋
  畲族通常在中秋节蒸米糕,买月饼、糖塔赠送亲友。并在是夜举行祭祖和盘歌活动。霞浦畲族原无过中秋节惯例,后受当地汉族影响,也蒸米糕、买月饼、糖果赠亲友。期间多有赛歌活动。或以中秋为祖宗秋祭日,举行祭祖。
  五、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畲民称为“做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厅堂上的对联,连祀供神灵的神堂也要用大红纸重写刷新。粮仓及坛坛罐罐,也要刷红纸封条,表示仓盈库满。当晚,户户都要备几碗好菜,让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大人煮鸡鸭煮猪腿,炒豆炒花生,蒸做春节食品。小孩则环坐在炉火旁“守岁”,由大人给每位小孩分发“压岁钱”,有些上了年纪的长辈就和他们坐在一起说古谈今,传唱祖歌,教育后代。接着,家家蒸糯米饭,做年糕,做又油又嫩又香又圆的糍粑,表示全家团圆的意思,并预示来年好时运,日子年年甜的美好前景。做完糍粑,大人小孩围成一团,吃去一部分,剩下部分藏入粮仓,来年取出,谓之吃有余。畲族同胞在腊月三十日晚上,饭后由家中女老前辈把事先备好的干杉木一节(有的地方用硬木,不易烧完),埋入灶膛火灰中,杉木被点燃后,整个晚上都不会灭掉。等到正月初一早上,把干柴放入灶中,拿起毛竹制的火筒,吹起杉木的火,使干柴燃烧起来,煮大年早饭。这种在大年三十埋火种引火煮饭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它寓意新的一年发丁发财快,全家一切旺盛,上一年传下来的香火,永不熄灭。
  第二节 农事节俗
  一、开正福
  正月初五开正福,在初四日晚交初五日一点(子时)进行。民间传说:上年的腊月祭灶后,各路神仙均已上天庭过年,初五才回到凡间。因此,村中的福首(村中每年轮流主持),从全村的每户,筹集钱款,办有三牲福礼:长条猪肉1盘,鱼1盘(2~4条),果子5样,鸡蛋1盘(10~12个),红酒10杯、茶水10杯,红烛2根,冥纸钱数量不等。再由各家各户,奉献1盘用糯米做成的糍粑(10粒),压上红纸条,摆放在宫庙的神灵桌上。祭毕,其中的长条猪肉,由各家各户分回,连同糍粑也拿回。这种祭拜的仪式,主要目的是祈祷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个好兆头。
  二、土地福
  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土地婆的生日,由于土地公是管理土地的神明,因此,由福首牵头,从村中的每户筹集少量资金,办猪头一个,其他福礼与开正福一样,在早上摆放到土地公庙中。这次每户没有敬献任何东西,它的祭拜主要是庇佑土地公在新的一年中,春耕能顺利进行。祭毕,每户分回猪头肉一小块。这一天,忌讳下地耕作。如果你到田间干活,铁器就会挖到土地公的头,你今年所种的农作物就会减产或歉收。
  三、乌饭节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传统节日。
  畲民有煮食“乌饭”的习俗。据说从前畲族人民在抗击敌人时,米饭常被敌人抢吃,于是把米饭染成乌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食用。畲民能吃上米饭,有了气力,终于把敌人打败。或说:唐代有个畲族英雄叫雷万兴,有次被关进监牢,其母送来的米饭常被狱卒吃掉,万兴叫母亲把饭染黑,狱卒见状再不敢吃,万兴才得一饱,恢复了体力,后来越狱,战死沙场,后人在其忌日染食“乌饭”以示悼念。盐田一带畲村则说:祖先当初居住深山,曾以“乌饭丸”充饥。南乡、东乡畲村则相传,始祖盘护王爱吃这种饭,其子孙便以此做祭祖供品。后人又发现,以乌稔树叶做“乌饭”,色泽乌里发蓝,带有油光,色佳味香,且能开胃、防馊,于是,每年三月三都煮以祭祖。且有缅怀先人,准备春耕,祝福平安、丰收之象征,便成特有的习俗。以至称此节为“乌饭节”。
  这一天畲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子(杜鹃科,乌饭树),炮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并以乌饭赠亲友,预祝丰年。
  四、牛歇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畲族的牛歇节。是日不鞭牛,清早就把牛赶到山上吃草,梳洗牛身,打扫牛栏卫生,还以泥鳅鸡蛋泡酒或用米粥、薯米粥等精饲料喂牛。霞浦畲族以此日为“牛王”生日,作为牛节,让牛休息。民间传说:古时田里只生五谷不长杂草,人们过于清闲而惹出事端,于是玉皇大帝命牛王到人间,按一定距离撒放草籽,让人们有事可做。不料牛王贪图省事,一下子把所有草籽全洒落人间,结果杂草丛生,田园荒芜,人们苦不堪言。于是,牛王被罚永留人间,戴罪服役,驮犁耕作,以草为食。后来人们便以四月八牛王下凡之日,作为牛王生日。这一天,让耕牛解除缰绳,休息、洗浴,有的还给耕牛喂饲浸泡着泥鳅的米酒。修有“牛王庙”的畲村,当日都上香礼拜。
  又一种传说:黄巢造反经过福安时,士卒把许多拿不动的金银财宝都统统倒进牛池岗上的一个牛池里,叫土地公保管。土地公怕“夏至”把银宝霉烂了,每年四月,都要把银宝摆出来晒一晒。有一年的四月八,有个看牛娃来到牛池岗,看见满山都是砖头摆着。他好奇地把砖头翻过来,却发现每块砖头的下面都压着一枚铜钱。他高兴极了,把全山的砖头都翻透,拣了好多好多的铜钱回家。当晚,大人得知都说是土地公在晒银,铜钱是土地公给看牛娃做翻晒银砖的工钱。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等到天亮,大家赶到山上看,连块砖头的影子都不见了。后来,有人指点说:“九库十三缸,不在池沿,就在池中;不在岗头,就在弯中”,因而,每逢这一天,畲家大细男女都牵群拔队往牛池岗攀登。他们去池边觅银,往高地盘歌。只见岗头上长出许多全身撒着银粉样的青草药——“六月雪”。大伙找不到银了,就各自采集一把“六月雪”带回家去治痧防病。
  五、立夏福
  农历四月,立夏这一天,部分畲族村祈福保苗,祈求神灵保禾苗茁壮成长。有的地方做“保苗福”不指定日子,有跟“分龙节”赛歌会一起过的,也有与“六月六”晒服节一起举行的,还有择吉日举行祭祀的,并请来木偶戏班到村演出。保苗福的福首从村头轮到村尾,每户各轮值一年,每年由四位福首承值,周而复始。到了做福那天,先由福首手拎红布袋到每户收缴福米一升、福钱两元。筹集到福米和福钱后,把米炊制成一个个长方形的饭团,叫“福糍”,用福钱买回猪肉(称“福肉”)、元宝(纸钱)、香烛,摆到祭祀地方神灵的宫庙里祭坛上公祭,各家也忙着赶到庙里焚香秉烛,祭拜神灵。等到香残烛灭后,再分别领回福糍和福肉,回家享用。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只好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如林公大王、临水夫人等。每当保苗福到来之际,全村都要掀起一次大扫除,做福时,鼓乐喧天,铳声动地。保苗福表面上看是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不受灾害,田园五谷丰收,实际上是提醒自己“三分种,七分管”,庄稼种下去后,不能坐等丰收,要注意田间管理和加强对病虫害防治。
  六、晒服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晒服节,民间传说“土地公”这一天晒银,俗称“曝雷”。畲民在这一天除晒衣物外,凡珍藏的书籍、歌本、契约文凭等,也在这天翻晒,不使虫蛀损害。相传“六月六”是龙王晒鳞日,凡这天晒过的东西,不会发霉虫蛀。
  七、尝新节
  尝新节,又称“食新节”。在农历七八月,水稻开镰后(通常选在辰日即龙日,意为明年也像今年一样,风调雨顺,能有好收成),按畲族传统,开镰收割必须选择吉日。他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供祭天地和地方神、祖公神、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品尝新饭。桌上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筷”,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是日客人越多越好,据说“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各人饭罢,还要盛一碗米饭留在桌上,称为“剩仓”。所收回来的稻谷在没有拿给任何家畜吃的情况下,人先食用。
  八、立秋福
  也就是农历七月,逢立秋的这一天,要做“秋福”,因这一段时间正值所有的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山民有句俗语:“禾怕秋来旱,人怕老来难”。这一季节也是农作物最怕遭病虫害、兽灾、旱灾等,所以要祈求神明保护,能够顺利过这一季节。它的做法与摆设,同立夏福相同,每户所敬献的礼品也与立夏福相同。
  九、白露福
  也就是农历的八月,逢白露这一天,要做白露福。因这一季节正是各种农作物相继扬花抽穗的时候,也正值台风不时会登陆的季节,因此,做白露福是祈求神明在这时候能保佑风调雨顺,农作物能成熟,不让即将到手的粮食受损失。它的做法、摆设、祭拜、各户敬献的礼品与立夏福、立秋福一样。
  十、圆冬节
  “立冬”日,是畲族农户的圆冬节。这一天,户户砻糯谷,舂米做糍粑,杀鸡宰鸭,全家聚餐,吃汤圆,庆祝一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好收成。个别畲民因某种原因“立冬”未曾做糍,那么,到“冬至”也要补上“圆冬节”这一餐。霞浦一带畲民有杀鸡宰羊、合家饱食的“补冬”习惯。同时时值小阳春,畲族习俗有登山、巡田,或到神庙卜问来年丰歉。俗称“探宝”。畲民过“冬节”(冬至)与汉族同俗。
  十一、谷神节
  霞浦畲族传说:稻谷有“谷神”、“谷娘”和“种子仙”、“稻秧仙”、“黄稻仙”等“谷仙子”,分司各期生长。于是,每在收割完成时,在堆放稻谷的“楻埕”庆丰收,举行娱神、谢神活动。俗称“谷神节”。仪式:在田头安放谷神剪纸或红纸条,摆设米饭、米酒,点香供奉,敬谢谷神,人们在楻埕唱歌嬉闹。水门一带畲村则别具一格,东家在割完最后一场禾,便备自酿米酒、肉炒米粉,邀请帮过工的乡亲参加,在田头设供,敬过神后,尽情地吃喝、歌唱、嬉闹,还推选青年男女各一名扮作“谷神”、“谷娘”,未婚男女皆扮“谷仙子”,且歌且舞,忘情狂欢。
  十二、圆满福
  也就是说,到年边腊月的三十日下午,答谢神明一年来保佑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庆贺农作物喜获丰收,所以有的地方叫做“圆满福”或“辞年福”。它的做法、摆设、祭拜都与以上各个福相同,这次把长条猪肉一盘改换成猪头一个,各户敬献的米饭糍(大罗粑)改换成了用糯米做的圆糍粑。为什么开正福与做辞年福两个福,各户要用糯米做成的圆形糍粑来敬献神明?因为,糍粑在过去的年代里,是畲族同胞人际交往中,答谢与赠送亲朋好友最贵重的礼品。畲族同胞做糍粑叫做“响雷公”,意为礼仪最大,情义最重的人才有此大礼相送。
  所以开正福各户敬献糍粑意为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兆头。做辞年福,也用糍粑敬献,意为以最大诚意,答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才获得农作物丰收。
  第三节 神事节俗
  一、蓝公节
  农历正月初四日,是古田富达村畲族蓝姓村民祭祖日。传说蓝应潮之父蓝文卿曾为唐朝节度使,晚年隐居侯官东流境雪峰下,舍家业为雪峰寺后,迁居古田县富达村。蓝应潮成为该村蓝姓始祖。村民在每年正月初四日抬迎蓝应潮塑像,供祭,并上演神戏,直到正月十五日将塑像抬回“蓝公殿”祖祠内,活动始告结束。
  二、祖公福
  农历正月初六,是宁德市蕉城区雷东、丹斗一带钟姓畲民祭祖日。为了对祖公神的虔诚尊敬,家家户户在初五日就备好祭品,赶在初六寅时(天亮前)在厅堂上,摆起香案进行供祭,以祈添丁发财,四季平安。根据雷东村《钟氏宗谱》记载,94世钟山公生四子。长子钟友文于宋英宗皇帝治平四年(1067年)官拜御史大夫,因对王安石变法不理解,“朝廷降旨”捉拿友文四兄弟。其兄弟闻讯即携膝下十四位儿子,疏散到广州、漳州、武平、潮州、汀州、上杭、来苏等地改姓隐名,另谋生路。到了南宋徽宗时(约1101年),金兵大举南下打到京都,四处杀人放火。皇帝却见友文阴兵于凤楼救火,至金兵败退。后来,御笔亲封友文为“助国尊王”。这时,其子孙们又复姓钟,并择在每年正月初六日做祖公福,膜拜先祖友文。
  三、迎祖节
  又称请祖节,是蕉城区畲族祭祖节日,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迎祖时,抬迎装有香案的香亭,全副执事仪仗,场面极其隆重。
  四、奶娘节
  农历正月十四日(一说为十五日),传说为陈靖姑(即奶娘)生日,供奉奶娘神像的畲村村民,通常在这一天致祭。并每隔一二年到古田县临水宫请奶娘,迎神场面亦很隆重。这一天凡设有“奶娘宫”的畲族村庄,家家必备一斤以上重量的红蜡烛(俗称喜烛)1条,并捐献钱粮,筹备三牲福礼及糍果到“奶娘宫”供祭,以保村闾平安。每隔二三年的正月,还要请巫师,组织人马去古田县临水宫“请正身”。“请正身”时,一路旗幡飞舞,鼓号齐鸣,香烟袅袅,爆竹声声。炮手及放神铳者、旗手、香亭(如桥状,内摆奶娘神牌、香炉、烛台)、巫师、福首、乐队依次而行。途中经过的桥亭庙观和村庄,都要由巫师请神问卜准予起程后,继续前行。“正身”回宫后,摆起“三司案”(三张八仙桌叠起),巫师乔装“奶娘”模样,行“庄楼变殿”、“穿山打伤”、水面踩罡、做“清蘸”1~3天,热闹非凡。“奶娘”姓陈名靖姑,号十四娘,是福州下渡人。根据民间传说及《闽都别记》的记载,她幼年学过闾山法术,能穿山破洞,捉拿妖精,能呼风唤雨,救济天下良民,能保胎催生,保护婴儿,能斩鬼驱邪,救护万民。畲民对她十分崇拜,户户神堂里都有她的神位。陈靖姑是福宁府、福州府畲汉人民共同祭祀的神灵。
  五、补天穿
  农历正月二十日,为福安社口镇潘洋一带畲民节日。这一天,畲民不下田,要做糯米糍“补天”。拔些春菊草和大糯米一起蒸制的糍粑,黏而不腻,吃糍粑能起消积化食祛病作用。节日起源是相传远古时候,天缺东南,地陷西北,女娲娘娘曾在骊山炼五色石补天地。由于她补好了天地,才使幸存的人们得以生存繁衍。后人为了追念她,故在她生日,即正月二十日,做糍粑帮助她“补天”。有的地方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即由家庭主妇将糍粑抛向寮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地上,象征补地。又说,每年正月阴雨连绵,影响春耕,是皇天漏雨的缘故。因此,这一天畲民都要做糍,供祭天皇,以补天穿,好让大家下田劳动。
  六、会亲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畲族乡后门坪一带畲民的会亲节日。这天,凡是后门坪“雷氏祠”的支派,以及与该村有亲戚关系的,都不远百里赶到该村会亲。“二月二”是当境土主魏公生日。这一天,必须由本村畲民捐献粮钱,制造糯米红糖馒斋数担,连同大量食品摆到“魏公侯庙”公祭。公祭时,要聘请巫师装神弄鬼,做“清蘸”2天。在庙前点起2支以松香扎成的“火树”,把黑夜照得犹如白昼,远近来观光者千人。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解决夜里睡眠床被的不足,来客多分散到各家,家家烧起火盆,男女盘歌取乐。节日起源是,明宣德年间,罗源县梧桐岔村雷氏兄弟3人,各人随带一个铜香炉为记出走他乡,其中有1人流落在后门坪村,当年,此地尚未开发,只住着1对姓魏的汉族兄弟,哥名崇广,弟名福应,心地善良,体力过人。他俩帮助雷氏开荒造田,过上了好日子。有一年,魏姓兄弟上芫山,学会了治妖捉鬼的法术,给此地带来了好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村头盖起了“魏公侯庙”。每年二月初二行“祈福”仪式。“二月二”,从霞浦等邻县回故里瞻仰祖公香炉的会亲者往往要超过后门坪村人数的几倍,本村人都能无偿予以接待。人人都以歌待客,户户都为彻夜不眠的歌场。因此,这天也成了闽东畲族盛大的歌节,经久不衰。
  二月二也是福鼎双华畲族的传统会亲节。双华村地处闽、浙两省交界的小山谷里,四周环绕着高山峻岭,这里聚居着蓝、雷、钟三姓畲族300多户,1600余人。据谱乘记载,这里的畲族因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令,被迫从浙江蒲门甘溪一带迁来,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定在每年春耕前的农历二月初二日为“会亲节”,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日,浙南、闽东的畲族男女,从四面八方集在双华村,访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村里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入夜,家家灯火,举村歌声、锣鼓声、鞭炮声不绝。当提灯游村的信炮响过后,只见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涌向主村道,形成一条金色长龙,然后鱼贯穿行于各个畲族自然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十分热闹。
  霞浦民间传说,二月二亦为“七圣真君”、“巡海将军”等神诞,又是“百花生日”、“种竹日”,畲族信奉神明,各畲村多有“祭土地”和种竹活动。尤以东安岛瓮里畲村的二月二“神节”隆重,节前家家户户都得酿酒、蒸年糕、造糍,办饭菜,租渡船,迎接客人。各地畲族宗人云集,参加“神节”活动。当日,抬出宫中“福德正神”、“巡海将军”、“西法灵师公”、“郑师公”、“乌江元帅”等塑像、神牌,巡游村境,各家在门前焚香烧纸,燃放鞭炮或摆设供品,虔诚礼拜,祈求平安。晚上,举行家庭歌会,此起彼伏,乃至通宵达旦。1950年以后,抬神游境极少举行,而延请亲友来村多以盘歌聚会代之。1980年后,节日会亲赛歌,越办越红火。尤以霞浦东安岛瓮里村的“二月二”神节最为隆重。
  七、孙公明王节
  农历二月十四日,为福安、蕉城交界的山头庄一带畲村畲族祖公孙公明王的生日。这一天,山头庄畲民必须宰猪备酒摆到钟氏祠堂里大祭,并且在祠堂里演戏3天。孙公明王为山头庄的开基祖,后代子孙年年都要为他庆祝生日。
  八、林公节
  农历三月十六日,是畲汉村民祭祀林公大王生日的日子。凡祀有林公大王宫庙的畲族村民都要置办供品致祭。并在村头鸣放鞭炮,敲锣打鼓,恫吓山兽,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在较大的畲族村庄,如凤洋、仙岩、南山等地,每隔两三年的正月,都要去周宁县玛坑乡杉洋请林公“正身”。林公大王是闽东福宁府畲汉人民的保护神。
  九、做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做半”,亦称“敬祖节”、“祖宗节”。汉族以为“鬼节”,畲族则为“神节”,祭祀十分隆重。各家筹办鸡、肉、鱼、米粉、面条、饭、笋、豆等,置于木盘,集中陈列于宗祠祭祖,俗称“祠祭”,或摆供自家厅堂祭祖,俗称“家祭”。在节日前后,与结伴上山打猎之俗,称“秋社”或“秋猎”。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要祭拜祖宗,祭拜的时间是在下午的2点至4点之间,桌上的祭品摆设与做大年、做节基本一样。做七月半,只是把糍粑、粽子换成了白米干饭,并要在桌子的周围,摆放凳子,每碗饭的旁边再摆放一双筷子。烧粗纸的冥钱,改为烧黄色的冥钱。到这一日户主无论如何都要赶回,为祖宗祭拜。有一句古语说道:“做年不回无母,做七月半不回无祖。”
  十、元帅节
  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为田公元帅节,凡有供奉田公元帅的畲族人家都要过元帅节。这一天,要杀大公鸡1只,连同其他福礼摆到元帅坛前供祭。祭罢,全家人喝“元帅酒”壮胆,能驱邪魔鬼怪,以祈平安。传说田公元帅姓雷名海清,原是唐朝内廷乐师。安禄山造乱,攻陷京城,搜获雷海清及教坊梨园子弟三百多人。安禄山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始动,雷怅然泪下,并用手中琵琶猛击安禄山。安即刻将他斩首。后来,郭子仪在收复长安时,出现“雷”字战旗。刹那间,雷字上半部被烟雾罩住,仅现出一个田字,有人即以为是雷海清的神灵也来助战。因此,唐玄宗追封他为“唐忠烈乐官”和“天下梨园都总管”,唐肃宗也加封他为“田都元帅”与“太常侍卿”。后人又把田都元帅说成田公元帅。
  十一、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畲族传统祭灶日。相传这一天灶神要返天庭过年,上天时,必定要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灶主善恶行为,因此,当晚家家户户都要点香秉烛,备上茶酒“五果”,包括:糖、豆、花生、橘子、栗子之类,并烧纸钱与灶神饯别。希望他“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往后,发丁发财。同时,传说炉灶上烟囱烟尘是灶神的记事本,他平日凡是听到灶主的恶话,都要记在那里。因此,畲家主妇都要赶在灶神回返前,把烟囱烟尘打扫干净,以便恶话一笔勾销。扫烟尘时,把一束清洁的毛竹枝条用藤条扎在一支丈余的竹竿上,拂扫积留在厨房栋梁和墙壁上的灰尘。接着,冲洗炊具、餐具等。而后把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祭灶,迎接新年。
  第四节 娱乐性节日
  一、元宵节
  俗称“做十五”。福鼎、霞浦、福安、柘荣等县的畲族群众往往选择这一天,以举办歌会的形式欢度元宵佳节。尤以霞浦观音亭寨元宵歌会最为闻名。观音亭寨位于水门畲族乡东约10公里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该亭占地面积640平方米,为四进三开间石木结构。旧时官绅常在这里举行迎送仪式,观音亭寨在亭之北面,依山砌堡,全长148米,高4.7米,东边寨门以仿宋悬臂式石条干砌,门高2.5米,宽1.5米,门额石刻“观音亭寨”四个大字,每字2尺见方。因为历史上这里长期是闽浙交通要道,清福宁镇总兵曾派兵驻守。亭北依岩石走势嵌入一座2米长石桥,在左右洞岩竹、树的点缀下,更显得岩壑清幽。亭之东北有一涧,涧旁竖有16面高150厘米至22厘米的碑林,是“古枫拱桥”建桥和修桥的历史记录。观音亭寨周围多为畲族聚居村落,观音亭寨就成了畲族村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这一天,往往有来自闽浙八县(福建的霞浦、福安、福鼎、蕉城、罗源、柘荣和浙江的平阳、丽水)的数千名畲族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盘歌盛会,风雨无阻。这一天,满山遍野飞扬畲族男女青年流畅欢快的歌声,此起彼落,令人心驰神往。盘歌持续至日暮才停。
  福鼎市太姥山后山下磻溪临水后畲宫也是畲族群众元宵聚会盘歌的歌场之一。后畲宫始建于明朝,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群众纷至沓来,参加畲族歌会。2005年元宵节,来自福鼎秦屿、霞浦和福安等地的畲族群众2000多人参加了盛会。歌手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以歌会友,以饱满的热情,以质朴动听的畲族歌声,共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传承独特的畲族文化,也为太姥山旅游增添了独特的畲族文化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福安、蕉城区交界—樟岭一带的畲族,每隔三年要在正月十五日举办一次凤凰节。届时按户募捐钱、米,由值祭者购买公鸡一只,猪肉一块,带鱼一尾和酒菜、元宝(纸制的)、香、烛等。同时,以糯米糍塑造凤凰模型一个,连同福礼摆到当地的神宫里进行公祭,祷告凤凰带给村闾吉祥,户户添丁发财。相传凤凰是神鸟,能载风神、雨神四处扇灭旱魔,做到畲山风调雨顺,带给畲民衣食。又说,只要她出现世间,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祭祀凤凰的晚上,由各户代表随带米酒一瓶,到值祭者家中聚餐。酒罢,燃起篝火,大家仿照凤凰的模样,自歌自舞,谈笑风生,尽情欢娱,到深夜方散。
  正月十五又是道教紫微大帝生日,有的畲村在这一天举行敬神祭祖活动。
  二、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上巳节”,原是畲民敬天地、祖宗的节日。这一天畲族村民不出工,有煮食“乌饭”的习俗。其由来传说不一。福安一带畲村:染过乌米饭的乌稔叶倒入小河中,连水都是黑的,认为这天下田干活染了黑水,等去世时,双脚会变成黑色,在阴曹地府,双脚黑溜溜的,众鬼们会取笑你。所以,三月三这一天不下水田干活,到后来时间久而久之,干脆这一天不出工劳作了。
  畲族男女青年往往成群结队外出春游(踏青),采来野生植物乌稔叶,炮制乌米饭,缅怀先祖,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共同预祝丰收。乌米饭是用畲山特有植物乌稔叶捣烂,挤汁或熬汤,将香糯米泡在汤汁里,数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甄里蒸熟即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带有油光,食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防腐、开脾的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贮藏起来,挂在通风处阴凉,数日不腐。食用时,以猪油灼热,味道更佳。“三月三,染乌饭”传说不一。福安一带传说这一天是米谷的生日,要给米谷穿衣服——加上一层颜料。有人说这一天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咬。也有传说吃乌米饭与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的故事有关。有一次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府时,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大山里,钱绝粮断,完全失去外援。雷万兴便吩咐畲军在大山里寻找食物。九冬十月,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像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了一把带回营中给雷万兴尝了,满嘴流蜜。当下,他即令大家采集乌稔果充饥。雷万兴在山上伺机到了来年春暖花开,率领畲军杀下山去,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后来,他吃尽鱼肉酒菜感到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忆起在大山里吃过的甜果,便吩咐士卒去采乌稔果给他开胃。可是这时乌稔刚刚爆叶,尚未开花,去哪讨甜果呢?那位士卒只好采了些乌稔叶子回去。当下,有人想了一法子,把乌稔叶和香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便呈现出与乌稔果一样的颜色来,味道很香很绵。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于是,下令畲军大量做乌米饭,纪念抗击朝廷官兵的胜利。后来传入百姓家,日久成俗到今。
  各地畲村对“三月三”的由来说法不一,但都离不开缅怀先祖祈福求安之意。更多的畲族青年男女,选择这一天出游盘歌,举办三月三歌会。这一天也成了畲族的娱乐性节日。1987年在宁德猴盾畲村举行三月三歌会,有3000余人参加,唱7000余首畲族山歌民谣,成为一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盛会。此后各县轮流举办歌会的时间也都定在三月三这一天。霞浦白露坑半月里村每年都举办规模不等的三月三歌会。2006年三月三福安溪潭马山村举办歌会,参加者多达6000多人,宗祠戏台容不下,就分散到桃花林中或油菜地里,三五成群地对唱,热烈的对歌场面,盛装畲族姑娘和花枝招展的春天相互辉映,构成一幅幅桃源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三、分龙节
  “夏至”日过后,以地支逢“辰”的日子,为畲族传统的封龙节,又称“分龙节”。据传说,“龙惊铁、虎惊叉”,因此“封龙”这一天,畲民不下田干活,不能挑粪便等不干净的东西到野外倾倒。民间有句“封龙毛水,旱田不使布”之说,意为“封龙”日这一天,没有雨下,缺水的水稻田就会无收。农历五月过后,正好进入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少,田间的各种农作物正是生长关键时期,人们认为天上下雨是“龙”的造化,如“封龙”这一天在野外用铁器动了“龙”怒,日后将会遭受旱灾。
  福安、周宁一带畲族村民往往在这一天游方广寺,举行盘歌盛会,祈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说畲族山区龙很多,单以福安县来看,靠近霞浦县境的赤溪有木龙,接近周宁方广寺的象地有鼓龙,三都澳官井洋有革带龙,靠近泰顺县界的沙坑有沙龙。“龙多作旱,老婆多饭晚。”各条龙只顾自己寻欢作乐,高兴了腾云驾雾,下起瓢泼大雨,不是把山冲崩,就是把地洗塌;不高兴了就躲到龙宫里喝闷酒,一年半载不行雨,害得田园龟裂,庄稼枯焦,苦了天下百姓。畲族农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杀猪宰羊,做糍酿酒送到畲山巅,并烧香点烛,请巫师祈求龙公为民做福。谁知四处龙王一闻到人间香味,不但不及时行雨,反而争着要独得供品。赤溪龙说:“我东方甲卯乙,属木。春天百花盛开,万物生长,是我行云播雨的功劳,这些供品是应该归我领受。”象地龙说:“我西方庚酉辛,属金。‘麦惊清明连夜雨’,你连日下雨,是我鸣金收兵,才使春作不烂根,这些供品应当由我领。”官井龙说它是南方的丙午丁,属火,是它用火止水才免了水灾。沙坑龙说它是北方的壬子癸,属水,是它调雷降雨,才免了干旱。各龙都摆自己的功劳,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打起架来。后来,巫师上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召集各路龙公上天,颁旨划定地界,分司龙职,及时行雨,不准乱来。因玉皇分司龙职的日子是“夏至”节气过后逢“辰”的一天,所以这一天就定为“分龙日”。爱唱山歌的畲族男女,利用歇节,每每举行赛歌盛会,以至“封龙节”逐渐失去本义,而成为畲家会歌的又一专门节日。
  1986年6月“封龙节”,福建省民委在福安县举办福建省首届畲族歌会,邀请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歌手和本省各县畲族代表队共531人到会盘歌。
  2006年6月30日,在福安溪尾镇林洋畲族村举办畲族传统的封龙节歌会,邻近县市十里八乡的畲族歌手都赶到这里相聚盘歌,畲族乡亲也慕名前来参观。歌会现场十分热闹。“封龙节”逐渐失去神事本义,成为畲族的娱乐性节日。
  四、六月一
  农历六月初一日,为畲汉民族登山节。福安、寿宁、周宁等地的畲汉男女数千人往往连夜登上白云山观看日出和佛光奇观,边爬山边赛歌,享受登高乐趣。
  五、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畲族盘歌节。这一天,福安、寿宁一带的畲族青年男女每年都要在这一天到两县交界的白岩山盘歌娱乐,畲族主妇则在家里炒豆与老人小孩分享天伦之乐。
  福安一带传说:七月七原是马氏真仙生日,过去“山高皇帝远”,白岩山洞住着一位姓马的仙人,平时采金花、摘银果、榨油、挖笋,劳动累了,就在金罗伞下休息。闲时坐在银亭上,乘风凉,数星星,吹洞箫、听凤鸣,过着无牵无挂的日子。每逢天旱,马仙必定行云施雨;每遇瘟魔,马仙必定仗剑追斩。因此,每逢马仙生日,两县人们都备元宝香烛、茶果酒菜在“天门下”供奉马仙,以祈田园保收,乡闾平安。两县畲族男女也在这一天去白岩仙宫看热闹,借机盘歌。
  在福安凤洋一带畲村还有“七月七”炒豆风俗。在过去,水田中都是种植高秆的单季水稻,农历的七月份正是水稻分蘖生长的重要阶段,也是田间秋虫的暴发期。为了使禾苗能够正常生长,在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备着豆、花生、糯谷、小麦、芝麻、高粱、玉米(民间称为食物七宝)在厨房处点上香,把“七宝”放入锅中,引害虫来吃,然后,突然盖上锅盖猛火加热,把害虫烧炒死。这种习俗叫做“七月七”炒豆。炒豆过程叫做炒“虫蚁脚”,它意为日后田间没了害虫,农作物长势好。
  六、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又是畲族盘歌节。福安溪柄、松罗、溪尾一带畲族群众多集中在福安与霞浦交界的松罗山、樟家山登高盘歌。霞浦南乡则举行“小洪山联会”和“目莲山联会”。“九月九”还是民间猎神(元帅爷)生日。福安松罗一带畲村有赶庙会,抬元帅爷佛像游村保平安的习俗。畲族青年边赶庙会边对歌,热闹非凡。
  附录
  畲族节俗①
  芦叶粽
  畲家人在端阳节和分龙日爱裹芦叶粽。
  畲山专用裹粽的芦叶,叶片宽如人巴掌,长度1.5米以上。在裹粽前,只要放到铁镬里经过沸水烫过,就很有韧性,不论怎么折怎么捏都不容易脆裂。
  畲家人在裹粽的前几天,还要上山砍回畲山特有的一种山矾科野生灌木——黄碱柴。烧成草木灰,制造黄碱水。把精选的大糯米倒进黄碱水中,泡数小时后,拿两片芦叶对折成一条槽,再拿一片芦叶披在槽底,而后舀泡糯米数两,置于叶槽中,装成一捏粗,20厘米长的时候,便把披底的一片芦叶折过来,盖住糯米,再把糯米粘住以上的芦叶折过去,包成一条像玉米棒子似的芦叶粽,用棕榈丝捆做五节,剪掉多出的芦叶,就严严密密的象征五月节。然后,放到铁镬里,经过一夜烈火的清煮,次日清晨,即发出一种特有的山珍味。煮熟的芦叶粽为浅黄色,既有黏性又不含糊。要是在糯米中掺少许的豌豆或金甲豆或羊胡子豆一起裹的粽子,更是芳香而不腻口,既悦目又别有风味。
  芦叶粽扎得牢连得紧,像畲汉民族亲友情谊一般牢靠。每逢节日,畲家人除把它当做佳品敬祭祖公外,还把它当做珠连玉缀的工艺品,放到精制的竹篮里,用竹小扁担悠悠地挑到山外去馈赠亲友。畲家女子出嫁的头一个端阳节,爹娘就要带这种粽子去探望女儿和女婿。
  畲家分龙节的来历
  畲族“分龙节”就像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和蒙古族的“敖包会”一样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要从龙说起。
  相传畲族聚居的福安畲山有好几条龙。靠近霞浦县境的赤溪有木龙,接近周宁县方广寺的象地有鼓龙,三都澳官井洋有革带龙,与泰顺县交界的沙坑有沙龙。
  有言道:“龙多作旱,老婆多饭晚。”各条龙只顾自己寻欢作乐,高兴了腾云驾雾,下起瓢泼大雨,不是把山冲崩,就是把地洗塌。有时还降下冰雹,打烂房屋畜舍,砸烂油菜小麦,造成庄稼无收。人们都说这是“龙过山”。不高兴了就躲到龙宫里喝闷酒,一年半载不行雨,造成田园龟裂,谷子断镰,害得农民站着喝西北风。
  畲族人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杀猪宰羊做糍酿酒送上畲山巅,烧香点烛,并请法师祈求龙公为民作福。谁知四路龙公一闻到人间香味,不但不及时行雨,反而都来争夺供品。赤溪木龙说:“我东方甲卯乙,属木。春天百花盛开,万物生长,是我行云播雨的功劳,这些供品应该归我领受。”象地花鼓龙王说:“我西方庚酉辛,属金。‘麦惊清明连夜雨’,你连日下雨,是我鸣金收兵,才使作物不烂根,这些供品应当由我来领。”官井洋的革带龙说它是南方丙午丁,属火,是它用火止雨,才使人间免了水灾。沙坑的沙龙说它是北方壬子癸,属水。是它调雷降雨,才免了连年干旱。各条龙都摆自己的功劳,争供品争得脸红耳赤,差点打起架来。该死,几条龙搅在一起,天下要遭殃了。
  这时,畲族法师又上疏玉皇大帝,把龙多不治水,并且不分地域乱行雨,给百姓带来灾难的事告了。玉皇大帝晓得了很生气,马上召集各路龙公上天,发旨划定地界,分司龙职,要及时行雨,不得乱来。因为玉皇分司龙职,这一天是“夏至”节气过后逢辰的日子,所以天下就定这一天为“分龙节”。每“分龙节”各路龙公都要上天领旨,调拨雨量。法师说:“龙惊铁,虎惊叉”,并吩咐人莫掏铁器上山,莫挑粪桶出门,以防止污秽龙公。
  年长日久,“分龙节”便成了畲族男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男歇工女歇旦,穿着民族盛装三五成群,有的提着山货去福宁府(今霞浦县城)兑换商品,集中在市郊举行歌会,传递信息。有的打着花伞载歌载舞,去方广寺拜会龙王,云集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纺(访)情丝织爱线,热闹非凡。
  元帅节
  元帅节,供祭田公元帅。田公元帅有多种指称,一为法师施法所请的道教护法神;一为戏班保护神雷海青。传说唐代闽南地方有一位畲族妇女在贫病交加中,手抱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倒在山间,这时刚好有个木偶戏班经过,带班的老艺人从她的怀里抱起婴儿,那妇女有气无力的说着:“雷雷雷——孩——亲”就断气了。老艺人收埋这位妇女后,就收领了“孩亲”将他抚育成人。由于“孩亲”是跟戏班吃“百家饭”、穿“百缀衣”,从小就学会了吹箫。一天,唐明皇创作好《霓裳羽衣曲》后,缺乏一位吹箫人,于是,就派人把小“孩亲”请到长安城,安排他在教坊里。排演《霓裳羽衣曲》时,“孩亲”吹的玉箫声果然得到大家的喝彩。唐明皇倍加赞赏,正名雷海青,赐给他进士衔,交翰林院供养。他便成了一位内廷乐师,琵琶能手。有一次,唐明皇去看他,他正在酣睡,内侍叫他醒来接驾。皇帝却阻止,叫人取来笔墨,在他额上画一只螃蟹,并在眉梢加几笔杨柳。大家就笑了起来,笑声惊醒了他。他匆忙起来见驾,把袖里的金鸡玉犬抖了出来。旁人还未问,他就解释道,金鸡玉犬是他的好朋友。因此,后人塑“孩亲”的本人像时,也塑上金鸡玉犬。唐朝天宝年间,奸臣安禄山勾结番邦造反,争夺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他们攻陷两京,抓获教坊梨园子弟及乐官300多人,在凝碧池设宴庆功。乐声动时,“孩亲”看见梨园友人暗中流泪,想到朝中忠臣被杀,皇上被迫出走,江山落到坏人手中,更感悲伤,也落下泪来。奸臣帮看到了,就拔出刀来近前威胁。“孩亲”悲愤交集,放声痛哭起来,并用手中的琵琶猛击安禄山,满场一片喧哗。安禄山即令武士将“孩亲”推出戏马殿斩首示众。天下群众听到消息后,都无不感动啼哭致哀。其尸骨后来由福建乡亲收拾,辗转带回福建南安地方安葬。不久,唐朝忠臣郭子仪等人率兵收复长安城。在战场上有人看见一队人马在雷字的旗幡掩映下,杀敌如山倒。战斗得胜后,一股烟雾从半天空中绕过。遮住了雷字的上半部,仅现出一个田字,一会儿,连人马也不见了。后来,人们猜测,这是雷“孩亲”率阴兵赶来助阵。“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唐明皇即追赠雷海青为“唐忠烈乐官”、“天下梨园都总管”。唐明皇之子——肃宗皇帝接位后,又加封雷海青为“田都元帅”、“太常侍卿”。这在后来《闽百三十人诗存》第七卷何璓先所作的《琵琶诗》中也有记载。即是:
  胡儿鼙鼓乱中原,献媚多从将相门;
  独有伶官名是传,欲歼贼帅死何言。
  渐离击筑功堪并,子幼弹筝设共冤;
  省字为田雷改姓,灵神或说报忠魂。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闽南各地都设田都元帅庙。横眉皆写“坑口分炉”。坑口乃在南安县罗东十七都,是埋雷海青遗骸之处。这里有个石砌小庙,其石柱上写着两副对联:“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坑口显应垂千载,唐朝封位至三公”。每年正月十六日,幡旗摇彩,锣鼓喧天,四乡黎民各地“分炉”以及戏班头家,都抬着田都元帅塑像谒祖进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闽剧、潮剧、赣剧、徽剧都拜奉他为“清源祖师”(原来坑口是属泉州清源军)。泉州一带称他为“相公爷”,戏仔开演初,必先由班中小花脸以香花、酒,焚香礼拜。然后用小指尾蘸酒画符,口念“罗里连,里罗连”。这时,各演员就围拢来蘸酒沾在自己的舌头尖,说是食了“小人”(闽南语,意为害羞)酒,上台不会慌张,调曲不会遗漏。
  五代时,王审知建立了“闽王国”,供奉田都元帅,举竞舟夺锦之戏,以镇压龙宫水怪。相沿成俗,就把他的香花传播到福建、浙南各地民间。在全国畲族人口居多的福安市畲族人家神龛,有写“九天风火院田公元帅”诸神之香位,每月初一、十五日,必定焚香膜拜。在浙南有些畲族山村,也搭盖了“田公庙”。
  尝新节
  农历八月的畲山,秋高气爽。山风不断地吹来山里的芳香,梯田上也不断地飘来了撩人的食欲,充满野趣,让人陶醉的米酒、糍粑和野味的菜香。
  畲村在这个时节,每户总有一两坵早熟的水稻,供这一家人作为食粮秋黄不接的“桥跳”。按传统风俗,新开镰的稻子煮成新米饭,在人未“开动”之前,要先取三碗分别放到灶边、神龛和米筛里摆到阳台,敬祭灶神祖公和天地神灵,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完了,由长辈先尝(大人未吃,小孩不得入口),在人还未尝新之前,得把打过谷子的稻草先送给牛吃,表示对耕牛的器重和爱护。畲家把这种风俗称为尝新节或食新。
  畲族尝新节,要谨择早秋黄道吉日,将早熟的稻子收回晒干,加工成白熠熠的珍珠米。而后挖些染布的薯榔,采些人家常用的青草药,存到扁蛋形的竹篓里,再用竹制柴夹装上百来斤干柴片,将竹篓挂上挑柴片的扁担头,上街换猪肉、咸鱼、豆腐和海产品之类,挑回来煮成佳肴。宴请长辈、亲邻、嘉宾(不论谁家新来的客人)和自家人。用餐时,在家齐说“有食”“不穷”等吉利话,并把敬过天地神灵的新米饭连米筛暂时存进仓里,以示年年有余粮,衣食不缺。
  圆冬节
  圆冬节又称加冬节或理楻埕。
  畲族农谚道:“霜降割回来亢,立冬满洋空”。到了“立冬”这一天,畲山水稻基本已割完,畲民准备砻谷、舂米、制糯米糍粑,全家共庆,并馈赠亲友,同祝丰收。有的人家还要杀鸡宰鸭、宰羊或买猪腿炖青草药,滋补身体,俗称补冬。
  大凡畲族在“立冬”日,都有登山巡田“探宝”的习惯,即四处求神问卜,来年采用什么谷种比较丰收。霞浦茶岗一带畲民,是日在已经割完的田野上,或是在最后的一个楻埕(打谷场)上,插上谷神剪纸(或红纸条),点起香烛,摆上自己家酿米酒和米粉炒猪肉,敬谷神。香残后,邀请帮工收割的同胞尽情吃喝,尽情欢唱,总结当年生产经验,提出来年用种计划。
  畲民自古以来爱惜粮食。大伙认为谁人要是糟蹋谷米,就会遭到雷打火烧。并把主宰稻谷者分别命名为“种子仙”,“秧着仙”,“青稻仙”和“谷神”与“谷娘”。大家在过圆冬节的日子里,用镰刀敲扁担,用镰刀敲楮杖,用镰刀敲楻(打谷桶),用筷子敲酒盅、瓷盘和瓷碗。边敲边唱“祖公歌”、“劳动歌”与“爱情歌”。同时,在祭场上还出现抢酒的场面,谁人抢酒多,喝酒多,谁人是谷神;哪个女人歌唱得多,她就是谷娘。其余未婚男女,统统都是“谷仙仔”。“谷仙仔”要和“谷神”、“谷娘”比赛喝酒。一首歌一碗酒,一碗酒一首歌。大家带着暴烈、剽悍与纯粹的家酿好酒的醉力,在狂热地旋转,醉出一个叠罗汉,醉出一个骑马座,醉出一个不弧不圆的跟斗,醉出一个男摔跤和女拥抱……最后是送谷神,东道主抓起一把稻谷撒向田野,预祝来年丰收。
  畲族年祭
  儿时,在大山里没什么看,也没什么食物,日日想年祭。
  畲家有言道:“富在年兜兜,穷在正月尾。”腊月里,山风不时吹来了柑橘、橄榄的芬芳,不断的飘来了撩人食欲,充满野趣,让人陶醉的米酒、糍粑和山兽猪肉的菜香,也送来了年祭的气氛。
  畲米舂糍韧又圆,
  敬天敬地祭祖先。
  祝愿糍(时)来转好运,
  “山哈”日子甜黏黏(年年)。
  弹指间,就到了年三十。这一天,畲家主妇特别忙。天不亮就起床,平时都舍不得食的畲米,浸泡到早已烧制好的黄碱柴的汤汁里。傍晚,滤干,倒进饭甑里蒸熟。到时不论谁家主妇,只要喊一声:“年糍熟了。”便有一帮男女蜂拥而至,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它趁热倒进石臼,由两条汉子手执“7”字形的木柄石槌,甩开膀子轮流“嘿呀呵哟”的往石臼里舂。石槌一起一落挥动着,舂糍声也有节奏地响彻山谷,那一曲曲的舂糍歌随着槌声便飞出了汉子的喉咙,比敲大鼓还好听呢。
  工夫不负有心人。不多久,那畲米饭便胶也似的粘成一团。一条汉子吆喝一声,举起石槌,另一条汉子便抱出石臼里的滑嫩如凝脂的金黄色糍粑,放到事先张罗好的笸箩里。这时,大家便开始自己的精心之作了,有人扯它搓成一粒粒汤圆状,往芝麻糖里转了转填肚子。有人扯它印个年糍。我们一帮细丁仔则扯它捏成鱼状和鸟状或兔状,摆在一起,比试谁捏得逼真。大人从不斥责,任凭我们吃个饱、玩个够。
  “打铁趁炉热”。印年糍也要抢在热头上。印年糍最精彩的,莫过于那印花儿。其模具是用梨树一类坚韧细嫩之材雕刻而成的。阴模连着阳模。阳模中间是一个碗口粗的圆孔,阴模是一块平板,中间刻着喜鹊闹梅或双凤朝阳的图案,或福、禄、寿、喜等字样。阴模翻转倒向阳模后,往它中间放上一块尚藏热性的糍粑,用手掌按平。翻开阳模,把糍粑翻面,那凸起的花纹或文字便明灭可见了。这样印出来的年糍色、香、味、形一应俱美,俗称黄金糍。过年期间,大人取一部分留作家庭祭祖和馈赠亲友外,用猪油和砂糖热炒,供家人“打牙祭”,软硬相宜,味道更佳。另外,从全寨各家捐来的畲米,由福首负责蒸制成三条(每条重达百来公斤)大年糍,分别贴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红纸条,敲锣打鼓抬到祖庙(祠堂)祭年用。祭罢分割还各户男女享用,以祈人寿年丰。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出英贤;若有不认祖宗者,雷劈火烧这样人。
  这是畲家为什么要举行年祭的古歌。除夕之夜,我们食足、玩够了年糍便守岁于篝火旁,听阿公讲古。听着听着,倚在阿公怀里睡着。梦中醒来的时候,窗外已经传来催人起床梳洗更衣,准备进祠年祭的头响三口灵(神铳)声。我手摸肚袋,不知大人几时已经用红纸包好,塞给我的压岁钱。我高兴得在被窝里翻起了滚斗,阿公说,已是大年子时。
  “轰!轰!”三口灵二响,又是丑时时分。它催主祭人(族长)和陪祭者(每户举一位16岁以上的男丁)进入祠堂伺候。寅时,三口灵三响,祖祠开始年祭,我也跟着大人身后凑热闹。只见祠堂门前,插着一直香路,在引接祖公灵魂归来。大厅竖着三条大年糍。大方桌上摆着去掉内脏的全羊、全猪,两边各放一把菜刀,刀刃上各撒一把咸盐。中央一行是豆腐、豆腐干、粉丝、笋干、黄花菜(俗称五菜)。里面的两行是酒和茶。比方桌高出一层的几桌上,堆放着祠内珍藏的祖图、族谱、龙杖等三宝。几桌后面的橱与左右神龛,供奉着百十个肃穆完美的祖牌,牌高约半米、宽二三十厘米。牌顶都刻龙头状,牌身围栏造宇、精雕花草人物。中央一直是祖公讳名,全面镶金箔、镀金粉。龛里点着各户敬献来的大红喜烛,照得满堂毫光艳艳。年祭开始,由族长领头,面朝大门,按辈分分年龄,依次向天地行三跪九叩礼。然后转身,面向“三宝”行三跪九叩礼。礼毕,族长宣讲祠内公众之事以及寨规民约,自由翻看祖图、族谱,传颂祖公事迹。中午,族长与陪祭者在祠堂里“食太公饭”。酒食由“祠堂田”(租人耕种分成的稻子)内开支。
  畲家俗语道:“过年不回去无母,过(七月)半不回去无祖。”畲族尊敬父母,崇拜祖先,一年分春秋二祭。春祭即是年祭。此外,每隔三年,还要到最老的古庙请祖、迎祖一次。时间也在春节。
  年祭的童话,曾经温馨了我一生彩色的梦境。如今,虽已两鬓斑白,可童心未泯,我仍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年祭
  畲家人尊敬父母,崇拜祖公,一年分春、秋二祭。春祭俗称年祭,是在春节期间进行。大家把过年食用的佳肴米酒先奉献给开垦了这块土地的先民,是感恩戴德,也是庆祝和祈祷丰收。
  是日,畲村村民除在自家厅堂点香秉烛进行祭祖外,还要大开祠堂门。门前插一炷香,引接祖公灵魂归来。大厅摆上去掉内脏的全羊、全猪,两边各放一把菜刀,刀上撒盐一把。另摆豆腐、豆腐干、粉丝、竹笋、黄花菜等五碗,茶、酒各几杯。厅前与左右神龛焚香,点上龙凤大喜烛,通堂红艳艳。是夜子时(凌晨1至2时)放三口灵(神铳)一声,全族人起床梳洗更衣。丑时放三口灵二声,主祭人(族长)与陪祭者(每户举一位16岁以上的男丁)进入祠堂伺候。寅时放三口灵三声,打开族谱箱、祖图进行公祭。是时,“轰!轰!轰!”的三口灵声响与“噼噼啪啪”的爆竹响声激动着每个畲民的心。梳着凤凰装,戴着银首饰,穿着五色花线镶边的黑衣墨裙,行起路来叮叮乍响的畲家少娘,和打着透明油画纸伞的后生仔,随着铳声出来了。祭祖开始,由族长领头,面朝大门,按辈分年龄依次向天地神明行三跪九叩礼。然后转身,面向龙牌(祖公牌)、祖杖(龙头杖)三跪九叩。礼毕,族长宣讲祠内公众之事及乡规民约等,让大家议论。俟意见统一后,自由翻看祖谱、祖图,传颂祖先事迹。中午,族长与陪祭者在祠堂里“食太公饭”,酒食由“祠堂田”(租赁人家耕种、分成稻子)开支。
  畲族年祭,从闽东看较有特色者有三:第一,是古田富达村的“蓝公节”。蓝公是闽浙部分蓝姓畲族的始祖蓝应潮,其父蓝文卿官居唐朝节度使,晚年隐居闽侯雪峰山。一日,把田产施舍给雪峰寺后,让八个儿子各奔前程。长子蓝应潮迁徙富达,如今此地已成为闽东蓝氏最大的一个乡井。村里盖起了蓝公殿。每年正月初四日,村民都要抬蓝公塑像到“水尾”和尚公殿探望胞弟(为神塑像),然后绕田间大道一圈到桥头歇脚,看古装戏一出。最后,沿村街主道巡视一番,回到村中心大厝,接受民众香火祭祀、许愿、还愿、看社戏等,直到十五日返回蓝公殿。
  其二,要算宁德雷东、丹斗一带钟姓畲民的祖公福。其祭品要在正月初五日的晚上备好,赶于初六寅时(凌晨5至6时)在各家自己的厅堂摆起香案进行祭祖。相传其始祖钟友文当年对王安石的变法不理解,“朝廷矫旨”要捉拿友文兄弟。其四兄弟即改姓南下隐居。分手时相约,每年限定于此日天亮前祭祖完毕,并作誓诗一首为记。
  山有来龙水有源,此去代代出英贤。
  若有不认祖宗者,天雷劈碎作飞尘。
  到了南宋徽宗时,金兵打进京都。皇上却见友文率阴兵于凤楼救火,致金兵败退。即敕封钟友文为“助国尊王”。他们又复姓为钟。
  其三,《中国少数民族》①称:“宁德,畲族迎祖,每届三年的农历正月十四日举行一次。”迎祖时,用在镶黑边的白布上写“清道”二字的祭旗二面、“代天征番招有功为驸马”的旗幡一面、祖谱原序与敕书布旗各一面,拥簇着上写“忠勇王”三字的黄色旗幡,并有二帜镶黑边三角红旗和二帜彩绘龙虎方旗相随,一顶黄、白色布相间的三层凉伞掩护着四人抬槓的香亭(内放祖牌、祖图、香炉、油灯),踩着鼓点、锣声、炮声、铳声游村一圈。其间,族长举着祖杖,保驾者分别举着上写“日”字与“月”字的圆木牌。另加四具木制龙头,由男左女右各二人双手相对合举。或原地或行进中举上举下几次,队伍左右穿梭式地进行。举日月牌者高唱盘古歌——
  当初造天盘古王,造天造地渺茫茫,
  男人造天女造地,造转东南西北上。
  左手掏日太阳现,右手掏月照凡间,
  天上日月连连转,十二时辰分得正。
  举龙头者要唱祖杖歌——
  原祖前朝高辛皇,后来传转各地方,
  高辛皇帝赐龙杖,手掏龙杖舞一场。
  祖公龙杖皇帝封,赐给蓝雷三子孙,
  谁人那犯国令事,掏起龙杖打一顿。
  执事仪仗齐整,游村队伍浩荡。祖公香火回祠时,其锣声先是七道七响,刹尾一道十三响。再现了当年畲族始祖盘护王渡海作战,战胜番王回朝,高辛皇帝赐予遨游天下,耕山畋猎的特有殊荣。畲族祭祖迎祖活动,维持了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巩固内部团结,一致对外。也是畲家人宗族体系的精神支柱。为此,不论何时漂流多远的游子,每逢这日都要回去与家人团聚,参加祭祖。届时,家庭最困难者也会备几碗酒菜供奉先祖,表示对先烈的虔诚。因此,畲家便有“过年不回去无母。过(七月)半不回去无祖”之谚。清朝遂昌邑人周应枚《畲民诗》曰:“九族推尊缘祭祖,一家珍重是生孩。”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